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 y; u5 k9 U2 y
孙祁岗(独立评论员)2021-06-22 16:382 h% l) T/ [5 a6 p
近日,在山东潍坊的一所中学,一位地理老师让学生暂停自习,去欣赏彩虹和晚霞。这位颇具“浪漫情怀”的老师受到了广泛称赞。该教师表示,用一节晚自习,换这美好的瞬间,非常有价值。
- x+ n/ r/ r! v% ~+ r2 c无独有偶,此前,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实验中学高三政治老师为减轻学生的高考压力,在晚自习间隙让学生出教室欣赏晚霞。“老师暂停讲课让高三学生看晚霞减压”这一话题在网络引发热议。这种教育方式得到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一致认可。现代快报点评:懂美育的老师,是学生之幸;楚天都市报点评:师生同看晚霞,那是最美的一课;人民资讯点评:“暂停上课观晚霞”,让我们看到教育本来的模样……这折射出舆论对教育的关注,也折射出社会对教育回归“育人”本位的期待。+ h# H- v( o! u# G! S# Y4 ~, [9 Z. k
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要做到目中有“人”
# J0 }" Y; m- Y8 }! ?& G' L( x8 o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个体健康成长,实现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是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载体。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除了知识与技能,还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人求真、向善、爱美,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Z; l) q X" O# {) A/ X: y: @
然而,当“考什么学什么,不考的不讲”成为多数教师秘而不宣的选择时,教育的选拔功能被无限放大,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弱化就会成为必然。教育学是人学,目中无人的教育,如何育人?教育要回归“育人”本位,还需落实到“人”上。要做到目中有“人”,关注“人”的成长,人才、人格、人文三者不可偏废。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回归“育人”本位。8 b G, I. N7 f D6 |" i9 \
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要重视“无用之用”
' k6 p i: L2 G' W* v( S1 X m兴趣爱好是个人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玩”的教育效果是潜移默化的,看似无用,实则有“无用之用”的功效。如今的教育机制侧重于选拔,分数成为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必然会制约人的全面发展。“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方式,决定了与中高考有关的就是“有用”的,与之无关的就是“无用”的,其扼杀的不只是学生的兴趣与乐趣,还有学生的想象力和生活热情。只讲分数的教育是无趣的,甚至是可怕的。笔者以为,学校要重视教育中的“无用之用”,鼓励师生培养有益身心健康、能提升自身素养的兴趣爱好。
M' N) _: d% r& n1 x% w+ \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教育要回归生活
2 S" Z9 P" |; m3 s$ L) Z% x3 r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教育回归“育人”本位的开端。在高考面前,学校和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学业,忽视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其他能力的培养。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知识与文凭,而是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人。
- B( y" X8 F( g* L+ U0 n% W怀特海认为,抛开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为考试而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教育不等于智育,要回归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生存的本领,感悟生命的意义,体会生活的价值。教育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生活,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首先要回归生活。 i$ C" e! c& _7 A; \
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要给师生“玩”的空间和时间
# Q, F9 R, I. C" A+ x/ r; a在教育焦虑普遍存在的教育生态下,“玩”尤为必要,对师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大有裨益。当然,玩不能局限于娱乐,其领域应该更宽更广。更为重要的是,要玩出品位,不断提升师生素养。学校要给师生“玩”的空间和时间,鼓励教师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引领教师“乐玩”“会玩”“善玩”,带着学生一起“玩”,以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 o" ^) u/ U/ M$ \6 f. N. Y# E2 @+ ]教育是触碰生命的过程,更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教育即生长,世间万物,事事皆可格物致知、修身正心。我们的教育需要向美而生,需要更多让学生“停课看晚霞”的教师。
7 x; [% t# B$ Q1 y(作者孙祁岗,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