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地产人,何去何从?

[复制链接]
查看8128 | 回复0 | 2022-1-13 21: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8岁,税后4万,应该是部门副总或者总助级别的人了吧
9 }8 d* }, M- r8 L0 m. ]- _这个阶段,已经迈过了技术门槛,应该是混圈儿,混利益绑定的了
4 x+ O; d8 t/ O/ r: a, g( U这个时期,一旦被动失去位置,真的很尴尬,高不成低不就……
! h5 }" o0 ?' @( B  S业务流的标准化,审批权限和规模化复制产品的行业现状,让人的因素,变得越来越小* U# n1 M- S# p# A$ L1 L
兄弟如果是做资源类(投拓、法务、物管)的专业,沉淀一下,包装一下,估计还有机会, C' E) P; `4 t4 d
如果是做技术类(设计、成本、财务、资管)的专业,找找猎头和人脉,应该也有机会
% s) \" `* r5 G8 j6 y7 \如果是做业绩类(营销、商管、人力、工程)的专业,基本上戏就不大了8 \4 t0 J5 d  P7 s
站在养家糊口的角度来说,如果还混甲方,就降降身段,曲线救国吧;如果还想挣钱,那就找个下游产业的工作吧,至少还能带团队,还能拿奖金;最关键的,就是不要把职业生涯的空挡弄得太长!
$ F7 \% q& u+ A$ u3 V4 |* ]兄弟,地产本就是不归路,浮华背后也就是一地鸡毛,趁着行业还没彻底沦陷,赶紧给自己找位置吧!
/ R- a' ~1 A* R, q1 K- Q. p希望能帮到你~
123464670 | 2022-1-14 06: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38岁,税后4万,应该是部门副总或者总助级别的人了吧. g% ], W3 V. o" s) I
这个阶段,已经迈过了技术门槛,应该是混圈儿,混利益绑定的了1 h5 w8 t$ S& h( Q: V6 o. F
这个时期,一旦被动失去位置,真的很尴尬,高不成低不就……
% {, o( x3 C; r* E& @6 u" ?- m4 ^业务流的标准化,审批权限和规模化复制产品的行业现状,让人的因素,变得越来越小
# B+ d4 N/ l2 u8 Q4 r兄弟如果是做资源类(投拓、法务、物管)的专业,沉淀一下,包装一下,估计还有机会' t9 g) \6 s$ \& C
如果是做技术类(设计、成本、财务、资管)的专业,找找猎头和人脉,应该也有机会  K9 y+ X: ~. s3 ]- i- J
如果是做业绩类(营销、商管、人力、工程)的专业,基本上戏就不大了  C$ ?1 o1 N; ^1 e& p" D
站在养家糊口的角度来说,如果还混甲方,就降降身段,曲线救国吧;如果还想挣钱,那就找个下游产业的工作吧,至少还能带团队,还能拿奖金;最关键的,就是不要把职业生涯的空挡弄得太长!
. D( j$ s$ ?3 P4 a0 I$ L( Q兄弟,地产本就是不归路,浮华背后也就是一地鸡毛,趁着行业还没彻底沦陷,赶紧给自己找位置吧!- a5 G/ Y+ u# L" z. _& o/ r4 s
希望能帮到你~
笑笑954 | 2022-1-14 10: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给你说说有点伤你内心的实话。
, h( v# w: K" e& q& E第一、你获得了如今的地位和收入并不是因为你的能力。而是中国这几年盲目发展房地产行业的结果。你之所以能拿这么高的工资是因为你赶上了最好的时代加上胆子大,才有了你如今的成就。
5 O/ P5 B! L- k1 x第二、你坐上了这个位置基本上都会飘。觉得自己很牛逼。别人阿谀奉承你,你觉得是理所当然。你变成了一个看不起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普通打者的人。你对几千块收入的人冷嘲热讽,嗤之以鼻。
' }; l# G( Z( T3 q8 u第三、你一直保持着以往的高收入。你家庭开支至少一个月都是一两万。你的老婆也跟着飘了。你的孩子也是从小富养,用最贵的东西和读最贵的学校。
