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能落实下去吗?

[复制链接]
老是想名字澄 | 2021-12-30 09: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评论了。我只是随手写的一个答案能引起那么多不同的讨论是我没想到的。在诸多评论里我看到的是不同背景的家长表达的不同观点。细品起来略感诧异,但也在情理之中。& k4 n5 ~; B) h
总结一下就是,有良好教育背景而且本身没怎么给孩子课外补习的家长对双减拍手叫好,一个劲表达,学习就是要天赋的,没天赋的怎么补都是扯;另一类家长就是有点焦虑,因为本身想甘心多花点钱想要给孩子弥补下校园教育缺失造成的教育机会的gap,一下不知所措;还有一类不一定是家长,在那里一个劲和我表达第一学历才是金光闪闪,国外博士凭啥拥有优越感blablabla。
1 O* e" O5 @7 C0 M1 {首先这个回答针对的问题是“双减政策能否落实下去”,我只针对当下基础教育阶段出现的教育不平等及造成补课成风的现象展开陈述,原因及为什么我认为这个政策可能很难执行下去。
* o3 N" D- j% I* ^) R) ~4 a其次,我在文中表达我和我老公未来对孩子的教育规划也仅仅是规划,我们深刻明白现实操作中可能没这么美好。无意彰显优越感也没有想要刺激别人的意思,只是想让很多人明白一件事情就是:( l& K' [9 Q6 X6 b; h3 ]$ ^& W
教育理念,教育投入,资源的差异大概率会造成教育成果的差异。我们只是一个普通的有俩稍微多读了点书的父母可以比别的家庭稍稍多了些教育资源,所以社会不同背景的家庭能够给予孩子的资源差异一定是存在的。, I" C3 I( O2 z3 J5 ^# r
再者,家庭教育的建设在基础教育阶段也应当受到各位家长的重视。这是我在最后提出的建议。建议的本身来源于原生家庭的教育还有与很多朋友同学交流的总结。往往家庭幸福融洽,父母多付出精力陪伴孩子的家庭,往往孩子更热爱交流和思考,更有学习的主动性。
  H  u  w7 I2 I5 q& B7 L8 D7 S本文全篇肯定了双减及配套政策的美好初衷和目的,也承认了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就其延续性,我的观点是可能还有难度。具体原因文中具体解释。还有就是我与绝大多数的盆友们都认同的一点是,课外培训真的该好好整顿了,但是是否要把课外培训全部取缔可能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 y$ J( A. b  O  `( H; G* F1 Yps:我发现很有趣的点就是,很多家长觉得读大学就是教育的目的,这个我不太认同。但是这样也就解释了为啥很多人举着自己第一学历在评论区里牛逼闪闪。我认为一个人能够有坚定的信念是非常重要的。不因为一时的得失而放弃,也不因为一时的成就而自满,无论您是我老公那样的学霸还是我这样的学渣,您只要坚定着您的信念一直在努力认真的生活着,奋斗着,我相信您一定可以坦然面对一切。对于教育下一代,树立信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持之以恒的毅力,应该是给大多数教育资源差异的最好填补。
# r( q9 ]& B& A( @6 i0 R. G1 ]3 J--------------------------------------------以下为答案---------------------------------------2 Z7 R+ R) I" P2 V& d
匿名回答。! r% W* a8 u2 Q' e/ }0 u  D
本人和老公是欧洲在读博士,最近看国内双减政策表示略微不理解。我们是从小迎着教育改革一路成长的90年代初出生的那一代人,感觉这个双减好像比以往更坚定但又有那么一点点有似曾相识熟悉的味道,对你没看错,就是减负减负最终可能变成负负得正的的味道。
$ i3 X$ {- W! k" g! [大家不急着来骂我,先来一起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家长把孩子送进培训机构。我去年回国和有孩子的同学朋友交流了下,我觉得原因有以下几个:
! U& I# D7 _. X4 ~& Z3 i: F7 _

    * K. d6 @. V. |  n
  • 不同学校(尤其九年义务教育)的师资力量悬殊,没有进好学区的家庭希望课外补习可以增强孩子的学习能力;
    7 d, L" D! u+ h' W# q
  • 老师现在责任心普遍低于过去,且很多学校教师所要负责的学生多,课外任务也很重,待遇很一般,学校和老师变相校外开班补课创收;2 Q5 z) f! q8 W* u1 r
  • 学校明确要求学生假期提前学习,这样开学后会省点劲;
    & F4 y  D. r, c' e  h! U! I2 v
  • 奋斗逼家长将职场内卷风引入孩子教育中,外加各种培训班输出焦虑,然后所有家长害怕孩子落后,没想太多也报了;
    ) `! b1 a% ^( l# D# J
  • 实在没时间管孩子,孩子作业自己也看不懂,扔到培训班也省事。& p0 }: y; a( e2 s0 W5 A
还有其他理由,大家可以补充。( _+ b2 U( U: J
首先我想问,这些因素都是促成课外补习成风的重要原因,但是是根本原因吗?我认为不是。我一直认为成年人会把对世界的认知投射在孩子的教育上,你认为世界上什么样的就会引导孩子认识世界是什么样。: F8 l% c. Y% C  u; ^
造成这些因素的根本原因是因为:
$ a: x; M/ O# F  J

    4 @6 a4 a# `: s
  • 经济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K1 Q) F2 Z2 o+ V+ o
  • 教师待遇与付出不成正比;
    % S5 O1 F2 ?) T: ?# `! l5 g
  • 教育已经有趋于商业化发展的趋势;% B: T. n! t' }& k( S! U6 m
  • 成年人职场压力大,工作忙,引发生活和对未来的焦虑感;
    2 s4 f; g: X. a$ y8 o7 X
