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蓝天下,共享读书声”
# r8 h9 R. P: d; w4 @* I: @! b, F这是我小学作文的题目,也是当时的我对于这个世界最简单的认知。
' f' F) Y5 _9 ?% C! ^昨天晚上,之前带过的小孩的一通电话,再次引发了我对于支教意义的思考。
! l7 V' J" A. V9 a那六个小孩,性格不同,经历不同,近况也完全不同。唯一的相同,就是他们渴望被关爱,而我与他们在那个暑假相识并且或许曾给予他们关怀。
. l+ _% _" W9 f- q5 c j- h那年暑假
3 B& {' T5 f. K) a! G9 D4 |0 G1 F$ i) r ^! B! `8 J4 s
那时候的我才大一,或者说即将大二,和众多大学生一样,“支教”只是我的大学必做清单中的一项。在大一下学期,老乡向我们介绍了“种太阳公益夏令营”,听说可以去到很远的地方去支教,我就心动了。! ^0 u, R" h8 C# d
补充一点,我们确实是叫“夏令营”,不同于大多数的支教活动,一群大学生去到偏远地区,拉一群孩子给他们补课,我们是以“夏令营”的方式去关爱孩子,不教授文化课知识,而是以音乐、美术、舞蹈、建筑工作坊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让他们认识一些之前不知道的事情,接触到这个世界更加广阔多彩的一面。 我们没有所谓“老师”的说法,充其量会称自己是“导师”,也会让孩子们以“哥哥姐姐”称呼自己。我很喜欢这个称呼,当他们叫我姐姐的时候,总是让我感受到很强的被信任,这样的关系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2 f5 R. O0 B, ]我们在那里整整二十天,于我们而言,每天都很累,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一直楼上楼下来回跑,还要盯着孩子们不能乱跑、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是因为他们太小了吗?倒也不是,我们带的其实是一群大孩子了,五年级到初一的孩子,基本都能照顾好自己。我们的“无微不至”既有规定的因素,更多的也是我们就是想“黏着”自己的孩子(有母性泛滥的嫌疑……, x! L t+ ~4 A
回忆起那个暑假,如果说有什么事情让我情绪激动,我记得三个时刻。
/ Q8 H: l7 I) a" u$ T. A8 _" z7 {第一次是,小组里最沉默寡言的小g不小心踩到了阿姨刚铺好的水泥地上,留下了一下大脚印。阿姨过来一顿痛骂啊,我刚好看见了,好心劝阿姨别说了,小孩不是故意的,但她一点不罢休,吼着“这么大孩子了,他不是故意的?我就看着他跳上来的!”言辞异常激烈。; s0 z4 W+ K& l* ~ w! s i
小g当时就呆在原地不动了,垂着头,泪水啪嗒啪嗒往下掉。(换做是我,我也会被骂哭的)我一只手搂着小g,希望能给他安慰。他的泪水止不住流,那一刻,我真的心疼,泪水也在眼里打转了。
5 F7 k8 a9 U! E; ~* ?终于是其他导师过来让阿姨平复了情绪,不然我真怕我和小孩一起站在那里哭。(好没本事……)小g是一个很内向的男孩子,我和我的搭档费了很长时间才让他能主动和大家一起玩,变得大胆一些,这件事情确实让我担心过之前的努力付之一炬。 z( Y* N7 i- c3 O T! R
第二次是,休息日组织孩子们洗完澡之后,带着他们在水管那里洗衣服,小a和小b站在一起洗衣服,小a年纪小一些,很明显没怎么洗过衣服,洗的敷衍且缓慢。小b动作熟练地洗完了自己的衣服,二话不说,一把拿过小a的衣服就洗了起来。
4 `( M* M, f% g2 }0 D4 W, Y我在他们身后看着这一幕,被小b的担当和成熟打动了,那个画面一直留在我脑海里。对于他那个年纪的孩子而言,能够懂得这样做,他的内心又该是有多么的善良。1 q# |, N$ }) n; C/ T
第三次是,闭营的前一天,一个小孩子偷偷找我反映在宿舍“受欺负”,我回到教室又看到几个孩子在争执,一下字火冒三丈,把他们全都训斥了一通,事后瞬间后悔。
- ]3 k3 w v/ p& D3 F' l不过,第二天送孩子们回去的时候,他们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甚至小h还塞了一张纸条给我。那张纸条我一直留着,也一直记得那个孩子说,以后挣钱了要买饼干送给我。(孩子们知道我喜欢吃饼干)很长一段时间里,那张纸条就塞在我的手机壳里,每次看到都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 C& }+ s7 R4 t4 R f M: y" C! F分别的那一天我们都没哭,但是回去的那天下午就有小孩打通了我的电话,这让我觉得很欣慰,起码他们终于认可了我这个姐姐。
y6 k9 a. u, h6 J三年过去6 u! Y9 x9 |6 _ S
! ]% s# n" V- t& o' u3 n5 q: a5 [
现在的我,看三年前的自己,都会觉得好青涩5 E. E G ^9 h3 Q
但是那段和孩子们的交集始终让我念念不忘,我尽可能地与他们保持联系,但是免不了他们换了电话、有了自己的手机,我就联系不上了。