9 Z$ L8 `7 x2 V; M现在,房地产这个行业风口结束了。你的辉煌也跟着结束了。你永远不可能再会有高收入。你的家庭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高高在上。你已经彻底变成了一个普通人。, m/ P! b+ I( e) ~, }1 O9 C! L- R. d
如今你想拿年薪10万还是有点可能的,再高就别想了。到后面说不定月薪七八千的岗位,你看不上,别人也看不上你。因为根本就不再需要那么多岗位了。2 m& s( j8 H1 r# u) J& j: J( S
最坏的结局你知道吗?以前你的老婆总是大手大脚的花钱。那时你也不太在意,因为你找得到钱。如今你落魄了,不再像以前。这个时候反而可以考验你们的夫妻感情。% n- f) a5 y7 u) }/ `8 ^- G
去年你辞职到今后两年将会是你人生的至暗时刻。能不能从低谷中走过来就看你的造化了。
华山姜鼓 | 2022-1-14 12: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辈子基本凉凉了。( @2 Y  a/ X5 G! k! C
未来十年,经济只会一年比一年差,即使努力苟且工作,也最后难逃被裁员的命运,你倒好,直接主动离职,家里有矿????& K  j$ p& A# K5 h8 D
把手里房子啥的全卖了,变现金,还贷款,然后往老家小城市退吧……' G  \4 }3 a* x: [$ w+ \( i
大萧条下都是蝼蚁,凉凉了……
; k( N8 [% p6 D) H; c我就奇怪了,你就一个打工卖苦力的,哪里来的自信心,敢离职?
% I3 e0 {. V( Q9 Q5 L你以为你是搞投资的,经济衰退对搞投资的人来说是机会,人家可以抄底?
( k$ `3 E$ C& W4 @0 {1 _对于打工卖苦力的,就是一辈子失业的问题……
skyllla69 | 2022-1-14 21: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唉!感同身受,与你年龄相仿,之前也有过同样的遭遇,当时压力极大。除了十多年的地产行业经历,其他几乎无任何求职优势,跨行业不太现实,薪资标准也不符合预期,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地产行业,目前在一家区域型的小房企,没办法....相比来说还是地产行业薪资高些....5 ]: y4 Z2 t4 y% x& Q- l
别想了.....建议还是地产行业吧!
晨露754 | 2022-1-15 00: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38岁地产人,何去何从?-1.jpg
1 F! i/ Q- O( h2 V; [! a       2021年伊始,虽然出台了银行两道红线,但金融环境整体仍然宽松,在通胀预期下,新房、二手房量价齐升,成交爆量,一时间让人感觉仿佛回到了2016年,地产人纷纷以为又迎来了一波赚钱的机会。3 A6 H7 P$ `8 l5 ~. B) U$ M; ]- \
       不论是房企、从业人员、中介、购房群体还是普通吃瓜群众都一致看好房地产市场# k3 L) a( C! [3 v7 o$ y
       同时,我们又出台了集中供地的政策,一顿分析之后,大家得出了几乎一致的结论:在第一次供地时果断抢收,积极出价
' p8 R$ @$ W( Y0 ?+ H       决策依据有四:一是第一波地可以在年内实现供应;二是半数百强房企对22个集中供地的投资集中度超过60%;三是集中供地意味着资源需求更加密集(融资、施工、材料供应、人工等),二三批次将面临资源稀缺的情况;四是集中供地更有利于有实力的房企,既然新政刚出台,小房企更希望趁对手没研究透彻之前,先下手为强
+ E' N+ [; x) |       然而,这四个依据早已成了众房企心照不宣的通识,也就是在拍地之前,大部分房企已经形成了一致预期。同时为了拿地,房企开始了一波大规模的招人。
