在英国读博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复制链接]
查看789 | 回复0 | 2022-1-16 07: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申请博士是个值得花心思再三考虑的事情,因为读博期间会承受来自学校导师和项目的压力,同龄人恋爱和工作进度落后的压力,家庭可能的碎碎念的压力,而这一切又并不保证PhD这个头衔,更不要说毕业之后的工作了。你会花很多年时间在一个很具体的项目上,理论上你会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在某个行业成为内行,之后你也有很大可能从事相关方向的工作。同人文、社会学方向的PhD不同,工程类的学生们不是带着自己的想法进实验室的,而是由导师决定做什么项目,因为在导师申请经费的时候已经要写清钱将来的用途了。所以在感受读博体验之前,再问自己一次,是不是真的打算或需要读博。因为年轻或者因为工作不好找而读博从来不是个好理由。
- t2 |4 z( V" q6 X* R. k9 p4 E
3 l; e3 N" |2 o6 ~0 z# z* C" s英国在08年经济危机之后经济受创,对教育的经费拨出也吝啬了很多,这几年还时不时有教工罢课的活动。对想申请PhD的同学的影响就是奖学金难申了,导师们难申到钱,也就没那么多钱给博士生们。英国的工科一般来说没有美国跟业界结合的那么紧,科研经费大多还是来自政府或研究中心,像BBSRC, EPSRC等,而这些funding因政策原因会优先供给欧盟学生。现在申博士的话,如果成绩不是Top1,或没有一个有钱的导师看上你,那半奖(学费全免,自己负责生活费)是个比较现实的期望。近几年从英国本地读硕再申博的愈来愈难了,反倒从国内申请博士(留学基金委)的相对多一些。钱少的另一影响就是买昂贵仪器或者出国开会时导师会皱眉头,也影响学生科研的效率。* A7 l" }% j9 ~1 l
6 ^2 F' f& Y) k) u& {
英国博士时长一般是3年科研加1年写博士论文,早几年对博士的科研成果要求貌似更高而时长相对宽松,有读6、7年的。现在学校在权衡时间和质量的关系,要求4年毕业。这对很多项目而言是很困难的事,可以酌情延长1年左右,于是4、5年是个相对常见的时间。如果自我管理意识很强论文写的早,加上导师同意,也有可能3年毕业。总的感觉高校的制度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多的报告要交,报销的手续越来越复杂,PhD项目时间规定越严等等,当然英国也不是个例。) O6 k3 }, E0 u# q1 |$ p
- ]! {4 x" [/ w# k/ P  j/ p; m
讲讲我们学校(University of Nottingham)工程学院的PhD考核制度:入学第一年要求学生在做项目的同时修够一定学分。每月和导师有一次较正式的meeting并给系里提交meetingreport。做科研的三年每年要交年度报告并被安排和一本校考官答辩(viva),如果答辩不通过是不能进入下一年的。第四年写论文不用缴学费,论文写完后如果导师们审核同意就可以提交学校了。之后校方安排答辩时间,一般一到两个月。与国内博士不同,英国博士毕业最关键的部分不是提交论文而是答辩。答辩时两位考官,相关领域的校内和校外考官各一个。答辩时考官和你关在一个小屋里,考官根据你的论文向你提问,答辩时间一般3、4个小时,但我也见过7个小时的。答辩后考官们会给你的论文和答辩提修改意见,只要修补一下论文,考官重审通过就算OK了;也有可能需要重新提交论文或重新答辩;最不幸的会直接fail,转为MPhil(哲学硕士,如果选择不写论文那么就直接拿MPhil的title)。5 _, v+ G5 X3 p' \
6 {6 L( G& u$ j: \9 {) L
我们学校的网络资源很丰富(不要想歪了),常用的论文数据库都买了,国内一些名校的同学下英文论文有时也会找我帮忙。下paper只需考虑搜索而不用考虑能不能下载下来,这种爽度在公司上班的人是体会不到的。由于同实验室的同学来自各个国家,英语是唯一交流语言,所以几年下来专业领域的英语听说读写都不是问题了。出国开会时,你只会想着怎么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的漂亮些,无须考虑这段presentation用英语应该怎么说(因为你早担心过了)。习惯英文的另一好处是你的成果容易被其它国家的人看到,不止是你发的paper,包括你写的blog,你维护的代码(呃,文档部分)等等,方便扩大你的network。PhD期间可以在学校兼职助教补贴生活,主要任务是实验课的答疑或作业、试卷批改。我没有看到像美国高校那种讲课的助教,不知道是不是只是我没接触到。
4 E+ x2 a$ R. g8 d  G4 s& H# R# m( d6 y. ~/ |9 ~" I
读工科博士的来自印度和中国这两个发展中大国的学生较多,阿拉伯一些盛产石油的国家有他们政府的强力资金支持,也来了很多学生。选择的工科专业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电子工程和土木工程这几个上。工程学院开大会时,看到过半的亚洲面孔不要吃惊。你的英语听力也在和奇奇怪怪的口音交流中得到提高……
9 b" J1 q# ~" ]; b' S英国对比德国日本等工科比较强的国家高校内等级制度(hierarchy)不强。美国我不知道状况,我猜应该也不错。等级制度是搞学术的大忌,屁股决定对错?对追求真理的人来说不能更可笑了。我刚进实验室的时候喊导师XXX教授,导师说我知道中国人会对上级表示尊敬,但是我希望你尊敬一个人不是因为他的职位,而是因为他的为人。这句话一直影响着我,在之后跟上级的交流中做到不卑不亢。喊导师名字不过是一种形式,但确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看待这个关系。导师请学生吃饭或同门们一起娱乐的频率较国内少。我想一部分因为西方文化中公私更分开一些,另一主要原因,是实验室里的人国籍和年龄分布的要比国内写意的多,共同话题相对少一些。5 U0 O- t+ Q5 ^% D$ x' b* o

/ P+ q! x8 e' B$ a0 h! x3 c早些年英国PhD只有一个导师,现在都是2个(也有3个)导师的,其中一个主要负责(main supervisor),另一个起督导作用。PhD期间的日子质量主要就看主导师的了。即使学习在同一所高校,每个人的体验也可能大相径庭。在进实验室之前,对导师做再多的调研都不过分。除了考虑他的研究方向你是否喜欢,他的学术水平如何,也可以打听一下他的指导水平如何,他在实验室的为人如何,他与学生的关系如何等等。
% v. ]: F' T1 a( m1 z6 A有的导师申经费能力强,那么即使大环境缺经费的情况下你也不用担心用不上好仪器的问题;有的导师指导有方,在你科研懵懂时期能够耐心引导你而不只是评判你的成果,这是非常重要的指标,要像教练而不要像裁判;有的导师名气大,paper署上他的名不愁投不出去;有的导师为人随和,你压力不会太大;有的导师灵感很多,呃,祝你好运……- W% I/ h' }6 k5 R1 Y

