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教育一个不想学习的孩子?

[复制链接]
查看9593 | 回复0 | 2021-11-1 03: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篇文章只是我从事教育事业,以及观察周围家庭之后得出的一些感想,基本都是个例,希望给各位家长作参考,逻辑客不喜勿喷。$ a/ @% E# j0 W% Z
        我在文章提到的“爱学习”,指的是孩子在学校能“学得下去”,走进社会后也愿意通过学习、阅读提升自己。但不代表这个“爱学习”的孩子一定会收获社会认可的“成功人生”,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能的优秀孩子。希望看到“成功宝宝培养法”的家长,可以就此打住。9 I7 `4 Y0 ?; A
现在进入正题。
. [, {! X7 \5 o1 m" R% a        我是一名教师,除了做好日常教学的本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学生“爱学习”,有的学生“不爱学习”?这个问题实际上很复杂,爱学生的学生中,有学霸,也有怎么学都学不好的,努力地让人心疼的孩子;不爱学习的孩子中,有学渣也有成绩过得去的孩子。这样复杂的问题我肯定也无法解决,但是有几个明显的因素在影响着孩子们。其中一个,就是在知乎上被认为是残忍的“智商差距”。但是,据我观察,如果我们不考虑有很高天赋的孩子,就看普通孩子,智商差距的背后,更残忍的是因素是,一些孩子的家庭情况太普通甚至是贫困,家长忙着挣钱,在孩子小时候没有重视智力的开发和阅读能力的培养,甚至认为“考好试就好了,买闲书影响学习还浪费钱!”。高中阶段的学习,很大程度就是在拼阅读能力,你能不能理解这篇文章,你能不能理解这道题要考你什么知识点……这些孩子从小就没能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家长的眼界也限制了孩子的视野,家长忙着挣钱,孩子如何“仰望星空”?
& V3 b% N4 G7 i! ^; p1 s: \; t        而今天这篇文章,重点要探讨一下,那些生长在小康家庭,甚至是“小富二代”的孩子,为什么会“读不下书”。我想,大凡有正当职业,收入比较稳定丰厚的家长,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关心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在孩子读书的时候,会挤出时间接送孩子,回家之后会妥善安排好孩子的起居饮食,学费和学习用品、练习册的费用完全不用孩子操心,可以说为孩子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条件。这种家庭的孩子,从小就没有经历过求学路上的物质阻碍。不仅如此,家长们还非常重视和教师的沟通,尊重教师,因为他们知道,孩子在学校需要教师的帮助,家长的素质很大程度决定了老师在本分之余对孩子的态度。回家之后,除了安排孩子的生活,也会督促孩子读书,跟孩子讲“谋生艰难,一定要读好书,将来上个好大学,生活也许能轻松一些”的道理,督促孩子做好作业,“听老师的话”……如果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家长们,你们就是如此做的,你们肯定会有些委屈,我为孩子的教育付出那么多,为什么我的孩子反而不爱学习,成绩比不上一些家庭情况一般,家长又不怎么管的孩子?! `& D9 K7 O& X2 n. @! j) q* l/ G
        这是因为,你重视的“教育”,实际上是“考好试的好处”,你并没有潜移默化传达给孩子“敬畏知识”的品质。
6 ]7 ^; a5 c) o' m0 N  Y5 g        说说我成长过程的一些细节吧。小时候我跟奶奶在一起生活,奶奶总是跟我讲起老家的哪位叔叔写得一手好书法,哪位伯伯认得古书…..不止一次得意地跟我说起,小学时先生教了他们一个字,60多个笔画,在我们方言里,意思是“摩肩接踵往前走”,说完,怕我不相信,总要找个纸片,一笔一划地写给我看。小学有一次上学我把英语书落在家里了,奶奶从家里气喘吁吁地跑到学校,她说:“读书,没有课本怎么行哟!”……我想,看到这里,各位家长已经可以知道了,无论你自认为在教育上为孩子付出了多少,你跟这位老人相比,你缺了一种东西——敬畏知识。奶奶的年代,吃饭都成问题,更不要说受教育。所以读过书的人,都能得到他们的,可以说是“莫名其妙”的尊敬。奶奶小学学的一个字,成为了她向别人夸耀的“好工作”、“房子车子”。即使我的父亲在我小时候,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谋生上,不怎么管我的学习,但是每次我跟他要钱买很贵的笔(小时候也曾经虚荣过啊),他总是说:“只要你认为学习需要,就去买吧。”他不说“只要考试需要”或“老师要求”,他给我一个暗示,物质的支出,应该服从你精神的需求而不是其他,他将“学习知识”提到了很高的位置,他学历不高,出身贫困,对知识,也许也有那种“莫名其妙”的敬畏吧。# `6 b) O" ?2 @, K6 T' S  a
        从小,上学读书在我心目中就不单纯是为了考好试,而是一件圣洁、值得骄傲的事——我在学习知识哪!就是这种圣洁感,让我经历了应试教育的“反人性的折磨”之后,经历高考之后,仍没有丧失求知的热情,没有丧失思考的兴趣,没有丧失对世界的好奇心。
5 g) K. y* N# s        各位痛心孩子不肯好好念书的家长们,你们可以反思一下,在为孩子的教育“付出”了那么多之余,你是不是无意识地暗示过孩子,读书只是为了考试,为了找份好工作?是不是不经意说过某某亲戚小孩只会“死读书”,情商太低,将来肯定“在社会吃不开”?你内心是不是觉得学好知识,读透理论并不能帮助你更深刻地看待这个世界,反而是你的人脉,你的信息来源才能帮助你挣到钱,让你在咱国家“混下去”?
" L* x6 y. n) R        是的,你们是对的。
1 {4 X" I5 `4 |6 ?       正因为你们是对的,所以你不能指望孩子们热爱读书。
$ ~, V- d9 s" ]/ h/ ~; M        因为你们的孩子没有经历过你们的奋斗,他如果对读书没有兴趣,你也不能指望他非常成熟、有目的,或者说功利地为“未来”去奋斗。成年人尚且有那么多妥协,你要求一个孩子为未来,“很久之后”的体面工作而读书,这很难成为他读书的动力——换言之,他跟你们一样,并不敬畏知识。* h' s9 s9 P9 y# ^, ?3 c
        爱因斯坦说:“这个公式很美。”你能感受到这种美丽吗?如果你感受不到,那你能理解,进而你鼓励孩子去感受,去追求科学的美了吗?你曾经看过一些书籍,深刻得“像一把斧子,狠狠地将混沌凿开一条缝,透进一线光”(豆瓣网友语),让你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让你激赏不已么?……如果你从来没有体验过知识、思考带来的乐趣,而你却希望你孩子读好书,考个好大学,而你的孩子也没有受到其他人的影响,那么你的孩子成绩不错只有两种情况(据我观察):1.他非常早熟,很小就失去孩子的天真,有了成年人的功利算计;2.他有点小聪明,能迅速糊上一面质量不好但能撑到高考的知识墙(但他本来可以更好的,本来可以,如果他“读得下”)。9 I1 A7 y, j+ Z
       行文到此,我已经将我的思考和各位家长分享完了。但原谅我的啰嗦,我还要请各位家长思考一下,即使你对“爱智”嗤之以鼻,不以为然,但你真的做到督促孩子学习了吗?你是不是让孩子在房间里“好好做作业”,然后自己和朋友在客厅打麻将? 你是不是没有帮助过孩子的学习,仅仅只在拿到期中期末成绩之后,对孩子发一通脾气,过后还宽慰自己“平时不能给孩子太多压力”?你有没有对孩子说过:“爸爸(妈妈)给你买手机,是希望你能随时联系我们,如果你拿去玩影响学习,到时候不要埋怨父母没有管你就好了”……是的,你似乎尽职了,但是,如果你没有真正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果你没有真正花时间和耐心帮助孩子克服人类都有的惰性……如果你只是说一说,孩子就会变好,那么,这世界将没有不尽责的父母,没有变坏的孩子。/ P7 ~8 \  T7 c/ D# o
        所以,请各位家长思考一下,你确定你重视孩子的教育吗?
1262259 | 2021-11-1 04: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只是我从事教育事业,以及观察周围家庭之后得出的一些感想,基本都是个例,希望给各位家长作参考,逻辑客不喜勿喷。, y& C, ]; y. v* j. |" W+ L* w
        我在文章提到的“爱学习”,指的是孩子在学校能“学得下去”,走进社会后也愿意通过学习、阅读提升自己。但不代表这个“爱学习”的孩子一定会收获社会认可的“成功人生”,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能的优秀孩子。希望看到“成功宝宝培养法”的家长,可以就此打住。4 t' C4 p+ y* x- Z
现在进入正题。. {# u6 D4 p# Y, w
        我是一名教师,除了做好日常教学的本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学生“爱学习”,有的学生“不爱学习”?这个问题实际上很复杂,爱学生的学生中,有学霸,也有怎么学都学不好的,努力地让人心疼的孩子;不爱学习的孩子中,有学渣也有成绩过得去的孩子。这样复杂的问题我肯定也无法解决,但是有几个明显的因素在影响着孩子们。其中一个,就是在知乎上被认为是残忍的“智商差距”。但是,据我观察,如果我们不考虑有很高天赋的孩子,就看普通孩子,智商差距的背后,更残忍的是因素是,一些孩子的家庭情况太普通甚至是贫困,家长忙着挣钱,在孩子小时候没有重视智力的开发和阅读能力的培养,甚至认为“考好试就好了,买闲书影响学习还浪费钱!”。高中阶段的学习,很大程度就是在拼阅读能力,你能不能理解这篇文章,你能不能理解这道题要考你什么知识点……这些孩子从小就没能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家长的眼界也限制了孩子的视野,家长忙着挣钱,孩子如何“仰望星空”?1 g0 S* [/ F7 ?5 r( k# U) T
        而今天这篇文章,重点要探讨一下,那些生长在小康家庭,甚至是“小富二代”的孩子,为什么会“读不下书”。我想,大凡有正当职业,收入比较稳定丰厚的家长,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关心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在孩子读书的时候,会挤出时间接送孩子,回家之后会妥善安排好孩子的起居饮食,学费和学习用品、练习册的费用完全不用孩子操心,可以说为孩子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条件。这种家庭的孩子,从小就没有经历过求学路上的物质阻碍。不仅如此,家长们还非常重视和教师的沟通,尊重教师,因为他们知道,孩子在学校需要教师的帮助,家长的素质很大程度决定了老师在本分之余对孩子的态度。回家之后,除了安排孩子的生活,也会督促孩子读书,跟孩子讲“谋生艰难,一定要读好书,将来上个好大学,生活也许能轻松一些”的道理,督促孩子做好作业,“听老师的话”……如果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家长们,你们就是如此做的,你们肯定会有些委屈,我为孩子的教育付出那么多,为什么我的孩子反而不爱学习,成绩比不上一些家庭情况一般,家长又不怎么管的孩子?
3 {3 f, V! H' q9 `0 l) z. J6 i* P        这是因为,你重视的“教育”,实际上是“考好试的好处”,你并没有潜移默化传达给孩子“敬畏知识”的品质。
