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看到这句话,他们推测,由于女孩近期学业不顺,可能迫于家长和学校的压力,才产生轻生的念头。$ e# ~% r/ F$ r
然后我想说:孩子轻生之事,已经发生太多!我们披露一个数字,近年来,我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自杀,已经成为中国15至34岁人群第一位重要的死亡原因。. \1 Y8 s0 J( U/ a) f1 F
8 ^- e" U: [4 J, i
" V. B+ D3 ^9 f1 `0 I' F z4 p& A2 s《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透露,学习压力和家庭矛盾,成为孩子自杀的主要内因,也是困扰青少年儿童的最大心理问题。
" _& v! C7 z0 q6 P/ A2 |3 q# z8 j举例:武汉市的初三男生,则是因为妈妈当着同学的面被掌掴,孩子的自尊心受到羞辱;10岁小学生女孩因为作文被老师否定,自我价值得不到肯定,然后……
, a& q- N, \% J5 O+ q9 u1 W9 M* s! N, ~
一次次的打压和贬损,一次次的怀疑和被公开羞辱,自尊心和自我价值不被“看见”,压垮了一个个处于花样年华的孩子。
* U- ?) R3 S& B- R
# N/ t+ C8 E$ \5 c. T- K5 f青少年自杀的诱因,常常是“失望,失败,被拒绝等,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家庭父母争吵不断”。
7 u! T$ K+ S9 d& y2 ~' q! T4 n% A
& [ w) u; s7 U从表面看,中国孩子如此脆弱,动辄轻生,似乎是孩子的问题,但我们不妨追问一句,孩子到底由谁抚养长大的?难道他们从呱呱坠地,基因中天生就喜欢轻生?
$ s9 K" r" e1 z; P/ |) v$ J2 I3 p+ D显然不是,肯定不是!任何性格和心理特征的形成,总有一个逐渐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4 I% n+ A, Q( r# O稍加归纳总结,我认为一些父母,在以下几个方面确实做得太过了。" k$ [9 \2 Y4 K7 S& r
一、期望过高
" C+ L: h, S/ f# f5 }8 O' ~7 w这是中国父母在对待孩子问题上最突出也严重的问题,因而,也是一切问题的总根!或许因为大多是独生子女的缘故,孩子尚未懂事,便已寄托厚望,一会儿要背唐诗,一会儿去学外语。, L( p# ?! ?! ~/ p# F+ {$ m/ m
# f0 m: t6 y/ o/ V1 p) v( V9 q* F昨天才练了书法,今天又学钢琴。嗓子好就想成为歌星,进体校就得成为冠军,文静一点是科学家和教授的料,壮实一点的没准儿将来能当将军……! K3 N2 |# c6 Y% b
B/ W) ~3 x% D( `“望子成龙”,似乎是中国父母的天然期盼,可您难道没有认真想一想,这世界上,“龙”是何等稀缺珍贵的动物!美国总统选举,四年才有一次;一项世界大赛,冠军只有一个;乐团首席琴手,全团仅有一席……哪一个登顶者背后,没有成百上千甚至上万失败者的默默铺垫…… + J; P/ G! Y. {% Y8 q$ x4 ~
( t8 ]" y" Y2 P" }* l" A1 ~
更何况,子女是否成“龙”,除主观条件外,客观环境和机遇,还得再占一半甚至一多半!我们不妨退一步想想,在这世界上,除了“龙”们过得高尚过得尊严过得令人羡慕外,芸芸众生,布衣百姓,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虫”们,不也一样可以平凡而充实地活着,一样可以过得温馨幸福吗?) c0 f$ A+ W6 ^% o5 p# V4 v
2 U) Y3 n P- `& N! U; j二、投入过大2 ]6 u6 b' L5 T6 i' c
/ q5 w# B1 }3 r既然期望过高,投入必然过大。省吃俭用买钢琴,节衣缩食请家教,这已算不得什么。为儿女上“重点”,牙一咬可以十万二十万地往外拿,尽管自己连十几元一次的“嘀嘀”也舍不得打。
- M6 B7 t3 b; W! _: _$ u4 C+ ?* v* F; m# Z p: g; q; c
上了重点小学,还有重点中学,重点中学之后,当然得读重点大学……除了精神和精力的巨大投入外,金钱和物质的投入,哪一项不是一个大数?$ } V9 e3 y2 N5 B. z2 T
% m( t t# L! T# p; w. z
电视里,曾看到一位离职两年到京专陪女儿练钢琴考音乐学院附中的父亲,苦笑着称自己就是一“赌徒”。8 q- \$ y4 E7 }. N6 ^/ Y
微微不禁想问一句,假如这位老父亲,这一回赌输了,那怎么办?把自己这把老骨头赔进去就算了,难道还要把天真可爱的女儿也拖入无底深渊吗?& V9 W7 `4 K' E+ a* |+ R
% R+ o2 F$ a# r0 r4 t+ U
三、管教过多
- k* l5 o t+ S3 S0 X4 G5 w" U0 z5 O8 C1 m& R# W; E+ s6 l# R6 u
管教本没错,管教过多,便成干预,非但效果不好,反而引起孩子反感;4 O* {. z8 X% p+ M9 y' L, Z
学音乐不管他乐感强不强,练书法不管他坐不坐得住;- N5 l: k2 V' h( Z4 K7 W
放学多玩一会回来非得问个水落石出;
+ y! f% Y/ _' T6 v6 U男生和女生亲密一点那还得了,发展下去岂不毁了你一辈子?