  • 你无法改变现状只能接受。
    ; g9 D% g; l+ k1 |
这些问题我认为都是短时间内无法彻底解决,只能慢慢改善状况。我相信国家一定是想给现在的社会解压,才能释放更多人生育的欲望还有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才会有活跃的经济。双减政策在我看来只能算是一个缓兵之计,连治标不治本都算不上,为什么呢?因为表面看似是课外补习给家庭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但是实际上是精神压力和社会整体经济发展不够均衡造成的“全民鸡娃”的现象。通过改变结果而去影响成因我认为很难。( J, M& p. H. I" _+ }/ O& X0 E
其次,我想给大家再制造点“焦虑”。不说远吧,拿我自己举例。我从小生活在东部城市,不算大城市但是教育资源尚可,普通话说的标准,英语学得早,小学五年级就会给英文单词标注音标,小学毕业暑假就把初中英语课程和单词量学完了。我老公,西南地区十八线县级市,汉语拼音没学好,英语音标认不全,虽然他大学是保送进的985,我高考进的三本,但是现在读博士我俩英语口语的差别非常大。现在我这个学渣没事要给他从音标开始一个一个纠正去掰正他的发音。我现在整理的一些英语小教程是我大学在山区支教的时候留下的,那年暑假我把当地六年级到初三的学生全召集起来从am is are开始到定语从句语法一起全部重新教。因为当地英语及语文教学质量真的太差,初中三年学了个寂寞,初三和六年纪孩子英语水平差别不太大。  l/ u' L% L3 w
我说这些想表达什么呢…我们必须承认教育资源的差异势必会造成学习成果的差异或者不平等。那么当学生或者家长有途径认识到这种差异和不平等的时候,他去找到途径去弥补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5 N+ S  q  i1 r7 m) |/ N! u: i8 ^我和我老公没事就说以后有孩子了,我教孩子语文英语,让他好好练字,一点点辅导他写作文,中学的时候我教他一点经济学还有会计原理,还有法律常识;我老公希望以后孩子可以继承他的衣钵爱好学数学,中学就要给孩子教基础微积分线性代数,然后如果他还有兴趣我们俩博士一起培养他如何读文献,做research,做研究报告,统计分析数据等。
" M" a8 o4 M7 U" q我们的共识是不让孩子学那么多没用的,首先健康快乐成长,学会爱人和爱护环境,有责任心懂礼貌。学习的事情我们会一起陪伴他。
0 Y7 E3 t- |! l' C3 w2 Q怎样,听起来是不是觉得还不错,如果你们的孩子以后和我孩子一个班级知道他生活在我们这样的家庭会不会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除了报补习班好像也没啥能做的了。但是我想说我们只是普通的俩博士,肯定有非常多比我们有学识学位更高级有更多教育甚至科研资源的家长,当一些家长意识到教育资源的差异性,他们不会觉得给孩子报补习班算是压力,意识到差距不去填补可能更加增添他们的压力。 当然我的意思不是一定要报辅导班,这个取决于您的教育理念和期盼。. m( N( _5 c+ t7 ]* l& A
说这些无意冒犯,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和教育理念都有所不同,有的人是快乐教育认为小时候健康快乐就好,自由的童年更宝贵;3 r. f' ]$ R( H7 o# _- D
有的人,比如我们,认同前一种观点,但是因为学习时间比较久,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也有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能力,在快乐教育的基础上会付出精力给孩子引导他的学习,如果他实在不喜欢不上道我们也会遵从他的意愿去做他喜爱的事情,我们也不排斥给孩子报一些让孩子与人交流,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课外教育,只要不影响他的健康和正常学习进度,我们认为还是可以有的;
1 g- U; Q4 r9 ^- K/ j还有一些人可能对孩子有很高的期盼,他们意识到教育资源的差异,自身心有余而力不足,希望拼尽所能给孩子最好的资源,也就是那些希望可以在课外辅导可以弥补自己孩子与别人的差距的,我认为他们的心情也可以理解;1 _3 w+ C( d( W7 m$ j' E
还有一些人他们属于前一种但是无论个人能力或是经济实力没法获取更多资源,只能寄希望于公立教育,那么这些人是国家重点帮助的人,双减政策或许可以给他们稍稍平衡一下。# d0 x- F0 B: b$ T5 j3 t
所以课外辅导对于不同家庭而言的意义不同,作用也不同,所以一道双减政策引发的不同声音的讨论也就可以理解了。我回答的题目是,双减的政策是否真的能落实下去,换句话说就是政策的延续性。在我个人看来,如果没有变革性的措施,我认为很难。具体原因我上面有提到造成全民补课的根本原因是哪些,这些原因如果没有革命性地改变,双减的效果会比较有限。我全文想要强调的一个点是 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性。这种公平在现实中是很难广泛实现的,大家承认不承认都是很难实现。而真正能够起到关键作用的措施我认为是 学校教育的质量及教育从业者的责任感的提升。可是只是双减和其他配套措施就可以让学校和老师立马良心发现认真负责,充分尽职尽责么?我不这么想。因为如果造成学校教育降质的原因没有根除,其他措施都不具备解决该问题的延续性。