- v, _+ P4 C9 n3 \# Y+ w3 ^1 W        说说我成长过程的一些细节吧。小时候我跟奶奶在一起生活,奶奶总是跟我讲起老家的哪位叔叔写得一手好书法,哪位伯伯认得古书…..不止一次得意地跟我说起,小学时先生教了他们一个字,60多个笔画,在我们方言里,意思是“摩肩接踵往前走”,说完,怕我不相信,总要找个纸片,一笔一划地写给我看。小学有一次上学我把英语书落在家里了,奶奶从家里气喘吁吁地跑到学校,她说:“读书,没有课本怎么行哟!”……我想,看到这里,各位家长已经可以知道了,无论你自认为在教育上为孩子付出了多少,你跟这位老人相比,你缺了一种东西——敬畏知识。奶奶的年代,吃饭都成问题,更不要说受教育。所以读过书的人,都能得到他们的,可以说是“莫名其妙”的尊敬。奶奶小学学的一个字,成为了她向别人夸耀的“好工作”、“房子车子”。即使我的父亲在我小时候,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谋生上,不怎么管我的学习,但是每次我跟他要钱买很贵的笔(小时候也曾经虚荣过啊),他总是说:“只要你认为学习需要,就去买吧。”他不说“只要考试需要”或“老师要求”,他给我一个暗示,物质的支出,应该服从你精神的需求而不是其他,他将“学习知识”提到了很高的位置,他学历不高,出身贫困,对知识,也许也有那种“莫名其妙”的敬畏吧。
: e/ A: S& k) A) k        从小,上学读书在我心目中就不单纯是为了考好试,而是一件圣洁、值得骄傲的事——我在学习知识哪!就是这种圣洁感,让我经历了应试教育的“反人性的折磨”之后,经历高考之后,仍没有丧失求知的热情,没有丧失思考的兴趣,没有丧失对世界的好奇心。
" O6 Q6 r* l. K# u0 x& q- V9 t# C        各位痛心孩子不肯好好念书的家长们,你们可以反思一下,在为孩子的教育“付出”了那么多之余,你是不是无意识地暗示过孩子,读书只是为了考试,为了找份好工作?是不是不经意说过某某亲戚小孩只会“死读书”,情商太低,将来肯定“在社会吃不开”?你内心是不是觉得学好知识,读透理论并不能帮助你更深刻地看待这个世界,反而是你的人脉,你的信息来源才能帮助你挣到钱,让你在咱国家“混下去”?
+ U* p2 ^6 s0 W: {" @        是的,你们是对的。
1 m* P# d" r3 M3 i- B+ w9 L5 A, }: A       正因为你们是对的,所以你不能指望孩子们热爱读书。: W6 x; W; ~# E: m. h, \
        因为你们的孩子没有经历过你们的奋斗,他如果对读书没有兴趣,你也不能指望他非常成熟、有目的,或者说功利地为“未来”去奋斗。成年人尚且有那么多妥协,你要求一个孩子为未来,“很久之后”的体面工作而读书,这很难成为他读书的动力——换言之,他跟你们一样,并不敬畏知识。% T8 c: D5 r3 K  Y+ ]
        爱因斯坦说:“这个公式很美。”你能感受到这种美丽吗?如果你感受不到,那你能理解,进而你鼓励孩子去感受,去追求科学的美了吗?你曾经看过一些书籍,深刻得“像一把斧子,狠狠地将混沌凿开一条缝,透进一线光”(豆瓣网友语),让你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让你激赏不已么?……如果你从来没有体验过知识、思考带来的乐趣,而你却希望你孩子读好书,考个好大学,而你的孩子也没有受到其他人的影响,那么你的孩子成绩不错只有两种情况(据我观察):1.他非常早熟,很小就失去孩子的天真,有了成年人的功利算计;2.他有点小聪明,能迅速糊上一面质量不好但能撑到高考的知识墙(但他本来可以更好的,本来可以,如果他“读得下”)。
0 j) S4 @# \% \& R7 y3 u# A8 m       行文到此,我已经将我的思考和各位家长分享完了。但原谅我的啰嗦,我还要请各位家长思考一下,即使你对“爱智”嗤之以鼻,不以为然,但你真的做到督促孩子学习了吗?你是不是让孩子在房间里“好好做作业”,然后自己和朋友在客厅打麻将? 你是不是没有帮助过孩子的学习,仅仅只在拿到期中期末成绩之后,对孩子发一通脾气,过后还宽慰自己“平时不能给孩子太多压力”?你有没有对孩子说过:“爸爸(妈妈)给你买手机,是希望你能随时联系我们,如果你拿去玩影响学习,到时候不要埋怨父母没有管你就好了”……是的,你似乎尽职了,但是,如果你没有真正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果你没有真正花时间和耐心帮助孩子克服人类都有的惰性……如果你只是说一说,孩子就会变好,那么,这世界将没有不尽责的父母,没有变坏的孩子。
- x3 g: r7 ?7 n+ a) k5 _) }- f% u& r        所以,请各位家长思考一下,你确定你重视孩子的教育吗?
哟丶切克闹 | 2021-11-1 06: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一个孩子不想学习,怎么教育都是没用的,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潜台词是灌输式的,这个问题有趣的折射出了社会的潜意识,首要问题是让一个孩子开始想学习,然后教育才真正发挥作用。古希腊贤者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冯先生2017 | 2021-11-1 11: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和大家说一个五年前的案例。久明老师的一个好朋友的孩子是在鞍山的华育读初二,特别讨厌学习,上课听不懂,尤其是理科根本就学不会。回家写作业更是抓心挠肝地难受,妈妈逼着学,他就顶嘴、对抗。因为学习导致他们亲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老师家长都说这孩子聪明,就是不用在正地方上。面对这种情况呢他爸爸征求我的意见,我平时特别不愿意为朋友出主意没因为近亲无伟人。可是这个爸爸诚意十足,为了给出更准确更合理的解决方案,我和孩子做了一次长谈。对他各个学科做了非常深入的分析,这个孩子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都比较差。初一之前勉强能跟上,但初二干脆就听天书了;从他内心就觉得自己不是在学校学习的料,而且对应试教育的内容、对应试教育的老师极为抵触,对语数外一点心思都没有,从潜意识里就排斥学习。" T4 P; q5 s8 }4 C* l
而老师或家长说这孩子所谓的聪明,是误以为的聪明,这也是很多家长常说的话,大部分学习不好孩子的家长都不愿意承认孩子脑袋笨,总愿意归因为孩子不用心。
2 h6 O' e: U" A4 X这里我要给大家解释一下:人的聪明会体现在多个方面,这和人的智力倾向有关,人有 7 大智力:语言、数学逻辑、视觉空间、运动、音乐韵律、人际关系和内省智力。要想在应试环境下如鱼得水,那语言、数学逻辑、视觉空间智力必须要突出,不然是很难跟的下来的。! V+ y) H' F! j
而这孩子在数学逻辑和视觉空间方面较弱,所以理科会比较差;他的聪明是体现在人际关系方面,也就是在待人接物、人来送往等人伦常识方面尤为擅长。可不幸的事这方面越突出,越无法胜任应试教育考核内容,因为他无法专注在死板的知识上,他的精力都被分散给活的人了。9 r7 ]9 z+ f: Q, p; U, K
因为是好朋友,所以,我就直言跟孩子爸爸说:这孩子不适合走应试这条路,再怎么补课都没用,非要逼他,就如同:逼公鸡下蛋一样。所以我的建议是让孩子去做该我的事,而不是费心费力的去改变孩子。) R. R. o9 n# B  s! t/ y
孩子爸爸对我的分析还是非常认可的,他对我说他想让孩子高中的时候出国。所以希望初中三年还是要读完。鉴于孩子爸爸这样的考虑,再加上因为孩子爸爸是一位有着较高悟性的人。所以我给他的解决方案就不是具体的方法,而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却不简单的原理。我告诉他:想改变孩子,就要走进孩子的世界,和他成为一伙人,再从他的世界把孩子带出来。而一伙人就是只接纳,甚至和他一起去和他干一些曾经自己不认可的坏事儿。详情我就不介绍了,今天重点分享孩子爸爸是怎么把这一理念落实到极致的。
9 b! D( z2 k# ^6 q! D/ J: ?" v6 ]首先,孩子爸爸让妈妈去学校和老师沟通,希望老师能开绿灯,把孩子作业给免了。招致妈妈的反对,说学校又不是你家开的,就你特殊,要说你自己跟老师说;爸爸看妈妈指不上,就到华育学校和班主任沟通,结果老师是坚决不同意。这爸爸马上动用关系给转到新世纪学校,不到一个月,同样因为作业的问题,和老师还是协商不了。爸爸就再次动用关系给孩子转到沈阳试验中学,没上几天,孩子打电话说:爸爸我上课睡觉,被老师罚停寝了。如果你是孩子的家长,你会怎样呢?我想大部分一定会暴跳如雷,觉得费这么大周折,你怎么还不知足、还不努力,怎么老找麻烦?必然会说落孩子一番,可是这爸爸却和孩子说:儿子真的吗?太好了,我和你妈正想你呢?还想去看你呢?这回正好,你等着,爸爸晚饭前到。当晚就带孩子去酒店住,而且告诉孩子,如果你想爸爸妈妈,你就在课堂上睡觉,让老师给你停寝,我们就有理由见面了。爸爸在学校边上给你租个房子,累了,你就给我犯错。$ P% J9 t$ Y/ W6 v4 W! p8 x: r8 r
你是不是觉得宠的不行了,还有很多例子是 他更宠孩子。. S$ E! A; s2 w- R
那这样会不会把孩子惯坏了?% v4 O1 D: v: [% T' j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7 \4 A  x1 _2 w2 O
穿越时空273 | 2021-11-1 19: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除极个别孩子,主动说自己很想要学习的孩子少之又少。大部分孩子们该做的作业还是会做,考试考得不好也会很难过,然后争取下一次考好。对于这种孩子,我们不能说他们不想学习。
0 o5 a) ?/ |7 s) _, y1 k1 \6 f事实上,让父母们不省心的孩子,常常是上课不好好上,回家只想看电视和打游戏,没看两页书就喊着很烦说要出去玩。这种状态下,我们就会认为孩子不想学习。
1 ?- n, @7 F/ _% D4 `但孩子不想学习的诱发原因有很多,有的家长用A办法解决自家孩子不想学习的问题,你家孩子却可能适用于B办法。因此如果我们用一句“我家孩子不想学习,怎么办?”单薄开场,完全不描述孩子的行为表现和情绪状态,却企图得到有效的针对性建议是不太现实的。下面我根据平日里了解和观察到的一些孩子的个案,总结归纳出孩子不想学习的四种情形,为方便读者阅读,情形和解决方法也将合并在一起。还有更多的情形大家也可以在评论区里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解决方法。 @知乎亲子
0 B0 ]: {5 f5 i* C! ~  S, {$ E 一、病理性原因,非主观上不想学习3 `$ ^6 D) k- j$ k/ H& S
! r6 Q1 u& X+ [  s  X5 Q( Z
Vicky Vandervort医生曾在TEDx上做过一期题为《小小涟漪掀起教育的惊天巨浪》的分享,里面提及了某些孩子不想学习是因为眼睛集合不足。简单地说就是孩子的两只眼睛无法同步聚焦到同一个位置,以致于看一个物体的时候感觉为两个物体或者物体出现重影。当孩子的眼睛集合不足,他们在看书学习的时候就得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回看回读文字,从而调整处理自己的双眼同步障碍。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用眼疲劳并且感到头痛。试想这样的状态下,孩子又怎么会想学习呢?对于这种情况,最佳的解决办法就是带孩子去做视功能检查,并按医嘱进行视觉训练,让孩子逐步学习将双眼准确聚焦到同一位置,以消除复视和重影。
$ ?; j' r& L, b' W9 I% G; H% C* S$ D* R6 I  `+ ~
怎么教育一个不想学习的孩子?-1.jpg
% g+ B7 a; j* V/ g! W1 [Vicky Vandervort医生在这期分享的最后,还讲了一个叫伊娃的孩子的案例。伊娃之前也是因为眼睛集合不足而不想学习,后来视功能问题治愈后,就变得非常积极主动地学习。“伊娃的妈妈开始跟我抱怨,她都拦不住伊娃晚上看书了。伊娃不让关灯,甚至还央求妈妈‘让我再看一章,好吗?’伊娃的故事不是个例,通过视觉训练,能让数百万的孩子释放他们的学习潜能,让他们从此爱上阅读。”
' E$ T2 A! m, f3 W4 K9 M" g- G二、因为学不好,所以不想学习1 \; x" Q! r# u5 G" r- q6 `