- q8 O* l/ t. a5 ^5 E8 ^' ]5 I" i1 ?       结果可想而知,头部房企、地方龙头在土地市场上进行了一波惨烈的厮杀,高预期拿地,零利润拿地,亏本赚吆喝......比比皆是,由于热点城市的土拍激烈,热度迅速蔓延至了三四线城市,部分地价甚至超过了房价,购房者直呼:离谱!! [* W4 _7 _9 D6 t
       即使如此,像在杭州这样的热点城市,也仅有20%的房企在第一次供地中拿到了土地。' {5 ?8 {# D. ~  u8 R* J
       历史曾经提醒过我们:房地产市场短期看政策,中期看政策,长期看政策。2021年再次给房企们上了一堂“复习课”。6 Q4 V" a% `; E8 J
       政策频频加码之下,6月之后房地产市场急转直下,恒大带头暴雷,调控监管升级,房企资金面极度承压,问题频现,新力、花样年、佳兆业、奥园、阳光城、祥生......相继躺平。: F* |( Q7 u0 _/ V/ @# ~
       如果对房企下半年的工作进行总结,那就是:裁员+促销
7 y! N, M3 I6 N; z. K/ e/ |0 O# J" B       而地产人的痛苦,也大多源于此。
, X. \  b: W5 @+ R& N/ \
2 j6 ]3 N4 i1 ?9 b+ z: h 38岁地产人,何去何从?-2.jpg
" n' b: K& c( ~, Q       痛苦一:投资承诺无法兑现
/ @; t7 i6 v" a2 ^售价无法兑现:拿地时候看的售价基本都是在当前售价下加了预期,保守点的可能是区域的年均涨幅,激进点可能就是跳涨,在下行市场中,根本无法实现。
( h) ^; a+ C, e去化无法兑现:原计划的项目首开量和去化量基本成了美好的梦想。
2 P: T  H& g( |  C8 `; Y节点无法兑现:集中供地时花在每一块地上的时间精力极度缩减,投前考虑不充分,投后运营节点基本无法准时实现。; V% @3 {7 \7 q! {- t& I
项目利润无法兑现:以前拿地,项目的利润在车位里;今年拿地,项目利润在加装包、地下室、商墅里,
) L! @0 y, }9 D% t; ~7 ]6 w7 x8 R0 D% M       而且,成本没有不可预见费,税务没有退路,融资方案没有一点偏差的余地,名为挖掘项目投资潜力,实则项目安全垫严重不足。
! I$ L2 V8 A) H5 d0 h% d3 b" H5 S2 s       正所谓秋后算账,追责如期而至,年中庆功有多开心,现在复盘就有多痛苦,凡是都有个均衡。3 K: m" a2 K6 W. I2 [

: L- ?6 ^* n7 H# ]; ~ 38岁地产人,何去何从?-3.jpg / s4 F; w4 a# G) T! Q8 \+ D  c
       痛苦二:组织优化,准备抛弃哪位兄弟?
0 }4 Z: D% p" A; }$ m       上半年,为了应对集中供地拼命招人,求贤若渴,薪资水涨船高。下半年,为了提升人均效能拼命优,看谁都觉得多余,各房企人力各显神通(调岗、降薪、外派、停薪留岗……)。- V4 K* R# t6 @8 c
       这里有上半年自己内推进来的兄弟,有拍胸脯承诺年底升职加薪的团队骨干,有高成本雇猎头挖来的行业精英……这些所谓的人才,在公司停止发展的那一刻似乎显得毫无价值
1 A  W- ^" q4 V: r0 m0 K( y; g3 z4 @: M7 p. x) T
38岁地产人,何去何从?-4.jpg 6 L# i6 w3 Y# s- n
       痛苦三:全员营销6 J7 @& u; Z6 E5 m6 x( Y( S
       由于销售任务完成得实在太差,很多公司都再次祭出了全员营销,有的甚至设置了比较严厉的惩罚措施,比如一个部门完不成罚款高达20万之多。
9 {9 ]& H7 n7 y- }, K5 F0 Z       员工来公司上班,居然还要强迫员工卖房子,简直离谱,哪个员工不希望自己上班的公司好呢,公司又是凭什么来处罚员工?+ V" X/ \: ]' a% g& M% z- C; }9 j