5 g: A5 Z2 T8 Y7 x 在英国读博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1.jpg 9 x  c8 U% I# b+ T# [
+ j; Q6 z6 Z: x4 o4 w8 d3 t% j
每一个特点都会让你的体验更有意义或更痛苦。顺便补充一点,一般华人导师会更严谨,或者说苛刻一些。想来或许是自己在英国扎根已不易,不希望因手下的华人徒弟而落人话柄吧。偏颇一点说,跟华人导师要做好受一点窝囊气的准备,不过关系也可能走的更近一些。; Y; i: ^( X2 H2 O, I. I; Y
跟导师的交流以邮件为主,汇报进度或寻求指导。大概2周见一次面,也有每周见或一个月才出现一次的。于是乎,你的英文(邮件)写作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 X, h) o* ~9 y' s4 H% h( J8 j
4 K: E1 O- s3 C* A* q& o/ I0 Q 在英国读博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2.jpg + ~# [" m( F/ t0 G
没错,我说上面一句话就是为了引出大名鼎鼎的《PhD Comics》系列(作者J.Cham)。
5 G/ ]0 X4 H4 X4 x
8 N4 Q& e: Z1 l/ a( r( t读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来就不是。同学朋友中因读博而和男/女朋友分手的,得抑郁症的,耗费大把青春而后悔不已的,因种种原因 (包括导师中途跳槽) 而辍学的,绝不是极少数。如果你喜欢你的专业并真的愿意投入你的黄金时代来深入学习,那你应该会从选择学校和导师起就对自己负责了,并希望你的热情和毅力能够坚持到你毕业。
2 w1 u6 I8 T3 t  O, p7 N说了这么多还没有吓跑你的话 (什么?已经入坑了?) 那我再打打气。地球上能用你比较熟悉的语言学习,科研实力够雄厚,环境优美,学习期间又没有太多复杂关系的国家一只手能数的过来, 英国肯定是其中一个, Enjoy。" j4 a- ~# W; d" ?. Z) O

( i, i4 Z; I& y写在最后:我运气好在英国读博时遇到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导师,并很享受读博的日子。其实很想在这个问题里大书特书纪念那几年,但已经扯的很长了就不赘述了。
壹朵雲儿 | 2022-1-16 18: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申请博士是个值得花心思再三考虑的事情,因为读博期间会承受来自学校导师和项目的压力,同龄人恋爱和工作进度落后的压力,家庭可能的碎碎念的压力,而这一切又并不保证PhD这个头衔,更不要说毕业之后的工作了。你会花很多年时间在一个很具体的项目上,理论上你会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在某个行业成为内行,之后你也有很大可能从事相关方向的工作。同人文、社会学方向的PhD不同,工程类的学生们不是带着自己的想法进实验室的,而是由导师决定做什么项目,因为在导师申请经费的时候已经要写清钱将来的用途了。所以在感受读博体验之前,再问自己一次,是不是真的打算或需要读博。因为年轻或者因为工作不好找而读博从来不是个好理由。
4 g1 L% h. B" [: f( p" I' y
8 s2 q+ A* I" U$ u0 U: h9 B' S) a# M英国在08年经济危机之后经济受创,对教育的经费拨出也吝啬了很多,这几年还时不时有教工罢课的活动。对想申请PhD的同学的影响就是奖学金难申了,导师们难申到钱,也就没那么多钱给博士生们。英国的工科一般来说没有美国跟业界结合的那么紧,科研经费大多还是来自政府或研究中心,像BBSRC, EPSRC等,而这些funding因政策原因会优先供给欧盟学生。现在申博士的话,如果成绩不是Top1,或没有一个有钱的导师看上你,那半奖(学费全免,自己负责生活费)是个比较现实的期望。近几年从英国本地读硕再申博的愈来愈难了,反倒从国内申请博士(留学基金委)的相对多一些。钱少的另一影响就是买昂贵仪器或者出国开会时导师会皱眉头,也影响学生科研的效率。
3 B7 Q  ?0 S) s) |( P
0 ]! H+ \  x' Z英国博士时长一般是3年科研加1年写博士论文,早几年对博士的科研成果要求貌似更高而时长相对宽松,有读6、7年的。现在学校在权衡时间和质量的关系,要求4年毕业。这对很多项目而言是很困难的事,可以酌情延长1年左右,于是4、5年是个相对常见的时间。如果自我管理意识很强论文写的早,加上导师同意,也有可能3年毕业。总的感觉高校的制度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多的报告要交,报销的手续越来越复杂,PhD项目时间规定越严等等,当然英国也不是个例。, u* R% K$ V' o* w# T: c

7 o) @" M, D% C  m& V讲讲我们学校(University of Nottingham)工程学院的PhD考核制度:入学第一年要求学生在做项目的同时修够一定学分。每月和导师有一次较正式的meeting并给系里提交meetingreport。做科研的三年每年要交年度报告并被安排和一本校考官答辩(viva),如果答辩不通过是不能进入下一年的。第四年写论文不用缴学费,论文写完后如果导师们审核同意就可以提交学校了。之后校方安排答辩时间,一般一到两个月。与国内博士不同,英国博士毕业最关键的部分不是提交论文而是答辩。答辩时两位考官,相关领域的校内和校外考官各一个。答辩时考官和你关在一个小屋里,考官根据你的论文向你提问,答辩时间一般3、4个小时,但我也见过7个小时的。答辩后考官们会给你的论文和答辩提修改意见,只要修补一下论文,考官重审通过就算OK了;也有可能需要重新提交论文或重新答辩;最不幸的会直接fail,转为MPhil(哲学硕士,如果选择不写论文那么就直接拿MPhil的title)。: Q  x6 a( r) B( @2 i$ q# y

