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下我的感受,个人体验是在英国受到所谓 lower class 的歧视是真的,受到middle class和higher class 的歧视非真。
) U: F) `" P! V$ }举例:打车,遇到一个印巴人司机,告诉我他是英国出生的,英国是他的祖国,中国人活得不自由,所以我能有机会来英国非常好,哪怕是一年的访问学者也已经足够好。还说我在中国一定不敢想说什么说什么,指我们路上闲聊的话题。我说能啊,我在中国想说啥说啥,当然我是个好人,所以我不会说恶毒的话。司机不相信,认为我肯定在中国过着悲惨的生活。最后他高兴的收了我两份车费,第一份我的朋友约车时网上付过了我不知道。什么素质。
3 m; | U( w( {# h2 q6 a7 J; a举例:另外一个访问学者朋友,全家都过去了,为了省钱在穷人区租了房子,小孩就读穷人区的小学一年,他说英国人不友好,他周末想约其他家长一起带孩子玩,就像咱国内一样的,他们也是这样。他说一年了,没有任何一个家长愿意和他一起带孩子出去玩。0 }8 ]' C- E* {8 [" I
举例:在比斯特帮朋友买奢牌包包,比斯特所有奢牌店都有华人导购,我明明就是和一个华裔导购在讲话,她明明能懂汉语,但是小样的竟然一口英文回我说她听不懂汉语。我只好用英语问她,才回答我。你不就是会说汉语才得到这份工作么,然后装腔作势你不会,你不会老板怎么会雇你,真是气死我也。
( b2 p1 Q8 |) M% E |9 E例子太多就不再举例了,我印象中被lower class歧视的事儿挺不少的。他们似乎倾向于对所有非白人的,在英国生活的人都怀有恶意。甚至在英国的华人有的也歧视中国人。
/ a3 g8 u( D9 S/ j' ^3 c现在说英国middle class,higher middle class,我住在谢菲尔德大学附近一个middleclass街区,一条70米长的路住了好几个大学教授,还有建筑师,媒体人,艺术家,音乐家(我房东)甚至有全球著名的引力波研究大牛就住我斜对门,他钢琴弹的很好,圣诞节约我们去他家唱圣歌,我跟着一堆人张嘴打酱油。我在这条街混得风生水起,交了一堆朋友:剑桥毕业的医生小哥,德国的博士小妹,哲学教授,珠宝设计师,冥想教师……各种有趣的朋友。没什么秘诀,只需要做一个有趣的好人,把我们中国人的魅力适当的展示即可。0 H/ M- e2 s6 R. h1 w; t; p
我约他们来我家喝茶,讲解中国茶道,讨论佛法和儒道文化,也讨论时事政治,对世界运行规律的个人理解等等,就是什么都聊。进一步就是请客吃饭。我的厨艺是,出国之前不会做饭被所有朋友虐成渣,出国之后变成厨神碾压一条街,我当时每周大宴宾客,但凡我请谁没有不来的,每次都宾主尽欢,然后总会被回请。在这个阶层里我从来没有遇到过歧视,反而真的了解了英国人和他们的文化。甚至有一个为BBC做摄影师的邻居还向我的一个同学打听:中国女人是不是都像我这样,幽默,聪慧,有理解力和悟性,总之就是各种好话,捂脸,其实并没有,我只是最普通的聪明和最普通的幽默,在国内也就大众水平,比不上知乎各位前辈。 m( \5 [2 A. H
总结:正所谓观过世界才能获得世界观,我们出国被lower class歧视就咋了,他们没有机会观世界,哪里能建立什么世界观。我对他们更多是同情,生活在英国的可怜人也是可怜人。就像上面说的,英国lower class总的来说真的没有希望完成阶级跃迁,他们的教育和人生机会决定,他们的眼界就那么大点儿,不歧视就怪了。
- e+ U8 v! K, G! h/ s* ?希望提供一些亲身体验的信息,让大家看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全面的观世界,建立有深度的世界观。# D* u8 l* P$ K' r8 p! u
3 i( ]1 v0 e/ P+ C! @* B& I+ r我不会画分割线,有这么多人阅读我也是很惊讶啊!!!