6 [, m- c2 [: b# y3 c因为学不好,所以不想学习,持这种心理逻辑的孩子不在少数。那孩子为什么会学不好呢?原因也有很多。《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一书提到了两种很容易被忽视到的原因,值得父母们引起重视。4 l5 z! Z6 }  W2 a
1.合作交流,不如垂直交流( P2 l2 ^6 G5 o- e0 W% I6 e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一个关系中,人们一起去做一件事情,所有的事前考虑、事中解决以及事后反省都是所有人合作着去做。
$ Q6 L( p+ _  B$ v* n9 B  K& }! e垂直交流,则指前一个人完成自己的工作后传递给下一个人,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都有自己的任务,需要有各自的考虑并做出自己的努力。3 A. _3 d' c. Y! y
在传统的学校授课中,老师是一个引路人的角色。老师在课堂上带出某个新的知识点,再作解析和适度发散。剩下的复习和练习就得靠孩子自己主动作为。这种教学形式就是很典型的垂直交流。当父母们没有特意训练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事事操心处处插手, 孩子的独立性就会很差。这种独立性差的孩子就很难适应学校的教学模式,毕竟老师不可能跟在每个学生的后面去作即时指导。
/ p$ R" d4 s6 J. ~这就启发家长们在平日与孩子的相处中,可以多多信任孩子,在事前讲清楚行动步骤和注意事项后,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家庭的实践和学校的教学方式形成连贯性,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表现才不会吃力。而当孩子在学校取得了好成绩,想要学习的劲头自然就提上去了。' A" R- P( l/ o# P# f8 d- W
2.认知自我调控较差  y+ s+ e6 ^- x" p# J( E4 L: A
先解释一下“认知自我调控”的意思,它是指“持续监控目标进程,检查结果,对无效的努力加以修正。”有的孩子之所以学习成绩差,就与认知自我调控弱有关。他们在课堂学了就算了,也不会跟进自己学得怎样,掌握了多少;考差了也不会针对错题反省是自己的思路有误还是纯粹粗心大意,更不会对自己做得好的地方继续保持,主动避免无用功或持续性的错误等等。! ~- X5 u, \# |. z
美国心理学教授劳拉·E·伯克指出,“主动、有目的的方法与成绩不良学生的被动行为形成鲜明对比。认知自我调控是学习成功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因子。”
% q' B) @' e$ `# h3 q/ n那么对于认知自我调控较差的孩子,父母们可以采取逐步引导的方式。比如可以督促孩子对自己当天的学习情况进行复盘,每考完一次测验再对自己的得分失分点进行分析,帮助孩子评价自己在某个方向的努力是否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如果没有要如何调整等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帮带,孩子养成了主动自发的认知自我调控后,父母的引导角色就可以放开了。还是一样的道理,当孩子的认知自我调控逐步发展了,学习能力就会逐渐提上去,对于学习的热情也将会随着成绩单上的好成绩而逐渐增强。; j9 @  y' S4 ~$ n, R& q. S, o
三、孩子不想学习有时候与自身无关,与父母相关
( W/ n5 i* v1 h8 F& B- A( Y% a4 L" r7 f) ]* G2 b) V+ Z& s
【父母溺爱纵容不可取】
$ N# v( M1 n( c" C9 M% k长期来看,学习是一个很枯燥的过程,尤其当某些知识点需要通过反复演算练习才能熟练,这就很考验孩子的忍耐力。也因此一些好动的孩子不想也做不到长时间静坐在书桌上进行学习。
9 ~# E5 C9 p/ ~1 s8 ^) b% z这当然与孩子的天性有关,但父母们的某些做法也是欠妥的。比如一些父母在听到孩子委屈巴巴地说学习好累,不想学了之后,会心疼地说“好好好,不想学就先不学吧”。如果孩子真的已经学习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休息一下无可厚非;但会存在一些孩子还没学习半小时就开始说烦躁,说不想学了,对于这种孩子就不能纵容其一而再再而三地以累为借口中断学习,否则孩子永远无法学会接受和忍耐枯燥寂寞的情绪,而这种情绪恰是获得成功的路上所必需的。/ k7 p8 k  }1 B- n
【父母贬抑不可取】
; n5 p8 S/ w2 z# P4 I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成见威胁”,它是指当某个人受到来自外界的消极成见时,会感到压力和焦虑,以致于无法表现出自己原有的水平。一语概之,“说你不行,你就不行了”。尤其一些父母在恨铁不成钢之时的口不择言,如“这么笨,还学什么?”、“学了也没用,干脆不要学了!”、“对比一下你的成绩和别人的成绩,你这辈子都赶不上!”等等话语,会给孩子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一两次考试或一个阶段的考试就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走向,沉浸在自己此刻的失败,看不到未来的可变性,从而引发不学就不会有所谓的学好或学差的“自我保护式逃离”。这也是为什么我多鼓励父母们表扬孩子,而不是带着贬抑的语气反复强调孩子的缺点。先在心态上稳住孩子,之后帮助孩子梳理错题、纠正思维误区才更有效果。4 \6 ~% L' Z0 s1 D( Y9 E. `# V
四、不是不想学,是要看在学什么/ E8 P+ ~6 Q. X" ]