' {+ l# U( Q, D4 h8 a. Y5 L) @0 `我们学校的网络资源很丰富(不要想歪了),常用的论文数据库都买了,国内一些名校的同学下英文论文有时也会找我帮忙。下paper只需考虑搜索而不用考虑能不能下载下来,这种爽度在公司上班的人是体会不到的。由于同实验室的同学来自各个国家,英语是唯一交流语言,所以几年下来专业领域的英语听说读写都不是问题了。出国开会时,你只会想着怎么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的漂亮些,无须考虑这段presentation用英语应该怎么说(因为你早担心过了)。习惯英文的另一好处是你的成果容易被其它国家的人看到,不止是你发的paper,包括你写的blog,你维护的代码(呃,文档部分)等等,方便扩大你的network。PhD期间可以在学校兼职助教补贴生活,主要任务是实验课的答疑或作业、试卷批改。我没有看到像美国高校那种讲课的助教,不知道是不是只是我没接触到。
' C$ h, h1 ~. i1 T! }# a) X+ U8 e& M! k9 K. i+ w( L
读工科博士的来自印度和中国这两个发展中大国的学生较多,阿拉伯一些盛产石油的国家有他们政府的强力资金支持,也来了很多学生。选择的工科专业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电子工程和土木工程这几个上。工程学院开大会时,看到过半的亚洲面孔不要吃惊。你的英语听力也在和奇奇怪怪的口音交流中得到提高……
# J+ z/ j% `/ a英国对比德国日本等工科比较强的国家高校内等级制度(hierarchy)不强。美国我不知道状况,我猜应该也不错。等级制度是搞学术的大忌,屁股决定对错?对追求真理的人来说不能更可笑了。我刚进实验室的时候喊导师XXX教授,导师说我知道中国人会对上级表示尊敬,但是我希望你尊敬一个人不是因为他的职位,而是因为他的为人。这句话一直影响着我,在之后跟上级的交流中做到不卑不亢。喊导师名字不过是一种形式,但确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看待这个关系。导师请学生吃饭或同门们一起娱乐的频率较国内少。我想一部分因为西方文化中公私更分开一些,另一主要原因,是实验室里的人国籍和年龄分布的要比国内写意的多,共同话题相对少一些。
% O0 ?# v2 c8 n9 s( e! C5 h2 \: I. d. z0 i& f, t6 \7 |2 d, g7 q6 ^
早些年英国PhD只有一个导师,现在都是2个(也有3个)导师的,其中一个主要负责(main supervisor),另一个起督导作用。PhD期间的日子质量主要就看主导师的了。即使学习在同一所高校,每个人的体验也可能大相径庭。在进实验室之前,对导师做再多的调研都不过分。除了考虑他的研究方向你是否喜欢,他的学术水平如何,也可以打听一下他的指导水平如何,他在实验室的为人如何,他与学生的关系如何等等。
8 q* e# H" A+ C# B, p( E* a有的导师申经费能力强,那么即使大环境缺经费的情况下你也不用担心用不上好仪器的问题;有的导师指导有方,在你科研懵懂时期能够耐心引导你而不只是评判你的成果,这是非常重要的指标,要像教练而不要像裁判;有的导师名气大,paper署上他的名不愁投不出去;有的导师为人随和,你压力不会太大;有的导师灵感很多,呃,祝你好运……
. M0 _, X; ?& [4 q
; t/ Y3 e# o- q" n3 O 在英国读博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1.jpg
! [7 |# _/ N) }8 ?9 w2 D5 t' b& q' v3 C
# Y  t8 H7 o( \& g每一个特点都会让你的体验更有意义或更痛苦。顺便补充一点,一般华人导师会更严谨,或者说苛刻一些。想来或许是自己在英国扎根已不易,不希望因手下的华人徒弟而落人话柄吧。偏颇一点说,跟华人导师要做好受一点窝囊气的准备,不过关系也可能走的更近一些。6 I. u6 b9 P9 v% S
跟导师的交流以邮件为主,汇报进度或寻求指导。大概2周见一次面,也有每周见或一个月才出现一次的。于是乎,你的英文(邮件)写作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8 a' n9 |- {$ Y1 @( ~. X; M
  E) Y7 q$ G, ~& x/ t
在英国读博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2.jpg
0 r( M: j. {+ Z没错,我说上面一句话就是为了引出大名鼎鼎的《PhD Comics》系列(作者J.Cham)。
6 L6 N7 h$ y8 P/ `/ y
+ j" B( }' r4 B) E读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来就不是。同学朋友中因读博而和男/女朋友分手的,得抑郁症的,耗费大把青春而后悔不已的,因种种原因 (包括导师中途跳槽) 而辍学的,绝不是极少数。如果你喜欢你的专业并真的愿意投入你的黄金时代来深入学习,那你应该会从选择学校和导师起就对自己负责了,并希望你的热情和毅力能够坚持到你毕业。. K- c( M6 s0 s7 V
说了这么多还没有吓跑你的话 (什么?已经入坑了?) 那我再打打气。地球上能用你比较熟悉的语言学习,科研实力够雄厚,环境优美,学习期间又没有太多复杂关系的国家一只手能数的过来, 英国肯定是其中一个, Enjoy。( ^# @( q& K% X+ x2 U! ]9 v" d

+ E7 H5 a* I# |2 y8 o写在最后:我运气好在英国读博时遇到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导师,并很享受读博的日子。其实很想在这个问题里大书特书纪念那几年,但已经扯的很长了就不赘述了。
断翅男天使狈 | 2022-1-17 05: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年读论文提高知识面,第二年搞社交提高交流能力,第三年做实验发文章,第四年写论文毕业。8 w! _& J" Z  I3 h
我最大的收获是,有很多时间思考人生,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也了解了自己的优势劣势,而且适应了英国社会。读博士之前很多事情很纠结,那之后我就很少纠结了。, o9 [5 D' N  Y7 Q6 r# M
另外,除非你的导师是大牛,不然读博士的意义基本就不在学术造诣上。
rtytsrhrthj | 2022-1-17 15: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爱丁堡的哥们已经是博士了难道没发现在英国读博的只有三种情况,哪种都跟痛苦沾不上边。当然这话偏激了点,就算痛苦也只是类似于我不想上班的痛苦而不是日子活不下去了没钱吃饭交房租马上就要露宿街头的痛苦。
) w$ B) B4 E* g3 s第一,自费的,拿我在英国最穷的利物浦大学举例,博士四年交三年学费,一年两万磅,是磅哟,折合成人民币三年60多万,加上生活费读下来大概150万左右吧。如果是利物浦大学研究生毕业,学校可以给你优惠价,学费17000磅,85折,多叼。在英国其他任何地方读都只会比这个贵,如果是伦敦的大学,先乘以二吧。家里能拿出这个钱的,读博读不读的下来有关系么,读一半先买房,甚至开KTV成老板的都有。/ W2 l" D$ M. s" z) a! ?, ^
第二,拿到奖学金,恭喜,能拿到英国人的奖学金的中国人学术水平已经超过绝大部分欧洲同龄人,根据他们的奖学金发放原则。这类人读博既是爱好也是特长,基本没压力。三年之后哪怕不能在英国当个大学老师在其他国家的大学谋生基本不成问题。) t* s3 [0 r( g0 z
第三,中国政府出钱给你读,这类人比较神秘,读的也都是高精尖专业,当然自身肯定也非常优秀,学成回来国家是有位置等着你的,就看你愿不愿意回来而已。1 O( m/ u, J3 I. t# M, G, o. ]
综上,像我这种家里没钱学术水平也不行的人只能回国苦逼的申请美国的博士了,至于能考虑英国博士的,我想都不会为了生活,事业太操心了吧。
代数卿喝 | 2022-1-17 17: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国工科博士生路过...: C& a- }, y; D+ D0 p# k! i
楼上已经把英国的学制讲得差不多了。工科博士一般来说是做三年项目,第四年写博士论文。这四年期间,如果没有老师或学校的要求,一般不会要求上课。不过,你要是对相关学科感兴趣,也可以去蹭课听。1 r8 W0 [: T1 z$ s4 Z! L
英国这几年受经济危机影响,国际留学生的奖学金一直在缩水。于此同时,英国政府为了培养本土工程师(他们不希望自己工业界若干年之后被外国人占领),设立了CDT(Central Doctor Training中央博士培养)计划。这个计划是由政府出钱赞助本地学生读博士(最好是工科博士)。这势必会对国际学生的奖学金造成挤压。比如,好像从2012年之后,EPSRC(相当于中科院的单位)不再赞助国际留学生读博士。所以说,英国博士奖学金目前很难申请到!, B+ T' n& `& d* B& U
说说英国工科博士的学术现状吧。以我所在的一所英国知名学府(不是牛津、剑桥、帝国理工)为例,我们这里学术活动和工业界结合紧密。也就是说,导师往往会给你找些工业界项目做,然后项目的成果可以拿去发表学术论文。(不至于像国内某些大学,你平时给工业界打工,劳动成果无法发表论文。因此,你要想博士毕业,还得花费业余时间做学问,很辛苦!)) v4 I* H! q: b" \
说到博士生活,导师要求早九晚五,可我一般是早上10点前到,晚上6点以后回家。平时,就在电脑前操作软件(有些同学得去实验室做实验)。不懂的问题,往往会直接问(中国或外国的)学生,同学关系还算融洽!
) u/ i1 o  G9 }. W6 q! }另外,读博士期间,学生还有出国开会的机会,比如说去美国、欧洲大陆、远东(中日韩)等等。开会期间的消费,由英国大学报销。$ n. o0 U5 P* F1 I* T; x5 N) z
-----------------------------------------------------------------------------------------------------------------------------------------; T: F8 f, m/ i1 ?
一下是我的新文章:% o6 ^5 _0 {0 m! N/ u; }* i
作者:流浪的蛤蟆1 [. g9 d. ]7 @/ q2 q/ Y
链接:0 [% K& @$ S2 P9 F% f' J  T
为什么许多外国教授不喜欢中国博士生 - 英国生活的点点滴滴 - 知乎专栏来源:知乎& e" G: a0 {; E" d5 T: K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0 `7 c) N0 x' |9 e
今天跟自己关系很熟的教授A聊天,A告诉我:“前几天我跟化学系的博士生导师聊天,他们告诉我,虽然中国留学生聪明,但是他们不想找中国留学生读博士,因为中国留学生缺少纵观(科研领域)全局的能力。# w8 Y% ]" W- ^

