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1年9月16日23:00更新////////////////////// " a. ^. C6 w( T" p( f; S7 P7 {看了很多人探讨问题的方式就不对。所以更新一下探讨方式:; j* n$ K3 u. \/ p
 
 对人不对事的,直接删除!(明显找茬的)扯清华的,直接删除!(本号为个人号)骂人的,直接删除!拉黑!(不踩狗屎)双重标准的,直接删除!拉黑!(说不在意女人贞洁而鼓励女人性开放,自己却又有另一套标准的,这种人就是烂人!)其他思维清晰的、道德标准对人对己一致的,评论保留,但是我不见得都回复,类似探讨回复一次。原则是:你的道德观再不好,只要你不影响别人,我捍卫你的权利。但,也请你尊重我的道德观!6 j+ i' H( f4 T. R/ J: u9 m( l; B6 I0 O" ?
 // 以下是第一次回答 ////////////////////////////////////
 ( ?6 f) Z6 Q! w% }禁止在校学生未婚性行为,规定非常合理!& F, ?5 x8 V, I; x3 G
 
 8 @4 ]5 H1 k; L) |利于社会、利于学生,尤其有利于保护女学生。
 8 M& k- u' q' s2 k如果爱,请结婚,结婚后你夜夜笙歌也没人管你。如果不爱,你就去找你的爱。谁都不爱,那你就好好学习吧!
 6 W4 G, c) t0 s非婚性行为该不该被惩罚?& T( a( L$ }) C( r! l' Q" I
 
 ; t" e4 O( \2 p- E( e8 @8 \实际上这是个道德问题,不是法律问题。以前叫非法同居,后来改为非婚同居。学校的处罚规定就是基于【非婚同居】这个行为制定的。这个行为不违法,但是不道德。! e' h, g5 c6 u+ z+ s
 20年前法律认为【不结婚同居】违法,故名【非法同居】,要判刑,还严打。罪行是流氓罪,男的是男流氓,女的是女流氓。因为违法,生娃了不被法律接受,财产分割和女流氓一点关系都没有。男人为了爱或者是爽那么一下面临牢狱之灾,女人为了爱输得精光。
 $ y, Z. w; J! t, }% Q6 D2007年人大代表提出废除【非法同居】,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主要是处于保护已经发生既成事实的女性,后面改为【非婚同居】。一字之差,意义完全不同,【非法同居】违法,【非婚同居】不违法。
 ; y7 k; ^1 Q. L9 |3 t5 i+ K6 A
 如果法律上认定没结婚发生性行为违法,那女方的权益就没法被支持,赔了身子又丧失权利。女方非婚同居绝大部分就是单纯的爱。【非婚同居】确实会给社会带来很多矛盾和问题。不禁止会带来潜在问题,禁止又会对已经既成事实的女性不利。两难,最好的社会规则是道德约束,道德上不接受【非婚同居】,而且是被认为丢人和唾弃的一件事情。 ) W2 \$ Z, y  P5 y& D" k道德高尚的人律己不会违反道德,那道德沦丧的人违反道德应该被怎么惩罚?体制内好办,开除公职,开除党籍,因为党的纪律有明确要求。体制外呢?靠个人?那不行,有人就是一副【我是流氓我怕啥的态度】,急眼了来一句【你打我呀,你抓我呀?】。
 7 g8 C; ?; i3 {$ Y5 f# B3 C就事论事
 & J8 j7 t( p/ m% W" z6 \  ~& p' t. [; U# D% q8 N( p% d
 有的人反对学校的【未婚性行为被处分】,理由无非是下面两条:5 v5 b: [$ x) I; L% T0 z
 