. e' y5 u5 K6 b' N7 }0 g M+ t6 M
, p6 E2 Y1 N. G& \来补充一下,从个人经验角度感觉应该如何与middle class交流交往的心得,希望可以帮助在英的童鞋们学习之余拓展社交活动。至于受到歧视的事儿,给那些吃了太多甜食长得有点胖胖的、操着“穷人口音”(对不起啊,这是英国人告诉我的不是我歧视,我一个外国人哪有这样的语音听辨能力呢)的人平静的凝视,并且不要影响自己心情就好啦。充分理解他们生命的局限性,是让自己受到歧视后看开的重要因素,可能也是与他们打交道的重要工具,如果需要打交道的话,还好我一直没怎么遇到。
" @7 b' {/ c! q5 [' V& t/ C; ~9 f4 E+ s; m- Z& R$ F/ F
首先,要爱国,而且是真诚的那种!
1 d* O: Q- Q( N* e* v0 x; F. F把这个放在第一位真的不奇怪啊各位。middle class 喜欢交流政治和时局,有时候问的问题简直……举例几种回答可能在middle class心中留下的印象吧。都是事后他们与我交流我知道的。
; ]) f0 |3 P0 _; U举例:我有个朋友在国外生活了好些年,特别是爱英国爱得头晕脑胀,一说到我大天朝难免各种“有待提高”,当然他的语言比这四个字激烈很多,各位自行脑补。他是那种如果能在UK永久居留就肯定不回中国的人。有时候他和英国人喝酒喝高了,难免说出很多觉得天朝如何如何“有待提高”的话,英国人听完表面上真的看不出来,这是大家都认可的“虚伪挂”哈哈哈。可是用脚指头想想,任何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谁愿意和一个不爱自己祖国的人一直耗着,听他讲他祖国有多糟糕,恨不得跪求一张通向UK的船票?你说你如果在社交中犯了这种错,下次你找人家玩人说没空,是不是天经地义?这种错误、换言之是这类人,很难和以“比较矫情”著称的英国人交朋友,实属正常现象。
' P2 N9 C" [# R9 F# t! o( l/ k- R# i2 v7 o- P5 c* C
那么新问题来了,英国人的时事政治问题怎么答?话题怎么继续?我觉得两点:公正,真诚。作为一个中国人,肯定被当成“社会主义国家”来的,各种围观,要以平常心应对。) I, |9 F$ e$ o4 y5 A
举例:我就被问到过:如何看待富士康工厂工人的权利,如何看待很多公司996工作制,这些问题。首先咱得真诚,难道你不知道富士康工厂工人过得苦吗?你不知道写字楼里多少人都在996吗?你不知道快递小哥无论酷暑寒冬都在外面站的事实吗?你知道,那这个时候怎么回答?或者说,你真心里是怎么理解?你当然可以说觉得政府应该blabla……但是这种说法,即使是和中国人聊天你这么说,会有几个人觉得你说的有道理,让人愿意听?
& y) z( J( y, ?. o我是这么答的:我首先承认这些现象真的存在;然后我对他们说了我眼中当下的中国,它肯定不是“最好的时代”,因为一个这么巨大的经济体的起飞,它的动作很可能不优美,它泥沙俱下,混合着各种力量,甚至会有各种痛苦和牺牲;但是,它也许就是“最好的时代”,因为事实上每个中国人都对未来充满希望,相信明天会比今天好,下一代会比这一代好。这种珍贵的希望,并不是每个时代的人都能轻易获得的。而让这种希望持续下去的每一天,都对每个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迅速进步,向前跑,拼命跑!作为一个老师,我被要求完成的工作,我在当学生的时候整个体系都不可能教给我。所以老师们要一直高强度学习,压力非常大;但是老师们的艰难的结果是,学生们从过去只有极少人能申请到国外比较像样的学校,到现在有一半左右能申请到很好的名校。所以应该如何判断老师们工作压力大的问题?作为学生家长,作为老师的亲友,一定会有不同的判断对吗?/ M# \1 [$ i# n2 x2 I
