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这类的学校的教育水平是否被过誉了?

[复制链接]
查看9095 | 回复0 | 2021-10-5 20: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请自来
' Q  r* z- O: ^' \# l我这里不是想为我的学校说话,我只是觉得答主对教育的理解可能不大准确,所以希望表达一下我的个人看法。
& x( B3 x3 ]# W4 _' F0 ]  E先说观点:! Q7 E$ x' \( ?' I; L- w
教育不该被定义为单纯的授课、教学、管理等,应该被视为对一个人在某个阶段在某种环境中进行的全方位的培养。, U' j( `9 i5 E' o
听起来有点拗口,对不对?我先举个例子。一直以来,有一种观点,叫做“知识的诅咒”,大概意思就是,你学到的知识,会以一种不显性的方式内化成你的思维模式,即便你可能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但实际上你已经不知不觉地遵循了这种思维模式了,这会天然地让拥有某种专业知识的人在和别人交流时形成一种壁垒。这个人以为别人也是有这种思维背景的,而实际上不是这样,这就导致了交流成本变得很高% r( ?7 \  D' V
具体到我身上,我自己是学工科(机械)出身的,所以在看到很多现实问题的时候第一想法就是先做受力分析,把各种相互作用视作各种力作用一一个问题上,然后找个参考系来思考这个问题。后来转行物理以后,我接受了一套新的思维模式,我又开始喜欢先按照量子力学的思维,想这个问题的“哈密顿量”是怎么样的,应该把它直接代入到薛定谔方程中去看还是求出“拉格朗日量”然后用最小作用量原理来分析。而这样的思维方式对没有相关背景的人来说,是完全无法理解的,他们只会奇怪,这个人到底在干嘛?: V- B! h; h! Q6 H: r' z- X
扯了这么半天,我要表达的观点其实很简单,在哈佛、MIT、斯坦福这样的学校学习、生活,学到的可不仅仅是老师在课堂上的那一点点的内容,它是一种把价值观、学习方法、学习思维、礼仪、专业知识、专业视野等一个人所必须学会的东西在你的身上全方位内化的过程,经历了这个过程而走出学校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带上了这种名校的“气质”、“思维方式”、“使命感”等,或者用某一个答主的回答,叫做内功,这种东西才是这些名校在一个人最美妙的青春年华能给他的最宝贵的礼物1 v, t$ a; \8 e) d3 b
让我先不以恶意揣测人,站在和你一样的立场,假设你看到的这些名校的网课确实讲课质量不大好,但很有可能的是,你没看到的还有很多,这些东西是你不在这所学校就无法感受到的。能在这些顶尖名校任教的老师,毫不客气地说,都是天才,他们对这个领域的理解都是超乎常人的,他们的授课思路,课程补充材料和课后习题等,都凝练了他们在这个领域浸淫多年所得到的理解,跟着他们的思路,你得到的可不仅仅是课堂上传达出的那一点点的东西,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瞰一片森林,森林中的河流,花朵,参天大树与啼鸣的黄鹂都尽收眼底,此时,其中的某棵树是否挺拔、青翠,还那么重要吗?0 m. k0 j* G; z& j
之前我有一个回答,提到过我在浙大和哈佛上课经历的对比,如下:
% U1 ~0 g& G: c5 A6 a- {' [在哈佛给我上“断裂力学”课的老师是美国的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断裂领域泰山北斗级的人物,除了这个回答中提到的,他的讲课非常好、深入浅出之外,我没提到的还有他的课程设计之精巧,课后作业布置的绝妙:老师的课没有课本,只有讲义,上来第一节课就直接带我们读Griffith在1921年建立断裂力学理论的开天辟地的论文,之后讲到塑性材料的断裂时,又带我们读Orowan和Irvin在1953年建立金属断裂理论的论文,还有后来1957年James建立J积分研究裂纹能量场的文章。他的讲义紧紧围绕领域内的经典文章,顺着整个领域建立的逻辑来进行授课,并不断指出在领域早期发展时出现的错误,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断裂现象的本源及其最新的发展。他布置的作业都是非常经典的,每周只有五道题,但是要做出这五道题需要你去细读他的讲义和他列出的一些参考的文献,而只要你真的认真去这么做了,就一定能做的出这些题,考试也会拿很高的分,而且还会加深对课程的理解。这么一堂课上下来,我对断裂力学的理解我自认为已经很不错了,而且对其前沿的研究内容也有了很广泛的了解,我觉得这就是大师的课,该有的样子。
* d2 v* U  [' C' c% j8 G更有意思的是,老师虽然是两院院士,但没有架子,课堂上经常跟我们开玩笑,也特别喜欢自嘲,对于我这么一个只是过去访问的本科生去蹭他的课,他也丝毫没有区别对待,我交的作业他会改,课堂上他也经常cue我找我回答问题,大师的包容和风度可见一斑。再想想某些国内的老师,本事不大,脾气却不小,真是令人唏嘘。; v& y8 M/ u/ g. q  G
除了课程之外,你的同学,你的TA(Teaching Assistant助教)都会对你有很大的影响。我们一同上课的同学都是哈佛MIT的博士生,大家课堂上都非常认真活跃,有问题就会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确保最高效率地利用好课堂的时间,同时课后大家也会经常讨论文献里的内容,大家完全没有因为我是一个本科生就瞧不起我,这些都是国内死气沉沉的课堂所见不到的。而且我们的TA是老师的博士后,也是这个领域的一个新兴的小牛,对领域的理解也非常深入,我们在有不懂的问题时都可以去问他,他的解答也总能帮助我们自主地找到问题的答案,这就是理想的助教该有的样子。# A$ y" e* Q* m- L" h' H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一部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讲的是毛泽东他们读书时的事情,这是我认为的国产“偶像剧”的巅峰,它告诉我们青春可以没有装逼,炫富,打架,撕逼,拉帮结派和堕胎等看似酷但对成长无意义的事,它告诉我们青春可以是大家一起为了理想而奋斗,一起读书学习,一起追寻自我,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0 _/ z3 y2 V% m( V4 `$ Q6 G; s. }

& X6 J# t% g  O9 D 像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这类的学校的教育水平是否被过誉了?-1.jpg : ^* }% b% g3 w  t8 ~6 M
& x" ?" i& W( M5 g# x- }: v7 ]
《恰同学少年》剧照
5 V- x, d4 {' u$ ^) o1 ^9 x- o( g3 W& E; S1 Z
在这部电视剧里,充盈着一种“朝气”,那是心怀壮志的年轻人所特有的精气神,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覆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何等的慷慨大气!而我在国内的很多大学,见到的只有为了GPA和一些小的荣誉锱铢必较的利己主义者,见到的只有为了一点资源和利益明争暗斗勾心斗角的老师,像极了《恰同学少年》里的刘俊卿纪墨鸿,这对有志青年的损害是可怕而无形的。; E. ~! a6 L! q) K6 g3 S2 {( M. U