 没有法律支持、违反人权,学校无权处罚。这条禁止不住,学校的规定是笑话。学校无法认定。但是,就是这个笑话式的一条,定性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是被反对的,为维护道德可以有惩罚手段的。所以在校生做这种事也是偷偷摸摸的,发现是要被惩罚的。" B# r( b! C6 R0 j. H/ }% B' P5 g5 I
 如果这条规定也被正名了的话,【未婚性行为】在学校里不再是丑事,学校里会是一个什么情景?在树林里、在桥下、在田野中?) j: K# S2 o4 e- u
 有答主说学校没法认定,用其他高校的细化的准则“留宿异性在宿舍算违纪”、“嫖娼算违纪”、……枚举出具体的场景。如果这些场景都可以认定,那未婚性行为怎么就不能被认定呢?这些枚举的很多都是未婚性行为的子集,一条【未婚性行为】甚至可以认定的更广泛。当然,如果是覆盖不够或者操作起来责任不清,那倒是可以再进行完善或细化。: a/ e0 t& H1 d3 l2 a* z8 }
 这个校规写出来更具有警示意义。火车上的禁止火车上【吃刺激性气味的食品】、【高声喧哗】应该如何认定呢?写出了禁止就是立规矩,阻止你的时候有依据。
 ' L8 Y' ]# S( v+ P规章制度的来源和作用
 2 j( D7 r/ s  W! z& y* n, n+ }# a/ T3 @! y0 b: G/ B& H9 L# J* K7 K
 以本案例中学校以校规禁止学生未婚性行为,作为学校有制定校纪校规的权利,只要不违法校纪校规就是合法的。上至国务院、国家部委,下至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都有自己的规矩,这个是没有任何问题的。5 _% `& W+ O1 o5 ~5 {8 o) [$ [; X
 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这些规矩制定的背后逻辑是什么?
 2 A8 Y8 Z; q. |
 一部分是对法律约束在具体执行层面的细化和量化;一部分是基于道德、礼仪层面的具体条款。因为道德礼仪本身不具有可执行性,除了谴责和鄙视。那就制定成规章制度使其具有可执行性。(占绝大多数)其实不光学校,体制内就不用说了,有纪律。体制外,大企业必须有社会责任,其中很大一部分责任就是维护社会道德伦理,崇尚礼仪。% K& o+ T5 u1 t6 W
 : |  @- q, ^% d, ?% B+ h更深层次的思考' J. `6 I3 a5 `2 ~7 i/ b
 , H/ J- K" R% l) v
 关于这个具体的事情,让我想到更深层次的问题,近些年不断的去用“法律不禁止就可为之,你禁止就是违反人权”的思想和运动不断的侵蚀道德,道德逐渐滑坡这个社会只会变得更极端、更糟糕。
 - q6 m' Q# P4 v# z7 V# L
 * F; D0 g5 X. k2 f0 G
   ( U4 c7 u2 G0 b$ `$ M9 m  y' H0 z
 8 {0 Q2 J; |- K+ n- F4 U+ n" i* |礼仪、道德、法律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三个层面" ~5 I  z8 v2 {( f
 
 # A/ Z) A9 c/ P# p0 }/ S% X4 A在一个群体里,如果因为一些具体案例,以【法律没禁止】、【侵犯人权】为幌子挤压道德约束力,最终导致道德滑坡甚至道德沦丧,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会直接暴露在法律前面。法律是无情的,失去礼仪和道德约束缓冲,我们时刻走在法律的边缘,对每个人都是危险的,尤其是法律意识不强的人。
 " |* y+ }! p( [5 l* [8 U7 A' S8 N; j; X
 
  9 D# F5 t0 Y0 K : r* t- y6 q8 r7 @0 _, l
 不同层面约束的效果
 + t0 |, S! Z$ g# y; T! w# N$ o  ]4 U
 6 m/ P6 Y! L1 J1 r' x; u: x道德应该有自己的地位; u1 `2 g& c: k0 p  g) W9 t  Q" l5 O
 " L$ @& X: t; a$ E0 f' N
 最近两年,随着【互联网典型事件】+【南方报系式宣传】+【公知有意无意带节奏】+【吃瓜群众起哄】模式下的“普法效应”,中国法制化建设确实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一些不合法的规定或者法律没有规定的地方逐渐清晰完善。这是好的一面。
 # Z7 l: i" R, r1 H! s* b但是你有没发现?大声疾呼争取各种权益的人,就是在不断地把道德推向滑坡,方法也非常套路化:8 g% k: G& H# x# ]
 
 以一件具体的事情做抓手。他们大声疾呼这件事【法律没禁止,你禁止和处罚没有依据】。在网上不断发酵,最后被迫这一事件的单位或者机构低头,这个点就攻破了。以这一具体的实践作为典型案例,这条道德约束就荡然无存了。这种模式现在最容易实现,因为对于某一个单位或者机构,是扛不过社会舆论的,尤其是在个别无良律师和公知的煽动和夸大的情况下。很快这一事件就会作为典型案例被不断效仿,道德就被吃掉一口,而且正在不断的被吃掉。# t  v, O( N2 g7 G( s6 V0 r8 y$ E7 N$ g. O2 p
 法律很重要,但是它是最后一道防线。我们不能什么都靠最后一道防线,这样法律就会承载巨大的压力(非法同居就是,最后法律杠不住了)。一个和谐友善的社会秩序是需要礼仪、道德、法律一层层约束来维持的。而基于礼仪、道德的规则、规整制度是不能被压缩到法律的边缘。
 6 u  G5 ]7 W8 @8 D( |0 B+ M$ X' y9 n+ O当所有的人都认为非婚同居不违反道德,那就已经是道德滑坡了。" U. X" q5 g( [8 G5 t
 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滑坡的不光是非婚同居,后面还会有。直到有一天,摆在你面前只有违法不违法,社会将是一个冰冷、无情,没有任何道义的一架机器。或者还有,这架机器崩溃了,组装成另外一架机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