8 M! k$ }) \! f: T! q. Y我知道A是在跟我讨论了自己博士研究领域,觉得我对自己的领域有纵览全局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之后,才给我说的实话。因为A是中国出生长大的,所以我们便用中文聊起了中国学生的问题。最后我们觉得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是,我们从小的教育太注重视知识的灌输,而不问被灌输的知识的创造过程。许多学生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比如,你高中学过三角函数,却不知道三角函数里的那些边角关系最初是用来航海定位的,于是你学过就忘。你大学学过微积分,但不知道或不关心微积分是由Riemann sum推导的,然后做研究遇到了不规则的离散的信号求有效值,一时很茫然。还有,许多留学生出国多年,写了多份报告,连基本的学术术语(Background, Motivation, Aims and Objectives)之间的逻辑关系都弄不清楚,其实就连国内某些211大学的博士生都未必搞得明白,反正论文混混就毕业。9 I7 w" l" U, F+ r
. y% h. {7 V* O0 a2 a+ x% Q
因为不知其所以然,于是搞科研,连自己的动机都搞不明白。不信你去问那些国内的博士生:“你为什么做目前的项目?”他们十有八九会支支吾吾地给出类似如下回答:“导师让我做的”,“这个项目有钱”,“我觉得好发文章”等等。这些回答确实是很好的动机,但是它们很难转化成你科研的动力。一旦导师中途变了主意或不再给出有效指导,一旦项目资金链断了,一旦你觉得不好发文章了,你还会坚持吗?聪明的博士生,肯定会看几篇文章,提一些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的学术问题,然后改改别人的公式或者拼凑一下别人的方法,勉强发发文章混毕业。然后,他们的文章再也没人看了,因为本来就是解决了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4 V9 @  S; Y; l5 a+ h. W3 D0 A4 k3 \

; B, I  O; }; j0 l8 C说到这里,你会问真正的科研动机在哪里?答:在如何把自己知识转化成生产力上。比如,理工科学生应该思考,我所学的那些知识(knowledge)、算法(algorithm)、工具(technique)以及方法(methodology)如何为我从事的领域服务,或者我的研究领域要发展需要哪些新的知识和技能。有了这个动机,你再去看文献,查资料,你就会对你所从事科研领域有个全局把握了,然后去挖个创新点就不难了。可是,这种学习知识的热情,早在我们小学、中学和大学本科阶段给扼杀了!!!
3 Y, Z3 S: I+ N7 E: |
# {( U/ m1 N& Q* z) i; [. z7 n, l6 ?A最后又告诉我:“中国的许多博士生,你让他干什么他会干得很好,但是离开了导师,自己就太不会思考了。”我很感叹。在诸如物理和数学等有固定公式的研究领域,中国博士生可以顺着以前的思路,改改公式然后做一些应用模拟来混个工作量,然后毕业。但是到了化学等需要提出新的理念或者依靠经验和直觉判断的学科,中国博士突然没思路了,严重依赖导师。而许多导师也许早已“油尽灯枯”,急需一个新博士去看文献讨论来开拓自己的视野,给自己的研究小组注入新的活力,而不是去雇一个只会“搬砖”的“学术技工”。
3 e1 i/ ^; B8 |- `  O8 Z' t
% d& k1 z8 S' Q( G, O) Q9 Y中国从不缺乏聪明和勤奋的学生,但是当聪明和勤奋的留学生越来越多,聪明和勤奋就越来越廉价了。廉价到了最后,别人连奖学金都不太想给了!!!. K* K8 w. W. Q3 S9 `) r

2 J  X4 \; W" t6 {/ k8 C2016/06/01
# {/ K6 n, J+ m+ {! ]5 V! u-----------------------------------
* a! i: Y' H( o( ^+ F有兴趣关注我的知乎专栏《英国生活的点点滴滴》,关注我的留学生活。谢谢& Y- x* H5 _" R5 ^+ A9 t
英国生活的点点滴滴 - 知乎专栏
东东快跑啊东h | 2022-1-18 0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个朋友都在帝国理工念博士,都终于在最近提交了博士论文。( ~- }' ]9 c7 m) R  l
一个说,觉得整个读博士的过程有一种服兵役的感觉,本科的同学们工作的工作,结婚的结婚,只有自己的状态似乎还在原地不动,而且是几乎无偿(只cover生活费)地科研。( s4 D5 n1 u3 {; G" n: J$ o7 v# H
还有一个说,论文答辩之后,居然没有喜悦感,这种感觉,就像一直想和早已不爱的妻子离婚,打了好久的官司经过很多争吵,最终离成功了,那个心情能说是喜悦吗。
  D- ]& T2 T. v从他们口中还听说其他博士朋友的故事,有因为读博士离婚的。; U5 t# ^7 G3 N: b
我是不是说的太消极了,我是其中一位博士的跨国恋爱女友,异国三年了,分分合合,个中心酸,不提也罢。终于快要修成正果了。看他博士那么辛苦,我实在不忍心和他彻底分掉,当然,他读博那股认真劲儿也的确很吸引我。作为一个苦逼理工phd的苦逼女友,都是命吧,痛并快乐着。" V3 T1 G. f6 a2 T7 ?% H
怕男友看见触动他心酸,匿啦。
淡蓝水晶鱼鸭 | 2022-1-18 13: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插一篇我的回答,大家可以借鉴参考:在英国留学的过程中,你都发现了哪些本可以避免的「坑」?
( _' }. Z5 i6 j5 A1 }/ M同学们来说,选择留学国家、学校以及具体专业的时候,是否能顺利毕业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那么在英国,博士读几年能够毕业?毕业难度大不大?( p; X1 X3 ^- M  b# J! M0 R
01  英国博士几年毕业?& i' B6 k6 \) |$ M' R