; B+ |' u) Z, _* \- Y( k F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知道吗?吃饭不要把嘴巴叭叭叽叽弄得那么响…' T5 L, Y* T) p0 C) x/ q6 Z
. L& G9 g' ~ }8 x( H总而言之,父母都是为了儿女好,现在不管你,今后长大了你怎么办呀?
5 h9 l: ?/ y6 L |# ?殊不知愈干预儿女愈不买账偏要和你对着干,即使表面低了头,心里还是一百个不服气直嘀咕真的烦!( a+ W# r# r# X5 z! k
$ u& q. ?/ I/ K3 D6 b8 W* Y四、疼爱过深
- h" ~ b) m- S8 u h; V$ a0 `" h9 c" j
小时候含在口里怕化了放在手心怕摔了,长成十几岁的大姑娘小伙子还舍不得让他洗洗自己的手绢和袜子。, M( r8 s# j3 s: f4 D" [
渴了,动不动就是可乐雪碧鲜榨汁;
) [) E2 g, H; T. O% X- Y饿了,随便一掏50元100元,你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吧。( ^5 o% y2 S3 B
+ ]" B2 ^: J& U: \7 f' Q
一次简单的春游恨不得把食品店全搬了家,几天军训也心疼得爹娘直掉眼泪。
2 F. W) M- C6 h挺高的孩子放了学还得父母在门口接,中考高考来“陪考”的家长多得密密麻麻常常引起交通堵塞。 2 J8 S1 H! Y* w P: |
7 G" ? r2 {2 F1 t/ [9 | r
也知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也想让儿女“经风雨,见世面”,可事到临头心一软,一股爱的暖流涌上心头,又把儿女当成了宝贝疙瘩心头肉,巴不得把什么活儿都揽到自己头上来…… & S; M. g7 i. k* w
9 K! _3 y) z# A4 H看到一篇文章:大富翁洛克菲勒的儿子,一边在哈佛念书,一边还得到码头开吊车打工挣钱。因为他们家族有个规矩,儿女一满18岁,经济必须自理!
: W2 _5 X2 ^$ A% X5 |2 n
' X+ R* D+ N: p$ G: v听到一个故事:某年轻人到国外投靠一富翁亲戚,亲戚只给500美元便叫他自己去“闯世界”,而且讲明,这500美元算是借他的!