5 L8 k5 H1 f" @" t9 L& T我有想过再参加一次夏令营,再回到那个地方。/ m8 |8 w+ |. |+ U* Y' X
但是,我回去了,孩子们却不一定回来,他们从大孩子变成了大大孩子,还在读书的已经上了高中,没有继续读书的也已经到各处打工了,应该不会“听从安排”,来参加这个夏令营了吧……
5 L0 I9 P3 R: a; c, N
+ I X: R. \" F5 }小h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现在应该还在努力学习,成绩应该也不错。他真的很聪明,也很知道学习,我还记得有一次他跟我说,这次没考好,没进前三。我鼓励了他一番,不禁感慨“这娃前途不可限量”。6 u: m: {: |5 [" L) P
之前每逢周末就会看到他发动态,每一条都是关于游戏的,偶尔也会聊聊天。现在应该是学校封闭管理,不见他发动态,也很久没聊天了。4 N* t! o( u$ k' a" a! ^5 r
* d7 o# ]; f9 D d @小b依旧很懂事,懂事得让人心疼。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又见到了他,请他在当地吃的火锅。见面的时候,我俩差点认不出彼此,三年时间,他竟然变得如此帅气。吃饭的时候他很拘谨,我就一直拿“你太瘦了,要多吃点”劝他放心大胆地吃。
# y" H. K- S! r w0 P) P% j外出打工的经历让他变得成熟,但是还在16岁的年龄,仍旧稚气未脱、有一点点驼背。不变的是他的腼腆,我问一句,他答一句,声音也不大,我必须凑近了才能听清楚。我还一直记得他的梦想是当兵,现在看来可能是放弃了,起码当兵能让他看起来自信很多吧~
X& @- ^! e9 L5 F
& s" W* O+ |; A. Z另外一个,是和六个孩子中年龄最大的小x。也就是因为年龄的原因吧,他一直和另外几个不怎么一起玩,但是他不是腼腆。无心学习,从我认识他的时候到现在他都像一个“小混混”,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但也是漫不经心打打工,赚点钱却勉勉强强够自己花。
' l6 M8 u, ]" ~! P3 x; j他倒是比较闲,经常找我聊天,但是聊的内容并无什么,无非就是“你在干嘛”“你怎么不来找我玩”“我好无聊”。昨晚也是他给我打的电话,能明显听到他那边嘈杂的声音,我就不想说太多话了。这孩子,虽然不务正业,好在也不找什么麻烦,家里人显然也管不了他了。说不上可悲,但确实可叹。+ j, S f- I1 M
! J M# w4 c3 z) b一点感悟
1 H. u2 r7 j+ E# n- ]8 @. n* ^$ b: _
如果关心这种支教/夏令营给他们带去了什么?& {6 ~+ M/ I' l
在前面的故事中,删除掉我的存在和加上上我的存在,似乎不会有太大的区别。他们的性格、家庭背景才是他们成长路线的决定性因素。而我,最多算是一个远房姐姐,一年也见不上一次,偶尔聊聊天,或者找我吐吐槽。我呢,忙起来,就会忘了回复他们。
. M4 B7 k# V c: K& W. B4 G其实,我经常幻想回去逐门逐户拜访他们,去看看他们的近况。大多数时间,我需要有我自己的安排,加上路途遥远,大学毕业了,这个愿望也没实现。* u6 C: f/ _+ V. p* k
而我理解的,和我期望能给予他们的,就是陪伴。虽然只是一个不怎么见面的远房姐姐,但是这个姐姐一直有惦记着他们,并且尽其所能地在帮助他们。
s. W0 m1 T; E, W6 _现阶段我能做的,也就是和他们聊聊天,听他们吐吐槽。让他们相信在家乡之外,还有一个很大很大的世界等待他们探索,只要他们愿意并且努力,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3 f6 ~! e7 t% V9 n6 S+ h; m
( u$ R9 R: k# {( @! n/ k% X0 D6 z
他们会问我xxx导师呢?我其实可以联系上,但是我知道其他导师都在忙,也跟我说过没时间和他们联系。我只好回复,我们很久没联系过了,也联系不上了。
) l8 c4 l& c: Z+ P7 y& I在营地的时候,小b曾让我帮忙联系去年的一个导师,我找到了他的联系方式,在好友申请中说明了来意,但是他一直都没有通过。 比起其他的导师,我觉得,我与他们保持联系对他们来说就很不容易了。( h6 o5 I3 a8 ?7 x) V/ `; C
3 R! @3 R. i2 x& a换个角度,对孩子而言,一次支教/夏令营又意味着什么?8 g$ i4 Q7 s7 b
最浅层的,有一群哥哥姐姐带着他们玩了一二十天,又见识了很多新奇的事物,可以不用待在家无聊了。8 u/ k9 C& i- [
更深层的?(我妄自揣度一下吧)我又认识了一些很厉害的哥哥姐姐,他们很好,我想向他们学习。或者,参加了不止一次后,就会觉得,这些人就是来玩几天,走了就走了。
! k- x+ B r D. I<hr/>乡村教育,或者说支教的意义,这个命题实在太大了,我也想不明白,time will tell,也许以后会明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