但是在哈佛,大家的肩上都多了一份荣誉感和使命感,身边的人,不论做什么,对自己的专业内的事情要求都很高,而且对自己各方面的品行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同时大多数人都有着很崇高的理想,争做时代的弄潮儿,虽然哈佛给我们的博士奖学金在波士顿那里也只能过上紧巴巴的生活,但是那种朝气和追求却能够克服物质上相对的贫困让大家努力去奋斗。我丝毫不怀疑,这里的老师大多有着孔昭绶,杨昌济,方维夏他们的国士之风,这里的学生都如同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那样积极向上,心怀天下。在这样的环境里走出的人,自然会有更大的概率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有更大的概率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真正的时代弄潮儿。# W& L4 n: ?1 x. Q. ~
所以,总结一下,我说了那么多,只是希望告诉题主,也告诉大家,教育的意义绝不只是上几堂课,刷几道题那么简单的,它更重要的是塑造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带给一个人更好的视野,给人使命感和价值感,让人有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和自我要求,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希望你能摒弃一些暂时有些狭隘的观点,去努力奋斗,积极向上,走到更好的地方,和更好的人一起遇到更好的自己。
王媛845 | 2021-10-5 22:59: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请自来$ g! @2 X9 f* d* B5 f% l4 c2 K! L
我这里不是想为我的学校说话,我只是觉得答主对教育的理解可能不大准确,所以希望表达一下我的个人看法。; w' C7 i9 G3 U4 D
先说观点:
6 ~# U" n6 S3 }" U( y& a教育不该被定义为单纯的授课、教学、管理等,应该被视为对一个人在某个阶段在某种环境中进行的全方位的培养。
  r0 O, Z, D8 g* C1 h听起来有点拗口,对不对?我先举个例子。一直以来,有一种观点,叫做“知识的诅咒”,大概意思就是,你学到的知识,会以一种不显性的方式内化成你的思维模式,即便你可能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但实际上你已经不知不觉地遵循了这种思维模式了,这会天然地让拥有某种专业知识的人在和别人交流时形成一种壁垒。这个人以为别人也是有这种思维背景的,而实际上不是这样,这就导致了交流成本变得很高; R+ c( b5 V9 [8 b2 x. d- ?
具体到我身上,我自己是学工科(机械)出身的,所以在看到很多现实问题的时候第一想法就是先做受力分析,把各种相互作用视作各种力作用一一个问题上,然后找个参考系来思考这个问题。后来转行物理以后,我接受了一套新的思维模式,我又开始喜欢先按照量子力学的思维,想这个问题的“哈密顿量”是怎么样的,应该把它直接代入到薛定谔方程中去看还是求出“拉格朗日量”然后用最小作用量原理来分析。而这样的思维方式对没有相关背景的人来说,是完全无法理解的,他们只会奇怪,这个人到底在干嘛?# r- e3 c* G" Y. E5 q8 h) c
扯了这么半天,我要表达的观点其实很简单,在哈佛、MIT、斯坦福这样的学校学习、生活,学到的可不仅仅是老师在课堂上的那一点点的内容,它是一种把价值观、学习方法、学习思维、礼仪、专业知识、专业视野等一个人所必须学会的东西在你的身上全方位内化的过程,经历了这个过程而走出学校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带上了这种名校的“气质”、“思维方式”、“使命感”等,或者用某一个答主的回答,叫做内功,这种东西才是这些名校在一个人最美妙的青春年华能给他的最宝贵的礼物( d2 W7 y7 J  V! F
让我先不以恶意揣测人,站在和你一样的立场,假设你看到的这些名校的网课确实讲课质量不大好,但很有可能的是,你没看到的还有很多,这些东西是你不在这所学校就无法感受到的。能在这些顶尖名校任教的老师,毫不客气地说,都是天才,他们对这个领域的理解都是超乎常人的,他们的授课思路,课程补充材料和课后习题等,都凝练了他们在这个领域浸淫多年所得到的理解,跟着他们的思路,你得到的可不仅仅是课堂上传达出的那一点点的东西,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瞰一片森林,森林中的河流,花朵,参天大树与啼鸣的黄鹂都尽收眼底,此时,其中的某棵树是否挺拔、青翠,还那么重要吗?
6 ]% O( Q" c- O& J8 i8 l4 d之前我有一个回答,提到过我在浙大和哈佛上课经历的对比,如下:$ F8 n, R" b0 L# y. p2 J
Friedrich 陈力源:为什么大部分大学生上课不听,空余时间自学?在哈佛给我上“断裂力学”课的老师是美国的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断裂领域泰山北斗级的人物,除了这个回答中提到的,他的讲课非常好、深入浅出之外,我没提到的还有他的课程设计之精巧,课后作业布置的绝妙:老师的课没有课本,只有讲义,上来第一节课就直接带我们读Griffith在1921年建立断裂力学理论的开天辟地的论文,之后讲到塑性材料的断裂时,又带我们读Orowan和Irvin在1953年建立金属断裂理论的论文,还有后来1957年James建立J积分研究裂纹能量场的文章。他的讲义紧紧围绕领域内的经典文章,顺着整个领域建立的逻辑来进行授课,并不断指出在领域早期发展时出现的错误,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断裂现象的本源及其最新的发展。他布置的作业都是非常经典的,每周只有五道题,但是要做出这五道题需要你去细读他的讲义和他列出的一些参考的文献,而只要你真的认真去这么做了,就一定能做的出这些题,考试也会拿很高的分,而且还会加深对课程的理解。这么一堂课上下来,我对断裂力学的理解我自认为已经很不错了,而且对其前沿的研究内容也有了很广泛的了解,我觉得这就是大师的课,该有的样子。' T/ w0 W; Q) c1 R/ Q/ I: R
更有意思的是,老师虽然是两院院士,但没有架子,课堂上经常跟我们开玩笑,也特别喜欢自嘲,对于我这么一个只是过去访问的本科生去蹭他的课,他也丝毫没有区别对待,我交的作业他会改,课堂上他也经常cue我找我回答问题,大师的包容和风度可见一斑。再想想某些国内的老师,本事不大,脾气却不小,真是令人唏嘘。) _! o- _# M: C