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现象也不应该被孤立评价,这就是我说的“公正”,公正意味着从一个视野的局限性中升起来,能够看到不同的视野和它们所见的世界,这时候人的“爱”才能相对更没有偏私,更不被情绪所左右。否则的话,我可能就只会心疼我楼下的、我认识的那个快递小哥,他个子高高的、又黑又瘦,他每天工作14-15个小时,夏天40多度的气温也不能休息,在拎着电子秤的时候常说:多了一点点,算啦给你按首重;但是我可能就不会在意那些我看不到、感觉不到的痛苦和牺牲;我也看不到他们的艰难可能会为自己、亲人、后代带来的好处。英国人一听理解了,因为我用一种更全局性的眼光来理解这些现象。# r& ?! O( T: y6 U& y! d" L! u
万物是纠缠着存在的。对世界的理解,必须从楼下那个又黑又瘦的快递小哥开始,因为没有对他的感受则一切说教是虚假的;但是之后也必须超越那个个体的快递小哥,因为如果一直沉溺于他,理解力就会失去成长的可能性,最后也并不能真正的、在一个更广大的上下文里,了解他,以及每一个他。
$ m3 ~* `& b0 }2 n' z3 R1 @我感觉我说的已经脱离了如何跟英国人打交道了,但其实也并没有。因为所谓打交道,就是互相理解、互相交流。这番话说给lower class估计不行,因为他们受制于教育、生活等等,不愿意去想超越于他们日常的事儿;middle class 就好得多,他们能理解你说的是什么,容易产生共鸣,就容易成为朋友,这在哪里不是一样呢?我同意一个观点:阶级的跃升,说到底是认知的跃升。混圈子之前先升级自己的认知,古今同理,中外也同理。
" j" R, Y+ ?' b1 R: X% U今天先写到这儿,还有一些个更具体、落地的实操指南哈哈哈,下次再来说吧。! ?1 V! E. j: D [, q7 K2 C( g3 ^
8 |" F2 v( M# _# Y4 U& O$ ~- \………………………………………………假设这是分割线吧………………………………………………………
) ]& b$ I* L p1 r7 ]5 I% o
( @; r5 ^# V! w( f1 B. }, M# o/ ?感谢大家的阅读,那我就直接进入主题,关于具体,落地的英国交流交友实操指南。当然可能不适用于lower class和higher class, 因为我没怎么打过交道;另外可能也不太适合过于忙碌的伦敦人,我对伦敦不熟,那里太贵了,我去不起;就我认识的英国人自己也说伦敦人和他们很不一样。具体是这么说的:“HUi(我的名字),你想不到伦敦人是怎样的,他们真的在大街上可以肩膀碰着肩膀走在一起。”说这话的是一个英国阿姨,在谢菲生活的人真的超级,怎么说呢……讲究?还是说足够人少??人行道上两人相对而行的话,除了在西街这种商业区域人多免不了,但凡人少点的街道上,其中一个人就会停下来靠边,把整个人行道让给对面的人,等人家过去了自己再走。所以我说我的经验未必适合于伦敦人也就在这儿,不光我中国人和他们不一样,其它地区的英国人和他们也不一样。
; G2 I9 h6 Y7 o: d8 t+ W& ?; V4 }0 ~5 H
" C% a0 Q& C! o$ s9 {# c0 {5 ]第一,要慷慨。
6 L$ t5 a2 U* a慷慨是英国人普遍认同的一个非常美好和重要的品德。能慷慨也意味着这个人同时有能力,有爱心。例如,我街上谢大的人文还是历史的那个教授,在bonfire day,邀请了整条街的人去他家吃晚饭,他家有一个自己盘的意大利正宗披萨烤炉,具体细节就不多说了哈,那天晚上他家感觉塞进去100多人不止,一切都是他买单,来的人带点儿红酒,饮料啥的,其实大头肯定是他出,感觉几百磅至少了。再例如,我斜对面那个研究引力波的大牛,圣诞节邀请整条街的人去他家吃晚饭,也有小100人啊,菜色不要太丰富,还在他家唱圣诞歌,都是他亲自给大家伴奏。再例如,新搬来一家做啤酒生意的邻居,收拾停当了开一个party,邀请整条街的人来他家喝下午茶(其实是各种红白葡萄酒),认识一下邻里邻居,这样街区里的人就容易接受他们。
; k; o# f3 {/ I6 Q. g0 L& K大家看看,慷慨是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德。