( j' Q4 D( o* c, o8 C英国博士奖学金通常给学生3-4年的支持,但是学生最早可以在学习两年后就提交论文,最迟则是五年。当然,大多数学生还仍然是在3-4年间毕业的。0 G8 E7 ?$ \$ c' ~
下面这张图是某英国大学(英国排名前十)某系今年的博士生提交论文情况。
" q, K8 E+ M" Z9 P( h0 j5 t4 y6 g4 G) I3 z1 ]# {
在英国读博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1.jpg : }  d+ T5 P5 @6 t: l  h
今年共有26名博士生提交论文,其中1人刚刚完成2年的学习,还有7人已经读博4年以上,除了这4名学生,其他18名提交论文的学生都是博士三年级或者四年级的学生。# S8 y! j; B5 T8 `9 o( k! Y, n
虽然提交论文不等于毕业,但还是可以看出来,在英国,博士三年或者四年毕业是普遍现象。( A$ R; s! V- ]& ^+ \, |) `
而在美国,学生要获得博士学位,平均起来需要5.8年。0 e) t4 w" ?. ^) @% |, w+ f
学制短固然是好事,但是两三年就毕业的博士会不会太水?质量能保证吗?
8 B' g4 l" c" Z4 }6 P两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弗雷德里克∙桑格1940年10月在剑桥开始读博,一个多月之后,导师离职,系里的一位博士后,阿尔伯特∙纽伯格承担了指导桑格的任务。
5 h: h) n, }% m0 l) F2 q/ y
+ w: B# J  y3 j 在英国读博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2.jpg
4 y8 C5 l- D' `) o9 h  a' Y. _换了导师,桑格不得不换个课题重新开始。" l2 J" \+ V% C# u9 _: q$ }
1942年,纽伯格也离开剑桥去了伦敦,不知道这之后是不是一直在远程指导桑格。
0 D/ V" H6 p+ j; a% j' k4 z但是,尽管波折重重,读博颇为不顺利的桑格还是在1943年提交了他的博士论文,也就是换课题三年后,桑格完成了他的研究工作。
' D3 t# \. `5 p. P桑格后来的博士生,伊丽莎白∙布莱克本,也是三年就提交了博士论文,于1975年获得剑桥的博士学位,并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奖。! O8 a6 J1 _  Y/ V% U) ]# Q" P
所以,学制短不代表没有接受充分的学术训练,反而越是高水平的导师,越能够让学生少走弯路,在短时间内就完成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博士论文。
/ I! J/ ?- h: J! U0 A02  毕业难度
! c. H4 M! U4 ~) i& U; s6 I9 P' s& B3 \
英国博士生毕业没有发表几篇文章的硬性要求,你可以不发文章,只要导师和评审人认同你的工作,也一样可以毕业。' A. j: B, P9 \# M7 H
我们统计了几个专业的英国博士们在毕业时候发表文章的情况,还真有一篇文章都没发过就毕业的博士。
; J, l$ w( u& z( {( y3 L1 I生物专业:0 g. s0 P- H+ o+ R' [! i
+ S# _$ @- B# R& N( x# h5 F) W' }
在英国读博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3.jpg 4 D0 Y0 H, b) I' L: D) v' S
化学专业:
- a/ O. u; t: O# L  I
! r9 d1 L( U0 } 在英国读博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4.jpg 6 T5 v0 C) V1 F" h3 k
物理专业:& v6 I- {4 {1 L

; ~" }; l3 t, |+ h1 C+ G6 [+ [/ P 在英国读博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5.jpg , T2 h* O0 ^- n$ A4 \# m5 a
工程专业:2 z, A: a+ g% b2 s6 Z

; {+ H4 c6 R! m5 p% ~ 在英国读博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6.jpg
# b/ e2 b1 [/ b5 b- |8 \4 u也许是因为学制短,相当一部分英国博士在刚刚毕业的时候没有发表过第一作者文章。
. O3 q) I  B; }' m但是,不要求发表文章不等于容易毕业。根据一项统计,在14所英国大学的2万6千多名博士生之中,最终未能获得博士学位的接近20%,其中大多数(16.2%)学生是中途退学,还有少部分(3.3%)未能通过最后的论文答辩。
6 k' k" T1 {0 Y: }6 f在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中,只有5%的学生是完全不需要修改论文的,接近80%的人在答辩之后需要对论文进行“小修”,还有16%则要进行耗时更久的“大修”,来解决评审人在答辩过程中提出的问题。8 E( x+ n; v, X+ C2 P
03  如果答辩失败怎么办?& v* \& W# S9 ~& q+ p

) b$ s% G( G# v; @0 a  x1 T2 b你可以上诉,但是上诉成功的例子并不多。因为大多数评审人都是经验丰富的评审专家,而且严格按照学校的程序来给评审意见。除非你有特别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你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否则上诉很难成功。
1 Z2 C% q. H& n! Q' D如果没能获得博士学位的话,最有可能的是退而求其次,拿到一个MPhil学位。事实上,答辩失败的博士生中有97%最后都是拿了MPhil学位,只有3%是没有任何学位,两手空空地退学的。
; _3 P  W7 s- x0 VMPhil相当于硕士学位,证明你独立地做过研究项目,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 U" a  A1 O) Y( E% P但是,因为很多人都是在博士答辩失败或者中期考核失败后转而获得了MPhil学位,有人会把MPhil学位自动理解成读博失败的替代品,结果让这个学位看起来不那么体面。
  j0 r- E# g% u1 O$ ^0 G& c04  结语
$ M2 u2 \' q8 E0 G
; b. b9 H& M; `( f/ P; x总的来说,英国博士学制短,高水平导师较多。毕业没有发表文章的硬性要求,能让导师和评审人满意即可。9 P, m& N1 M! p3 E/ g
虽然能否顺利毕业存在一定风险,但是中国学生都是抱着对博士学位志在必得的信念到英国读博的,中途坚持不下去而退学的不多,除非是发生了不可抗因素。
( \2 l  g, I3 ~6 k" y9 N所以,绝大多数中国学生都是能够获得博士学位的那80%,如果再加上努力和运气,发好文章或者提前毕业也不是不可能的。$ h/ p; u0 X$ R  g$ ?5 N  }
国内高校越来越看重年轻研究人员,35岁是求职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试想一下,在英国三年博士毕业,相当于节省了至少两年的时间,如果再有不错的成果,下一个学术明星(此处可参考电子科技大学刘明侦院长的成长经历)就是你了。7 }. S' h$ y4 V" p' @9 x
笔者信息:杏仁香芋,英国大学天坑专业讲师,飞跃计划平台独立撰稿人。
第九界 | 2022-1-18 17: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平台上有一个咨询师,Jonathan,国内 985 大学,本科及硕士,英国格拉斯哥大学 机械工程博士。下面是我们采访他的一篇稿子,关于英国工科申请与就业的问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9 m# A# P4 H* `申请博士需要早准备7 @1 S# D% Z) P4 R: T$ j# v1 H
% K- q1 P- {3 ~& g8 ~/ T5 |
当初之所以选择去国外读博士,是因为现在研究生都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了,就连一个大学图书管理员的职位,都有很多本土的博士去竞争。
2 @& X+ P& w" u& O7 Z+ J$ I" ]& S" y9 r1 q' r6 M
2 ~5 M& O' u: g7 ]6 m8 V
在申请博士之前是需要播种的。不管自己在大学开始或者研究生开始的时候,对以后的未来职业发展是怎么样的,都必须扎扎实实地把专业知识掌握牢,打好坚实的基础。作为一个理工学生,不管在本科还是硕士阶段,第一就是要发表一些论文,第二就是做出来一些东西,这样才可以提升自己的价值。不管是以后深造还是去公司应聘职位,都会有很大的优势。9 \1 |* U/ ~2 q. `& x

