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x* v2 r- ?( Q: @
为呼应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要求,近日公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监督管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学习负担”。
5 b2 t* N& z6 R4 g/ A4 w* K1 Z0 R从法律层面保障“双减”工作的顺利推进,将减轻未成年人的学习负担上升为国家意志,足见未成年人的学习负担问题已经严重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 t3 ^1 Z( i8 Q但未成年人的学习负担问题确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并非一写进法律,便会迎刃而解。如果“双减”缺乏强有力的跟进措施,那要实现未成年人学习减负的目标,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6 C( A" Z- V4 X6 z0 R2 `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减轻未成年人过重学习负担的“牛鼻子”究竟在哪里?
% j5 ?, k) m4 Q" \& K$ F6 m让我们一起来刨根问底。; N, w& `4 E$ B' O
9 G' b4 l& h0 r( _3 h
9 J3 L3 G3 F( N5 e8 k
“双减”之前,学校老师布置的超量作业,过多的校外培训班学习,无疑是两座山,压得未成年人喘不过气来。
2 e0 g% K* X5 t! W实施“双减”政策后,国家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并以雷霆之势整顿校外培训,“两座山”基本夷为平地。1 E' K5 R1 j; C( r; w
那是不是从此往后,未成年人就翻身得解放了呢?( }5 \, E, m, R( d1 u$ A$ N, J
从媒体宣传上看,“双减”的成效确实是立竿见影,孩子们轻松了,家长们高兴了,皆大欢喜,一派祥和。& k3 R$ k7 P: h7 ~% I- H
但不少地方的真相并非如此:, B6 R* k! P9 Y' f8 Z* I# h
“双减”之后,来自外部(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的学习压力减轻了,但来自内部(家庭)的学习压力或许是不减反增:8 O$ I0 ?9 r" H2 S k
何以为证?前阶段有一起闹得沸沸扬扬的事件,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h9 c2 M/ D* C4 c s8 _
说贵州某小学二年级某班有39名学生,有1名学生的家长反对老师布置过多的作业,与老师发生冲突,其他37名学生家长支持老师并联名向学校“请愿”要求其孩子转学(有1名学生家长没有在请愿书上签字,算作是前述那位家长的支持者吧)。
. y5 @% r0 g# [0 y9 R算一算,2÷39=0.0513,转换成百分比,为5.13%。
1 ~- h) ^* ?3 }! ?! B( f9 I( v也就是说,5%左右的学生家长要求给孩子的学习减负,95%左右的学生家长持反对观点。
- M) T7 S/ S6 U4 I8 o H这个数据当然不一定有多少代表性,但每一位家长可以扪心自问:
/ s: ^3 {9 t! u, [% z现在国家推行“双减”了,我愿意不愿意自家孩子的学习从此往后一直轻松下去?我要不要动脑筋想办法给孩子的学习加点餐?5 u, c0 O) K6 T9 h- n) d
答案可以不说出来,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本账。
1 M) J3 |6 `$ X( S真实的情形就是这样,尽管有些残酷:
5 l7 X' _1 p! s; `4 S& e+ [: |“双减”政策实施后,有条件的家庭,会通过聘请私教、高端保姆或与老师“暗通款曲”等形式曲线救国,来为孩子的学习加油助力;
' N' F6 K* j+ V3 d b% q6 T* x$ l9 A条件一般的家庭,请不起外援,家长会赤膊上阵,现学现卖,拼了命也要托举起孩子将来升入“好”学校的梦想。! P ~" G* w* f
人心都是肉长的,按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享受天真烂漫、轻松自在、朝气蓬勃的童年或少年生活,而现实是很多家长都像中了蛊,毫不手软地给孩子的学习加压,逼着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即使孩子成了小眼镜、小胖墩,也不会善罢甘休。. l7 F+ c7 d# P7 W! P( }4 l
家长为什么这么对孩子下狠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 U# C7 s2 F* G* x1 o, ?7 A, K( E+ ?看看这样一条逻辑链,就不难理解家长的苦衷了:8 k! I6 g) [& q/ @, [+ H
幼儿园学得好→升入好小学;小学学得好→升入好初中;初中学得好→升入好高中;高中学得好→升入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意味拥有好待遇、享受好生活)……0 ]$ P8 d( U, f
正因为有这样的一条逻辑链,所以每一名家长都不愿意躺平,不管不顾自家孩子的基础、潜能与愿望,一个劲地赶着孩子登台阶、攀高峰,朝着最高的目标(即找到好工作)努力奋斗。' n+ a( _9 S; Q3 j- \3 d