除了课程之外,你的同学,你的TA(Teaching Assistant助教)都会对你有很大的影响。我们一同上课的同学都是哈佛MIT的博士生,大家课堂上都非常认真活跃,有问题就会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确保最高效率地利用好课堂的时间,同时课后大家也会经常讨论文献里的内容,大家完全没有因为我是一个本科生就瞧不起我,这些都是国内死气沉沉的课堂所见不到的。而且我们的TA是老师的博士后,也是这个领域的一个新兴的小牛,对领域的理解也非常深入,我们在有不懂的问题时都可以去问他,他的解答也总能帮助我们自主地找到问题的答案,这就是理想的助教该有的样子。% f# p1 [7 K% j8 Y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一部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讲的是毛泽东他们读书时的事情,这是我认为的国产“偶像剧”的巅峰,它告诉我们青春可以没有装逼,炫富,打架,撕逼,拉帮结派和堕胎等看似酷但对成长无意义的事,它告诉我们青春可以是大家一起为了理想而奋斗,一起读书学习,一起追寻自我,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
9 g# z- C% _/ }
' x# A0 N6 J0 J5 @4 H: v! R 像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这类的学校的教育水平是否被过誉了?-1.jpg ! @$ C, c3 |. t  _2 y7 |
5 l3 v' @, ~7 x7 f5 G( H# n3 D, E
《恰同学少年》剧照
6 r/ j- L4 A1 v% l$ P+ {+ u1 p; A+ n3 K' w
在这部电视剧里,充盈着一种“朝气”,那是心怀壮志的年轻人所特有的精气神,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覆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何等的慷慨大气!而我在国内的很多大学,见到的只有为了GPA和一些小的荣誉锱铢必较的利己主义者,见到的只有为了一点资源和利益明争暗斗勾心斗角的老师,像极了《恰同学少年》里的刘俊卿纪墨鸿,这对有志青年的损害是可怕而无形的。
. f# q  X* q) ^& F4 d- W但是在哈佛,大家的肩上都多了一份荣誉感和使命感,身边的人,不论做什么,对自己的专业内的事情要求都很高,而且对自己各方面的品行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同时大多数人都有着很崇高的理想,争做时代的弄潮儿,虽然哈佛给我们的博士奖学金在波士顿那里也只能过上紧巴巴的生活,但是那种朝气和追求却能够克服物质上相对的贫困让大家努力去奋斗。我丝毫不怀疑,这里的老师大多有着孔昭绶,杨昌济,方维夏他们的国士之风,这里的学生都如同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那样积极向上,心怀天下。在这样的环境里走出的人,自然会有更大的概率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有更大的概率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真正的时代弄潮儿。
# l+ V. I& ^9 C9 S6 E9 M所以,总结一下,我说了那么多,只是希望告诉题主,也告诉大家,教育的意义绝不只是上几堂课,刷几道题那么简单的,它更重要的是塑造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带给一个人更好的视野,给人使命感和价值感,让人有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和自我要求,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希望你能摒弃一些暂时有些狭隘的观点,去努力奋斗,积极向上,走到更好的地方,和更好的人一起遇到更好的自己。
cwx9 | 2021-10-6 06: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从我上过MIT公开课《线性代数》后,我觉得不是过誉,是吹的还不够。
也欧文因摸匈 | 2021-10-6 10: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请自来。我从本科到后来读博都是纯数学专业。纯数有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叫“实变函数“。在国内上那门课听的云里雾里,老师就是照本宣科。最后靠着刷题和老师画的重点,期末也能拿个高分;但实变函数的结构和意义,我完全没有理解。( ~( z5 D# B" h( s4 ^
来美后第一年,也要上一些基础课,其中就有实变函数。老头全程脱稿,所有定理和证明信手拈来。我也是通过这次学习,才彻底理清了实变函数和其上游以及下游之间的关联,从此之后对整个分析大类都有融汇贯通之感。(在我后来的学习和研究生涯里,老头也助我良多,是我真正的恩师之一。老人家现在已经去世了,祝他在天堂安好,r.i.p)
, m) S/ Q1 L# V" c当然我个人的例子不具有普适性。但如果你只问我本人,那我的回答就是:“丝毫没有夸大“
素食康复 | 2021-10-6 11:4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北京大学读过2年本科,后来在MIT本科毕业。我本人的体验:. t- Z. r: A# x5 L+ Q
    北京大学的教育比较注重培养“奇技淫巧”。在很快介绍完基本概念后,会开始迅速升级解题的难度。类似一只狗在两列相向而行的火车之间奔跑距离的问题。或者一些计算复杂度非常高的问题。MIT的课程相对来说更注重基本概念,题目也多注重对基本概念各个角度的理解,不会有对复杂度或技巧过高的要求。这样便于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快速进展到研究生的课程或科研前沿去探索。北京大学的很多教育理念比较陈旧。比如线性代数从矩阵开始讲。再比如非计算机系的编程课考试是纸上写代码,完形填空。刚才下面有人说线性代数从行列式开始讲,这个我具体记不太清了,十几年过去了。不过我后来在美国学习的线性代数是从线性空间和抽象运算符定义开始讲起的,讲到后面才自然引入了矩阵,确实让我耳目一新。
    # _) N7 N0 ]( o8 O! b6 g3 }/ J( V
给人的体会就是北京大学的本科生课程考核似乎还是以“选拔”为主,学生的成绩要有“区分度”,导致了学生很多时间“浪费”在解题技巧上。而MIT是以“学会”为主,只要认真上课,掌握了概念,再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可以拿到A。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进行科研,或者学习研究生的课程。
迟暮热风暮q | 2021-10-6 21: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是授课水平的差异,这一点如果没有在国内和国外都念过书的经历不会有很深的体会。
3 M& O6 p6 X+ C7 U& F+ L! F即便在Top4的中国大学,能以专业精神进行授课准备的的老师也只是少数。有相当比例的高校老师是本校学科近亲繁殖出来的混子,尤其是许多女讲师(这里没有任何性别歧视的意思),把大学当婚介所+养老院,之所以选择毕业留校purely只是因为学校安逸好混,轻松有闲,方便自己找老公生孩子,本身对科研和教学是没有任何创见和热爱的。* d/ K$ G5 S* S: Y! ], D
日常教学很多就是照着ppt念台词。之所以只念ppt是因为没有应对任何意外提问的储备,不能也不敢组织师生讨论。而实时进行,和授课平行开展的激烈讨论是古典式大学之所以存在的意义。这种普遍性的水货泛滥导致了很多人对大学翘课毫无负罪感(至少从2000年代初开始的风气),因为单位时间的效率还不如自己去图书馆看书。1 x5 y2 _' b* [: K3 k