* D5 Q! A+ ~- k; h" ]$ J5 r/ T) {5 J: l% |0 l
对于我们外国人,不存在这样慷慨的可能性,但是有别的方法,我不建议留学的穷学生打肿脸充胖子,量力而行也可以显示慷慨。, [. V W' P, g5 Z& L
1. 分享自己的食物。' p* h* \' i$ I
说到中华料理,简直碾压英国料理对吧,他们的大众菜除了炸鱼薯条也没啥是自己的特色了(对不起我这里不太厚道,但是大家理解意思就可以了)。我住的那家英国人,除了房东,还有四·个租客。我做吃的经常分享给大家,每逢请客必定叫上房东一起,因为会占用餐桌几个小时,不带房东我不好意思;有时候也会叫上所有房客,关起门来只做房客内部的聚餐。在英国出去吃饭贵得要死,正经下顿馆子简直都能成为一个“年度大事件(稍有夸张)”,自己做饭请客真的会给人带来很多交友的机会。另外想提高听力和口语的小伙伴们注意了,既然大家都发现即使住在英国人家里,大家日常交流一般也不会超过10分钟对话,为什么不请他们吃饭呢,一顿饭,加上饭后甜点和咖啡时间,怎么不得2-3个小时,口语啊,听力啊,这不是资源是什么?# A' u( `" S/ o# F. @
2.在各种慈善捐赠中要站出来,哈哈。
$ `+ i z; j Y; e- J0 I英国人喜欢做慈善捐赠,有时候其实就是一些互利的社区活动。例如一个社区的人都把自己不用的,多余的东西捐出来摆个跳蚤市场,你把自己的东西放在市场里是无偿的,但是你看上谁的东西了,就要花钱买回来。这样一来一去,组织方就有了收入,大家也都互通了有无,还不贵。最后所得的钱就拿来做慈善。我没什么多余不用的物品,于是我就做了一个很好的蛋糕捐出去了(跳蚤市场还有各种茶,点心,蛋糕,菜色,都是捐赠的,但是吃的话都要花钱买,还不便宜,所以吃东西也是做慈善了,大家买完东西一起喝喝茶,吃吃点心,聊聊天),那个蛋糕花了我十几英镑的材料费,卖的时候大概卖了40-50英镑的样子,切成很小块卖的哈哈。我其实并不会做蛋糕,但是房东很乐意教我做,我顺手做了两个,另外一个就留着给我们房子里的朋友们吃了。我猜想我做蛋糕捐赠的这种做法,大概会让英国人觉得这个人和我们习惯呀想法呀是差不多,心理上比较亲近的感觉吧。这是我后来猜的,当时只是觉得挺好啊,那就参与一下呗。但是从房东热情教我做蛋糕,我想大概是这个原因吧。' @3 d. D2 I: q8 r' r
3. 小礼物。: `5 t4 \7 c: p5 }( T
我去英国的时候,箱子里三分之一都是中国风的小礼物,它们为我的社交之路打开了第一道门,但是后来我发现其实也没必要一定是中国风的礼物,什么都可以,关键是让人觉得你有一颗很好的心在对待他们,这样就行啦。我就收到过剑桥医生小哥一个空空的花盆作为礼物,他说里面有一个辣椒种子。然后我真把那个辣椒种出来了,开了花,结了一盆新的小辣椒。我又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坡下面哲学家。哲学家听说是我自己养这么大的,非常高兴。所以礼物不必要贵,有心就好。) ~* i* g2 l1 @
. }- q0 k9 K- r3 f- T2 q( M- e F6 a
关于慷慨,就先说这么多吧,因为它很好理解,只需要点具体例子让大家能感觉到什么样的度比较合适就好了。下次再说一个特别重要的,就是我个人感觉什么样的话题会让英国人觉得有趣,愿意与你继续讨论。
( d3 u7 y; L3 @' f. Y2 ?) L( Y! m因为我觉得在英国交朋友需要两大重要素质:慷慨,有趣。其实大面上也就够啦。慷慨不难,有趣比较难。当然如果想特别深入的交流,还需要更难一点的品质。但是我觉得这就和国内交朋友没区别了,不过我后面也会详细说说的。
" Z, a. w: i7 ^& E( o; \6 s8 F, Y, ^下次继续啊。
! B& P0 F( V( G5 ~2 u8 @4 c8 P
( F+ |1 e) T2 _2 `. X9 E/ c…………………………………………分割线………………………………………………
