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中国人民“老朋友”尼克松和基辛格对阿连德治下智利的态度(以及对同期中国的态度差别)就能看出来了,阿连德成功的外部因素是缺乏的,而且这种缺乏外部帮助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阿连德自身的原因导致的。
; @% G3 ^2 @9 q1 W+ e1 a2 }“小国大业”这种事,即便是在20世纪后半叶开始弄也不是不能成,像现在的韩国和爱尔兰这些小而富的国家,也都是在这个时间段开始起家的。" J4 v) B |) `
小国的领导,在掌握了本国的枪杆子或者全国人望后,在大国集团里选边站或者严守中立,让自己的小国家发展起来并非不可能。
8 ~9 ?) O8 z" |' l& u8 [% t而且智利的底子也不能说烂(在拉美地区而言可以说是相当好了,实际上智利在全世界上都不算是差的,发展成中小发达国家绰绰有余)。
* _/ u; e) B) c9 ~* y但阿连德在世时,他本人不具备对整个智利的掌控能力(治理能力和权力保障上都欠缺),也不是当时所有智利人的“众望所归”(没有那么强的对内凝聚力和对外议价权)。外交上也没有保证整个国家的“中立性”或“依附性”。
1 ], V( l |' E$ w小国想发展,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最起码、最基础的工作,是要保证内外环境的稳定(或严守中立,或一边倒站队),之后一步一步来(因为小国大多缺乏各种发展资源)。& h- Y, L* j/ U- v
但阿连德当时的实际行动,相当于打算在其有生之年把从“觉醒年代”到“解放战争”的事情全部都搞定,并且还是打算以更温和的方式去完成更激进的目标……这本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不可能的任务”。: ]8 w( l; [8 {: k9 F- L
在智利的大环境下,阿连德即便是只做完“觉醒年代”的工作,打下一个未来发展的大框架,都已经是巨大成功了。7 C. b. m3 N1 @
即便盖棺定论,历史上的阿连德作为智利启蒙国家的“国父”或者“精神领袖”是成功的,问题在于阿连德想做的实在太多了,这不是身处小国的他,可以凭借一代人的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务。: {, a* R2 y" f; t5 b$ {' }! @" f
即便在中国这种大家大业的国家,在从“觉醒年代”到“解放战争”的这一进程里,也实实在在地淘汰了至少两三代或者说好几批人了。
0 g4 @$ Q1 ~: m3 {/ Q, `0 H8 m即便是同时起家,现在发展很成功的小国,其第一代的结局也往往不好,不是成为了先烈,就是晚节不保,或是毁誉参半(还有很多时候,是一部分第一代唱了红脸,另一部分第一代唱了白脸)。阿连德本人没能善终虽是一个遗憾,但除了其悲剧性和壮烈性以外,也不是特别意外的事情。
+ `5 B u- E/ ~; t6 {1 n6 B更不用说,拉美地区这时本就是美国一家独大,美国利益树大根深,苏联又鞭长莫及。身处智利的阿连德,即便是对外“严守中立”都是有风险的,每一步都要谨言慎行,更不用说他打算以偏左的(在当时的环境下,这基本等同于偏向苏联)、间接上会威胁美国利益的方式发展国家,这种搞法,即便他完全投靠苏联,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和权力,现在的智利也不见得会比现在的古巴更好(参考冷战后期和冷战后的南斯拉夫,以及现在的塞尔维亚。冷战时代的南斯拉夫可不是弱国,但现在依然不复存在了)。+ E8 n* S Q( H, U: a
小国发展,或是交好某个大国,从其大国体系里分一杯羹,并争取在高精尖领域深耕一项,给自己搏个铁饭碗(像四小龙和大多数欧洲中小国家)。或是另起炉灶两不得罪,自黑地做个灰色地带(像各种“避税天堂”),或两者兼而有之。4 f) w) ]6 m2 Y/ _; @
而阿连德时代的智利,事后诸葛亮地看,其实际操作等同于用小国体量玩大国剧本,其路线远超智利自身实力的支撑范围,也脱离了当时的国际环境和体系,过于理想主义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