* C' y# |* b; [; D& G" ]常规意义上的考试,考验的是孩子的聚合思维,即通过分析题目给出各种条件,最终选出唯一正确的答案。当然,答案标准化也出于无奈,如果每一题都允许阅卷老师个性打分,连基本公平都很难做到。; ~! E1 r  j2 S5 g
但现实情况是,有些孩子的发散思维要远远强于聚合思维,他们在面对一道题目的时候往往会想到多种情境,于是多方探究多面考虑,最终想到很多不同于标准却也正确的答案。最经典的就是1+1=?的题目,标准答案是2,但1+1=1(一堆沙子加一堆沙子等于一大堆沙子)、1+1=3(一个丈夫加一个怀孕了的妻子等于三口之家)、1+1=60(一个月加一个月等60天)等等也不能算是错。这部分发散思维比较强的孩子并不怎么愿意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学校课堂的标准答案之内,他们更愿意走出去,去创造、去社交、去体验千变万化。这些孩子不是不想学习,只是他们想要学习的内容以及他们所获得的成长并非普遍大众所能够理解的。5 Y. Y2 u& H8 K6 w
对于这种发散思维强的孩子,如果父母强行要求他们回归标准化课堂,学习固板知识未免可惜。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腾伯格就曾提出“成功智力三维理论”, “行为明智的人会平衡三种相互关联的智力来获得生活中的成功,这种成功是由他们的个人目标和他们所在文化环境的要求定义的。”/ `' w! x( i3 F# M- H