除了老师水平这个差异之外,更重要的是中美在本科教育上有一些根本性的理念差异。可以概括为两个问题——“大学是干什么的”,以及“怎样才算一个完成度高的人”。, Q4 c; T- ?  K
这种理念上的巨大分歧直接导致在美国的大学本科阶段是没有法律和医学的。你想读法律,先读完四年本科再去考LSAT进法学院从零开始;你想学医,先读完四年本科再去考MCAT进医学院从零开始。这至少说明他们并不认为一个没有完成本科通识教育的人是一个完整的人。连出厂设置都没有调教好半成品硬件,是没可能托付性命的。; M5 T6 M7 b3 \8 B7 o
我们现在这种大学的专业主义有个很大的问题是:一个人很容易在18岁填志愿的时候,懵懵懂懂就把自己一辈子做什么给定下来了。毕业10年20年回头看,很多人会发现自己的人生在那个当时看似寻常的夏天下午居然产生了如此严重的分叉。大学读什麽专业好像签下卖身契一样,彻底改变了自己后半生做什么,去哪里。但一个人在 18-22 岁这个年纪所做出的选择,真的应该被赋予这么大意义么?教育是一个野人“格式化”成为文明人的过程,从考虑到兼容性,可扩展性,和未来升级的可能的角度看,美国人的那套博雅而非专业主义的理念有独特的优势。2 _0 j1 ?! Y6 y4 i
比如对“大学是干什么的”这个问题,美国大学明显要更为精英主义甚至稍显迂腐,有点类似中国古典时代对士大夫的要求:因为你被考察过是精英,所以才有被培养的必要,又因为你是精英,当下做什么反而变得不重要了。反正你先进来,我们用一个士大夫共同体的小圈子像玩养成游戏一样慢慢修炼你升级你,增加你的各种属性,以便将来你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做的太离谱 —— 也即给你的人生兜好最低下限,这就是博雅(通识)教育的内涵。% M# h8 U( v; H4 s8 J, D
过去有能力贯彻博雅教育思想的学校一般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小型学院,大部分集中在美国东部和东北部,这些学校通常坐落在风景优美的小镇,一两千人的规模,有历史、有名望、有校友、有人脉,不愁生源,不愁资金,博雅教育作为学校的传统不断传承。这种精英主义就是靠不是短时间的经济报酬率为目的来体现,它提倡的个体的逻辑、思考、及创意能力这些没法短时间内被量化的软实力。这些看似抽象的能力,却往往是社会、文化、甚至科技进步的最大原因。7 X, P4 n4 q! \. T6 b& b
而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思路大致来说是苏联和美国的杂交,你不能说他完全没有精英主义的部分(毕竟近代大学是美国人从零开始帮着建立的),但是毛子的集体主义思路已经深深刻在骨子里。在集体主义下每个人都是流水线产品,就像从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一出厂就直接开赴前线的T34一样,实用性价值(工具属性)是第一位的,反正都是消耗品,不需要太多独立的个体精神内涵。3 A3 h1 M/ ~' U6 {
当然在美国也有工具化思维的声音,但总的来说教育界顶住了企业界的压力,把古典传统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博雅(通识)教育是成年之后可能唯一的一次系统学习“big Picture”的机会。而在大部分时间里,个人是被培养成工具的。个体的螺丝钉化是人类目前无法解决的悲哀,而博雅(通识)教育是自古以来教育阶段仅有的反工具化手段。
' d& C4 ^0 o1 E3 n# l7 S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罗马人管教育要叫“liberal education”—— “自由民教育”。我的理解是,人一旦智力在某个分界线以上,就意味着对你来说更高层次的意识自觉比某个职业技能要重要的多。因为精神的自我觉醒意味着对内对外都进行更深的探究的可能,这种边界扩展的重要性碾压单个技艺对人生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越是顶尖大学越是喜欢探讨无用之术,层次越低的学校看着越像职业技术学院。
8 h* H* ^4 G; U5 o事实上,所谓的“无用之术”也没有那么无用。达拉斯小牛队老板在一个 Bloomberg 专访中,被问到对于未来就业市场的想法时,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预测,他认为在十年后,互联网行业就业市场对 Liberal Arts主修的需求量会高于计算机专业本身,逻辑是AI的发展会替代掉许多当下需要人来完成的工作,而当很多事情都被自动化时,拥有宏观、独立、自由思考能力的人,或者在艺术领域有才华的人,反而能创造出不同的岗位。  P) P5 D7 r( Q; @
就像乔布斯曾回忆说,苹果外观和字体设计的灵感来源于Reed College的博雅教育,尤其是书法和美学方面的薰陶。抓住消费者痛点,需要一个人在美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方面跨界的能力,科技的前沿应用需要的对伦理学有基本的了解;深刻的理解一个行业甚至需要政治和历史学的广泛阅读。* e2 f9 V0 E+ d( c0 H8 X+ U
有人统计过整个硅谷的大佬们大概只有不到40% 拥有计算机背景,其余全散落在不同领域。成功跟他们的专业没有太直接的关联性,真正重要的是改变世界的热情。大学终究只是人生中的一个小阶段,真正的学习绝不会因为你毕业就停止。
zfbbedam659123 | 2021-10-7 09: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本科是在人大法学院,硕士是康奈尔法学院LL.M.。非常惭愧,康奈尔不能和哈佛等强校并肩,自己水平所限,也只是个LL.M.。但我比较喜欢学术,也认真对比过中美的法学教育,所以想交流探讨下这个问题。  Y, g! L9 g- o& c6 B4 w9 _3 J
就我个人经历来看,社会科学(以法学为例),如果想感受学术的魅力,真的应该来美国名校深造。当然,以国内的本科教育和美国的硕士教育进行对比,可能有点不公平。而且我国法学又更亲德日,学习美国法可能有些百无一用。但是,有一些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我认为美国法学院走在了前面。以下是我粗浅的观察:7 S3 D) L. x5 o$ n
1.师资。
& K" U0 M" S! X0 Y部分国内法学教授距离现实,总是比较地远。很多论文字里行间就透露出,我不想分析现实,我只是对法律做教义学分析。这种路径当然也有价值,但难免造成规制没有分寸、过急过严,结论可操作性不强,疏忽了某些当事方的重要利益,使得皇皇巨著流为废纸。对于民法刑法而言,做思维体操的作用更大。而对经济法而言,如果缺乏对现实的分析工具,那么论文就不会有价值。史际春教授就曾评价说,学术作者的观念要再更新颖一些,不能总是希望为中央提立法建议,压服地方,不管地方利益;事实上地方会有他自己的对策,写文章时要考虑到。再就是分析法条的能力足够了,但分析现实,讲好故事的能力有待加强。我当时便对史教授由衷敬佩。因为这正是我在法学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我想某些老师的字里行间,也会透露出这些问题,而我们正是学着这些论文成长起来的。仅仅在象牙塔里皓首穷经,而没有分析现象的能力,恐怕不能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3 N  a7 g3 u3 \# y. F4 u/ r