& b* h0 K8 T1 N* L% m$ W$ ], N做出一些对社会有用的设备出来是我本身的兴趣所在。在大学 4 年期间我和我同学制作出了一个机器人,参加了全国性的比赛,并且获得了二等奖。刚开始的时候我导师说有这么一个项目,很诱人,大家忽然来了一大片。但慢慢走着走着,就剩我和我同学两个人,我们经过自己的研究琢磨并制作出机器人。最后的结果都令我导师大吃一惊,他没有想到我们真的会做出来这样一个成型的机器人。: s" k5 C- U! N& d
/ Z& f* N. U6 {5 l: |' j' I. }2 _8 M
套磁不是盲目套近乎,推荐人不是越牛越好% D; ?, x7 |9 ^% H4 q7 }% E0 ~5 B
当我们在大学 4 年或者研究生的 3 年有了一定的积累,那么申请硕士或者博士的时候,就会有很大的优势。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大家最感兴趣的话题套磁以及推荐信的写法。/ o% Y' x0 h( w( E

* ]) Q9 _: a: p" W% v. H1 F
) R, k8 n9 e; X' c% W套磁的话,不是简简单单的和导师套近乎,而是要找准导师才能去套磁。我们一定要研究清楚,哪一个项目和我们自己的兴趣、发展及能力的匹配度最高。然后我们才选择去套磁。: M: f/ B* S7 N! C# e

5 }+ Y: t; q7 R% O# l& J至于推荐信的话,要找自己最熟悉的老师。很多人可能会告诉你,写推荐信的时候一定要找教授级别的,因为国外人比较看重,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国外的招生人员,更看重的是什么呢?他们看重的是这个老师或是导师对你的了解程度,以及他说的和你 CV 里讲的的匹配程度,他们更注重的是真实性,而不是级别。
/ V+ B" N7 E3 X8 b, J6 y+ M+ y$ t9 D) p. w
在把关注点放到套磁、推荐信这些具体申请工作之前,一定要先搞清楚为什么要去申请国外的学校去读书,尤其是博士。因为这毕竟是 3 到 5 年的时间,都够盖好一座大楼了,所以我们在选择要不要去国外读博士及读什么方向,一定要考虑清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及发展规划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 c5 f+ o/ l3 P, C7 G8 z' k1 i/ y$ ^/ Z$ o! j$ x+ `
求学期间如何为就业做准备
/ I* {- q& d2 C0 y% @: P同样,找工作是一个收获的过程而不是播种的过程,在这之前你要努力充实自己,才能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那么在博士期间我为自己以后找工作做了哪些铺垫呢?首先,需要强调的是不管我们是本科硕士或者博士,都要有规划,做长期的准备,不打无准备的仗。在国外的时候,我参加了一些和专业相关的协会比如说机械工程协会,有很多公司内部的技术人员和老总都会去参加这些协会。对于学生来说,有些协会是完全免费的。如果注册的话,协会还会定期发放免费的资料,举办免费的活动。对于学生而言,一切都是免费的。比如说有时候会在酒吧举行一个交流活动,有免费的晚餐以及酒。
1 [6 q- l/ H, `7 e! v; ~5 @( @5 a9 p0 a
当然你的目的可以是冲着晚饭和酒去的。但是,对于一个有规划的人来说,更要注重和这些技术人员和老总交流,问问他们是怎么进公司的,如果想关注了解他们要怎么和他们联系。沟通很重要,是你获得信息的一个最主要的来源,并且是最直接的来源。
; c$ O3 ]# `/ M: ^
' K" n4 w4 Q2 X4 `: e; @, \# Q& T在英国找工作
7 s" [6 \) C. x" y据说每年的中国留学生中只有不到 5%的人可以在英国留下来,据说这 5%之中还有包括嫁人了的。中国留学生在英国找工作有那么难吗?这是因为大环境的问题,还是因为我们只是为自己找借口,认为有 95%的人都找不到工作,自己找不到工作是很正常的事。
0 t: n$ k- d6 q' Z; h7 N! Z  |
! t- d8 g% T1 @  \1 b4 X/ J. v" f# u1 A" }/ Z/ B
英国其实是缺人的,尤其是伦敦地区,特别需要引进人才。任何地方都不需要摘果子的人,不要看那些所谓的数据,那些数据都不太真实。我是从 13 年 9 月开始投递的,也就是博四的时候。我刚开始是抱着试试的心态去投简历,没投对地方基本没什么回应。后面当真正的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就看中了才会去投。
8 ]3 [; q0 {" S/ A5 D
$ l/ q0 i6 a; m# `5 [/ A. E! |每一则广告上都会写有 job description,看他的 job description 你就会知道这个工作有什么要求,需要哪些基本条件,你就会知道自己适不适合这个工作岗位。一般来说,如果这个很合适你,那么工作要求上面有什么你就照着写什么,如果写不出那么就说明这个工作是中不了的。在哪儿求职都会注重经验,以及 teamwork 的经历,如果你有的话,不管是任何形式的都可以写上去。
% R. y6 K, c- l, S& F! s2 C
7 W( @- w6 M) B( ]- E我大概面过有五六次的样子吧。面试其实是一个相互了解的过程,这个其实有运气的成分在里面。因为毕竟是一个竞争的过程,很可能有比你更合适这个岗位的。还是刚才说的,投简历,一定要投合适自己的岗位,否则即使过了简历这一轮的话面试也是会被刷下来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投。在准备面试的时候也会比较紧张难熬,有的面试会需要准备 PPT。因为不知道他会问些什么,也不知道准备些什么?要是能力还行的情况下,这其实是一个考验心态的过程。拿到 offer 其实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只是等待通知比较难熬。
0 Y- P: g% |  J* _: z% P) Q# _5 \( P. Y0 u. `/ h* {
当然,借助一些咨询机构来帮助自己去准备面试简历这些环节还是有必要的,一起点拨上有一些老师可以为大家提供帮助,性价比都不错。  `  [3 R/ i( d  a. q
& y- Z4 u$ q7 x$ M
给正在找工作的学弟或学妹们的建议是要有耐心,要放对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说心态要对。找工作不在于找工作本身,而在于你之前努力了多少,在于你在大学及研究生期间,怎样充实了自己。找工作其实是一个收获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播种的过程。机会还是很重要的。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这个单位的HR,你需要招聘一个人进来,你会怎么样去找。那么这么换位思考以后你就会知道自己要从哪些条件和方面入手去应聘这个岗位。
ugnduw6 | 2022-1-18 21:3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由AdmitWrite留学平台入驻导师 布里斯托大学 李学长 提供4 f5 U% W/ f! F. h; `7 H7 f9 l, q! _
(注:导师学历已通过平台审核,真实可查)
前言8 c. U/ l5 T) A& V9 p
# o& @8 _' j1 T& E1 M! V% a# ~+ W( Z
我去年从国内某985高校硕士毕业之后,就决定继续出国深造。( @7 I3 D; M2 ^  @5 c
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是希望博士方向和本科硕士专业相衔接,毕竟学习了这么多年的基础科学,对该领域的学习还是充满极大兴趣的。
- o4 v, ?1 Q) E7 B" Z7 d此外由于博士申请专业和本硕专业相近,申请的时候也会相对容易一些。3 U9 k" F- G$ Q' _1 w
就这样,我顺利的拿到了当年九月份入学的资格。
6 t/ r; h# M$ C" k# c  K% R具体的申请经历及申请中的重点,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感兴趣的同学可点击下方卡片查看,我这里就不细说了。2 M4 Y# Z9 \# @6 v
【留学申请】布里斯托大学全奖PHD怎么拿?这位学长有好方法!今天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借这个题目和大家讲一讲我的英国博士生活,希望能借此文章给想来英国读博,想来布里斯托大学读博的小伙伴一个参考。% L) p2 K9 m- }2 u( J9 u
* D% Q: l8 T2 k8 G# Y