: A+ r9 k9 B& }3 M: V' L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双减政策初衷一定是好的,可以立竿见影地减轻很多家庭的经济负担,缓解成年人紧张的神经;给孩子减压多多,享受自己的童年;并且一定程度上可以均衡教育资源。但我的观点是,这个政策及其他配套措施效果不能解决教育分配不均的根本问题。不管您支持还是不支持双减,无论课外培训是否对您有必要有帮助,我认为作为家长现在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将来对孩子的教育是否应该变换下思想。能给的建议不多,首先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然后合理安排学习的课程,以孩子精力还有家庭经济,可分担的精力来考量;其次,不用跟风,我认为很多补习真没什么意义,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比填鸭式教育更有效率;最后,建议多分出时间与精力陪伴孩子,我认为好的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文化,更重要的应该是教会孩子与人,家庭,社会,环境去交流和相处。
4 ~7 U0 Y! A# O2 e只有愿意交流愿意沟通愿意相处,才会想要去求知求是。
淩忯傢嗾嗾s | 2021-12-30 17: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落实“双减”政策——很难!
9 V* k# S0 z1 o% D6 }& E) h1 O1 ~- I
, D6 K  N0 B% F1 m% }  D# w4 d无论我们是当热闹看,还是觉得和自己无关,但势不可挡的是教育市场化的时代已经终结,取而代之的是教育回归学校和家庭的时代全面到来。6 m6 T: o; E1 k: D* ?8 a
4 l6 E7 y3 A7 r( k! K, J6 f

- s' V6 w- O! {% Y' l 双减政策能落实下去吗?-1.jpg / Q  G9 ?* N: T9 q& M& P$ ^
这次,“双减”内容除了以往这些,重点是拿和资本有密切关系的“学科类培训”开刀,
& M5 r- F- f. M8 [9 L5 C比如:* F2 Y) y7 ], r9 Y' U" t  f& F7 ^$ ], m
1、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不得上市融资,不能资本化运作。# Q* A' c" i1 N! g% _
2、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不得组织学科类培训。# V. Q, y* T4 m/ z0 N

( n. @1 ]+ _3 H; z% E政策将资本和家长一起按倒在了滚烫的锅盖上,双方都要开始想出路了。- U6 T9 ?; q6 o! N3 I2 B  n

3 v8 D/ F  R2 j! E$ Y$ P: A以往每一次减负都是“以学生为本”——这是为孩子好,是为广大群众考虑;而这一次的减负,是“从政治出发”——要为国家考虑。所以前者掀不起什么惊涛骇浪,后者才带来真正的劈波斩浪。
1 t4 p/ \+ B2 g$ h; C$ I
6 `0 K( l" j* ?1 {<hr/>第一,现有教师队伍不可能完成“教育回归校园”的目标。
0 w( P) r& y$ v  D我国经济发展并不均衡,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工资高,能吸引大量优秀教师前往,这些地方实现“教育回归校园”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三线城市、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工资水平很低,不可能吸引优秀教师落户,很多小县城甚至整所学校都找不出一个正统师范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艺术生教语文数学的事情,指着这样的教师队伍提高学习成绩,这似乎不太现实。- z# f% P/ K  Z# I! Z" ]9 J4 T
* h( e7 s0 y% }! a. _8 _" B
第二,换一种方法内卷。1 ?7 W" w: Q' q. r
发布会上的说法是,不能教学是沙子、考试是沙漠,言外之意就是要降低考试难度,可高中录取、大学录取的最基本规则是按照报考考生的成绩排名录取。如若把考试难度降低,每个学生都考得挺好,这不还是提高分数线、还是在内卷吗?
6 }2 J0 t: Y4 {8 R. p2 {最要命的是,在高难度考试中,最起码还能考出一群“考试家”,可在低难度考试中,很多中等生是可以考出高分的,甚至连差生都有瞎猫碰死耗子的可能,这对于那些勤学苦读的学生来说似乎也不太公平。
+ {5 [: F( e3 r6 z- E6 C3 R' T% v; g* H3 [+ {) U  F/ X7 V
第三,没有家长愿意自家孩子上中专。
8 N  m8 _6 m6 T8 y# n) l0 A有些家长只能看得懂抖音、快手,所以他们只知道“双减”政策,可稍微有点脑子的家长都知道另外一项能够决定他们孩子命运的政策——高职一比一,即一半的孩子上中专,一半的孩子上高中。1 H( T, I3 W9 F3 T, [
中国的核心文化是“父慈子孝”,望子成龙的思维早已浸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任何一个中国父母都不可能希望自己孩子成为中专生,所以他们一定会想尽办法把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搞上去,甚至有可能把“双减”玩成弯道超车——你家孩子的培训机构关了,那我就高价请一对一教我家孩子,你家孩子成绩下去了,我家孩子成绩上来了。+ f( u1 x2 f5 @  l3 r* V& N, h

2 ^( s& y# a7 d第四,教育机构不可能等死。% m) t8 w" D/ o' [+ z
一句“双减”就把培训机构关停,培训机构的老板不可能等死、培训机构的教师更不可能等死,他们只会想尽一切办法将这个行业继续下去,因为这是他们的谋生手段。
8 G7 L( Q6 b/ ^# }+ K很多天真的网友认为,关闭培训机构后会有大批优秀教师进入校园,可实际情况是,真正优秀的培训教师月入两万只算保底、年薪百万大有人在,学校里开出的那点工资人家怎么可能瞧得上眼?0 \5 ?! g, N4 w3 K) H

) B- k5 u9 o3 I* }7 [) V0 b第五,学校是否真心配合双减?