# Q; M5 }3 v+ }" [: K$ d3 q 怎么教育一个不想学习的孩子?-2.jpg ( I3 Y; I+ o/ A6 `( k+ @2 L) J
事实上,这些对信息的加工与分析能力、对新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能力、对各种社会化事件的应对和处置能力更具有挑战性,更能促进孩子的全方位发展。因此,不要只从孩子不愿意把过多时间花费在课后无聊的抄字作业上就以为孩子不想学习,相反可以多观察孩子的兴趣取向,多增强和培养孩子分析、创造和实践的智力发展。如此,父母们就会发现孩子根本不是不想学,在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他们的学习欲望与热情是多么的强烈!
3 Y, K, ?' h8 ~) A2 l" n7 a<hr/> 孩子喜欢学习,回家认真做作业,在考试中也频频获得好成绩。如此省心的孩子当然是每个家长都想要的。与其对孩子不想学习感到不满和泄气,不如将其视作一次教育经历的考验,随时观察了解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帮助孩子做出相应的有效调整,同时对自身一些不好的行为态度做出修正,积极主动有耐心地把孩子从不想学习的泥沼中拉扯出来。别只要求孩子成为我们的骄傲,我们也可以成为让孩子感到骄傲的父母啊❤
Israel94158 | 2021-11-2 02: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快开学了,小孩很开心,离开学校那么久,同学都成网友了。终于又等到全班同学大团结。家长很忐忑,网课上了快一个学期,课都快讲完了,丑媳妇终要见公婆。如果说以前每到期末都要女娲补天,那今年,大概只有盘古开天地勉强能媲美了。
; I* E' n: R# e0 M然而盘古开天地也就一斧子的事情,推动小孩学习却没那么容易。当你使出浑身解数,就会发现小孩也是讨价还价、撒泼耍赖、拖拖拉拉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的高手。毕竟是亲生的,武功一脉相承,你倔他也倔,你犟他也犟,你擅长怀柔,他比你还会装可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能把小孩彻底玩得转的家长,几稀。
3 x! i- U3 @# @8 u0 ?
# e& L4 L1 H% H5 T
7 @- m) g  R. _6 ] 怎么教育一个不想学习的孩子?-1.jpg % o5 ~$ V) a) t$ ^" l

3 L2 k8 B1 Y( m: ?/ @% K" C( t8 \每个家长都有个梦想:拥有一个能自觉学习、主动写作业,不要操心的小孩。然而梦想就只是梦里想想而已,据我观察,哪怕成绩不错的牛娃,也很难做到完全自觉。9 @4 t3 R3 P% x, c& q/ x
网课上到现在,偶尔潜伏班级群,久了也看出点门道来了,这边老师点名不回答的小孩,十有八九在另一个“闲聊群”里正讲得热火朝天,好学生也一样,没人盯着也作妖。
; [9 C& z# A# \6 I; ~2 f为什么孩子就不能主动学习呢?家长一直在屁股后面推着,成天跟个托塔李天王一样,也太累了吧!好像我们读书的时候,也没有让父母这么费劲啊,现在怎么麻袋换草袋,一袋(代)不如一袋(代)了呢?
- x& ?( q- r) p. W: p$ P主要是这一代孩子们,被聚焦地有点过,啥都不缺。/ }$ }/ U' ?& f& [3 ?
马斯洛的金字塔早就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的动力来自于下面五个方面,从最强烈到最不强烈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需求,被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x# q: }2 ~" k' a( t9 J' Y
  i$ k: g$ \* W) o! p

% E3 T' A/ P7 j8 _4 E! r( { 怎么教育一个不想学习的孩子?-2.jpg
6 c- p8 Q0 |% W) s; }( h
' a) T& l0 c$ i  v$ n我们来对比一下以前小孩的内驱力跟现在小孩的内驱力,大概心里就有数了。! i! A  Q% `7 R$ e# H2 Z0 s4 q3 r
生理需求:4 H6 K" _: M( S5 g0 C) r
/ G% A5 T6 c2 G1 A. |6 e+ o
有人奔着生理需求读书,家里穷,指望读书能出人头地,过上好日子。这种动力最强,头悬梁锥刺股都是这一挂的。
6 z9 R. G* h/ Q$ c: o0 ]咱们中国人讲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为啥?本来穷的要命的穷小子,老婆也娶不上,肉也没得吃,甚至力气也不够大,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种地都只能吃稀的,一旦哪天金榜题名,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就解决了。如果书读得再好点,吃香的喝辣的,绫罗绸缎,美娇娘都有了。6 ]* W" V+ W# @+ C( g% d  ]8 L
作为马斯洛金字塔的底层,生理需求所能激发的动力跟火箭一样,每一次饥饿,寒冷,都会化成燃料,激励小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7 W% e1 ?# _- i4 q0 l' O' d
不用说,现在的小孩完全体会不到这点。还没饿,点心水果就上来了,还没渴,就被催着喝牛奶,冷了有暖气,热了有空调。不冷不热的时候,喊他加件衣服,他都嫌你烦。想用生理需求激励小孩,做梦!
) f  H. \" b# K% q2 h) Z安全需求:: @0 ^8 ^$ D  o) G

% @' N/ ]% C2 C7 W这个大概70后80后体会比较深。以前的家长管小孩都比较简单粗暴,管你怎么学,反正第一,不能让老师找家长,找的话就是一顿竹笋烤肉。第二不能考差了。各家对分数的要求不一样,有的不能低于90分,有的不能低于80分,更加佛系的父母仅仅要求不能不及格。破了底线就是一顿胖揍。
: i+ }7 N" h. X; u; t
7 y- w6 o2 g$ ~& r5 j; T- }, L: ~. \- A+ f" ?7 Q6 L
怎么教育一个不想学习的孩子?-3.jpg
/ X. a4 }! \+ }8 p
  ~. F7 ~( m( W- o( a1 a5 P皮肉之苦肯定会破坏小孩的安全感,为了少挨揍,小孩学习起来也是很卖力的,作业不做要被叫家长。凡是威胁到小孩安全感的,他都会小心避免。
! b" g: u0 B2 h那你说现在有的小孩也挨揍,怎么不见效?
) V1 I+ S) R5 J; K+ X. `大概是时代进步了吧,现在的家长一般以吓唬为主,真打,多半就用用铁砂掌,了不起加个戒尺,都属于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范畴。小孩多精啊,知道这不会真的威胁到安全感。
  m! c* L) l* V. L# g  W以前家长那可是什么趁手用什么,鸡毛掸子,扫帚柄都是轻的,我见过最狠的,有个同学的爸爸是搞装修的,家里铝条,铁条,木条都有,拿到什么就是什么,全凭运气……
% Y9 i4 E  N( r4 \爱和归属感; @: U4 \! B+ j/ |$ n
  b2 Z- E, p. D' ]  K/ {  m
以前的小孩,要么家里兄弟姐妹多,要么父母工作忙,哪怕是80后90后这一代的独生子女,金贵程度也跟现在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基本上想要正面关注,非得成绩过得去才行。低年级考双百,高年级90以上,才好意思到父母跟前邀个功。& C  e5 [; V1 T. G1 V: Z
现在的小孩,从出生起就获得了高度关注,宝宝贝贝叫个不停。表扬和鼓励跟不要钱似的,哪天不得听个5、6、7、8遍?
3 }+ H4 K4 }9 P; \3 P- a( S2 S2 @! A0 |5 U6 E+ X+ @$ e4 Q