而美国法学院的部分师资则能弥补这一缺陷。仍然举经济法的例子。我的证券法教授“白头”先生是美籍日裔,体型圆润,身手敏捷。曾经于10米开外准确向学生投食好时巧克力(偏题了)。他是哥伦比亚JD毕业,在真·宇宙大所Sullivan and Cromwell工作了六年,之后曾任野村证券、所罗门兄弟公司和花旗集团的董事总经理。40多岁又投身学术,现在是讲席教授。在白头教授讲课时,他会尽力告诉你美国证券法法条之间的勾连关系(真心草蛇灰线、浮脉千里,谢 @王丰 指正),还会告诉你这么规定是为了围堵华尔街制造的哪种漏洞。因为他就曾经担任证券公司的法务总监,所以讲课时能站在不同角度向你透露“行规”,使教学更生动了。对于资产证券化模型、柠檬市场理论、掉期交易、有效市场理论,白头教授也是信手拈来。只有当和华尔街商业世界结合起来时,我才感到繁冗的法条变得生动起来。6 Q( _' J, R1 Z) ]" N: s3 G1 t
反垄断法教授“干草”老爷子也是我敬仰的学者。他是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学博士毕业,第一份工作是耶鲁经济系副教授,发过好几篇AER,后来在福特时代任司法部首席经济学家,最后来到康奈尔任法学和经济学教授。由于是经济学家出身,所以老爷子打通了经济学和法学的壁垒,每堂课先讲经济模型,再讲规制手段。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真的是爽。老爷子让我相信了,反垄断法学离不开经济学基础;同时,如果修炼到一定阶段,法学的真理都可以用简单、凝练的语言复述出来。以其昏昏,无法使人昭昭。
' J0 K; m$ i) e# G2 p2.课堂7 i, `( {7 z( s8 M9 f
美国法学教授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先进的技巧,甚至在某些角度上,比国内课堂还要原始。现在国内法学教授都会做PPT了,有些教授的PPT做得还是相当不错、引人入胜。在康奈尔法学院课堂上,教授们一般都不用PPT,而是最原始的板书。唯一一位做了很“漂亮的”PPT的教授,是从牛津来的。
4 P! G; `! _/ F( d1 l# J" p- G7 g/ ~7 S# C3 }( V- Y1 k7 P3 O
像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这类的学校的教育水平是否被过誉了?-1.jpg * \! x; W' n8 \) [, J/ V6 P- `+ k8 @3 r
' z1 p% s1 ~& Y, K
简约就是美(Copyright: Pro. Dan Awrey)
& t) K+ |. ~. a: ~0 a$ [
, `6 C, D: T% C美国法学院一年级课程和upper class(自选学术课程)的讲授方式就是满堂灌+cold call。Cold call是一种很神奇的提问。它可以按顺序,也可以随机;在大多数教授那里,答不好cold call,会直接削减期末分数。但是你又不能随意展开,你必须先读过案例,然后答出教授想要的答案,而这个答案其实已经在判决意见或案件摘要里写明了。Cold call是一种伪苏格拉底式教学法。表面上是师生互动,探寻真理,实际上就像一位答主所说,是教授和被提问者共同演一出戏,引出之后教授要讲的话题。
6 a7 k( x6 ^1 q1 n我就被干草老爷子Cold call两次,好歹是用蹩脚的口语应付下来了。在中国课堂上,如果被cue到,答不出来也可以扯着法感情说一通。但是Cold call有标准答案,不答对,你会感觉全班70多双眼睛死盯着你。教授在两三分钟内也不会轻易放过你,而是会不停启(zhui)发(wen)。我答完之后,发现心跳都快了两倍。白头教授更绝,一堂课一个多小时,只逮着一个人问,这个同学的内心一定很崩溃。但是正因为此,美国法学课堂上几乎每个人都在课前读了案例,做好了准备,这时候的教学效果真的倍增。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某些同学的提问非常深刻,教授也做了很深刻的解答,使我们享受了正外部性。(也因为他们之中很多人已经是工作多年的律师。)
! ^; }4 c3 j0 J美国法学课堂的节奏特别快。因为美国学期短+春秋假,真正的课时只有12周,比国内少了近一个月。再加上同学们大多数是JD,所以教授会直接把核心内容端出来。比如干草老爷子,一节课(55分钟)要讲三到四个案例,这些案例需要你前一晚读透,压力可想而知。(当然,Quimbee大法好)& v- B, G! [) i! t; w
不过和国内法学课堂一样,教授们的段子是少不了的。干草老爷子年高德劭,颇知旧日掌故。一天跟我们说,1989年10月11日,川普本来是要从纽约飞大西洋城,结果老爷子去见川普,谈合规问题,川普就先让其他人坐直升飞机先去了。结果,这架飞机半路坠毁了,无人生还。老爷子课上讲了这个段子,课后还把报纸截图放进了课程平台,标题:"It's all my fault."(按:川普后来说是自己福至心灵,才选择不坐飞机的。)
0 x: e" H) G6 z( s0 B( L7 Z3 H- O  w# w- Q
像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这类的学校的教育水平是否被过誉了?-2.jpg
/ A- a' ]1 F! H4 K
& F# |& P# v3 m- F# Y* G有图有真相; `5 k  B0 @/ k! X6 c# j! o, h

1 ]0 b. }1 ^, ~& a5 X: W6 G3.课后
$ T- y. b) k+ e- u/ O做社科学术,很重要的一点是课后和导师交流想法。一般来说,美国导师更尊重学生的想法,愿意提供很多实际的思路,而不仅限于让你去读读某个题材的著作。当然,我想国内很多大学的研究生也能享受这种待遇。
& `' S2 P+ s  ~; {白头教授的讨论时间是固定的,虽然他很忙,但是每周二周三下午都会雷打不动地坐在办公室里等学生来问问题。如果有事,教授必须在课程平台公告自己的其他答疑时间做为代替。干草老爷子则需要预约,但是回邮件很快,而且从不失约。老爷子已经78岁了,用起电子设备来比我还6,邮件几乎都秒回。而在国内,可能教授们会有各种社会活动。你需要提前预约,失约的概率也不是没有,而且有事也不会告诉你,只留给你紧闭的大门。微信、短信也都是很难联系上的,打电话则更是唐突。最终也就写写邮件,等待教授有空时再简单回复。这种等待的感觉,其实就会打消某些同学提问交流的信心。
" O0 r" k' \2 D在交流中,教授们的思维都很清晰敏捷。其实社科学术不怕有偏见,就怕没观点。吞吞吐吐,折中主义,是最令人生厌的。干草老爷子在讲轴辐协议案例中,如何区分横向限制与纵向限制时,就明确指出:第一,看经销商决策能否仅凭纵向指示确定下来。如果横向上的商家需要互相观望、互相监督之后才能订立纵向协议,那么它一定是横向限制(inferring horizontal agreements)。第二,看经销商能否自由退出与制造商的约定。如果可以,那么说明限制都是纵向的;如果不能,那么说明限制存在横向的可能性。这种明确的测试标准我在判决书中都没有读到过,真心受益匪浅。+ W# O; G) c9 P5 d
总之,和美国法学教授的课后交流,信息量比较大,确实有了“开小灶”的感觉。这也激励我在课下阅读更多文献,提出更多有意义的问题。
: G3 P0 g! P( B4.实务、后勤与环境$ _6 O+ o+ D* t6 n0 g4 U
美国法学院的学费很贵,托马斯大法官在就职大法官的前一年才还清读法学院时欠的贷款。(当然,他43岁就当了大法官。)不过法学院财大气粗,也确实为我们带来了帮助。2 M0 S( s; y0 a  Q' O& q! [