# i( n& u/ T  V一个学校的升学率,关系到校领导的乌纱帽,一个班级的考试成绩,关系到老师的名声与收入。当教师队伍质量无法完成“教育回归校园”的目标时,教师的心态就会失衡,他们会表扬成绩进步的、训斥成绩退步的,没几个家长能扛得住这种冷嘲热讽,最后还得补课。
: M3 ~; [0 O! ]) C! t2 J% g6 q( u1 u4 o  `4 q
第六,地方教育部门会被“狗咬狗”现象搞烦。8 ^4 K8 `5 Q0 `( ]0 G
早在两千年前,孟子就用一句“不患寡而患不均”概括了中国人的人性,这句话放到教育中来,就是不怕我家孩子考零分,就怕你家孩子比我家的强。; H  N9 o- \5 d( J7 q! k0 [( g
9 p0 }, W5 d" R
当一个学生因为偷着补课而提高成绩后,其他没补课的学生家长要么跟着补、要么去举报,地方教育部门接到的举报投诉会越来越多,工作压力不断增加。当这个工作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教育部门可能就不会查处那么及时,慢慢的就会变成不管。
1 Y# `* I5 t- Z% ^<hr/>教育里,谁是最伤不起的人?答案是:城市里“中不溜”的人群。9 j/ ?. W  Y1 `  C' R: C
条件好的高阶层,根本也不需要校外培训,他们本来就有私人订制形式的教育方案,走的大多是体制外路线。
( h; A5 T8 R* u4 P! [$ V+ ^- C
: F% T. d! V" a* A条件不太好也没太高追求的,也不会热衷于报班,他们既不太关注培养,也不想付高昂的成本。, I# @9 ]1 K" f8 w$ K

% v/ d6 w8 f( E中间的大部分人,是受影响最大的,也是最伤不起的。
7 K! ~4 [0 W* M  Q5 f- R1 r% R% _) ~# w  z
继续教育“内卷”,那就意味着家庭压力会很大,一对一,小班制,一定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o7 @! W3 k1 i5 \7 S" F

8 B8 r2 ?2 M; O' J% @+ {4 f# ^要么放弃这种高端路线,自己来教,这将意味着消耗大量个人精力和时间以及体力。如果孩子是块学习的料还行,否则太费劲,毕竟家长又不是专业老师。+ p0 A  X* U. n8 u0 h* C- T
5 o9 f/ F2 r. j: ~+ p, W7 ^
要么坚信所有人都能回归统一起跑线,谁都不在校外补习,对孩子顺其自然,静待花开,就想看看这样下去会发展成怎样。
$ z5 n5 l9 v7 Z- f1 G" S+ x
( R2 J* ]; S2 {( Q4 i4 }7 V无论哪种选择,又岂能让家长轻松。
, f5 o2 _# Z8 z+ I) P( q0 c+ [2 D/ U; U: j( ^7 l+ S) _2 Z

4 d. Q3 @# z' b, O- t( O) X6 m& T( S; K( r8 W7 q: _
双减政策能落实下去吗?-2.jpg
ty5892017 | 2021-12-30 23: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还很难来确定。
# _" @8 {$ w; {1.目前给的政策是幼小阶段不能在周末进行补习,不能布置30分钟以上的作业,这部分对针对幼小的培训机构来说是致命的打击。目前有众多培训机构纷纷倒闭,因为根本精英不下去。
' F  @" F4 w$ w2.我之前在其他帖子中已经回答过,只要中考和高考的形式依然存在,那么这部分的需求是躲不掉的。而好学生和差学生如何进行差异化呢?只有培训机构一条路,那么培训机构怎么做呢?1对1进行教学,但是1对1教学的成本陡增。但是只要有市场就会竞争。你500一节课,我200一节课,久而久之依然在内卷。0 r, @( d5 v; B. ]  e
3.老师无法在培训机构任职,这一点可以做到。但是有很多mini型的机构或者家庭式的机构根本没有营业执照,靠的是口碑的传递。只要不是家长自己作死,那么依然可以活的很好。
* `- f+ n8 L  P2 k8 g/ U& w4.所以这么看起来,国家并没有把培训机构一刀切死。因为大培训机构依然有方式和方法可以活下去,中小型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甚至慢慢走入死亡。而mini型的和以前没什么变化。
; ?( ?0 E4 A/ a* L& H6 ^* J4 n5.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所谓双减真的减轻学生和老师的负担了么?很明显,不可能。学生7:30进校学习,最迟5:30离开学校,老师则更早进入学校更晚离开学校。单一从时间的维度来看,根本没有减少时间。而前期减轻的负担会在中后期疯狂的补充回来。难道不中考了?不高考了?( {  e9 O1 B, ]! \
6.国家还有最后一步棋没有组,高考的宽进严出。人人都可以读大学,但是并不是人人能都从大学进行毕业。但是这对我国的教育体系来说,是一个颠覆性的改造。不到万不得已或者说就算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应该也不会走这步棋。
手棋世赛进 | 2021-12-31 04: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是很有可能落实下去的。2 J+ o0 {/ i/ Q2 b8 Q  e
实际上,任何政策都需要从大环境去观察其效果。双减对于大环境有意义吗?当然有!