# C" X& `* o( I+ g: ^* I( G% a: D4 x$ I: U
图1 布大校园 royal fort garden
5 s+ \4 _$ m! S* [6 y7 I5 \$ A) f. S% U# Q
就读体验- O. O3 N( B/ Z7 }/ w% y2 x

2 B& J# l  x* F/ f" w# T在英国读博士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2 L* J7 M  F
和本科硕士不同,博士生几乎不需要上课,也没有期末考试的各种烦恼。因此我们只有每年九月份考核的时候才会赶一次deadline。- c, x- l1 p# T& r# U9 M
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办公室里,平时只要固定时间见一见导师,汇报一下研究进展就好了。$ x( L! a& R9 {9 z2 v* \1 }4 B
因为博士生在学院里属于Academic staff, 所以我们也有固定的上班制,周末是一定要双休的。, ]0 y' m' y/ F) g; w' U1 Z4 r
有一次和导师商量我要周末在实验室做实验,结果导师坚决反对,他认为周末就是应该出去放松的。1 h% E3 L) W5 |+ l, z) U7 y
对于博士生而言,每天的生活也是很放松的。/ K8 P+ l# z7 B4 m9 r
因为虽然是上班制,但并没有规定博士生要在几点到几点待在办公室里。导师曾经告诉过我,如果你觉得在家效率更高的话,你也可以“work at home”。而我更喜欢办公室的工作环境和免费的咖啡,因此每天都会去办公室。
: F. C4 k5 I- r) d+ A8 G而同年级的外国同事们就更为放松了,基本上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事情的话位置上永远是空着的。
# s9 x3 t, k3 Y% h8 }5 Z因此出来读博的小伙伴一定要自己规划好自己的学习任务,在如此放松的环境下是极容易松懈的。/ ?  a2 `6 T8 U$ W- t* A5 v5 n- ?
我所在的学院可能是因为聚集了一群“生物学家”,总有很多欢乐的事情。
: r- S+ |; R) z比如说,当我们入学的时候,学院特意把我们所有一年级的博士们都分在了一个非常大办公室,这样我们就有很多机会去认识很多来自不同研究背景的小伙伴。
& C# I- L$ K- X. X, ^% J- O& Y$ x' c' H有研究龙虾的,海豚的,蝙蝠的,真菌的,我们也通过不同研究背景之间的交流学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9 t$ k5 J' _( p) o读博士多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交流机会也有很多,比如说早上11点的咖啡时间。% x9 m. [& C5 r" |
所以我觉得读博士,做研究,一定要多“喝咖啡”,多在咖啡时间与人交流,肯定能获得比较新奇的研究想法。- h0 N- S1 S. U+ ]; \8 m
大部分博士生入学之后,会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的写作。这个综述的写作一般在入学的三个月内完成,这段时间内都要对所选课题阅读大量的文献。
+ T* e. C) v! v0 e9 o对于很多刚开始读博的小伙伴来说,阅读文献似乎是一种很枯燥的事情,有时候一天过去了,文献也没读完几段,或者好不容易读完了,转过身就忘了。+ G  B$ \' P9 t
其实这个是完全正常的。2 u/ n8 m6 k8 n1 ]
这里不妨分享给大家一个读文献的好方法:文献翻译
) f. F7 ?) E* V5 B' e: Q
所谓文献翻译就是选取与课题相关的文献三四十篇,放在一个文件夹里。0 |1 K) j$ {/ E5 B" G% n5 E! e
每当打开一篇文献,就同时新建一个空白的word文档,对照文献的内容,逐字逐句的进行翻译。
% v6 }$ b" \& e) v9 z7 V3 k最开始可能比较慢,但是当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读起文献来就会游刃有余了。
刚才说到读博士几乎不用上课的,只是每年参加一次年度考核。5 }6 X/ `6 k1 s, s4 l9 z6 T: x  H
所谓年度考核就是一些非导师的学术人员(比如说学院内相关领域的教授)对你一年来的情况进行评价,期间会进行一个比较小的私人答辩。, W% U8 \6 b, P4 i$ V# Z
我在九月份刚刚通过第一学年的考核,发现考核基本上不难,但是也会有一定的压力。
0 {6 D# z9 n1 S$ D3 |; g因为评审老师会根据你提交的报告内容,问一些非常细节的东西。
0 d: [% E" p. F5 l. u9 j; n7 B  b据导师说,这些问题以后毕业答辩也会用的上。而且评审的老师的意见也是相当中肯的。  v+ Q( b% r4 P& Y$ ^6 V
所以说,读博士其实过程总体上很轻松,但是有时候也是有适当的压力的。
# w5 W" i3 o% c( n0 X4 F2 L* I* t# B. D8 }. L! x
. m" V5 I2 }, d; c2 o! \8 v

' U3 B5 a( m) F4 y4 H2 q4 T图2 威尔斯纪念大楼
  e/ d9 B  a" f( D) A& ]/ {3 m
: K- y; c8 e8 x) T校园生活体验
4 l. R! C0 k* m6 v! u8 k5 V% [2 x8 G/ z
布大的主体校园坐落于布里斯托市中心(上图1),大部分的楼都坐落在中心的克利夫顿区,只有少数的一些建筑,比如学生宿舍楼,运动场等,建在了离主校区比较远的地方。
6 y. w! J  s. S; b4 P学生宿舍楼的位置大部分都是很不错的,大部分都在离学校教学楼大概二十分钟之内的步行距离。# ^) b6 Y# Z/ v7 Y
最远的活动场所应该是运动场,就是足球场,橄榄球场,网球场的所在地,离校园大概有二十分钟车程。3 d6 v, c$ D2 T7 {( X
但是大部分同学都只会在学校附近活动,因此布大校园附近学生非常多。$ Z* F4 p5 O: Z
布里斯托多山,因此过来读书的小伙伴要做好每天爬山的准备。
/ s& I' @, u' |/ X4 h# E! s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是威尔斯纪念大楼(上图2)。据说在楼顶上可以看到布里斯托市区的全貌。因为是学校的标志性大楼,很多重要的活动都会在这里举行,比如新生报到,入学典礼等等。
4 o, ]7 M  _3 Y( o; e) D布大的校园活动是很丰富多彩的。除了各种各样的社团外,还有一些自己学院或者为研究生群体专门举办的活动。比如PGR hub,会专门为硕博士生定期举办各种活动。& d: I% A' k4 z8 f
喜欢运动的小伙伴也可以参加学校sports center 开的各种健身课程,对本校学生收取的会员费也非常便宜。平均下来会在10-20磅一个月。
4 @7 E* W9 t9 b0 ^2 H具体的内容大家可以在学校学生会网站上进行搜索。其实大家入学后可以选择性的加入一些感兴趣的社团,也能遇到一些比较志同道合的朋友。
, x# T4 Q- r3 @. }; q! p5 w校外生活体验9 ?4 d6 X8 r% O7 x) b" t" X