: U- X6 Z4 \- a+ N" I3 B0 Q' \ 怎么教育一个不想学习的孩子?-4.jpg # U- `) s( T$ C3 D* O: B
( ?6 t4 D. k" G
他们的主要问题不是缺乏爱和归属感,而是爱太多。爸爸一份,妈妈一份,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各一份。对小孩来说,爱和归属感可能不但不是激励他上进的动力,反而是他想逃避的压力。给他的爱那么多,他又还不了,可不就想逃了吗?1 A2 T3 i9 }  e1 E7 p8 `: k/ e  v" P
被尊重的需求6 p) K) ]# X8 t) [. X; d

4 C! Y- l7 W* S0 L, W+ K2 H: [对一般人来说,被尊重的需求就是动力的顶端,因为再上面的自我实现有点虚无缥缈了。
( B: W( j# Y/ `2 r9 D$ H; k被尊重,也是现代小孩产生动力的主要原因。小朋友成绩好,学习好,小伙伴们一见他就瑞思拜。喜欢的妹子崇拜的星星眼,老师的正面反馈都是小孩努力学习的主要动力。# s: L4 s% \# [) |7 O/ p$ A
问题是“被尊重的需求”这块父母很难使上劲儿。你又不能贿赂一群小朋友让他们没事就夸你娃。而且小伙伴们夸得偏了,娃还容易跑偏。打个比方,如果你孩子长得特可爱,别人都夸他帅,那糟了,小孩十有八九会花很多时间精力去穿搭、化妆了。1 g( V5 |8 b5 k8 t5 \0 b$ a/ k" k
9 C4 Q' u; G# t! D

/ B9 }3 h5 Q) [* U2 A 怎么教育一个不想学习的孩子?-5.jpg
! e  Y) {% x3 H% T" v6 b$ D) V: o* R1 i- f8 l
另外,网课,大家见不着面,也很难给孩子被尊重的成就感,所以学霸也开始懈怠很正常。0 P6 ]4 R+ G; f
自我实现
1 P/ p) y6 |* H* J  p9 ?
: ]6 C6 O2 V1 w% _8 }+ X, B“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了科学”,“为了人类进步”,有这些想法的,都是自带动力马达的神仙孩子。可遇而不可求。怀孕前去玉佛寺、城隍庙拜拜可能会有效……& ^. f! V2 ]- s, q8 m3 D% ^
现在的小孩啥啥都不缺,从物质到精神都处于一种长期饱和状态,要想鸡,不难才怪。4 f8 O; _, N6 u; P+ b% `
要说有什么办法激励小孩,让他能鸡得起来。目前看只有两个办法1 f, D. P% u! @- q6 `3 [
第一,帮助他成绩提上去,获得被尊重的快感。当一个小孩因为成绩好,经常被老师同学夸奖,他就会主动想办法保住领先地位。
4 |- D, @1 [3 x+ U+ ]  w! ]第二,釜底抽薪,断他的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有个小伙子高中跟父母移民去了美国。因为语言不通,一直融不进当地的学校,索性躺倒不学了,在家天天玩游戏,做起了大家闺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0 u; a/ d/ \: e  H3 ^" y  R有天早上,他爹把他拎起来,赶他出门去华人餐厅打工。华人餐馆都是些没有身份的人在洗盘子,他明明是有合法身份的移民,却要跟他们一起洗盘子,赚很低的小时工资。他不干,问他爹:凭什么啊?我为啥要做这个?" C' N: y6 o  ?; P+ M. H, F
+ J  Y" x7 W# @4 y
# x8 s% Q* u) ]8 d+ K" w, W
怎么教育一个不想学习的孩子?-6.jpg . a$ ?$ l  P2 S

3 o" f. |* w* ?5 W, b他爹很横地说:凭我是你老子。你要是高中都不能毕业,除了洗盘子还能干啥?你就在这吃住,别回来。1 z6 |6 y+ T& R4 ]% T4 y
儿子也很叛逆,心想不就洗盘子嘛,又不是喊我读书,多大事啊?
$ {0 @; d: q! c! n$ M! X& G2 O可是做了他才明白,自己真不是这块料,力气也不够大,也不如别人能干,坚持下来全靠咬牙。做了半个月,他就知道了,没文化根本养活不了自己,更不用说过想过的生活了。从此老实回去读书,奋发图强,判若两人。
5 G) F/ h' Z$ W/ G* t* j. t只可惜这条对年龄要求比较高,不然真心想试试。
7 w  k( _$ u: _9 D9 R/ M这是个属于后浪的年代,只是后浪不是你想他浪,想浪他就浪。推动一朵后浪对于前浪来说太累了。不知你家后浪目前在哪一个层次上浪,欢迎讨论!3 [! S7 W6 m4 C* U
我是亦君,80后妈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认知心理学,多平台作者。谢谢你的关注和转发!
忘了吧忘了啊唤 | 2021-11-2 07: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不想学习的孩子,一定是没养成学习习惯。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d2 `+ q1 x# S* l$ F
; ^! e" r. u( L: x
我有很多学习少儿编程的学生,从家长哪里了解到有很多孩子在面对“未知”或者“新知识”的时候,都是犹豫不决、抗拒、不想学习的。其实,这很正常,我们必须点点滴滴的培养孩子学习的习惯,自然迎刃而解。
, T: @- X) t2 j3 s/ W
9 H1 E4 e* z' B5 |& f
' ]8 T  Z4 ]8 Z) {2 g: @5 n8 l/ }5 ~# s" a9 u. [1 [2 V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4 x- a3 d' h% |, P! D; `
习惯是指实现某种自动化动作的一种需要。当个人实现自动化动作,需要获得满足,就感到愉快;违背习惯行动则感到不愉快。学习习惯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实现某种自动化动作的需要。好的学习习惯靠有意识的一次次自觉地练习而巩固养成,坏的学习习惯也会在无意识的机械重复中养成。一个人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将终生受益,所以,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形成一个好习惯。”
. s" G9 O# j1 X& m9 e2 d学习是一种智力劳动。它的成功,是智力活动的综合成果。作为非智力因素的习惯,就是以“行为习惯”的力量(有时还包括受制约的思维品质、思维习惯),影响着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影响着学习效果。9 m% Z( p% W7 Y( c
当前部分孩子在课上和课外学习中存在一些不良现象 :* T5 }5 K8 X2 ^2 V9 p0 }
1、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听着课,溜着号。写作业时边写边玩;* R. e3 e* g; ~( L* g
2、上课不会听课,讨厌学习;
7 Y$ {& x# d& p7 R) k- x& v 3、写作业粗心大意,不求甚解,经常容易写错别字,或者算错步骤和结果;
  F# l) k' z$ o3 J4、家长多次催促,孩子照旧拖拉、磨蹭;
% Q* t* h; o: U5、孩子被动学习,积极性差;
' a& \2 d2 M: \- W6、孩子不愿意写作业,更愿意玩儿;
- B! b' D; V$ Q( z# A7、孩子不会抓紧时间,学习不努力,不刻苦;
( W1 B  N( L6 y0 H: c4 t8、孩子不完成口头作业(如朗读,背诵的作业),而且读写困难,家长缺乏关注;
5 L) _5 v9 ?( h9 k! }- e' T: V- m9、孩子不喜欢读正规的课外书,不喜欢钻研;
4 `7 j$ V, s# R+ l( [10、部分孩子已经出现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出现厌学的征兆。
当前家长们在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也会面临一些困难:
- @3 H: G/ z* O
1、家长不懂何为习惯培养,缺乏相关知识;# G! E' V2 ~6 B7 {  _" V! s! l
2、家长自身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自己做不到,无法要求孩子效仿;
( ^, f7 t/ r7 O+ V- K( O9 b; k3、对于指导孩子进行习惯培养时情绪掌握不好,容易对孩子发火、甚至会打骂孩子;
' ], l5 `2 [: i4、缺乏长期坚持的精神,往往是孩子没有放弃,却是家长因为坚持不下来而放弃了;
* t/ |' h4 n# @; A 5、家长急功近利的心态比较突出,总想一口吃个胖子,我们都知道心急是吃不了热豆腐的,习惯是要慢慢培养的。还有一部分家长总认为问题出现在孩子身上,与自己无关。事实上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的问题,大都是家长问题的集中暴露。只是家长缺乏这种折射效应的认识罢了!

