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哦,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特别疑惑,为此真去查过资料,进行过一番研究,其实事情是这样的:4 {& B2 z, M: g5 `" G
父母们会发现,自从孩子上了幼儿园,回家张嘴闭嘴就是“老师说”,老师的话是圣旨,老师说什么都乖乖照办。+ q; E+ \7 e+ F3 m* E# ?
于是,父母开始疑惑,到底是孩子没主见还是老师魅力大?
9 ^& ]2 q5 L0 E4 X. t: X. s2 n其实都不是,是孩子的“他律道德”在作祟。- L8 w. g1 T1 S" ~+ h. x
; Y# w! K+ i3 \4 g: T

, t: B* G( P6 J4 e; K
3 B1 V4 i3 s0 d+ T6 r* F儿童教育学家皮亚杰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前道德阶段(0-3岁)、他律道德阶段(3-7岁)、自律道德阶段(7-12岁)、公正阶段(12岁往后)。 他律道德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人价值标准支配”。而上了幼儿园的孩子,把老师的话奉为圣旨,就是因为他们进入了“他律道德”阶段。
0 [4 \) t! v9 {, \' j他律道德阶段的孩子有4个特点:) O; h* g- V7 ]" e3 I; R
6 f) L0 c) x/ M3 P/ L. V
1、 单方面迷信权威1 t/ ~0 V, J! V
当孩子进入“他律道德”阶段时,内心会产生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主要表现为绝对遵从父母、权威,尤其是权威人物,比如学校老师。. d' z0 z# L! u( Q
他们觉得服从权威才是好孩子,不听话不服从就是“坏”。+ T- a" K) ?% w, a
. y3 K& z( m/ l7 R4 X/ |

3 D/ d, I* V/ O- V就像《驯兔记》里的皮皮鲁被同学们歧视打压,就是他没有服从老师,按照老师指令变成乖巧的兔子。而那些变成兔子的孩子,都绝对服从老师的指令,坚决维护老师的权威。
2 @) ^- p" D. E& K" X2、从物质后果来判断行为好坏,而不是主观动机0 `! I4 c k+ k9 T0 U) \
这个阶段,孩子判断行为“好坏”,不会考虑行为者主观动机,只会从物质后果来判断。- |' m+ p- \* @0 `
比如幼儿园里露露把牛奶洒在了地上,花花也把牛奶洒在了地上,花花洒在地上的牛奶比较多。小朋友就会认为,花花行为更坏,因为她洒的牛奶多。! T. Q; b! a% l3 W: M9 S+ c& F
但其实花花是无意洒的,而露露却是故意洒的。孩子们判断时并不会考虑她们的主观动机,只会从物质数量多少来考虑。% R( T) H5 _) }/ [
3、 看待行为绝对化
/ M# e+ N1 _; }6 N1 {“他律道德”阶段的孩子判断是非曲直时,总抱着极端态度,认为这个人不是好,就是坏,这件事不对就错。, Q1 \5 n' X) ^! S8 K( [9 Y
而且他们没学会换位思考,会觉得其他人也如此绝对看问题。
h/ m8 \- R5 }3 R8 W, U3 \4、 赞成严厉惩6 E7 k; n8 A4 X8 ]$ L7 H
( Q' H* H* P- @' T O4 L E