结果是千军万马挤向“好”学校的独木桥,即使发生踩踏事件,也要勇往直前,绝不后退。: u" L: u) R1 t1 E* H5 P/ l( t( I
由此看来,如果不斩断这样的一条逻辑链,写进法律的“双减”,估计也难以得到家长的普遍响应,孩子的学习压力也就难以真正地减下去。
9 S9 q3 r+ W8 Y# n' h& O1 a那有没有办法斩断这样的一条逻辑链?
: J! ^' a9 L8 q+ z9 \
) N! z: c9 P1 O' O6 v& q
$ j, T% `2 v! P前些天,《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双元制”模式为主体 毕业生极具竞争力》的文章,称德国约六成的学生会在初中毕业时选择接受职业教育。
! W4 ^# r1 \0 T- W7 N为什么德国年轻人不追求“高学历”?文中给出这样的答案:5 e5 c) m9 o+ N+ }( {+ D, Y
一是德国对技术工人非常重视,技术人员社会地位很高。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后,也就是16岁左右时,如果选择“双元制”职业教育,立刻便可以有津贴收入,19岁可以拿到正式收入。如果继续读普通高中,再一路读到硕士,则是在26~27岁时才有收入,而且收入只比技术工人高20%~30%,硕士学历的学生,可能到50岁,在总收入上才能追平“双元制”职教生。
( R R3 e/ |* e' k二是“双元制”教育也已实现了与高等教育的贯通,进入具有“双元制”教育属性的高等院校即应用科学大学,学业合格者同样可以获得硕士等高等教育学历。+ G7 E0 u7 z0 S P5 P, l7 u
三是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模式,强化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等值对应,不断增强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同时还规定了学生培训期间的最低津贴及每年增幅标准,确保学生的权益。
3 r* b& X* A7 @0 _* ~+ b——德国年轻人不追求普通高等院校的金字招牌,原因可能还有很多,但毫无疑问,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双元制”职教生相比就读普通教育类学校的学生,在各自职业生涯中获得的总收入不但没有很大的落差,反而可能还要领跑几十年。+ t$ ], X m/ q M! U
反观我们的职场生态,蓝领与白领的经济收入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社会地位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 |3 c o+ e0 O$ b0 G7 f也难怪绝大多数家长都在逼孩子把普通教育类各个学段的名校作为奋斗目标,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为的是将来能够手持名校文凭,成为白领队伍的一员,拿一份高收入,过一种好生活。
. Y9 E6 |: A, y2 M4 l/ c如果我们的职业教育也能够像德国的“双元制”那样具有很高的含金量,能够吸引大批量的学生投身其中,那上述的那条逻辑链自然不攻自破。
3 B* U% a: f+ J9 J. L3 H2 g! C其实,这么多年来,国家在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上也是动作频频。早在2014年,国务院即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今年,中办、国办又联合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到2035年“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大幅提升”。有些地方的职业学校努力学习德国的“双元制”办学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7 ?8 M+ i( d/ E' v, z
但实事求是地说,目前我们的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远远不够。6 ]2 e8 i; K9 ]9 V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如: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大,职业学校的实训设备、场地设施水平滞后于企业发展的步伐;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不强;部分企业对校企联合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等。
6 a3 V/ }( w* Z( M6 Z/ R7 u( i" f这诸多原因导致的后果是,职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与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位与要求有脱节,入职之后的收入待遇非但没有优势,反倒比普通教育类院校的毕业生差一截。
8 N* z0 i7 ^0 U+ }因此,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与气魄,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我们的职业学校毕业生也像德国的“双元制”职教生那样,拥有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相比毫不逊色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
8 v5 @8 D {& X8 S e5 _到那时,一定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会权衡自家孩子的学习基础、发展潜能等实际情况,来正确选择孩子今后的求学方向,而不是盲目跟风涌向普通教育类名校的“华山一条道”,那假以时日,未成年人过重的学习负担就会渐渐地冰消雪融。$ f( i# E) l4 Z7 |
好,行文至此,很多网友肯定已经发现:原来大幅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与社会地位,才是减轻未成年人过重学习负担的“牛鼻子”。
3 M5 r* q8 ]! ^; g* s" Y! l$ Q1 s6 z v
0 B' U/ G: P& s2 i
5 v1 [- p& `; M9 m2 p: u孩子顺其自然成长,家长轻轻松松陪伴。——《状元爸爸的教子笔记》作者吴恒祥感谢您的阅读!
3 \. ~7 X: M: D8 `% j$ \ H( [关注是最大的支持,转发是最好的奖赏。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