: f$ s8 z1 x1 w0 h( C# m$ X
①降低孩子教育成本;* z! L# z) X; Q; s6 r1 e" q
②减少教育资源竞争;
, Y4 e# [' w3 W③推动三胎政策;
$ o- Q& s2 d6 ^, j* {8 D④促进教育公平;+ Z5 q) X/ A) z9 S1 S
⑤提高学历含金量。
今年以来,教育相关政策力度之大,来势之猛,令人措手不及。绝大部分人都低估了政策的严厉程度,以为国家起码要顾及几千万人就业岗位。却不料一切都要给改革让道。
0 i, f0 m  Y- l# j' `更何况,实际上这个政策,放到整个社会上进行分析,对于不同阶层影响差异甚大。采用分类分析法上,将目前参加校外培训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做个分类,你仔细品品政策对他们有什么影响。
- {9 w. @1 \* d: m! N* x" z社会高层:
' j7 |! l' ]: P" ~1 a3 g6 M1 U% j3 M4 U3 b, c/ U5 \0 K
噢?教育机构被整顿了啊?挺好的!以后我孩子又少了很多竞争对手,之前还想着留学和高考两手准备,现在看来即使留学申请不到什么好学校,在国内高考也应该能读个985、211吧。5 A4 h, v% o0 C
看到了吗?没有半毛钱影响,再怎么打压,也不会影响到他们一直以来给孩子做的规划,该学习学习,该努力努力,培训的事情,还得继续做。3 g* f% }) `7 z% P( R4 f' A

7 u; g; o9 P+ Z2 o7 i6 ?- p. o社会中上层:" t" l5 R( r( s7 L' b" |2 M4 U) Z
3 a. w+ o' F# _1 r; g4 K
太好了!教育行业早该被整顿了,孩子学校各个班上的孩子都在培训,那怎么行呢?现在被整顿了,以后那些钱少、没人脉关系的家长,就不会再给孩子培训了吧。那我孩子考国内名校的竞争就小很多了。本来还考虑再准备一下国外学校申请,现在看来不用了。
5 |1 O! {" w5 B这就是现实!中上层群体想努力的跟高层群体在一起,实现阶层跨越。
7 i3 H# c8 @& c" Z: e而社会中产又想跟中上层一起,也实现阶层跨越,社会资源就这么多,就如图钉一样,所有人都是针尖上的那一部分,那图钉底盘上的人又该是谁?
6 I4 B& k& z0 G) Q" w# C- F( K4 W4 U' }" A社会中产层:- {9 }8 I1 f6 Z# j. B
1 h/ p! V# O& x# m! l0 ?2 _- J
孩子优秀的家长:早该整顿了!听孩子说,他们班上2/3的同学都在外面培训奥数,我家孩子一直数学挺好的,如果班上学生成绩都被培训上来了,那怎么行呢?5 J6 H! J; l% W
这么整顿一下,长期保持在班上前几名,以后考个好大学应该没多大问题。" A8 Q$ |$ l" t. B3 c' z& _
孩子普通的家长: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前几天还在想着,报个英语培训班,把英语加强一下,至少能有个本科读。现在这政策一出来,不直接把阶层给固化了吗?2 C" S3 y  e, @1 n$ r1 t
还是得通过关系,想想办法,哪怕多花点钱,也得把孩子成绩提高了。如果读不了本科,那以后能干啥啊?