, v& H4 `( T2 c& a一、学习习惯要及早开始培养
3 R* g$ N( l& ~, ]8 L( H2 n9 C
+ `& s3 S1 w, l5 E" k/ t8 a, Q  l做许多事,都有“开头难”。
4 E+ {) [0 a/ c: b  V. [就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论,也是一样,要从孩子开始学习生活的第一天起,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注意培养,从头开始的“培养”要比中途才进行“纠正”要容易得多,当坏习惯养成之后再想到着手培养好习惯,就更困难、更费力了,甚至难以逆转。
7 T# J* w# h9 Q9 {但孩子刚开始涉及学习生活时,家长对其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能盲目求快求高,要有耐心反复训练,从细微之处着手。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更应与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安排一致,配合老师系统进行。
2 f% m. O- K2 O( w  G另外,此时在培养学习习惯的同时,更不能忽略了学习兴趣的同步培养,如果孩子连学习的兴趣都没有,那么其学习习惯要达到“良好”,实在无异于“缘木求鱼”了。
4 T5 Q7 P6 ~! P5 t3 q- i: }' ~* U+ C+ P2 S! J, D% V. _  v- p4 p
二、学习习惯应在完成家庭作业中培养
/ m- Y$ k$ ~: }; n. ]) L& N6 C: \5 x( e4 j0 }6 H
对家长来说,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其最重要的途径应该是在孩子完成家庭作业中进行。对孩子来说,完成家庭作业,是日常学习活动中的必然组成部分,它是反映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 G2 ^' e- n" D1 t9 [" x
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应是完成当天的家庭作业,切不可因为一般的原因而更改它,从中让孩子感到完成作业是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做作业的地方,应相对固定,家长最好是熟知作业的要求与内容,及时纠正错误,防止恶性循环。& ?- f! J( f: }! u
粗心,常是低年级的孩子比较普遍的毛病,为了正面防止,要注意养成孩子少用橡皮擦更不能撕本子的习惯。这种要求的实质在于追求尽可能高的正确率,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做作业时,不能随随便便,做做停停,要像上课一样严格,做到“五不”:不分心,不说话,不搞东西,不吃东西,不离位。完成作业要一气呵成。+ h, ~7 g5 a" g( P! k( @9 c2 T
完成作业后要先让孩子自己检查(写话则要朗读两遍),不能满足于做完了事。之后,家长也应认真再次检查,每次都不能例外,让孩子感到应付差事是不可能的,他也能从中受到一种责任的启迪。
, R" M6 ]! Q& [# D% d三、学习习惯应在广泛的学习中培养4 ]. M3 c7 D# d5 {+ E  L: c

8 r! `  z1 Y+ l) f我们不能狭隘地认为孩子做作业、读课本才是学习,殊不知口头表达、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甚至学习做家务,特别是如何做人,更是学习的重要方面。- }& p& j7 l, \$ q! {; Z
这些更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因为这类作业,教师本身就缺乏过硬的检查手段来督促落实的认真程度,这大多应由家长督促,如果家长只是虚晃一枪,或者干脆不做,不仅失去了一些锻炼的好机会,而且又为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人为地添上了路障。
' [6 @7 A( g9 H2 z例如细致认真观察的习惯,学校教师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较多,但实际对物对事的具体观察,却难有较充足的教学时间系统进行,而这又与孩子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写作密切相关,所以,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对一物、一人、一事留心观察,并善于从中分析发现问题,这岂不是学习习惯的培养?. j1 ]( L1 q) \4 t

" G; a! K- Y8 ?/ J. u四、学习习惯应在活动中培养
/ \6 c# J  N8 f3 a: Y) @, N# l+ ]- N; L; S( |
在家做完作业后,要让孩子理好课本的角,不能让孩子习惯于皱巴巴的课本,尽量让课本不折皱,不缺损;做作业时,座姿要端正、握笔写字姿势也要正确。
: d8 Y% `$ W  I8 |$ K这些看起来似乎与学习无关,其实,责任感、缜密、仔细、自我管理这些与学习效果息息相关的品德、习惯,全在其中。
  _& W% q( U1 D. R, k; n每天应让孩子把第二天所需的文具、学具、课本对照课程表准备齐全,自己削好备用的铅笔,学习用具摆放有条理,再装好书包,这样,用时才能很快取出。每天清早起床穿衣时就应将红领巾、校徽等佩带整齐。7 b5 w% n9 g! i% @2 Z! w( T$ K* N
学会整理自己的学具的基础上还应让孩子学习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例如自己的小图书、各种玩具、起居用品等。在整理的过程中,孩子才能体会到做事的条理。6 x& d9 y6 Z' }* |4 K6 ?* ^) n# P! e
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随着孩子年龄特征的变化,学习的深入程度,学习习惯的要求会有所不同。比如今后还会涉及到定时学习的习惯,按计划学习的习惯,课前预习、独立学习、查阅资料的习惯,等等。6 v& Z0 u6 U+ v# ^6 S: i9 v( G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智力劳动的增效剂,是切实提高智力效率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特有的巨大“定向”力量影响着人的行为,影响着人的成功或失败。因此,家长切不可忽视。# D5 B8 u/ l. J