       放开这些不提,员工卖房,成功可能性比较高的是卖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亲朋好友因为信任员工而选择了公司都房子,员工则背负了比较大了道德风险,比如刚买完公司又搞了一波降价怎么办?将来房子交付有问题怎么办?6 b: ~7 E" M4 w! J/ [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会让员工彻底失去买房的亲戚和朋友,那就是公司给外部中介的折扣力度比员工的大。以某top3房企为例,给中介的点数是5%,而给员工的仅为2%。也就是说一套100万的房子,给中介的实际售价是95万,而给员工是98万,如果中介选择给客户返2万,那么通过中介买的价格就是97万,比找员工的还便宜。结果就是,我想买房子,找了自己的亲戚朋友,最终居然还买贵了……( }$ R/ h" B/ `9 u0 V6 D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咨询了一些房企的朋友,当我问为什么给员工的优惠不如中介时,得到的是对方的反问:中介给你们领导返钱,员工返吗?!: k& e+ N0 P0 L8 O  J3 ?9 f' g
& A4 F$ `6 @" \% @7 `: c  d
38岁地产人,何去何从?-5.jpg
7 b9 b( |: R! V) Q+ {& C       痛苦四:每天上班干点啥,内卷是努力的通货膨胀% S, W" n6 f5 r% q+ J& D
       老万干房地产已经有10年了,也算经历过市场的起起落落,但是今年的形势确实有些不同,13、14年的时候虽然市场也很差,但感觉大家还是有盼头的,大家都有一股冲劲,想去把项目扭转过来。而今年大家更多地是选择了躺平。, _- T8 R# g" j0 D- ~) p/ X8 d1 [
       老万不怕躺平,凭借多年的防坑和摸鱼经验,基本可以混到明年,但是现在行业的信息交互实在太快,各家公司的套路和标准动作基本都没有秘密可言,所以如何在没有实质业绩的情况下让自己不显得那么多余,干点啥就尤为重要了。) |! o! j' s6 f8 ^3 T3 S
       那么什么是正确而没有多大意义的事呢,那就是:修炼内功0 B9 S- y* s% Q9 ?0 J# _
       围绕修炼内功,各式各样的工作都得以开展:培训、交流、调研、考核、巡检......一时间感觉又有好多话可以干了,而且还可以理所当然地往业绩里填,更奇妙的是,这些工具居然可以量化,实在是妙啊!
" f, f3 U5 h$ [' U3 N3 S& J% w
: `1 V, t8 d* b/ O; F 38岁地产人,何去何从?-6.jpg
/ W! N- ?5 P! q      痛苦五:年轻化仿佛是值得炫耀的事情,个人核心竞争力难以打造6 s  X/ j7 _9 }% ^# o! S
       近几年很多房企往往喜欢夸耀自己的团队年轻化,而我认为,对于地产企业来说,年轻化的团队不一定就是好的配置,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年轻化更像是公司招不到有经验的员工而被迫启用经验尚浅的人员。
) u! ~4 s5 M8 G0 T+ x- m       那么,为什么很多年轻化的团队运营得还不错呢,我觉得主要还是整个地产行业过于浮躁,逐利之心过于明显,以至于很多人没有花精力在个人能力积累上,而一些能力强的人却因赚够了钱早早“退休”,整个行业的人才泡沫就此诞生。
+ s, E8 @4 h& J- }' o$ |/ h3 w       在从业10年的老万看来,上面的领导就是坐着市场的大船上去的,专业能力和见识极度不足;而下面的员工都是冲着房地产行业的高收入来的,还没咋积累就因为没有升职频繁跳槽。反思自身,老万发现自己更像是一个“半吊子”,与领导相比可能多那么一点点认知,但又觉得自己干不了领导的活,或者是瞧不上与之为伍;与下属相比可能有没有那么的好学和精力充沛,衰老的身体早已经不起底层的内卷。
  z& R% n: H& q# K       寻找背后的真正原因,主要还是来自于对个人能力的焦虑。房地产行业瞬息万变,多年积累的经验可能由于一条政策而清零,多年积累的人脉可能由于一次扫黑而不复存在,多年培养的兄弟情分可能因为一点利益而惨遭背叛......