2 b, ]: ?8 [* z3 L孩子平庸的家长:太好了,本来在大城市刚刚立足,还完房贷、车贷剩下不了几个钱,还要给孩子报培训班。现在国家统一整顿,所有人都别上了,也挺好,靠孩子自觉和实力竞争。. {2 T( ?, U9 G/ P; [! L% f
自己多花点时间在日常辅导上,有个大学读就可以。再说,如果大家都辅导的话,补不补也都差不多,卷来卷去的,没意思。
1 U8 s, K0 ]+ I6 }孩子偏差的家长:太没人性了,本来孩子就跟不上,还不让我们培训,那我们家孩子基本与大学无缘了……3 r1 [# ^* \4 a) ~5 A, c# v0 k6 S6 j
社会中下底层:
3 o3 R# x1 s4 L+ k! Z6 |) z5 W
( l, e8 N4 O# ?3 P! w2 g* U孩子优秀的家长:这个政策来得太及时了,而且是全国统一整顿,未来我家孩子凭实力考上理想的学校,在大城市立足也没什么问题了吧。& J, }7 _" B9 A
之前还一直有愧疚,自己拼不过其他孩子的家长,没钱报辅导班,现在太好了。感谢国家感谢党。& T2 t' I, W5 X0 R1 u
4 ?! P/ z5 U/ f4 a  r& B
孩子普通的家长:教育行业在整顿?听谁说的?跟我有什么关系?反正不打压我们,一直以来都没花钱给孩子培训,能上什么学校就上什么学校呗。3 Y2 `3 n: e% w. k
/ {9 Z* S4 D5 U# ]% g0 ]9 |- m
孩子平庸的家长:双减?两把剪刀吗?卖剪刀的跟我有什么关系呀?
% E) A) t4 K1 E; Q( U: f5 g9 b看到了吗?政策改变了什么,而谁又能够受益?
单身萝卜忱 | 2021-12-31 12: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双减政策能落实下去吗?-1.jpg 7 t8 j  q1 b- x4 S7 v6 K( [7 _0 u
为呼应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要求,近日公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监督管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
$ B; ^- U% b& J% e; K2 P: q从法律层面保障“双减”工作的顺利推进,将减轻未成年人的学习负担上升为国家意志,足见未成年人的学习负担问题已经严重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3 C+ H) X/ u5 _" U* Y
但未成年人的学习负担问题确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并非一写进法律,便会迎刃而解。如果“双减”缺乏强有力的跟进措施,那要实现未成年人学习减负的目标,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 }1 g. Q, W; B; X: D* M. Y& j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减轻未成年人过重学习负担的“牛鼻子”究竟在哪里?; F! U; b5 x- {
让我们一起来刨根问底。
5 ~% a" z- h* {( b1 l& }5 ^% H8 @2 \" o% U
双减政策能落实下去吗?-2.jpg
2 j% y  }1 C# P. t3 m% V8 b; x“双减”之前,学校老师布置的超量作业,过多的校外培训班学习,无疑是两座山,压得未成年人喘不过气来。! X  e# v1 w; F. R7 F! Z# i' N
实施“双减”政策后,国家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并以雷霆之势整顿校外培训,“两座山”基本夷为平地。- |0 g$ Q& V0 c5 E- g! u
那是不是从此往后,未成年人就翻身得解放了呢?
: b3 ^" @' {7 s3 s" K从媒体宣传上看,“双减”的成效确实是立竿见影,孩子们轻松了,家长们高兴了,皆大欢喜,一派祥和。/ [/ b" T5 `9 R- p3 W+ ?' W
但不少地方的真相并非如此:: @& C5 X7 y2 T
“双减”之后,来自外部(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的学习压力减轻了,但来自内部(家庭)的学习压力或许是不减反增:
, I" l& t0 Y! i何以为证?前阶段有一起闹得沸沸扬扬的事件,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6 F8 B/ H" h/ r; B说贵州某小学二年级某班有39名学生,有1名学生的家长反对老师布置过多的作业,与老师发生冲突,其他37名学生家长支持老师并联名向学校“请愿”要求其孩子转学(有1名学生家长没有在请愿书上签字,算作是前述那位家长的支持者吧)。' @2 x& Y- q, W5 o' L  L. F
算一算,2÷39=0.0513,转换成百分比,为5.13%。
# [7 G6 ?7 [  j( R* i9 S( K也就是说,5%左右的学生家长要求给孩子的学习减负,95%左右的学生家长持反对观点。
0 k" D- N9 o1 |. p这个数据当然不一定有多少代表性,但每一位家长可以扪心自问:
1 g, `7 z- [) x- G" C# y5 _现在国家推行“双减”了,我愿意不愿意自家孩子的学习从此往后一直轻松下去?我要不要动脑筋想办法给孩子的学习加点餐?