% S4 j0 p' a% c7 h6 }! f* \5 A应该让孩子养成哪些基本学习习惯呢?
8 s/ V* N0 A6 O- o
( {! L& w1 p2 L, ]
1、能够坐姿端正,全神贯注听课的习惯。( F: ~! g; X' ~/ C
咱们家长可能也有这样的体会,当你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就会非常强,学习效果也就不用多说,当然水到渠成!& w, j& |0 `, [& d5 H
2、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4 {- E7 b7 ], Z& ~" v6 c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能调动孩子认真听课的积极性,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思维紧紧跟着老师所讲内容走,在课堂活动中也培养了动手能力和与别人合作的能力。能够全面深入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S1 A) \& x% y9 K: h+ T
3、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 R  J. P* L' X. G% O能做到这几点也就培养了孩子的心理素质、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D& m' J6 H6 C; x! u; i! I
4、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Q. N8 [% Y$ P5 P, K
日常教学中最重视的学生的课前预习这环节,教室的黑板上学期写着“预习每一篇课文”不擦,时刻提醒孩子们,引起重视。预习能够让孩子联系以前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更好地听老师讲解。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孩子听讲的兴趣和效果。/ P! Y+ U/ z. c1 k5 w5 ~  J
复习的目的是“温故而知新”。复习要与遗忘作斗争,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
# G$ p* I3 d" y$ _7 ?刚记住的东西最初几小时内遗忘速度最快,两天后就较缓慢。因此,要巩固所学知识,必须及时复习,加以强化,并养成习惯。+ ]0 g& \3 z' o1 X( s
5、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
2 A7 x: r* [% I# [7 R好多孩子在家做作业时总是不停地问家长,明明有些题会做,但懒得去思考,所以根本就不看题目,张嘴就问;也有的孩子在学习上是真遇到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做家长的一般都会出现三种反应。一种是责骂孩子蠢笨,不听课,如果是这样,就会使孩子逐渐失去信心,害怕学习,造成反效果;另一种是不管孩子会不会,家长马上说出答案,
' T4 c0 F2 L( N2 n这样呢,就会使孩子产生依赖的心理,从此懒得动脑筋,推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孩子的学习也会产生很坏的影响。还有一种现象那就是家长真正的教育孩子独立去完成作业。这也是最正确的做法。我认为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让孩子养成自己读题的习惯,不认识的字可以问,不理解题目要求时教给孩子多读几遍,读懂了再做,不会做时多想想,实在做不出来时家长可以让孩子把题读给你听,再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讲给你听,从中发现问题,引导解决。当然对于孩子所做的每一步都要及时表扬鼓励。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后孩子无论做什么题什么事都会知道如何下手。3 y2 D1 f) I( r. b
6、及时订正的习惯。* |1 e" B. |) X% w
订正我认为也是获取新知最重要的环节。/ H6 y2 S. u, h2 r- L  v
把以前不会的不懂的订正后加深印象变为懂的。我也非常重视这个习惯,在我们教室黑板左上角上我也烈军属着“订正每一次作业”一直不擦。让孩子准备一支红笔。随时改正自己练习本、试卷上面的错误,以鲜艳的红色加深错误在脑海中的印象,然后用一个本子,将这些错误收集起来,用“错别字举例”、“错题汇编”等形式分类记载,以警示自己,避免出现类似错误。
4 e) b: d4 v- d! B/ L 7、认真书写的习惯。
0 L* j! R' \. N* q  A. ^. @相当一部分孩子和家长不重视书写,认为它只是形式,对学习没有多大影响,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书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书写者学习态度、学习质量甚至个人的素质的评价,卷面就是学生呈现在老师面前的面孔,老师就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据此来打“印象分”。我们班每一次考试前,我都不断地强调这个事,也跟同学们讲其中的利弊。我改的试卷也会打卷面分,我们班的孩子也养成了这个考试注意卷面整洁的好习惯。所以从另一个方面看;一个能够认真对待书写的孩子,往往也能认真对待学习及其他许多事情。相反,一个连字都不愿好好写的孩子,很难做好别的事情。因此,重视并及早提出对孩子书写方面的要求,不仅能提高书写质量,得到众多良好评价,而且还能促使其养成凡事认真仔细的好习惯,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 b8 {: G" K$ u
8、课外阅读的习惯。% ]: p: ^! l5 Q7 g7 d
我们学校有在上个暑假交代学生“三字经”“弟子规”“古诗词的背诵”作业,这些该积累的一定要在每天老师布置的作业中落实,切实让孩子该读的读熟,该背的背熟。在此基础上,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爱好和需要再行安排。孩子的语文素养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培养出来的,需要长期的积累。还可以让孩子多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孩子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很强,很多东西在课本上是找不到答案的,这时让孩子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既满足了孩子的求知欲,又开阔了孩子的眼界,同时也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7 |- \3 W0 \8 Y9、养成有条理的习惯。
7 ]; A# Z9 ]4 C9 p学习用具的收拾要有规律,书本存放在书包或书桌上要有一定的次序,做各科作业要预先安排好时间等等。东西存放无规律,要用时东寻西找,心烦意乱,极易影响学习情绪;做作业不讲条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学习效率就低。就能避免有些同学上学时想要拿作业上交时发现忘带了这种情况。
0 i: ^! w; h0 B; A& D" U; g
7 n' V  c; \1 f$ @: L  y7 e
五、理性培养孩子学习习惯1 j6 Y# ~2 I6 ?- x/ d( e# S5 {
' u3 `9 z; X% Z5 i/ z
说了这么多好的学习习惯,要培养起来真的是不容易呀!但我们也不要着急,要慢慢来,一点一点的培养。那作为家长的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理性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z8 v; Z0 f' C( E
1、家长要引导孩子明确学习与玩儿的关系。2 l) R; K- a& \4 I, w5 e  x2 N
玩和学对孩子们来说同等重要。一个不会玩的孩子,肯定学习也没有激情。平时我们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忽略了孩子对玩儿的渴望,如果家长过度关注学习,一张嘴便是学啊学,时间久了,家长的话便会让孩子感觉到厌烦。* A+ z, n3 b9 ~; Q% Q4 I
要学习?我在为谁学习?学习好了对我有什么好处?是啊,我们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吗?不是为父母而学习吗?学习好了是不是可以证明自己是很优秀,很出色,很棒的孩子呢?我们家长平时是否激励过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呢?
( @8 W& b/ s: r/ l6 }$ C 2、家长要给孩子预留出自己可支配的时间。
1 J& l# G9 a3 n! S: n  如果家长想提高孩子的写作业或者学习的积极性,必须要给孩子一个目标
8 o7 A4 [6 o; S+ I* R* o7 @1 n激励。比如告诉孩子,你如果专心写作业的话,就可以节约出更多的时间,来供你做其他的事,比如到楼下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儿,或者在完成作业和学习后,可以自己选择看一个动画片呢?我是经常跟我孩子这么说的。让孩子有支配自己时间的主动性,实际上就是解放了家长不停关注,唠叨的嘴,甚至烦燥的心。好习惯有时也要稍微放手,或半扶半放。
8 F8 @6 d) ~$ E+ T3、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的学习方法。* |5 G8 `+ d2 _' @4 Y! \8 d: h4 t
有一些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自己说不出来,家长又观察不到,而老师因为面对全班很多孩子,也不可能一一去关照,这就会无形中让孩子出现了学习上的失控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必须要明确责任人了,那就是我们的家长,因为孩子和家长是一对一的关系,家长必须要彻底检查一下,孩子每一门功课是否能课上听得懂,课下能独立完成作业,如果不能独立完成,问题出现在哪一个环节:3 R' p; l) k9 f: O( x5 G
是不能读懂题?还是不会运算?还是识读存在困难?还是写字方面存在困难?等等,这些问题都要一一去关注。
总之,充分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肯定他的每一点努力,艺术地批评他的缺点和不足,就一定能够形成孩子积极的自我意识,而有了积极的自我意识,孩子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 [5 Y3 K; C6 z4 L+ G* r4 Z所有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和期待。$ C9 F7 E4 s" E" z& i) r
不是不想学习,是想不起!
4 R0 j* Y, n( f5 m
* R+ D* O9 E. r( o家长们要有方法和态度,不知道你学会了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2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1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