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朝滋:提升智慧教育境界,引领未来教育发展

[复制链接]
查看6227 | 回复0 | 2021-9-30 10: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教育报新闻网(记者 黄璐璐)8月18日,2021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在京召开。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出席大会并致辞,他就智慧教育谈了三点意见。0 d3 p( h4 @4 Y7 ?; x( J( a0 N7 c; _0 D

8 y5 f& q% M2 A. b8 t" h) H一、智慧教育重在立德树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g& P$ O- O3 Z4 q9 ]: I! |1 y
4 ^5 b5 O5 F: w  d4 X( H  F5 v
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愈加活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经济版图和国际关系。以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使技术之间、学科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的趋势,开辟了更多的创新空间。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国家的前途命运,影响全人类的生活福祉。
1 ?- n9 P5 y2 F2 |- y3 I# @* E7 B' I/ O$ k5 E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的不断深化,人类的知识和教育正在被重新定义,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管理模式、治理体系,乃至整个教育生态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政府因应全球教育变化趋势,立足本国教育发展需要,制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
2 o8 C/ ~' V/ M: Q- L( `
- H: e: r3 m& N! ]" @3 s7 K教育的本质是启迪人的智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智慧教育的核心要义也在培养人,关键是要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没有树立远大志向就难有家国情怀,也就难以成为杰出人才,担任重要使命,为国家富强和人类进步做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这十二字的要求,体现了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义和根本要求,为我们发展智慧教育指明了方向。& s3 F7 ^/ w# Y& {
+ B5 s. O: P  a% f5 N. T
二、智慧教育重在融合创新,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 H8 z' [  @; }) X
: g" J9 {" ^! Z' t科技革命促进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对教育变革提出新的需求,教育变革又为科技发展提供新动力,相互赋能。智能时代的来临正在改变人们对教育的诉求。当前,人们对教育的期待从标准化的、供给驱动的学校教育,变为更加泛在灵活的、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终身教育。现阶段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促进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如何兼顾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 f1 f, o0 }* z+ m' z1 W
2 e: C8 [- S5 G
智慧教育倡导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变革,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层次变革,全面提升教育服务能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智能时代教育的新生态,为破解教育热点、难点、痛点问题提供新的契机。2019年,中国教育部启动了“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两年来全国已有18个区域启动建设,正在探索未来教育发展之路。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智慧教育的社会认知度不断提高,智慧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示范区创建区域逐渐找准定位、努力做出特色和成效,不断使智能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走向深入,积极推动教育深层次、系统性变革。: g4 R5 U" I, X
- [8 e( E$ Y+ s/ f- I
今年年初,中国政府发布了第十四个五年计划,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我们正在组织研制《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把未来5—15年的战略安排细化为持续推进的政策行动。: \/ U, V2 E6 g
/ z$ |' W& O# R' X; K
前不久,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将通过推动教育领域的网络、平台、资源、校园、应用和安全新基建,为教育创新变革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基础和应用环境,提供更加灵活的个性化服务,通过智能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智慧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我们系统谋划,努力走出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为国际教育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0 U" K0 y! ]+ x0 Q* I
4 E4 T. S& S2 J. M! h! X0 M( L三、智慧教育重在科学发展,注重伦理和技术安全
2 ?0 V. v) D  y+ u8 u
& C, w+ I- C4 j; S3 w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全方位地重塑了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同时也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智慧教育是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支撑新时代的教育。我们在多个场合都表达过这个观点,就是我们不仅要关注“物”,更要关注“人”,不仅要关注“教”,更要关注“育”。发展智慧教育要以人为本,避免“唯技术论”,要密切关注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给教师和学习者带来的心理状况、适应能力和深层次需求的变化,要营造具有人文关怀的教育氛围。( W+ q. Y* t: w5 u7 R. H, f
0 w8 c) ?3 ]8 v$ N6 k5 B0 d4 B
当然,我们在关注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安全的问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教育领域,为教育治理带来了伦理和安全方面的新挑战,比如“算法黑箱”造成的应用偏差,教育产品和服务中的商业意图对师生的挟持,“人工智能沉迷”“信息茧房”等负面效应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及个人隐私泄露和数据滥用造成的危害等。这就要求我们厘清科技应用伦理的内涵和边界,出台准入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加大监管力度,加强跨领域协同和全球合作,促进智能技术的有序使用和教育的健康发展。
+ ^) z* t  P" j! M8 c5 j* ~
( T6 {5 D  @; z3 e. _: h智能技术将我们带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虽然此时此刻,新冠肺炎疫情起伏反复,从全球来看,百年来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仍在肆虐,但是我们始终对未来抱有热情和希冀。中国学者王国维曾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即执着的追求,不懈的努力,进而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智慧教育向我们敞开了一个充满创意的空间,让我们一起携手前进,不断提升智慧教育境界,引领未来教育发展,为共创人类美好未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文章据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出席2021全球智慧教育大会致辞整理)
* u9 g5 C8 [2 y/ s5 c0 ^; J+ k4 {0 A
; s# n# I" i% c# s6 g% f$ K9 ^) A' g' L作者:黄璐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3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0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