* }: E4 H3 Q/ O7 F4 J ? U; y1 f5 `1 w5 b8 q4 E: _
现在来说有趣。有趣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有趣的谈吐和有趣的灵魂。* _: D( i* F/ F5 _. ]
9 V4 [ ~3 g* d3 o2 \* @3 h
先说有趣的谈吐,简单理解就是幽默感。天哪英国人不要太重视他们的幽默感,并很认真的以此为荣呢!以至于我的英国朋友会问我:你是不是到了英国以后才变得这样幽默呀。哈哈我心想我们中国人幽默起来怕你受不了,抖音上随便翻翻笑得你连电视都不想看。9 t$ B6 M0 ^ y* U2 o" h
记得有一回英国邻居请吃饭,一共四个人,两个中两个英。中国人是我的同学,小朋友很有礼貌,家教也好,老师老师的叫我,出门肯定他帮我背包,去陌生的地方他问路,吃饭肯定他点菜、等等。我这个人吧,属于顺杆爬的那种,当时正好我鼠标坏了,就问他能不能借鼠标一用,把我的坏的给他,帮我修修。哈哈这属于很过分的要求了,我也是开玩笑,并不真的要这么欺负小朋友,可是两个英国人看不下去了,问他,你这老师,平时都是这么欺负你的吗?还没等他开口,我先接过去说:他的要感谢我呀!英国人受不了了:还得感谢你?“对呀,我说,我这是以牺牲自己的品性为代价,培养他绅士的美德啊!”这下不小心戳到点子上啦!!因为英国人太重视绅士的美德了,如果你要赞扬某人,就说他是一个:老范儿的英国绅士,或者一个:真正的英国绅士;他们会特别开心,有时候还会很傲娇的加上一句:谢谢,我知道。所以我的无理要求被绅士的美德彻底碾压过去了,留在车辙里的痕迹都带着绅士美德的闪光哈哈哈哈。; [7 h5 G. e4 V9 H" `9 d% K
那现在来说大概什么是英国绅士所推崇的“谈吐的有趣”,幽默这个事儿,主要靠天分了,难以展开。说几个不能踩雷的地方啊,首先不能用歧视和偏见作为幽默的素材,这个很好理解就不多说了。其次是很欢迎言语合宜的自黑,自黑在程度上几乎没有限制,只要好笑基本没毛病。再有就是可以黑政客,咋黑都不会太过分。比如我经常在英国人面前黑川普(在中国人面前我也黑川普),英国人开心的和我一块儿黑,认为我真是知己。, X5 Q% E* b/ P
但是,无论是在黑政客的时候,发表政治时局意见的时候,幽默的语言记得加上我前面写的那些:要用更广阔的的视野去看世界,去分析问题,表达观点的时候要客观……这种幽默比较高级,因为它实际上是:客观冷静的头脑+多维度的理解力+精巧的幽默语言,三者结合而成的幽默。切不可陷入那种觉得自己可能会受到伤害、或者让自己联想到伤害,就本能的反弹的状态中。事实上这也是受过良好教育和相反的一个特别清晰的界限,大概率上堪称试金石。本条不光适用于和英国人打交道,也适用于和本国人,各国人打交道。一个人的眼界越广阔,理解的维度和层次越丰富,他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越强,随之而来的,他的情绪失控的机会就越小,他的话就会越有说服力。同时,无论在什么样的困难情况下,他的心受到外在世界伤害的可能性就会越小,一般来说,在人群中他成为熠熠生辉的那个人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无论在哪里。+ j$ ~+ ?7 V0 s- A# o# H
有趣的谈吐,就大概说到这里,下次再说有趣的灵魂吧。
; Q2 U) m3 P. Y1 J# n我觉得自己的回答好像越来越偏离题主的问题,觉得很不好意思。所以我后面还会增加一个:我在哪一瞬间对英国的美好印象,某种程度的破灭。是有这样一个瞬间的。) E7 t, Z; J" D& g1 D6 }
( V H5 w0 W" Q$ q/ A; H( X$ R………………………………………………………………分割线…………………………………………………………; t8 Y. y- @0 R [9 F
有趣的灵魂。. X7 C4 I. D( Q8 n
英国人,至少我遇到的那些,有一个共性特点,他们注重精神上的享受远超物质。
