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点扎心的真实经验总结:很多时候我们最喜欢的类型,跟我们都走不长久。
7 I- u" ~# D! m, d3 x% Q: R) b/ y比如我最近分手的一位兄弟,他过往交往的对象,往往都开朗外向,热爱社交。据他所说,他特别喜欢开朗外向的人身上具有的那种能量,因为那仿佛能点亮他,让他变得轻快起来,而不再是平常那个内向中还带点小忧郁的宅家青年。
$ v* u$ M+ W) p1 v Q- J/ t) @4 @而在一起一段时间之后,问题总会浮上水面。他不满对象过于爱往外跑,而对象也不满他“总是想一些有的没的”——而ta们彼此抱怨对方的点,却似乎正是最初ta们互相吸引的起因。
, W3 B4 I5 ]5 j5 R. s如果你也对此感同身受,请往下看今天的文章。
5 A; F' u7 l2 P: d. q0 E) n7 L' A/ q, B9 c" m q3 h6 h9 p+ ]% c
; m j; P( \* r9 `
01. 曾经的吸引力,怎么反而成为分手的原因?
% z' A1 R( x6 X+ s3 E' r
/ ]- c' r' q$ t1 J! H, x7 S D' h0 V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社会学家Diane H. Felmlee (1995) 提出了“致命吸引” (Fatal Attraction) 的概念,用来代指亲密关系中的这种现象:亲密关系中对方一开始吸引自己的特质,最后却可能成为导致关系结束的关键。$ n1 i B8 N& N$ D. V, T9 @
Felmlee在几年中反复做了几次研究,得出了相对统一的结论:“致命吸引”在关系中相当常见,尽管当事人并不一定能意识得到。
, a6 t3 {# y' C, b6 X0 j8 a4 h研究人员让被试们回答了两个问题,分别是“刚和ta在一起时你最喜欢ta身上的哪些地方?”,以及“你觉得ta现在让你最不喜欢的是什么地方?” (Felmlee, 2001)。
5 b/ a5 c! h' M! S在对比被试们两个问题的答案后,研究人员发现,不论当事人是否意识到,ta们针对这两个问题给出的答案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 K% Z4 U5 H; O8 J( Q比如一开始喜欢对方有个性有主见,但相处久了却觉得对方十分固执且不可理喻;
0 }) }4 V# H" N" R6 z被对方温和安静的性格所吸引,最后离开这段关系却是感到对方在关系里太被动;
: v4 p( b" g, Y# }+ y又或者,关系前期很喜欢对方天真烂漫的性格,可却逐渐意识到对方的不成熟……: P5 Y6 X5 q- I U3 ?4 J/ d% c
亲密关系治疗师Ayala Pine,也在接待伴侣来访的过程中发现,当伴侣被问及最开始喜欢对方什么,以及现在不喜欢对方什么时,ta们给出的两个答案总是存在着某种关联 (Zareen, 2019)。
* G* T1 |: t$ I/ O4 T( w
' e/ ?1 Y9 J! Y* N2 W
9 y! h9 D0 a0 `' z* |02. 有些特质,在关系中看似有魅力实则“致命”* _7 Y0 G8 P1 A- _
8 g4 M* ~; \9 V显然,伴侣吸引我们的特质,并不都会“变味”。研究发现,一些特质似乎更容易演变成“致命吸引”。
# d2 L, H: r. ^4 ^3 ?比如,在Felmlee (1995) 做的第一次研究中,大多遭遇了“致命吸引”现象的被试,形容的伴侣特征都与“趣味(fun)”有关。比如喜欢对方及时行乐的潇洒态度,最后却觉得对方似乎总不把关系认真对待。! \ x% b) E$ _- S& I" r7 q
另一个经常导致“致命吸引”的特质属性是“关切(caring)”。比较典型的例子有,一开始喜欢对方对自己的无微不至和热切关注,但之后却感觉对方占有欲太强或者过于粘人。8 Q' r% Y5 z3 T4 Q4 {% K$ Y
在稍后的研究中,Felmlee (2001) 又通过分析被试们的回答总结出了整整十种“致命吸引”的类型。比如从最开始觉得对方性格很好,到抱怨对方过于被动;最开始觉得对方很风趣,到抱怨对方太爱开玩笑;最开始欣赏对方的安静,到忍受不了对方将自己封闭起来……
- v; o' m; S7 E# I' X1 }: M* L+ D( E% h7 I9 R) @. Y% v' x: {
$ T4 K% }5 X& z8 K
# l% q( n0 ?7 \7 X研究总结出的十种类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看看。截图自Felmlee, D. H. (2001). From appealing to appalling: Disenchantment with a romantic partner.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44, 263–280.0 ]3 W1 r3 N) c# V
+ y+ j* g, B2 ?* i3 M- j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特质本身有问题,更不代表拥有这些特质的人会成为糟糕的对象。
+ S, A6 x1 M. M- a* }$ V& p& d它们之所以成为“致命吸引”,更多地是因为——$ `: a! x9 @ K7 ?3 U1 |
$ q1 [ P+ V* U: A$ P
- c |! W7 x* i* c' _0 ?03. “相性不合”,既是热情的开始,也是关系的障碍$ _* `- x) [) g4 I: E* M) I
$ j3 a* E) M" |9 j* S) z研究中许多演变为“致命吸引”的特质,都是那些双方不同的特点。比如安静的人可能被热情的人吸引,或者依赖性很强的人被独立的人吸引。
: z* p1 T3 G& ?同时,Felmlee (2008) 也发现了这样一个悖论:越是在最初强烈吸引我们的特质,越有可能演变为“致命吸引”,为关系埋藏隐患。
. a/ t8 l% _# }( [这两个发现应该如何理解呢?
