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男女,是她/他们多爱“独立自主“吗?
3 i# q" L- P3 t$ v4 j9 ~3 R
, l" z6 Y! T, _
) ?' R) S* B& _& @5 D不不不,误会了。9 U: g; {9 s! a: l
只不过“独立自主“这个符号所蕴含的意义,是他/她们唯一能便捷的,标定自我边界,保持自己“独特性”的方式了。
4 ?2 ]* ~* s; |4 q. ^* ^: z! `3 c
( A8 e% K) E, W6 u, l' X' G( Q5 x, R0 F% y8 }6 R5 R; I
我来捋一下这个动机的反应顺序哈:$ B4 P/ e2 o9 z
1.大家之所以害怕泯然众人,并不是“众人“有什么不好,而是在低层逻辑上,它意味着现有自我的消解和重构。) v. G" Z1 B+ e! W3 J
而其自身并不掌握重构的能力,也就是内驱的认识自我的能力,所以就得拼了命的去维持这个自我的架构。 ^" j, ~3 C2 Y5 u+ L
. Z: T$ x( q, e5 ]2.而由于架构能力薄弱,那么途径便是通过尝试与外界分割、驱离、反对,暨开展一系列的“用否定锚定肯定“的行为,来“寻找自我”。
% r$ O% s$ f5 A# ~) p, P
6 e9 F0 P5 [: d3.again,因为架构能力的系统性缺失,在这种情况下,他/她们就会被引导———“想拥有能与普通人拉开距离的符号,就要完成符号意义所“必须”的行为和活动。而一旦活动完成了,这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就能加诸在你身上。”(当然这种活动大多是强经济性的了)
( P, e, ^8 y M) x5 V' @9 u8 c0 _6 d( t# o9 B( g2 c
4.很可惜,这种因“与人的距离感“而产生的独特性,并非自生,而是被赋予的。于是它就严重依赖于这个符号的维持。又因为这种维持需要特定的行为和活动来表达,因此就会对这种活动产生行为依赖,进而不停的repeat&aggravate.' Y9 P4 F( w# v& ~9 Q
$ d$ q5 K" k- c% F( z5.然而这要有用,就见鬼了。所以个体就会去尝试将之外显。假装我已经找着独立自主了,并疯狂展示,试图通过外界反馈来确认&强化。这也正是这类情况的讽刺之处:( S, I9 S: p# ~* J. V
以为寻找了自我,实际找了个寂寞。4 w' A3 ~9 K# a/ V9 o+ @
只被教会如何谋生,没学会如何创造生活。. u* G [! E9 b" b' K" b. i! n
7 K4 X" `" x* P2 d/ {% ~6 ^! k
. T- P# h+ b/ R& V$ G2 D4 I. s b————9 k/ E3 n6 m7 B& H/ K; F
就像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去纹身,说是为了艺术审美。但实质上只是为了拥有纹身所意味的“反叛、新潮、前卫、牛逼“的符号意义。$ W8 K$ S( U M5 E6 J! L9 F, T
如果有一天,纹身不再蕴含这个意义了,剃秃头(举例)却蕴含这个意义,那么大多数原本纹身的人就去剃秃子了。
) R* o0 C* p% a. T当然这些符号的意义构建过程,还有更为细致的社会逻辑参与其中,以及复杂的文化再重组的形成过程,展开就没个头儿了,下次再说。: f' H! Q) }* u$ \( W6 F ?