7 ]" s! H C9 n, d. L举例1:我有一回去牛津开会,中午吃饭刚好和会议的主席, 他在牛津念书的女儿和女儿同学同桌,同学是个帅小哥,个子将近一米九,一头棕色卷发,皮肤白皙、眼睛明亮,长得超级好看,让人觉得为什么不去当模特或者演电影的那种好看。小哥举手投足很有仪态,看起来出身好人家的那种,同时特别真诚可爱,每遇到好吃的菜就欢呼一下,眼睛里发着亮光,就是小男孩遇到美食的自然反应,不是美食家,老饕餮们端着,品鉴着,评价着的繁文缛节。但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他那天穿的衣服:因为他不是来开会,而是来蹭饭的,没穿正装穿了一件普通的帽衫,确定已经很旧了,袖口松垮垮的塌在手腕上,还有一些线头散落,袖口边上是斑斑点点一些颜料,感觉就是洗过很多次但是洗不掉剩下的那种。像是刷墙什么留下来的吧。纪梵希说赫本就是那种,把麻袋穿在身上也能显出高贵的女人。我那天心里一直在感叹:眼前可真就是一个把麻袋穿身上的孩子;因为没有着装规范,他自己穿成这样毫不介意,别人好像自然地就跟着不介意;他足够放松和自信,大家也就被这自信无声的影响了。追求精神上的美和身体上的美,完全超越了追求物质层面的、衣服包包手表鞋子的美;一个人太年轻穿名牌,还会被人笑话。我就遇到过,我参加过一个朋友的乔迁之喜,去的都是博士博后和医生之类,当下就有人问我如何看待你们中国留学生都是一身名牌?口气里满是对待暴发户+无知的不屑。我说他们其实都是可怜的孩子,他们的父母突然因为中国发展的机遇有了很多钱,但是父母没有时间好好教育他们,从父母的人生经历来讲,往往也不知道什么才是好的教育,所以就给他们很多钱,让他们拥有最贵的东西;但这其实并不是最好的东西。他们,父母和小孩都需要时间和经历意识到这一点。这样也许下一代就不会再对名牌有这么大的执念了。我说完,那个问我的博士,也觉得这些一身名牌飞扬跋扈的小朋友,其实也都是可怜的孩子,就表示很赞同和理解,没有用其他问题折磨我了哈哈。
6 ?' V+ h* L% w; @4 H2 E5 M/ {, y
- ?% x! N2 ^& }. S, j' }8 {6 H举例2:我的隔壁邻居,就是请我和同学吃饭的那个隔壁邻居,他之前是在BBC工作的摄影师,和我说起曾经在英国巨石阵组织过一场冥想活动。我问他在巨石阵里面冥想有什么独特体会吗,毕竟是巨石阵呀?他听完很激动,慷慨激昂说了20多分钟,我这人有个问题,英语记忆力特比特别差,所有我用英语说的,用英语听的,如果语法比较复杂、大词比较多,我就会很快忘记。所以,他说了什么我记不得了,但是我记得我的感受:他发表了很多关于生命、关于世界,关于智力能够给与我们的生命什么样的机会……等等的感言;说得真好,不用修改就可以成为BBC纪录片的解说了。这个老范儿的英国绅士,快50岁了,依然租住在朋友家里,可能是没有自己的房子吧,具体我不清楚。但是他的家布置得超级舒适整洁,家里有一台老古董的脚踏风琴,超棒的听音设备,吃饭都用很优美的瓷器,厨具闪闪发亮……他在阳台上弹吉他的地方,旁边安置了一个喂鸟的玉米笼子和一盆美丽的花,我刚好能从我的阳台上向他打招呼。他总是得体的穿着衬衫、毛衣、皮夹克,带着英国人喜欢的呢子帽;我看他的外套,四季加起来没有超过三件。两件皮夹克和一件卡其布的。感觉都穿了好多好多年,有时光的痕迹,又柔软、又动人。
+ E- t3 W& p% l) ?% a0 w! n9 b2 y/ {举例3:这个社团真的要强烈安利给各位在英读书的大家。英国的佛教中心。
