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喜欢?什么是爱?什么是欲望?* y5 v& h1 `( f' W x1 [
又怎样区分?原来我以为我知道,现在想不明白了,想听听你们的答案。
6 U1 W6 I: t8 Q" W( j7 B8 I喜欢?爱?欲望?1 c6 f$ x4 c6 l' Z8 F, z- B
这本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与情绪。
7 R/ |. |8 P- } b# R我喜爱一个人或者物件,我希望拥有一个人或者物件,我爱一个人或者物件,这本是人类天然的本性。
7 K8 m( Y! N8 q( S- y* W y& w但是一旦与道德秩序,与行为对错,联系在一起,立刻就给你带来了无尽的忧苦与烦恼。7 O' p/ _5 o' y2 y8 a
佛学,由于离开中国人生活太久,以至于大家对他误解太深,大众以为佛学就是苦行僧,就是远离社会。; t' O D$ }" b) @8 I# m
大错特错!佛学,不在乎世俗的道德秩序。佛学,只是在乎你的内心,佛学是给你一个脱离苦恼、苦楚、苦海的办法与工具,佛学只是让你快乐起来!
, c5 s8 f/ y0 ? V+ }' i$ h; B「离繫者」,这第三个名字,「谓解脱随眠故」;原因在那里呢?为什麽心里没有烦恼,为什麽去缘念欲的境界而烦恼也不动呢?原因就是「离繫」的关係,「谓解脱随眠故」,就是他修佛法中的不淨观把烦恼的种子解脱了,所以没有欲了;就是欲的境界出现了心也是清淨的。所以问题就在这里,如果烦恼种子没有断,这件事是不行的,那就是不清淨了
$ E2 I" {0 ?8 S4 T0 C% ?" \* C( g「从诸欲缘所生诸漏者」,从各式各样的欲的所缘境,你的心和这个所缘境一接触就会生出来很多很多的烦恼,叫做「所生诸漏」;这一句话需要解释。「谓除欲贪,于欲界中的馀烦恼」,这句话里边,我们很容易就想到一定是欲烦恼在内;实在这欲烦恼不在内,因为前边说的是断除欲烦恼,所以这里边就应该除掉它。「于欲界中所馀烦恼」,那麽指什麽说的呢?就是欲界里面有其他的烦恼;因欲而有的一切瞋心、疑惑心、高慢心,各式各样的烦恼。这是第一科,第二科是「损匮」。- } E9 D- j, l5 P( I5 Q+ |
损匮者:谓因此生执器仗等恶行差别,于此若作若增长故,生诸恶趣。# M1 k) g9 `) N7 B
这叫「损匮」。这个「损」字,就是损害了自己,到三恶道去;做这种恶业是伤害了自己,所以叫做「损」。「匮」者,是没有安乐、没有快乐,都是苦恼。「谓因此生执器杖等恶行差别」,「谓」因为有了欲,就会有瞋心、愤怒各式各样的烦恼生出来,生出这个烦恼这个心就要伤害对方,就是手「执器仗」,拿着刀、拿着剑、拿着仗,或者是拿着什麽,这样子去伤害对方去,「等恶行差别」各式各样的罪过的行动,这就叫做「损匮」。这是指因欲而生出来的种种烦恼,从诸欲缘所生的种种烦恼。「于此若作若增长故」,说是对于这种要伤害对方的这种罪过的业力,或者你做了一次,或者又做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所以叫做「增长」;第一次叫做「作」,第二次以后叫做「增长」。「生诸恶趣」,有了这样的烦恼,又有这样伤害众生的一种罪过,将来一定是生到恶趣里面去了,生到恶趣里面所以是「损」也是「匮」。) e9 k# A0 M, W% ]0 B. I
烧者:谓由此因,欲爱噉食,烧身心故。
* |& N' n" Q( N+ o' ^. T 这是第三科叫做「烧」。「谓由此因,欲爱噉食」,「谓」这个有欲的这个人,因为他以欲为因,爱着这个欲。「欲爱噉食」,为欲所噉食,为爱所噉食;或者是常常的欢喜欲爱叫做「噉食」。「烧身心故」,欲爱就是火,这个火常烧他的身、烧他的心,所以叫做「烧」;这是用火来形容欲爱的苦。7 I( P, K$ u( q3 r) l+ i
恼者:谓由此因,若事变坏,便生愁歎忧苦恼故。: ^& l+ v) V! a# q! |5 Q
「恼者」,这个「恼」是什麽意思呢?「谓由此因,若事变坏,便生愁歎忧苦恼故」,因为有欲的关係,这个欲的境界一变坏了的时候、一变了的时候,「便生愁歎忧苦恼故」,这个所欲的境界坏了的时候,「便生愁歎忧苦恼故」,所以就是有这个「恼」。& Z7 F5 x7 E0 g
爵士猫:爱与欲望 爱他人与爱自己是一个事情还是可区分?只关心你的内心 不关乎道德与对错 瑜伽师地论解读欲望与爱+ k% \* h# G9 @" v4 \7 [7 W
「于彼解脱超出离繫者」这是第二科「显彼出离」;前边是举欲的过患,这底下显示彼出离的相貌,没有这个过患了。说这个修不淨观的人,他对欲能解脱、能超出、能离繫,这话怎麽讲呢?「谓如前次第,解脱诸缠所缘随眠故」,就像前面说的那个次第,能「解脱诸缠」叫做「解脱」;能够解脱所缘相叫做「超出」;能远离一切随眠,叫做「离繫」。「离繫」,远离了烦恼的随眠是根本,因此而能解脱所缘、能解脱一切烦恼的活动,是这样的意思。前边次第就是前面那个「解者,谓解脱诸缠故」,「脱者,谓解脱所缘相故」,「离繫者,谓解脱随眠故」,这地方和那一样。
, d& q& {8 l# a X, r' ~「其所依身不为众惑染污而住」,他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个身,他这色受想行识的这个身,「不为众惑染污而住」,他没有这种很多烦恼的染污而住;他是清淨。他的眼耳鼻舌身意与般若的智慧相应,是「明相应受」、「明相应触」,就是般若的智慧和他眼耳鼻舌身意、和他的一念心相应,面对一切法,他都是光明的、没有染污而住。「如红莲华水滴不着」,如红莲华水滴都不着,能解脱水的滴。
1 E! e4 J8 Y, ^( q/ j& c- t& I- w) y: {# M/ w0 Q
《披寻记》三七六页:
c A& g( D- p+ p* m 六种顺出离界者:一慈、二悲、三喜、四捨、五无相、六离我慢。由是六种善修习故,定能出离一切恚等,是故建立六种顺出离界。" c. y; B& _4 f7 ?7 W$ ]7 W" k
「六种顺出离界者:一是慈、二悲、三喜、四捨」慈悲喜捨。「五是无相、六是离我慢」,这加起来叫「六种善修习故」,你善修习这六种法就能出离受,也就是出离了爱、出离了欲。「定能出离一切恚等,是故建立六种顺出离界」,你修这六种法门决定能够出离一切恚等这些烦恼,所以「建立六种顺出离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