第一,实务。我们的研讨会(seminar)都由“久经考验”的律师或法官讲授,这些人的要价自然不会低。最后要写一篇论文,可以训练基本的英文学术能力。我们还有辩论技巧(oral skills),商业法律数据库检索等课程,对实际工作还是很有帮助。这些课在国内比较少见,也可能因为我们的实务还在摸索阶段,真正懂行的人不会夫子自道。再加上国内的信息披露还不够规范,所以北大法宝、威科先行很难做到Lexis或Westlaw的程度,启信宝、天眼查也很难做到Bloomberg,Capital IQ或Mergent Online的水平。还需要继续进步呀。
+ ^8 G/ C: F# t% L* F' }7 U第二,后勤。服务真的无微不至,并且时刻微笑,当然效率有时候可能不太高。每个行政人员都态度友好,和国内某些行政老师鼻子朝天的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的图书馆员都必须是JD(学校不太靠前),除了整理书籍,还必须教论文引用规范(bluebook)和数据库检索课程,必要的时候还得上阵修扫描仪。真正的文武全才。法学院的装潢十分豪华,给人以强烈的仪式感。这些都是学费堆出来的。
6 _! V( D+ \# N  c6 y# _
+ [7 W" \! H% m, `6 Y: n: o# d 像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这类的学校的教育水平是否被过誉了?-3.jpg
2 d" w+ K; q) @  R- s- V; x' @: R8 v3 O0 d$ n6 N+ ?
康奈尔法学院图书馆(手机实拍)
& `+ s5 H9 c3 ^
: K+ S2 [3 n7 [) e( \+ t* H 像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这类的学校的教育水平是否被过誉了?-4.jpg
' [/ n. M) U( B& b. p% s. B2 A+ @* l) Z) ]
康奈尔法学院外景(手机实拍)5 Q& l! |  p, s' p2 E' O9 v
1 w; k) U6 y+ L5 {
第三,环境。其实有点跑题了,不过为了宣传,还是附上。康村的环境是可以吹一波的,“翠柏扶风染藤黄,碧岑无尽点墨章”。学院有门禁,但是校园没有。土地宽阔,人烟稀少,随手一拍,都不必担心人群入境。冬天的雪扑簌簌地从枝头落下,仿佛在你的耳边细语。雪地上没有一丝脚印,河谷的冰柱使你仿佛置身北海道。
3 F* h5 Q7 i: k) @7 I' t6 }: x
( F6 E9 R' e4 j" M  j" O" _ 像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这类的学校的教育水平是否被过誉了?-5.jpg ) q! x( @6 q3 b4 w# r$ H

! L* R& }/ b0 k  O1 v/ k# X. y胡适曾走过的河谷9 K4 a0 O0 w- a- S7 b7 Z6 P

( L& Z& c) v0 n1 f7 M6 Y最终我想说,美国名校的社科教学水平(以康村法学为例),目前还处于世界的前列。我们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每个人的光阴有限。如果能够有条件赴美深造,去体验这种敏捷的对谈、智慧的洗礼,我相信这对学术研究水平是很大的助力。即便在思维上与之有异,能学到一些范式也是很好的了。
杰里米 | 2021-10-7 13: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丘成桐:哈佛大学三十年% ~: u* N# u% I) c) f/ a1 Q; @* o

4 y! p* K7 z+ q& F  P) x一九八七年我应聘到哈佛大学,科研教学,忽忽三十一年了。谨作此文叙述这些年来我对哈佛的观感,希望能对国内建设“双一流”大学有所启发。那一年,我和妻子带着两个孩子,一个六岁,一个四岁,他们刚读小一和幼儿园。以后他们在我们住的 Belmont 小城升读公立小学和中学,最后进入哈佛大学本科。* W6 Y( D* D2 L" t6 @" z1 j  g
我俩花了不少时间去培育他们,看着儿子的成长,我们都深感欣慰。因此,文中对于哈佛大学本科教育的看法,除了从一位哈佛大学教授的角度来看外,也是从一位家长的观点来阐述的
# L2 V6 K; p6 |. s
/ z2 S6 R) O& E7 x" J
. ]# J9 {* {8 V- o" S, y
" ], \' ]! W, l+ w丘成桐教授与太太和两个儿子1 r0 N- g7 `) ]3 _0 `/ y1 j" c" }" S
8 a+ O4 s$ A% @' ^+ }+ _
七年前,我在担任哈佛大学数学系系主任的时候,和 Steve Nadis 合作写了一本讲述哈佛大学数学系的历史的书,叫做 A History in Sum【编注:中文版《简史:哈佛数学15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
" K/ W6 q+ D5 \( H4 b哈佛大学数学系开始致力研究,大致上是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的事。然而真正的发展,则要从二十世纪初 George Birkhoff 来到哈佛开始。事实上,Birkhoff 是第一位为欧洲人认识的美国数学家,是美国数学的奠基人。百多年来直到今天,他的徒子徒孙加起来已经超过八千多人,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 {# y: m$ R' }1 }哈佛大学数学系的终身教授只有十多位,数目不多,但都是卓有成就、举足轻重的大师。贵精不贵多一直是哈佛大学的精神和传统,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哈佛大学其它学系的情况,也跟数学系类似。6 w& x2 _' N1 A0 o
哈佛大学草创于十七世纪英国殖民地时代,大部分成员是清教徒。清教徒刻苦无私的精神,依旧影响着这所学校的发展。他们总是抱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当大家为取得的成果而宽慰快乐时,他们则众人皆醉我独醒,往往抚心自问,不要给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们对各种负面因素诸如反对力量的消长、内部人事的磨擦等都有所提防,一切以大学的发展和人类的福祉为皈归。清教徒居安思危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2 K- D. w& W+ `哈佛大学早期的校训几经变化,1643 年时是真理 (Veritas);1650 年时是荣誉归于基督(in Christ Gloriam);1692 年时是为基督为教会(Christi et Ecclesiae); 现在的校训变回真理(Veritas)。
9 ?& Y# Z1 E7 \8 D3 E1 C* T1 |8 k: P! N% J, `/ e4 {
( F6 X; c' C) E' X9 G

& I4 a" h& L0 q5 i( M& a哈佛校徽
$ C5 a6 k( [1 @$ N4 n
; ~) g  A/ c) Q' {. R哈佛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是从一八六九年 Charles William Eliot 做校长时开始的。他当了四十年校长,是哈佛大学历任校长中任职最长的,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位。. Z. V. E+ w* X8 F% g