! M! U9 y6 o* L# U" Z4 g从辩证理论的角度来看,任何人际关系的维持都是两种彼此对立又相互依赖的动力 (forces) 的平衡,亲密关系也是如此 (Montgomery, 1993)。这里说的动力主要分成三组:1)亲密 v.s. 独立;2)新奇感 v.s. 可预测性;3)封闭性 v.s. 开放性。7 y1 K" k, f4 F) u: q# w9 M
注:不同个人在关系中对于动力的需求可能有所差异,比如有些人需要更多的“亲密”动力,而不那么需要“独立”动力。
! s9 C& e/ R6 N3 K' ]成为“致命吸引”的特质,往往是快速且大量地带来了其中一种动力,这使得我们在前期很容易感受到强烈的吸引。并且,越是与我们形成反差的特点,越容易吸引我们的注意。8 w( V6 u+ w) P9 s! Y. d, s
但是,这种吸引是以对立动力的缺失为代价换来的,而当我们长期处在关系中时,关系中的动力失衡会变得越来越明显。- {& \; u) W0 c# w. m
以一位照顾对方无微不至的伴侣为例,ta能够在关系初期带来强烈的“亲密”动力,这可能让我们在前期感到自己渴望的亲密感被百分百地满足了;然而,ta的无微不至很可能是以“独立”动力的缺乏为代价。因而,在一起时间越长,我们可能越会感到自己对于独立的需求仿佛被剥夺了,从而对这段关系感到疲惫。5 s: @8 g' n) e- f! K4 V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例子当中,关系中动力失衡的关键,并不在于其中一位伴侣照顾对方无微不至的特性,而在于两个人的“相性不合”,即双方对于动力的需求并不匹配。! ]3 ~! _ A, ~# ~$ H% _
如果一方无微不至,另一方则特别喜欢依赖伴侣,那两人即便进入长期关系,也是非常合适的组合,因为ta们都更需要“亲密”动力,而不那么需要“独立”动力。, I' ]; |: d' K
& b) {( N/ x& K8 k9 X( }
* Q4 j- x( n- n4 b2 j
04. 即使很合拍,在相处过程中我们对关系的需求也会改变' b" Y' A: o) v, G
4 B. J& O* L, P
我们对关系的期待往往会随着自身的成长而发生变化。然而,并不是所有时候这些变化都是和伴侣同步发生的。因此,曾经合拍的伴侣也可能因为双方的变化而变得不再适合。
% B; ?6 {" P- m4 e, m# j0 b比如,在进入工作以前,我们往往期待更无忧无虑的关系,一个潇洒自由的伴侣可能会很符合我们当时对于关系的期待。然而,当我们开始期待未来和规划生活,而伴侣仍然不为现实做打算时,曾经对方的自由自在可能就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致命吸引”。7 H) b( ]$ _- u( N) R3 B4 k
还有一些变化,可能正是对方的特质带来的。+ ?( F' K( E5 }! n! B9 `7 \3 _) ^
我的闺蜜就曾经历过一次由“致命吸引”带来的分离。她由于家庭原因,在亲密关系中特别没有安全感。而对方是一个典型的安全型依恋人格——耐心、情绪稳定、无条件地信赖她。
# ?* O8 o1 \' U$ h关系中,对方给她带来了很多改变,让她变得更自信,更有安全感,也更有独立生活的勇气。而她也逐渐发现,双方对于亲密的需求开始有了差异,爱情对于两人的重要程度也差别很大。比起爱情,她更渴望去探险未知的将来。2 K0 ^/ u5 a# l' Z$ H0 c5 [ m
在认真谈过之后两个人选择分开。作为旁观者,我为这对曾经般配的一对选择分开感到惋惜,但也尊重ta们深思熟虑后的决定,毕竟当双方的核心需求差异越来越大时,继续在一起对双方都是一种损害。
8 \2 |1 @1 K+ |% P# n( I2 R( }, L* g* Q+ {! ?- ]: E
# T2 ^; g$ P3 U! r05. 在关系中遇到了“致命吸引”,应该怎么办?8 _* s N3 a, E9 ~2 W- f" D2 Z
2 u# U4 D( }/ Q/ M( L0 d! w“致命吸引”听上去似乎很无奈,仿佛在一开始被对方这些特质吸引时就注定了这段关系走不远。4 I, U! n( b/ q7 g5 B. y7 O5 `3 z
但其实并非如此。即便出现了“致命吸引”,也可以通过寻找合适的相处模式,来避免“致命吸引”对关系的威胁。
5 Y- [+ H1 @4 N" a! \6 a* }1)识别“致命吸引”2 N" Q" e! _. t* [' h2 z% a f
6 |) g, |- N% r“致命吸引”的发生本身并不真的“致命”,只要我们能够觉察它的存在。' S( |4 j5 ^# @: J% G+ w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尝试列举最开始对方吸引我们的特质与现在令我们不满的特质之间的联系。比如“我喜欢ta特别风趣”和“我觉得ta对待事情经常不太认真”可能是一个人同一个特质所带来的优点和缺点。
/ E; K3 D* u! y6 x% ~( c觉察“致命吸引”,也是在提醒我们自己,每个人的特质都是一体两面的,特质本身不是优点也不是缺点,只是它会以我们喜欢的形式呈现,自然也会以我们不喜欢的形式呈现。
$ ~' j: |/ V$ { V; }2)承认“致命吸引”的产生不是对方的错,而是我们的选择. f" @* ~" {5 W- U' G