7 Y3 X; q% {2 \: i7 A g% J他们通常赞成严厉的惩罚,并且认为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和自然规律混为一谈。2 [. b: o9 J. Z: _3 K
比如幼儿园里抢了别人玩具就跑的孩子摔倒了,其他孩子会认为他摔倒是因为抢玩具,摔倒就是抢玩具的惩罚手段。
. P Q" M3 D7 Q& @; I$ P- E2 y( X从皮亚杰道德发展论来看,儿童他律道德出现是社会和儿童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他们寻求发展和社会化的重要一步,通过“他律道德”来实现自身和社会环境的平衡。
$ a& d% I( q: i; ^5 ?因而上了幼儿园的孩子,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是正常表现。* z4 T" j* O8 M( [5 L
: i1 E# Q! I1 Q9 e2 z6 }: j5 p# _
1 S8 q) t2 W3 b- v2 |5 w- j. |% x3 [ / m4 B- n9 W$ I$ @; F* ?* M
当然不是,父母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自然要肩负起引导教育孩子,纠正老师无意错误,顺利帮孩子度过“他律道德阶段”的重任。& f6 Q* z4 m' M* y4 p: j
那么,父母具体要怎么做呢?
; x) ?5 F( U) R7 f; H2 l* x/ @- J5 i9 |4 M2 Y, i% s# z N9 t* o
1、 尊重老师, F' g- C9 z' @" x) e) c
* F2 i9 d9 c9 Y4 z% V$ `& H' S) F
1 l0 C" J( j/ S& b7 l0 b5 _0 v! }" @
四岁的丽丽以前不爱洗手,自从上了幼儿园,老师说要“勤洗手,讲卫生”后,丽丽就变得特别爱干净,无论做什么都要先洗手。! g* J+ @5 j6 `
开始父母很欣慰,觉得丽丽开始讲卫生是好事,但慢慢发现丽丽对洗手有了“执念”。
" P n; t6 U* ^, ` \0 j比如带她出去玩,饿了吃零食前她非要洗手,但一时半会找又不到洗手池,妈妈就拿湿巾给她擦了手。不能洗手的丽丽开始不依不饶哭了起来,非闹着洗手,丽丽父母气得吼了她。
5 X' a+ _( A& _6 p6 R {0 K这个阶段的孩子并不清楚是非曲直,他们只知道老师说的就是对的,要按照老师说的做,不只在幼儿园,在其他任何地方都要按照老师说的做。9 o2 e/ n f& g) i; V; C
因而父母不要责备孩子顽固不化,要尊重理解孩子的刻板行为,维护老师在孩子心里的地位。+ k" I, E/ c6 m" x6 Z7 V
另外父母也不要在家里说老师的“是非”,以免破坏老师在孩子心里的美好形象。1 n% z# f7 H1 r
2、 父母以身作则,树立权威形象
. h8 C. ?) e! ]% _( `
% F" O8 O3 G7 }! M6 r7 @4 V
' G$ o. \6 L ]2 w6 L7 }这个阶段的孩子崇拜“权威人物”,因而父母也可以在家里树立“权威父母”形象。
& v @/ Z- e1 } k# N# {8 g比如父母说话算数,说一不二,出门不买玩具,那就无论如何哭闹都不会买,慢慢孩子潜意识就会认可“权威父母”,这样父母说话和老师说话就有了同等效果。5 `6 A: d& u" c7 [, M- {
当父母变成孩子心里的“权威”时,如果老师犯错,孩子就不会固执认为“老师一定对”,而是会考虑父母的建议,这样就能有效降低老师不经意错误对孩子的负面影响。8 J/ u) a7 ^) ~' i
要做孩子的“权威父母”,父母就要以身作则,树立正面榜样。4 Y# f4 B# K: M [4 F
很多父母嘴上教孩子要正直善良,但碰上小便宜,立马会占,偏偏还不自知。还觉得自己在孩子心里是高大威武的形象,孩子就应该像自己一样正直善良。但其实真实的父母什么样,孩子就会学成什么样。1 J* P. d; K' ]1 y# x9 }9 M
$ ^1 _0 m* t/ o7 q / y8 c% C( s! u. u$ g4 ^
: W, F/ `. v- j8 q9 A, l孩子天生是白纸,你画了天使,他就变得有爱有善良。你画了恶魔,他自然自私刻薄又狠毒。7 v* v* w7 _! X
所以为人父母要谨慎行事,严格律己,这样才能做好孩子的榜样。
: g8 o. ]" X* R3 J尤其在“他律道德”阶段,孩子最容易受影响,若跟他接触最多的父母行为不端,孩子自然有样学样。 g0 x4 A- ^1 b- }) Z( {9 O
3、 通过绘本故事,帮孩子树立是非观! I9 K* w/ l& V. |& A2 {0 F
“他律道德”阶段的孩子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所以容易受到外人影响,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可通过绘本故事,教孩子慢慢树立自己的是非观,从而摆脱老师树立的道德框架。 [ q/ B/ o4 ]2 `
而且通过绘本故事,父母可以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还有灰色地带。
3 g5 p4 ^9 N4 V3 {( _因而父母给孩子选绘本,一定要注意绘本故事情节是否合理合情。
6 d8 ^% ]& z) e; i) D( s/ H% y2 h5 ^我曾看过杨红樱《亲爱的笨笨猪》,里面有个故事:笨笨猪睡觉打呼噜像打雷,为了不让大伙儿被他的呼噜声吵得睡不着觉,他竟然千方百计地让大家服下安眠药,觉得这样就不会吵到大家。
$ T4 X( K Q2 Z1 {* t7 R, y* I2 H" O$ [1 n' \
8 ^/ u, j I9 J" N2 ]1 {
1 A2 _$ y }: |# L 3 D4 `, e0 i0 V- u; }- S/ R L# G! w# @
像这样的故事情节就很容易误导孩子,只要主观动机好,采取什么行动都是对的。
3 q4 V: ~' E) I i1 g# V& f因而三观不正的绘本故事,不但不能引导孩子树立正确是非观,还会让孩子误入歧途。
4 _7 ~2 I( s+ t& z# C" P! T) M4 ]所以父母用绘本帮孩子树立三观时,一定要保证绘本的三观健康正确。: L5 \) S/ V' l5 h `2 \) k
当孩子开始把老师的话当圣旨时,父母不要失落,也不要觉得孩子没主见。2 R; s! l% f9 R- Z; i6 m% Y8 `
要正确认识到这是孩子道德发展的必经阶段,尊重理解他们,不要抱怨责怪老师,帮孩子慢慢树立起良好的道德观念,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帮孩子顺利度过“他律道德”时期。) b; n0 B+ K4 F5 R u
<hr/>我是 @唯唯豆奶 ,佛系随缘妈,家有5岁敏感小妞,关注我,不定时育儿碎碎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