他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去修习课程,并且开始小班授课,不再强迫学生接受宗教教育。除了法学院和医学院外,他成立了文理学院和商业管理学院。同时大量搜购图书,哈佛大学图书馆后来成为全球最佳的大学图书馆,肇因于此。哈佛大学的基金也从 2300 万增长到 2.25 亿美元,使得哈佛大学有能力聘请最好的教授。& M4 G/ Z8 t5 d
: q7 [: E. \1 T& [" T- g7 J
2 k- r' `; U, q1 W; L' V9 k
# C0 s, h: z5 k1 z* k2 Q3 s  f
Charles William Eliot
  }/ O4 j; x( c3 d% l, ]" I3 U
4 b6 U3 k, O7 L5 s从 Eliot 校长开始,哈佛大学的宗旨是:科研和教学融合。这是哈佛大学成功的一个很重要关键!(中国的高校的著名学者,尤其是院士,不应只做研究,也应该教书和带学生!)/ F0 H0 X1 |0 a
Eliot 在 1869 年就职演说:年轻人知道他最喜欢什么,什么最适合自己。对一所大学来说,优良的选修制度能够提供更多样化的教学,更切合学子的需要,并且能进行更适当的考核。大学生入学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智力,品德亦日趋成熟,他们自主地选课,为自己的学业负责,是以智力和道德皆有所精进。5 v4 X4 a1 L3 a" h8 @
只有赋予选择科目的自由,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去修读,才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自由选择科目必然导至课程的大量增加,由于国家的建设需要工程师、建筑师、化学家等专门人才,大学必须沿这个方向发展,始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是以教师的角色,除研究外,还在于为社会输送人才。9 R9 W+ n1 t- r( M9 f" E) x8 `
从此以后,哈佛大学有了明确的教育理念,就是追求真理。在这个大前提下,独立思考是第一原则,鼓励老师和学生主动求真,一起创造新思维和新知识。自此,教学以知识传授为基础的看法,变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我教育。$ `+ \9 D1 a5 Q* |, S7 m6 J

7 g  q7 w4 o- Q8 T& U# w! Q; V( A5 n0 g) _3 l# }

9 a) Q* m& i5 v  A: J0 R. MAbbott Lawrence Lowell
3 J  b( X! z5 I( O1 d$ h
! ]: V6 ~2 `2 i- |1909年 Eliot 校长退休后,Abbott Lawrence Lowell 接任校长,在位二十四年。在位期间,他制定了大学本科生的课程计划,实行课程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制度。因此,学生在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的同时,“导师”制度为本科生造就了一个小型的学术环境。
6 V8 b5 S" D6 H- e0 c4 s' HLowell 校长曾说:学生一代接着一代,如同潮水一浪接着一浪地冲向陆地,时而静止,时而夹着暴风雨的怒吼。不论人类历史在平和推展或狂飊暴进的时期,有两件事物总是历久常新的,那就是青春和对知识的追求,这正正就是大学心之所系。一所学校的年龄老得可以以世纪来计算,然而,只要她热切地追求这两件事物,她就永葆青春不衰老。物换星移,尽管为达此目标而使用的方法与时俱进,但是目标本身是永恒不变的。  `$ P% w, s5 Y" B5 t
他提出通识教育的前提是:广泛涉猎,学有专攻。因此改良了前任校长选课松散的问题,学生选课分布在四个领域:1. 语言、文学,艺术和音乐。2. 自然科学。3. 历史,政治和社会科学。4. 哲学和数学。4 ?# K8 V. M: m4 c2 i& E
他强调优秀的教师要为学生开课,要求他们一对一的对学生作选课指导和解答疑难,又制定阅读周,让学生在期末考前复习准备考试,这个传统延续至今。
$ E1 Z7 h! V1 I$ \0 E+ f& ~7 s为了打破学生背景贫富不均而做成的差异,他在校园内(Harvard Yard)盖了四座一年级宿舍,又在校外沿着查理士河边建造了七座宿舍,给予二到四年级学生居住。学生们不论贫富,同住同吃。同时,他也建立了新的博物馆和体育馆。/ |  N) n0 S% A2 S# R* [7 h' u
在 1933-1953 间,詹姆斯•科南特 (James Conant)出任校长,实行精英制,成立了终身教授制度,即教授就任八年内表现良好,便可以继续任职,直至退休。* i0 q$ [( y6 X+ h2 r: _
二战后,许多国家的大学都毁于战火。欧洲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学者为了逃避政治迫害跑到了美国,因此美国的大学不但幸免于难,而且还大大加强了。同时,美国的大学也受益于全球最繁荣的经济体系。0 e" W6 h& K) y6 M, k
哈佛大学设立了创意奖学金制度,锐意物色和招收有才华的青年学者,不论出身背景和贫富,是以学生十分多元化。5 Z9 q8 {$ i6 Q8 K: r
1953-1971 年,纳森•普西(Nathan Pusey)担任校长期间,哈佛大学成功地筹集资金达到 8.25 亿美元之多,大大地提高了大学对学生的资助,和聘请教授的能力。他也盖了三所学生宿舍,和一大批重要的建筑物。他也坚持原则,不向麦卡锡主义低头,得到大多数媒体的支持。6 K% Z; O7 y/ ^1 ?1 G
一九七一年以后的校长我都认识,风格不一。我刚到哈佛大学时的校长叫做德里克• 博克(Derek Bok),在他就任校长的时候,有些来往。以后读过他在建校350年时的讲话。他说无论是美国或是全球,在今后的几十年内,不大可能有什么大的动荡能改变哈佛,但是我们可能会遇到严重的危机,那就是对知识的极端重要性估计不足
7 R& y1 [! c, K/ w( T9 v- t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并在战后继续发展的电子学和生物工艺学的进步、各行各业的系统化、分析方法在政策上的运用和现代医学的革命: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知识、专门知识和新发明是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而大学则是知识发展的主要源泉。4 x) s2 N! M! W/ P' [
美国的历史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政府官员很少干预州立学校的事务,私人集团也可以兴建学校,所有学校为争取优秀的学生、教师和设备进行激烈而又友好的竞争。
" ]% H& l; _# M! N# b1991-2001 年间,大学由 Neil Rudenstine 任校长,他成功地大量增加了哈佛大学的基金,达到三百五十亿美元,任用 Jeremy Knowles 做文理学院院长,哈佛大学的声誉如日中天!