3 J4 w/ J6 `- E7 l
1 O: L, _1 E. K' C% d, h* b& N3 E——————
! Y4 d" m2 R/ c9 Q# H! Q聊独立自主,没法略过嬉皮士运动。
' n8 s2 w/ R0 X. I1 O0 G( N; @这个战后最大的,具有席卷性社会影响的,年轻人反叛标的,是如何结构性的结束的呢? j1 p! _9 b; f: t
0 U) g- i+ [( Y" ^1.当嬉皮士们长大之后,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抛弃了滥交毒品灵修共居。因为随着年龄和社会属性的改变,这些内容跟抚养一个家庭的角色需要并不匹配。- B9 ?+ G, h3 e
! S4 R8 O3 U8 t+ Z: U4 I, G
2.随着嬉皮士运动的发展,商业化和新生代不可避免的加速并破坏了嬉皮士的价值形象和认同。当它已不在承载反叛的文化符号,而被主流社会所默认和忽视时,嬉皮士运动也就随之结束了。+ b# G9 F3 Z! k9 j/ l" Y) U" y
2 Z( \& }0 ]& m( G9 T9 A; i就像人过上日子了,通常就不瞎矫情了。
7 q' ]) ?0 F) H, z9 w3 c6 [ f就像西藏去的人多了,地儿还是那个地儿,但却没法“洗涤灵魂”了。/ o3 m$ t0 I1 r
% `, G5 h: m' k2 J: y
y1 l' j. K- L. ^ M7 w——————
9 J* ^: d; ~$ U' d* P那么回到题主的问题,“这是否是她们剩女的原因呢?”9 b) T/ h; h' f+ j
首先,人家剩不剩,跟你也没啥瓜葛,我们可以分析现象但别去贸然指导某一个具体的别人的生活。
' P2 n! \ u3 v/ B0 T5 u其次,“旅游潜水蹦极“这种行为只是现象,不是原因。就像“看球打游戏玩手办“也不是剩男的原因一样,除了经济因素以外,其背后的同一性问题才是原因。0 I, d: v' p; c0 b9 H4 ?' y
我上面说的这类“寻找自我”的过程,实际上只是个体把同一性拒斥,搞成了同一性发散。' u+ p ?2 p1 D- u+ D
拒斥的个体,因为过早地将自我意象固定化,没有考虑各种选择的可能,而停止了同一性的探求,仅满足于,一些特定身份群体所提供的同一性细节所营造的,虚假同一性体验中。0 F! D: r: x8 w$ ~) n! V
但这个同一性并不是他想要的,所以会随着成长逐渐被冷却消解,因此就形成了“无目的分散”。同时又对这种“分散“怀有极大的焦虑感。
+ X5 {) L1 H+ j8 \而在同一性分散的情况下,个体会呈现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和回避,且因为自身缺乏回馈爱动力和能力,因此无法承受“爱“的压力性。那么其在与异性建立亲密联系的过程中,就极难顺利开展。
$ }1 x I) I( F7 Z4 y/ D4 u% |( s& a因为恋爱的过程,是两个人同一性相融合的过程。
" n! [) S; ?. L+ M- K* }, f4 M% W% w( ~
那你说每个人都是因为能有这么细化深入的认识,才觉的这样的女生/男生“不靠谱“吗?
: {& j% q' Z9 j1 k# J不是的,人具有根植于潜意识的天生的敏感性。于是就会像题主这样,不了解为什么,但就是觉得这样的人不妥帖。就像我们大概也能分辨,一个人是真牛逼,还是装逼。
0 q; U% t/ z& \) k& c9 B4 r; l
. }& O8 D! V0 a2 D. q# _+ t. ~
* E% b7 l2 J, q4 q3 N当然,这类社会问题的产生,不仅是个体原因,还有十分复杂的社会原因。/ ?% o5 T r& M R4 I3 V/ T7 L
年轻一代,生活在城镇化发展造就的独立住房和独子时代,其成长的单元就是孤独的。
# C. P+ U' ~4 p1 u+ I! m7 C伴随着难以回馈的,父母长辈压力性的爱,和学校的压力性的成绩要求。- E$ m9 f. k4 D, q# D: D
被包办了太多的生活细节和个人选择,在真实世界中的参与感太弱,又被他人分裂的要求去面对困难挑战。2 U$ a) _3 g4 K) ?1 K2 r1 x
等等等等等,我能列出来几十条,每一条都能足以筹一个专项的课题研究。1 o" Y& f$ |. S1 k( K( \! S/ g
但是这种研究永远是滞后的,并不能解决实际需求。所以最终还是落在个人的主观个体上。' I W5 `1 S, F' l. G5 e H' T1 F
0 `/ c: g% i2 S6 k# [; N6 J+ c# }( U) T+ w+ N+ H5 l0 [3 _
最后再说一句。4 Q" Y; i" P% Y; B
真“独立自主“的人,2 a# w; h! v4 \
不会去念叨和标榜独立自主。* s/ e$ `/ N) x# E
\6 v( }# G& t
2 E, o$ ~. d' K( c! B1 p% K1 M' G今日份社科小知识1/1
# D2 x5 t5 B% c6 F* @3 H; N# i4 i
: E1 t) f4 Y3 E1 z1 ?6 z
5 a) \0 x( Q$ F3 f& {
: d5 X2 M0 s4 h5 P/ [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