9 n2 F, A, Z7 b答案可以不说出来,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本账。2 R$ ]7 x9 p% o' z: }; h( y
真实的情形就是这样,尽管有些残酷:
% F8 X+ I4 a! F5 d5 X+ `“双减”政策实施后,有条件的家庭,会通过聘请私教、高端保姆或与老师“暗通款曲”等形式曲线救国,来为孩子的学习加油助力;4 Q& }! ^7 h& K- n4 p
条件一般的家庭,请不起外援,家长会赤膊上阵,现学现卖,拼了命也要托举起孩子将来升入“好”学校的梦想。( i5 W/ B6 b# X4 ?3 P
人心都是肉长的,按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享受天真烂漫、轻松自在、朝气蓬勃的童年或少年生活,而现实是很多家长都像中了蛊,毫不手软地给孩子的学习加压,逼着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即使孩子成了小眼镜、小胖墩,也不会善罢甘休。, X* l9 a; B$ X7 i+ W. L3 C8 o
家长为什么这么对孩子下狠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8 @. d9 P4 n- n6 t% B" l! U8 n) g4 D2 N! v看看这样一条逻辑链,就不难理解家长的苦衷了:/ X1 E' k; ]5 p3 G
幼儿园学得好→升入好小学;小学学得好→升入好初中;初中学得好→升入好高中;高中学得好→升入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意味拥有好待遇、享受好生活)……; Y) j: z3 N$ h$ F. k! D" r
正因为有这样的一条逻辑链,所以每一名家长都不愿意躺平,不管不顾自家孩子的基础、潜能与愿望,一个劲地赶着孩子登台阶、攀高峰,朝着最高的目标(即找到好工作)努力奋斗。2 j% ]' O( ?, d/ w# _- ~. C
结果是千军万马挤向“好”学校的独木桥,即使发生踩踏事件,也要勇往直前,绝不后退。) S5 h* F  Z0 {! m- ^
由此看来,如果不斩断这样的一条逻辑链,写进法律的“双减”,估计也难以得到家长的普遍响应,孩子的学习压力也就难以真正地减下去。" t6 U/ z' r3 e6 {( }! M
那有没有办法斩断这样的一条逻辑链?/ ?+ K+ L$ T% {* [$ e. a# M+ J
/ V  I) p0 G  S
双减政策能落实下去吗?-3.jpg
4 x+ g+ K/ L5 r  S前些天,《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双元制”模式为主体 毕业生极具竞争力》的文章,称德国约六成的学生会在初中毕业时选择接受职业教育。
0 I8 u0 J0 @8 e& A- k; y* H! G: F为什么德国年轻人不追求“高学历”?文中给出这样的答案:0 @8 g1 s: e( z$ Y9 B$ z( C4 ]
一是德国对技术工人非常重视,技术人员社会地位很高。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后,也就是16岁左右时,如果选择“双元制”职业教育,立刻便可以有津贴收入,19岁可以拿到正式收入。如果继续读普通高中,再一路读到硕士,则是在26~27岁时才有收入,而且收入只比技术工人高20%~30%,硕士学历的学生,可能到50岁,在总收入上才能追平“双元制”职教生。
$ Q# s, q# i5 J) l二是“双元制”教育也已实现了与高等教育的贯通,进入具有“双元制”教育属性的高等院校即应用科学大学,学业合格者同样可以获得硕士等高等教育学历。
: ?- T( ]# y/ B. H1 e  I6 V1 V三是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模式,强化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等值对应,不断增强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同时还规定了学生培训期间的最低津贴及每年增幅标准,确保学生的权益。# y  F4 l4 X6 w) Q6 I! t  r
——德国年轻人不追求普通高等院校的金字招牌,原因可能还有很多,但毫无疑问,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双元制”职教生相比就读普通教育类学校的学生,在各自职业生涯中获得的总收入不但没有很大的落差,反而可能还要领跑几十年。( F' [3 \' V' q+ B4 T# H7 u8 e
反观我们的职场生态,蓝领与白领的经济收入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社会地位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9 I& x# V  _0 I5 E( K4 U6 F- I也难怪绝大多数家长都在逼孩子把普通教育类各个学段的名校作为奋斗目标,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为的是将来能够手持名校文凭,成为白领队伍的一员,拿一份高收入,过一种好生活。( h# O: G5 D* m+ [, i
如果我们的职业教育也能够像德国的“双元制”那样具有很高的含金量,能够吸引大批量的学生投身其中,那上述的那条逻辑链自然不攻自破。4 A9 Y+ k/ }( W- \* @& n; s# u) q
其实,这么多年来,国家在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上也是动作频频。早在2014年,国务院即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今年,中办、国办又联合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到2035年“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大幅提升”。有些地方的职业学校努力学习德国的“双元制”办学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 l: l2 v1 h! `$ D但实事求是地说,目前我们的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远远不够。5 R' q4 Z* x8 ]/ T/ ]. w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如: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大,职业学校的实训设备、场地设施水平滞后于企业发展的步伐;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不强;部分企业对校企联合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等。+ `- Y" ]( t) ~  ], g6 y+ \6 `* y
这诸多原因导致的后果是,职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与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位与要求有脱节,入职之后的收入待遇非但没有优势,反倒比普通教育类院校的毕业生差一截。
, \/ p. d! v. P8 t' X' Y- X; {6 }因此,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与气魄,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我们的职业学校毕业生也像德国的“双元制”职教生那样,拥有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相比毫不逊色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
) T# K  v' x7 _到那时,一定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会权衡自家孩子的学习基础、发展潜能等实际情况,来正确选择孩子今后的求学方向,而不是盲目跟风涌向普通教育类名校的“华山一条道”,那假以时日,未成年人过重的学习负担就会渐渐地冰消雪融。
9 f% k; S7 w# E) J8 t好,行文至此,很多网友肯定已经发现:原来大幅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与社会地位,才是减轻未成年人过重学习负担的“牛鼻子”。
- `4 \; W2 P7 b7 l7 X) b1 b7 i4 R8 J
双减政策能落实下去吗?-4.jpg 4 f9 p6 V1 L& W4 ^. W$ s
7 v5 \- d3 L' ]$ g% q! @
孩子顺其自然成长,家长轻轻松松陪伴。——《状元爸爸的教子笔记》作者吴恒祥感谢您的阅读!8 s: z* v$ x* c- B5 z* Z7 {
关注是最大的支持,转发是最好的奖赏。谢谢!