1 M3 ]# A8 w$ s/ W0 a; h
当“致命吸引”发生时,很多时候我们会将不满与抱怨发泄在对方身上。其实,对方并没有做错什么。
, ]* x% c; g! w9 v" M, \) R比如,爱上了对方的孩子气,吵架的时候却喜欢说“你能不能别这么幼稚”;
" b: J# K9 Z; X当初喜欢ta的细腻和温柔,却抱怨“你怎么这么敏感”;9 x9 e6 r; h1 P' a! N
欣赏ta活泼开朗,又指责对方“话太多,太闹腾”。
% f/ ?5 `' T4 x; _- ~7 h y5 ]6 s这样的指责常常帮助我们逃避了自己在关系中的责任:是我们被对方的这种特质吸引,而走进了这段关系。只愿意接受特质以我们喜欢的形式呈现,而不想接受我们不喜欢的形式,其实对对方也是不公平的。8 d! `2 s' a; J) C/ V
“致命吸引”的发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最初自己做出的选择,而我们不能让对方为我们的选择负责。
4 s; E7 d# P# P8 D' S+ v/ h; R3)积极地与对方沟通和协调,但不是尝试改变对方的特质
& v* X" _: m( ?, a; L0 D' x
/ G% d, P' W M( S- j我们虽然很难改变自己或对方的特质,但我们可以改变对待彼此的方式。
; i. v2 Z8 C# r; p$ m在沟通过程中,我们要避免以“我不喜欢你这种特质”的形式沟通(比如上文提到的“你能不能别这么幼稚”),而是以“我不喜欢你这样的做法”的形式沟通。
6 F( }( E3 x# H% N( C7 Y& `比如,一个很有想法的伴侣,可能会习惯性地想要插手对方做决策的过程,从而让对方感觉自己被“控制”了。那么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提出,希望对方不要替我们做决定,如果有什么想法可以提出更温和的意见。7 L$ F5 g2 x$ k! f/ F% ?
与伴侣沟通时,难免会经历摩擦。冥想,可以帮助我们以非评判的方式看待自己和对方的不同,调节因矛盾而带来的负面情绪。' l6 m& |6 X; p4 Z5 d1 U" ?8 X
4)适时地放手! ?; x: F$ X, ^( J @/ h
, H: n3 o- e- c
不是所有的“致命吸引”对于关系都会“致命”。同样地,也不是所有的“致命吸引”都能够通过上述方法来消弭。 r! W7 e% ~: |9 \( [* F: `0 y
当我们意识到“致命吸引”的背后,体现出的是双方核心需求的不匹配时(比如像我朋友的例子,一方更重视自己的生活,而另一方则更重视爱情),放手,并不是一个糟糕的选择。2 E9 C+ x' D: G; Z
毕竟,不是所有的关系都需要长厢厮守。可能出现在对方的生活里,只是为了陪伴彼此度过当时的那段时光。
B- i+ P; ~& a: @/ \% MReferences:
5 w3 ?* e0 J: |( ?8 D9 P3 w! i/ yFelmlee, D. H. (1995). Fatal attractions: Affection and disaffection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2, 295–311.
( D& u- O& n. d6 p3 XFelmlee, D. H. (2001). From appealing to appalling: Disenchantment with a romantic partner.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44, 263–280.4 ~" N2 i5 Q, X s% _6 Y
Felmlee, D. H., Flynn, H. K., & Bahr, P. R. (2008).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Fatal attraction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Free Inquiry in Creative Sociology, 36, 3–14
9 x# b6 q: B/ U8 lMontgomery, B. M. (1993). Relationship maintenance versus relationship change: A dialectical dilemma.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0(2), 205-223.3 u, Y, }* {( `! z' D% l8 M$ i
Zareen, Z. (2019). What Is a“Fatal Attraction” in Relationships? Medium.+ i7 u6 x* t/ H3 c; m
点击查看往期高赞回答:8 e& Y- x" \# J8 b: _0 m w2 r% x8 W
两个人不合适的表现有哪些?
, k' c, T2 K- P, k一次失恋究竟能带来多大的成长?
$ c* I4 F) w( c) \7 ]2 B) |$ c拖延重、不自律、爱幻想高估自己怎么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