# w* s* Z0 w/ F在英国,能够近距离接触英国民众的社会性社团(学校的学生社团基本都接触的学生,还不算真正的英国社会人),主要是基督教吧我猜。因为你能在街上碰上的,有人喊你给你塞小册子,不厌其烦给你讲解邀你加入的,大概率是基督教。基督教我没接触过,每次他们给我小册子我就笑笑摆摆手;佛教中心是我的邻居推荐给我的,就叫“Buddhist center”距离我住的地方步行15-20分钟。基督教在西方是强势宗教,基本上包揽了一切有信仰需求的,社会阶层的所有层面;有点儿像佛教和道教之于中国。所以我相信在那儿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形形色色的人。佛教传入英国的时间却很晚,目前在英国运营的佛教社团,历史大概才不到100年,而且它非常的“去宗教化”,致力于传递佛教的智慧和世界观,以及如何将这智慧应用于现代生活。去佛教中心的人,都是妥妥儿的无神论者,希望通过对佛法的学习,获得更深入的面对生命和生活的智慧。我在佛教中心玩了一年,每周两次参加活动,认识了不少朋友,就没发现有薯条可乐吃太多的胖大叔胖大婶;相反倒是一堆堆素食主义者,艺术家,音乐家,超过20年从业经验的冥想教师……当然也有一群老阿姨,比如介绍我去的邻居,她先生是谢菲当年有名的建筑师,已经过世了,她用不停的学习、慈善、社团活动充实自己的老年生活。9 e* X/ h2 z9 U
佛教中心的事儿,我以后在我自己的主页上再发吧,在这里借用别人宝地,总觉得不太好意思。总结起来,英国人喜欢玩的东西有一个特点:能够滋养精神,滋养美好的灵魂。例如我的茶道邀请,在英国几乎从来没有失手过。英国人也有喝茶的传统,他们的红茶很多来源于印度大吉岭,那是世界上最好的红茶产区,超市里几镑一大盒的茶包,质量都相当不错。他们当中也有品鉴红酒很厉害的人,红酒的品鉴传统,在基督教文化和西方生活中的地位,完全可以比肩中国茶在佛教文化和东方世俗生活中的地位。不要以为他们不懂,就随便拿出什么都能横着走路,那时候他们“英国人的虚伪”就会对你起作用啦:保持微笑,礼貌地离开,此事再也不会发生第二次。但是当你能告诉他们,通过饮茶不仅可以训练味觉,还能训练身体感觉,进而是整体知觉,从而感受到更丰富精微的世界;并且帮助实践者完成认知上的升级;并且这些东西能从你给他们提供的茶汤中被清晰地体会到的时候,他们会真诚的赞叹中国文化的精妙,并且,用他自己最灵魂中最有趣的那些部分与你互动,真诚的成为你的朋友。
7 E6 j! _' D8 u8 H0 V! d再次声明:不是所有英国人都这样,我的房东和我谈起谢菲“西街”的晚上,都会很遗憾的说:那不是一个好的、可以体现人类文明的地方。西街是谢菲和英国中部有名的酒吧街,每天晚上觥筹交错,我经常在冬天里看到女孩子们穿着凉鞋超短裙,在酒吧外面抽烟;我问他那些女孩难道不冷吗?他很无奈的回答我这句话。% N: H0 I, W1 O- s5 I+ Q
……………………………………………………分割线………………………………………………' ~$ }. N: V7 b3 A
, P1 O, ~! l% I% N. b5 X6 d
现在再来回答一下,什么事情让我对英国的美好印象瞬间破灭。! a* f& N. u. @
+ R9 e2 Q$ X# T: C
我和朋友在曼彻斯特逛超市,出来后看到一个女孩子,大概十八九岁,胖胖的身材,穿着一件八成新的浅色牛仔外套、深色牛仔裤,坐在马路角落的地上喝啤酒,和另一个也坐在地上的人交谈。我问我的朋友(土生土长英国人),为什么她们要坐在马路上喝酒,不回家呀,现在多冷啊。我记得那时新年前后。我的朋友说:因为她们没有家呀!我大惊,问他:你的意思她是乞丐喽?朋友说:是的。; c+ G1 l& ^" E+ J% Z2 O' l: p
我心里就咯噔一下,忍不住又看那个女孩一眼,因为比较胖,看不太出好不好看,那张脸,怎么说呢……是一张没有希望的脸,得过一天且过一天的脸,没有去处、无法安放的脸。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年轻的乞丐,第一次看到这么年轻就这么绝望的人。中国的乞丐不绝望,他们想要讨更多的钱,他们会编出更悲惨的身世故事,想法找到更不容易被城管发现的地点,拼命在城里讨来的钱,立志要在乡下盖几间房子……在中国,在正常的社会范畴内(吸毒那些我没见过,不能算在里面)我几乎没有看见过真正绝望的人,每个人都在拼命的往前奔,从奔生存,到奔子女教育,奔房子车子,奔事业、奔社会威望、一层又一层打怪升级。大概真正绝望的只有病人,无药可医那种。甚至无钱买药的人也不是真正绝望,他们渴望生存,他们对自己没钱得到治疗充满愤怒;愤怒是与绝望完全不相同的东西呀……但是这个年轻的女孩子,她有酒喝,有饭吃(也许只是垃圾食品),有八成新的衣服穿,她只是没有任何希望。