' G) }% K3 \0 ]' I, [5 X8 `! x布里斯托流行街头文化,市区内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涂鸦。因此也有涂鸦之城的名号。7 X2 @/ e/ d, t# z, ]) q
而身边英国小伙伴告诉我,布里斯托最出名的应该是地下音乐(underground music),各种重金属摇滚等。3 h/ q7 P* q8 U; A
即便是这样多的流行文化混杂,反而让布里斯托成为英国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 t$ k' l4 ^9 M5 X1 ^* O若是从安全方面考虑留学目的地的话,布里斯托算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o. _% ]# V* f: G
布里斯托有很多著名的景点,有位于市中心的布里斯托尔大教堂(Bristol cathedral),克利夫顿吊桥(Clifton suspension bridge,下图3)以及市中心广场(harborside)等等。0 L9 l( K1 y  s. H* t& J# e
每到周末,harborside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活动,还有很多出来活动的人们。
/ _- W- K% g4 h4 Q* n# F- ?4 Z% H0 v$ \  n从Harborside往市中心方向走,在河的另一边,有个king street(下图4), 是传说中的酒吧街,也是我们一起的小伙伴最喜欢的一条街了。* j$ ~( o+ _; w/ B$ {- Y
每到周末这条街异常火爆。如果有可以喝酒的小伙伴,不妨去这条街品尝一下布里斯托特色的苹果酒(cider),就在靠近河边的一个小酒吧里。
6 I4 [6 W1 z7 S9 X5 i+ z8 Q: o7 p! K  _
7 b+ o: {# p5 B7 [
' d' R& F' t# S& \0 q9 `' t
图3 克利夫顿吊桥% Q( e1 X/ f- p$ y; h
- @9 Y" m( o3 f0 @# M! c4 u
读博的经济问题0 J& e  H$ C( x3 q- N
9 ?6 m' F3 H6 J9 z" E+ ]7 r3 E; W
大家可能都比较关心读博经济的问题。
4 A+ L5 A! p4 M! x在英国读博士如果能成功申请到奖学金的话经济压力基本不会很大。3 e2 _3 K1 n1 L+ Y
英国读博奖学金来源有很多,但是像英国自然基金NERC (GW4+)奖学金,欧盟奖学金(Horizon 2020)以及一些企业奖学金大部分都是给英国和欧盟的申请人士准备的,所以其他地方的学生申请几乎是不可能。
+ T2 P* m7 J' t' V8 Q! |; D当然也有一些例外。在这里像大家推荐一个找博士项目的网站:Find a phd ( https://www.findaphd.com):里面有各个Phd project的详细信息和奖学金机会以及申请条件等# j9 g+ [9 E, i' p5 c; T" }
在funding 那一栏选择“I’m a non-European student” 就好了,机会虽然不多,但是运气好的话肯定能找到一些的。
2 E( E4 R/ e1 V$ O, ]9 q此外,本文主要推荐的就是CSC——英国合作高校项目的奖学金,据我所知身边大部分的同学们都是申请这个奖学金过来的,所以这个可以说是英国读博主要申请的奖学金。
0 r) I( u5 R$ U  Q8 }: B7 \CSC在英国是以合作项目的形式资助的,即由英国校方资助学费(免学费),CSC资助生活费和往返机票,实验材料费往往是从所在院系申请。
/ e3 F4 ^5 Q: `( H* ~因此要申请这个奖学金必须九月份入学,一定要先在一月初的时候先申请学校,等拿到无条件offer和奖学金提名之后再去CSC申请资助
$ ~$ ^" C0 p% l+ f3 w此外,由于英国读博士体制和国内不一样,导师和学生没有直接经济接触,所以也就自然没有像国内一样的助研费了。
5 O! Y7 f, M& i7 r/ c& U# a$ \但是,学院里或系里经常会有一些类似助教的机会(demonstrator)可供申请。这类助教工作基本要求都不高,而且一般都会有培训,所以有机会的话大家还是可以去尝试一下的。) J, H) m  N) F5 R/ X4 @
既能赚一些外快,又能锻炼授课能力,一举两得。! z) o0 ^, c( g/ @
求职经历和职业发展
8 A. g+ @- c1 Z+ g5 ]7 U# y! W' U" l: H# c$ o0 s
因为我的这个专业本身就业范围比较窄,所以以后很有可能会继续从事科研这条路。
. Q  q2 U- l6 B$ ^4 y( a9 w4 G在职业发展这方面我觉得大部分读博士的同学都不会担心,读博士的同学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心里建树的。6 O; Z( K8 K; m* H5 t, `+ V
用三四年的时间,专心的做好一件事情,享受单调但有意思的生活,是我们大部人现阶段的生活状态吧。& h* i# C% R+ k6 [0 a6 `# k
相信很多同学都会觉得生物学是个大坑,读起来就得一路走到头。其实我觉得不一定是这样子。
& B0 Q# e* A+ Z3 R/ H  x0 q从我自身的经验来看,读不读博完全看兴趣而定,基本上身边的不愿意读博的硕士同学都找到了相当不错的工作。
0 b' O2 Z$ ]0 U9 a+ J# I, `8 w' F我觉得出来读书和国内工作都是一样的,而且只要努力,一定会取得相当不错的成果的
% j% W8 V$ O# E8 a. q# v" h6 P- q/ l. B" w3 M8 v9 a

4 s& z# q% f2 M' g, x5 k2 R9 o. I' G/ e; A  x4 A
图4 King street) r# P' z4 q2 Y7 w# g5 U- B9 |

4 }; z" o; z6 |: |# k/ I# }
导师背景
% a; l" H$ v' m- N& d, D& q英国布里斯托大学 (University of Bristol) 生物科学博士在读,南京大学生态学硕士,福建农林大学林学学士。
' v8 M/ n& z  g9 ^! X. X' N6 m专注于自然科学研究方向的硕/博士申请,方向为生态学,生物科学,动植物科学与农林科学等。  p7 e' n5 q1 v% g/ _: j4 a' V
丰富的海外生活与学术写作经验。
& [4 W3 a& O4 c7 n+ l) U善于发掘申请人潜在优势,扬长避短,对专业兴趣与院校选择方面有独特的见解。) M5 K+ t& o$ @" j4 A
尤其适合生源成绩背景不强,学术基础薄弱的申请者。
以上由AdmitWrite留学平台入驻导师分享,有问题,欢迎来平台找学长学姐们咨询~3 k2 \  c  x' f- y8 K6 n" w) }1 ^& Z
AdmitWrite,知名互联网留学平台,留学界的Uber,已有超过1000名世界名校学长学姐入驻,实现美国TOP30,英国G5,澳洲八大等多个地区全名校覆盖。不管你是申请人文社科/商科/工科,还是申请理科/艺术/法学,在平台你都可以找到同专业名校学霸辅导。关注我不迷路,任何留学相关问题都可以私信 @AdmitWrite留学平台~
$ M& F) N- D6 @5 N( }6 [; G! p! l8 ~# o% Z3 H6 N/ m
3 y9 ?! U# B/ Q
本文来自AdmitWrite留学平台专栏——【海外名校申请经验】,专栏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申请经历,就读体验,专业前景,就业分析等。想看更多的申请经历以及就读体验,欢迎关注~8 M( h, q4 o2 t! w3 `
海外名校申请经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6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0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