  K: t6 |& {' h$ u当下的地产人,只有拥抱变化,方能适应变化。. L1 W3 }/ W$ k+ h
       而老万早已悄悄开始了自己的第二职业,只见老万抽了口烟,在纸上逐个写下:代驾、滴滴、抖音直播、为故事配音、公园卖咖啡、广告公司作画......% M$ ^( g( m% Z
       看着还算不少的选择,老万的脸上浮现出那久违的笑容,道:NICE~
, [+ @3 R" D# U) M1 E# o
7 W' l* w$ J3 N" ~ 38岁地产人,何去何从?-7.jpg
明月清风684 | 2022-1-15 06: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地产行业,如果是38岁的高经那是很难,不过你税后月薪4万,大概率是总监或者副总监,38岁,男性,在同行业同级别同薪酬水平找工作大概率没啥问题啊,不用太焦虑;/ C( A+ @! @1 n; h* y  i
实在不行,创业去相关乙方:营销去经纪公司,工程的去做分包,设计的去搞设计公司,成本、招采、人事、财务,基本都有类似乙方工作啊,除非是大环境下是输家的投拓,那我爱莫能助了
学机械的日子泊 | 2022-1-15 07:3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今天,失业满一周了,早上起床送老大上学,回来后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干啥,也不能在老婆孩子年前表露出内心的郁闷,强颜欢笑,这些天在纠结要不要去地产的下游行业做技术工作,糊口养家。
JOJO2017 | 2022-1-15 16:5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是投拓的话,那老哥你惨了啊,现在最不缺的就是投拓了。如果是投拓的话可以试试转资金方或者项目总。如果是运营也可以转项目总啊。实在不行就进小公司,小公司贼自由,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
亦关风月捌 | 2022-1-15 23: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38岁,税后4w,非营销出身的话,怎么也是个单项目的项目总,要么是技术、合约部门头了。说说我的自己的情况,希望对你有帮助。, R  L' w) I" k6 K, U4 L
我过完年也37岁了,入行到现在也才5年整,一直在三线城市干,后四年在同一个公司,从最底层爬到项目总,因此工资不高,也非相关专业。9 j, n& L. i6 O6 s$ t9 S7 q5 w7 S0 Q
去年(2021年)年初开始我就深感焦虑,毕竟17年才入行的我也没赶上什么景气时候,等到了项目总这个职位也都是给老项目填坑。20年底就预感到行业变化之巨了,在我们这种远离核心城市群的三线小城市,本身人口外流巨大,地产商扎堆,疯狂过后房价降得特别厉害,大地产放缓退出是早晚的事。但还是非常感谢地产这个行业,在我们这种地方,也只有在地产行业打工才有这么高的工资,每天能陪着家人,生活压力也不大。* ]+ }$ X( F: ~6 E- i% G' u
焦虑确实焦虑,做地产又不是有多少技术含量的事,职位越高越是考验做人而已。20年底的时候就能看出来小城市的地产会死的很彻底,很多打工人迟早要退出这个行业的,考虑到我年纪也不小了(相对这个行业很多打工人),过两年出来在本地也很难找到这个职位这个待遇的工作了。这对个人来讲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因此想了很多,创业、转行、深造都想过,最后犹豫了又留了下来。+ P+ r8 F3 y' i% @7 I
21年一整年也都在焦虑中,行业暴雷导致不像以前那样轻松了,加班多,事情多,坑越挖越大,越来越不好填,一直想着能抽时间停下来想想自己的事情,结果在不停工作和焦虑中一年又过去了。
8 o) H+ f$ A* M$ ~4 ~很多人都说,经济不好有个工作不容易不要随便辞职,忍忍又过去了。这话又对又不对,要看行业和自身。我觉得,如果是在大城市,我也就忍了,毕竟地产对大城市来说是周期,对小城市不一样,小城市是死了。近期拜读了兰小欢教授的《置身事内》以及相关的一些书籍,和自身思考的一些问题相印证,更加觉得小城市里的大地产是没有活路了,各家都在撤,央企都在撤。
: n+ Z  r. Z  @因此对于未来的职业基本对我自己我大概就几条活路:1、利用几年来和老一辈攒下的人脉开始创业(本地化的创业思路,这是小城市人的最终抉择);2、继续在这行业里做,可能过两年大地产都撤退完了,本地房企找个工作养家糊口吧;3、换个行业,不过小城市能换的不多,工资低的一大把,但不可能去的;4、回大城市去工作,可能性不大,除非有非常好的机会,毕竟心态不一样了,我们是小城市市民心态;5、有一条是百分之百肯定不会错的,就是深造,本科赶紧读研,研究生赶紧读博,经济低迷时就是停下来攒资本的时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9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21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