' I# Y. j+ q% F那个瞬间真的惊到我了。我看见了在一个高福利社会里,社会最底层被福利供养起来,但是却只能自我放弃,没有出头之日、没有动力改变的那种绝望。
/ i; Z4 g- B" q0 z我的另一个朋友,剑桥的医生小哥说,在谢菲,冬天有百分之十几的人,没有钱烧暖气。我很惊讶:“那很冷呀,你们政府不是有给穷人相关的补贴吗?”他说,是有补贴,但是他们转眼就会拿去买酒喝,买毒品。他刚毕业是精神科的助理医生,做了一年多做到自己抑郁了,转行做ICU重症护理医生。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很多精神科的病人,都与毒品和酗酒有关,他给他们开药,治好了他们的成瘾症、抑郁症;但是只要他们还在那个环境里生活,很快就又回到老路上,没人能帮得了,他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不如ICU重症监护。
9 h* Q9 _+ S) G我在英国见到一种人:被酒毁了的人。按说中国人也喝酒,而且喝起来比他们厉害多了,都是52度往上走,和他们只喝点啤酒,烈度酒还要加快冰的人,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但是我在中国没看见过被酒毁掉的脸,那种……一看就是在酒精里面浸泡了好多好多年、已经严重变形的人的脸,你看见这样的脸就会觉得不仅他的身体已经千疮百孔,连带他的灵魂也已经完全被酒精腐蚀。那是一种极其独特的感受,想象不出来,但只要看见马上就能明白我说的是什么。 h1 [3 I0 W+ |
当我看见那个乞丐小女孩,那种绝望:那种一切无所谓、万事提不起兴趣、世界与我有何相干……的那种完完全全的、自由的、自主的、对希望的彻底放弃,我能想象再过些年,她的脸也许也会变成那种脸。
; s: R% K9 @1 \$ }+ s( I9 G4 p
. G- p# V" |, t& _2 a9 e8 ]) x我觉得人应该活得有希望,无论这希望是什么,崇高还是卑劣,希望总是一种力量,推动我们突破此刻,进入未来。在英国,有上层的美好的人,像那个牛津的小哥,他那天穿的衣服可能比那个乞丐女孩还要破些;有下层的无声的绝望,被淹没在黑暗里,而那黑暗是暗中之人觉不出的,因此也不想去改变,只愿意沉沦在酒精里。无论多少人企图帮助他们,捐赠食物、衣物、建设收容所,在公共厕所安装淋浴设施,设法给他们的生命以尊严……但是他们的生命没有尊严,因为他们自己放弃了尊严。! s; `& K' s9 _
当一个人想要他生命的尊严的时候,无论何种情况,你怎么能说他没有?但是当他自己放弃了的时候,你又怎么能说他有?
/ s! i3 F" C: Y5 K…………………………………………………………分割线………………………………………………………… }- T) X2 {: x+ G
/ }7 I" \( j" H0 {这么长一个回答,终于走到了正题上,惭愧惭愧。. y! h; A$ {% l9 ?
但是总体来说,我在英国遇到的好的人和事,远远多于不好的。英国的国民有很多让我赞叹的地方,当然知乎里吐槽英国人的性格、处事之道、傲慢什么的,我把它看成不同民族在社交上的一些惯性反应。; {' m4 @( y+ G! ?( \8 D- O8 m) P
更具体的,就不在这里详细展开了。也许今后我会在知乎里更新一些相关的内容,还有一个要超级安利的、暑假去玩的去处,英国南部的“净土节”,是英国佛教界每年一度的盛会,那真是一个让人大开眼界的地方:众生平等,一切法平等,人神同在的一个梦幻泡影。2 {0 r6 n2 i+ r' R( Y# z: d2 R
我在知乎里逐渐更新吧。7 r; B2 ]* d" f ^
感谢各位的点赞,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