% M9 u! A7 n0 J" Q8 U
6 L0 [6 U& @8 L3 [, ?乍一听,觉得好家伙呀这些“老外”简直心肠太硬太不近人情了嘛。仔细一想,做得不对的恐怕不是别人,恰恰是我们自己。
5 {* m+ h z5 n% |( N8 C8 W' R _9 Z
0 E+ M; z* `8 R" Z0 A; Z; H五、家庭不和谐,极度缺乏归属感6 h& n4 x* G. h+ u) }( |
/ [0 q# K) @8 m/ e8 s! F f
美国国家学校心理学家协会把家庭融洽和良好的亲子关系列为提高青少年抗挫折能力的第一条,因为良好的家庭关系和亲子交流会增强孩子的“归属感”。8 F9 F$ X; X: [& a' }" K
* D; u2 c+ W W5 ^相反,存在冲突、不法行为、或发生针对家庭中部分成员的虐待等事件的家庭,孩子很容易催生自杀念头。
+ }( l1 W4 I! L7 R, y2 L0 Q6 l* I6 [$ h
谢刚博士曾在《我为什么还活着- 谈青少年自杀》中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 U9 [2 k" u+ j7 r! `5 B2 W8 w+ G3 ^7 X( Z
从懂事起,谢刚就知道自己不是父亲想要的孩子。首先,她是女孩,父亲一直盼的是男孩。她的名字在出生前就起好了,单字“刚”,发现是女孩后父亲都懒得改,所以跟了谢刚一辈子。6 d/ ~4 w% ]" G. c2 L8 t/ j
生活中谢刚生性活泼,让孤僻寡言的父亲处处看着不顺眼。除了一年一度的家长会,得到其他父母恭维时,记忆中父亲看她总是眉头紧锁。
, k. b) p$ L2 c& I1 n& L% K7 _' M: c* w; [初中的时候,爸爸妈妈在家里的争吵愈演愈烈,根本没心思管三个孩子。2 P! Y5 e0 i+ o5 ~
终于,谢刚萌生了自杀的念头,甚至给自己写了追悼词。
2 q8 K% L" O- x9 `7 e& r$ U: [$ Q; k
庆幸,当年谢刚博士学习能力还算强,所以在学业上找到成就感;再加上生性外向,身边没缺过朋友,所以才没有被一时的绝望推上不归之路。
6 L) @- ~9 A6 D6 o1 z+ a" o5 d六、无端打击、否定、羞辱,让孩子无助
. q: ?. j7 Y% W V# X2 G* w" X3 q& D& p2 _
前段时间,网络上出现了这样的一则新闻,男孩在参加完高考后,跳河自杀,在QQ空间里留下了数千字的“遗书”:% {9 Q3 z5 U9 y& M8 A6 s! `
男孩小时候经常遭到父亲的无端打骂,因为吃饭打嗝被打、因为夹菜姿势不对被打、因为考试得98分被打……总之,父亲随心所欲的标准,也是他挨打的标准。
$ y, c) H- B w2 C1 Q0 i) g* B* X+ ?+ ~0 B6 v3 E4 ]
终于高考后的一个小事情,让男孩的情绪彻底走向了崩溃,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 a5 W7 B7 `4 Y& a8 m" ~# e5 E; ~: T+ Q$ D( C) ]. Z: F. I( Z
不知道当悲剧发生之后,男孩的父亲能否意识到,男孩生前经历着怎样的痛苦和无助。
9 Q: o% ~- q% [2 D. u( s. v# R/ ~7 U$ a- {; l* ^
七、青春期易情绪冲动的孩子
7 ]; s/ [6 W. V$ D6 X/ o
& i: Y% I, I5 G: P" N有数据统计,很多青少年试图自杀也是一时冲动。
$ P) K% @5 E4 O: ~9 v% r& ^* n" @# e
k# p x4 @; S" j( C3 W- F+ I这与青少年的大脑发育阶段有关:“负责对危险和冒险的判断,控制冲动情绪的前额叶是人脑中最晚成熟的部分,要到25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
+ b% i5 D* K7 R0 ~" M) t
7 G, `+ k- j6 J$ Z* e这也是很多青少年情绪化、易怒、冲动、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欠条理、易受酒的诱惑以及喜欢冒险的本质原因。
$ ]/ f( H- d8 L/ C# b' [9 v& y我们成人因为生活的阅历,更容易认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但孩子一旦遇到失望和挫折,很容易看不到事情有转机的可能。- m' k1 r+ c4 b' p; N( l
; Y& m# |) ^, `
至此,微微初步分析了中国父母育儿之道的几个太“过”——期望过高、投入过大、管教过多、疼爱过深。, ^6 N/ `. c+ j. ]/ e
倘若只是某一项两项,可能情况还要好些,然而,这几项往往是一项连带一项,项项紧密相关,结成一个整体!
0 N! a$ k* z6 g6 a# _& o如此过度培养下成长的孩子,人格怎么可能不残缺?感情怎么可能不脆弱?稍微遇到一些不如意,怎么可能坚强应对而不撒手轻生,一走了之?
3 P/ w8 L* z. H2 s6 W之前看电视剧《小舍得》,两个家庭,对孩子全都期望过高、投入过大、管教过多、疼爱过深,结果,一家的孩子精神出了问题,一家孩子干脆离家出走!; K) ?) E/ t s- H1 {+ j
家长痛定思痛,悔之晚矣!
3 f, m1 Q' ^' e2 S6 E
; x3 f8 O# K0 }* S1 g7 n总结后,微微得出一结论:孩子如此轻生,根源还在父母。 @知乎 @知乎亲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