四有男人兔 | 2021-12-31 21:4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禁止学校给增加负担,没用,做不到。而要禁止教育局按照分数给每和学校和每个老师排名。只要做到这一点,我不信学校的负担会减不下去。* L) i/ X" f/ l
学校教师的负担下不去,学生的负担怎么可能下得去呢?
, |6 C6 \" E' D4 q% h# O; Q不要每次板子只打在学校和老师身上。当然,你们欺软怕硬柿子挑软的捏我也能理解。呵呵。
维也纳516 | 2022-1-1 06: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观察了学科类老板在双减后的反应,在视频里。
浮生未歇138 | 2022-1-1 11: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要靠上级政策呢?! Z$ f5 I! X4 \, j
我认为,学生学习的压力,都是来自于学生的家长。
" o5 H. @0 ?! ]"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期待值越高,孩子压力就越大。
) }/ f2 A; E% F. }7 o0 u$ J; _我自己也是家长,孩子今年大一。
3 y3 l" k% X/ A7 ?暑假的时候,和孩子外出,看着路边等孩子从辅导班放学的家长,看着背着书包的大大小小的孩子,我问女儿,和他们比一比,你是不是太轻松了?
2 D8 d) g' O* \6 z) x: Y孩子笑了,说对呀!  V$ o+ a2 y5 z8 U. X/ s
孩子小学放养,没问过学习的事情。+ U: l# w2 t- l3 y  s
初二初三的时候,我也曾经为孩子成绩焦虑过,孩子很有个性,和我冷战,而成绩每况愈下,考上重点高中很难。7 t& l0 p( S6 ]5 s  j6 c
后来,我学习了心理学,反省了自己,改变了和孩子的相处模式。7 R2 x2 `+ X7 A( d  C
不再盯着孩子的成绩,而是把亲子关系和孩子的情绪放在第一位。/ f$ Y0 ~! u; O2 w" s
每天对孩子微笑,说孩子爱听的话,不再控制孩子用手机(毕竟孩子除了玩游戏看小说,还要用来搜答案做作业),只要孩子答应每天十一点半之前睡觉,成绩不退步就好(要求进步,孩子会有压力;相对来说,不退步比较容易做到)。
& \3 }/ M' h9 n; g( A9 Q1 y9 g这样,孩子每天开开心心上学,高高兴兴回家。我想,在好的情绪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比带着坏情绪效果来得好吧!2 ~( _# G" b  w' @
我还给孩子说,为了周末可以节约更多时间画画,给她报了两个一对一,不是补课,只是让老师看着写作业,不会的问题老师给讲讲。以往她自己在家里都要至少磨蹭一整天写作业,她自己烦躁,我看到了也不开心,跟着老师两三个小时搞定,我们娘俩都高兴,何乐而不为呢?! {) ~4 \# C) W) B+ p2 E2 \- d
孩子权衡了一下,答应了。等孩子尝到了快速完成作业的甜头,临近中考,又让老师给查缺补漏,孩子成绩进步很大。
5 K9 w; d& R% z8 r. _6 h: s最后,中考比一模提高了39分,进入了重点高中重点班。7 w" G! {2 c2 S$ o9 G: P
进入了高中,学习的事情,就都交给学校了——第一次月考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我们也很轻松解决了。而我做的事情,就是和她一起确定了目标高校,然后提供条件,支持孩子追逐梦想!
; l$ V3 F( \6 J% X孩子今年顺利进入了目标高校(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学校比孩子初中时,我的愿望好多了),开始了大学生活。
5 N. g1 Y2 C- _5 ]9 z<hr/>然而,生活中,对孩子高要求的家长更多,即便孩子尽力了,也达不到家长的要求。
* O9 t( q5 {- T& I比如,有个家长在单位成天唉声叹气,抱怨孩子考砸了。其他同事就安慰她,安慰完一问,好家伙,她女儿都是考一百三四十分,考一次120+,天都要塌了似的。
/ W3 i" G2 E! u/ @3 r# Z; T还有一个家长,孩子读全文,数学接近满分年级第一她视而不见,却在电话里吼孩子“你反省反省自己吧!一个文科生语文才考118分,还考不过人家理科生!”
* N3 F4 B: g! E& C6 c9 K试问,在这样的家长要求之下,哪怕双减再减,孩子的压力也不会变小吧?0 @4 A- x" e6 _* A/ n  K  ]' F& i( x
以上!
河降例 | 2022-1-1 13: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问了问上初三的表妹,双减以后咋样了,她说感觉更累了:9 Z; h! _( W* J$ k- i% T) y0 I
1.学校延时服务了,6点半放学,本来可以用5点半到6点半的时间写作业,结果老师在延时服务总是上课或者考试# {  l7 Z0 A7 q
2.小考都改名了,轻松练,快乐练,轻松快乐练
6 j6 P( E, s7 l* e+ \% L/ B$ E/ O$ X3.周末节假日不让上补习班了,只能周内晚上上网课,又要写作业又要上课更紧张了
% ~$ s  C2 S8 F+ O  [/ u4.作业更多了,老师说你们都不能去补课了,多写一点作业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