9 ^5 O) R0 M+ K& r& R6 B' m8 gRudenstine 的继任者叫 Lawrence Summers,是个经济学者,担任过美国财长,能力很好。但他恃才傲物,得罪不少教授,最后因演讲时论及女性能力不如男性而被迫辞职。, h5 s2 y  y1 H: [9 M( x: c/ J
) b' X: Z0 T5 \' s) i) ?

  n% o6 M2 j4 K% ?; J- u( A) D8 i
Drew Gilpin Faust
$ Q4 n5 ^/ F4 y! b! G  h* y
2 b* f2 @  K$ y" c5 H" W2 h- T从 2007 开始,哈佛大学任命了第一位女校长 Drew Faust,她大力支持女性到哈佛大学当终身教授。几年前,我陪同她访问清华大学。在一次演讲时,她说:在这个变动的时代,我们应该始终坚持教育的功能和理想,并致力于照亮人性之美,这一原则应该被奉为高等教育的圭皋
/ K# N9 \5 g2 ]( m人类对知识的追求,跨越了学科的界限,也不局限于地域。哈佛大学非常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到海外学习交流,同时也欢迎更多的留学生到哈佛学习,使学生了解更多其它国家不同的文化: @; s0 z4 \. Q- z) V
当 Drew Faust 被学生问到应如何处理学校和企业的关系时,她回答说:哈佛大学会具体地处理与企业的每一个合作,大学的根本作用在于教学和科研,任何事情都不能动摇这个核心思想!9 V+ r2 |) d$ g" G" d; s) \, q: U
现在哈佛大学除了本科(Harvard College)外,还有文理学院(包含工程学院),法学院,医学院,政府学院,商学院,公共卫生管理学院,神学院,设计学院,教育学院,牙医学院等学院。
- Y; {# s; O" v4 K虽然如此,哈佛本科和文理学院始终是哈佛大学最中心的部分。文理学院的院长领导院的科研和教育。由于上述各个学院互有关联,同时美国政府的法律和规则愈来愈繁琐,这二十多年来,大学又增设了教务长和多位副校长,而文理学院的院长下面,也增设了一些新的院长。现今院长计有理学院长、文学院长、工程学院长、大学本科院长、研究生院院长,招生院长、开发和计划院长等。  C" v% T+ h$ m. i
行政人员的大量増加,减少了教授和哈佛领导的直接交流,不见得是好事。至于对少数族裔和女性学生的培养和保护,大学却是不遗余力的。
, z1 \1 D& K9 D2 t2013 年,大学推出新的通识教育计划,重新划分了学生需要涉猎的八大知识范畴,其中包括:艺术与诠释、文化与信仰、经验推理、伦理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理世界科学、世界中的社会、世界中的美国,共计 400 多门课程。
+ b* ^$ H7 ?1 d; e" `在本科的教学中,学生每一门课都需要提交大量的报告作为习作,又需要在课堂上讲述心得和发表意见,哈佛对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口语训练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7 a: F" Z# K$ e# w# e一年级学生必须参加一个讨论班,十二人一组,由大学资深教授主持。每个讨论班讨论的题由不同学科的教授自由决定,效果极佳。学生学到很多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对他们选择学习方向有很大的帮助。举个例子,物理系某教授找了十二部不同的电影,让每个学生寻找电影里面不合物理现象的地方,并且提出理由。另外一个讨论班由理学院长亲自主持,他喜欢帆船,于是就讲习风帆的原理,并且带领学生到他的帆船上去亲身体验。另一位物理系教授选择了我的一部科普作品(The Shape of Inner Space: String Theory and the Geometry of the Universe's Hidden Dimensions,中文版译做《大宇之形》),要学生分章阅读,分析其中内容。能够直接和名教授交流指点,学生都觉得兴奋,大受激励。古人说,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都可以从这些课程中体现,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掌握到如何去解决问题,培养出临危不惧,勇往直前的精神
. r& v: C! q. K5 t. g0 W* D+ Q" P; k5 E% g7 Y

8 ]) i* o9 [* s6 P6 [! o4 d1 Z3 s: f) x, g2 H8 d
Harvard Yard
" C' J, G- R6 S# b: R% Q7 g) z* q* M7 c7 M3 i+ ?2 q" d( J
现在哈佛大学的新生住在哈佛校园(Harvard Yard)的四幢房子里。第二年到第四年的学生则分住在校园外的十二幢宿舍,少数走读生则住在第十三幢房子。每个宿舍都有几位辅导学生的导师。他们会密切注意学生的学习进度。假如出现异常的状况,他们会了解原因,有时甚至向老师查问学生旷课或分数落后的具体情况,以期学生回到正轨。
- @7 S! ^, v0 `) p0 C我的两个儿子都毕业于哈佛,得益于哈佛大学的优点。刚开始选修的学科太多,遇到些困难,以后适应了,就好得多。一般来说,本科学生都很用功,往往读书至深夜,但也热衷于校园的活动。我的孩子学习生物学,常在实验室做实验,为他们以后硏究生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们很快就自立了,大部分时间留在学校,学习不同的学问。我刚到哈佛大学时,华裔的本科生不多,成绩也不见得特别理想。但是近年来大有改善。尤其是第二代的华裔本科生,活泼努力,气势如虹。他们很快就会成为美国社会的中坚分子。% U; x- t/ ~; f8 D- A3 V9 c' M: ?
结论:两百年来,哈佛大学始终保持辉煌的成就,起源于一百六十年来哈佛大学的校长和院长坚持着一个明确的办校的原则:在教学与硏究,在大师与学子,在品味与激情我们要找寻真理,并且将真理和人性的美,用教学相长的方式发掘表现出来。我们也创造知识,为社会为人类服务我们不希望见到校园里发生不平等的现象,我们不歧视贫富、性别和种族。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些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不会随着人事而变更。哈佛大学的教授和学生都以身为哈佛大学的一分子而感到光荣!. ^5 \% v$ B* |2 b9 U) e
注:丘成桐,哈佛大学数学系与物理系教授,菲尔兹奖、沃尔夫数学奖得主,公认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0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