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老舍在《我的母亲》中,这样写道:“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0 b2 z7 ~. M: o% r+ I7 ]1 g诚然,大部分的孩子,他们的未来会如何,都是母亲“灌养”的。0 H+ \2 K2 a5 J( I
 母亲是什么样子,用什么方法育儿,真的要慎重考虑,长期谋划。
 ( J! i3 ?6 Q& P  E% t2 l" J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看清楚,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并且没有太多纠错的机会。, W: Q' \2 _5 V9 f# {  P/ v
 
 2 k2 Q6 K6 o1 p4 [) F
 . D' y4 \8 M: t+ j/ y" u01
 " ]/ R7 s( [" O. N% c1 ~买买买的母亲,养不出生活节俭的孩子。
 9 h- L( X1 {$ |& P8 g作为70后,我有这样的经历:跟母亲一起去集市卖菜。) L- W: P6 ~# s& c8 N- i% @
 我实在是饿了,就央求母亲,买一个包子。/ {6 [  k' K: I& T$ o- M  L
 母亲给我买了包子,自己却没有,还说:“我不饿,回家后再吃饭。”' j4 V4 w# R# L& ]6 L) O- E
 过了中午,我们终于把菜卖完了。走了三里多路,回到家。
 # h% N' W; n- Y+ M' G' R" B" t反正孩子们要买什么,母亲会严格控制;母亲尽量做到不买。
 4 A/ Y: V% B8 g# H2 b9 R3 m在贫穷的时代,母亲只能从牙缝里省钱,给孩子们读书,保证家里的柴米油盐。
 + H; N% ?1 p2 B: W2 A; h
 农村有句谚语:“家有一心,有钱买金;家有二心,无钱买针。”; B# V4 K6 t' u: V* N3 Q) D如果一家人都省吃俭用,这存款是肯定会有的,经济上的压力不大。
 8 F. D& g- j( [& A0 d1 h8 t7 f反之,那些对儿女的购买欲,有求必应的母亲,肯定是惯儿女,养败家子。
 0 C1 ?' k6 a7 f6 r' L1 p% T* r# P母亲自己也喜欢看到什么,就买什么。这家庭里,会有很多不必要的东西,最终让金钱白白浪费。9 {: [/ ~; i  [  i3 @
 母亲胡乱买,父亲赚钱的压力就大了。家庭的二心就出现了。家穷了,孩子无节制,这收支矛盾就无限扩大。
 & T0 I+ ]1 o! y/ {, G9 s02
 : v) x+ l3 t8 B# l刷刷刷的母亲,养不出放下手机的孩子。8 c& J. j1 s" @
 看过这样的家庭吗?3 X7 i0 R1 R6 C$ m3 q6 ~1 C4 X% o
 母亲对孩子要求:“学习期间,一律不能看手机。”
 ) K( N# k- _4 {6 `母亲提要求的时候,自己抱着手机,盯着屏幕,一动不动。眼睛都没有看孩子一下。
 ' H  P* @  ~$ j6 b8 V到了傍晚,孩子散学回来,要写作业。母亲也会陪伴。( X9 p6 K) ?1 b1 D, r
 孩子写作业,母亲在旁边玩手机,刷无聊的小视频,时不时发出乱七八糟的声音,忍不住笑出来。
 + l8 a' e# w8 V' ?  j- m孩子在母亲的引导下,会认真写作业吗?人人心中有一个答案。4 D. k5 t% w; j& s9 S7 v
 也有这样的家庭:孩子读书的时候,遇到一个小难题,母亲第一时间,不是看题目,分析,而是拿出手机,让孩子自己去找答案。
 ) a9 @  {9 M6 q& ^3 `& u孩子呢?手机到手,就完全时空了,找题目是很随意的,看手机是很认真的。4 A8 v2 [. T* O9 @$ g
 凡事都去手机里找答案,说明了“母亲不爱学习,不会思考”。1 h$ o9 D" m3 u; V3 z
 还看过这样的母亲——但凡孩子闹腾,就给孩子手机,哄一哄。母亲就可以专注打麻将,跳舞等。
 / J* F  s4 }3 `: }3 i技术成瘾专家特雷莎·桑切斯说:“每当有人给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内容点赞时,我们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脉冲就会增加。”
 3 p: ~$ s( G# ?手机带来的快乐,是很短暂的,对学业的伤害却是长久的。
 6 j) l+ Q& r: g' F# |( r孩子跟着手机成长,结果肯定是学习不太好,仕途迷茫。. H- U$ \* Z. a7 O) i2 ^6 Q
 
 9 L" ^$ J* ?' r2 C( x
 % x3 P" ^4 e2 x03
 . r8 K0 a% n: Z3 _! w/ H3 c5 r骂骂骂的母亲,养不出情绪稳定的孩子。
 - W) e$ I. |' [. {! a
 思想家福泽谕吉说过:“如果父母责备孩子礼貌不周,那么孩子也会笑话父母教育失策。”; v4 X/ ?2 ]# u- y& ]当母亲反复责备孩子的时候,孩子会很伤心。
 8 G: l7 K/ y) w" x% f( _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反驳。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1 F; [0 y& k0 e
 孩子不断反驳,母亲就压不住了。孩子可能会走极端。比方说,离家出走,放弃学业。& ^1 p+ X. ~, c/ Y0 Y+ }0 o" J2 s
 不得不说,“一个家庭走向不幸,往往是从家里有一个爱责骂的人开始的。”3 r5 S1 s0 |, c* \/ f6 X( |
 母亲骂孩子,就是否定了孩子的成绩,只是看到了孩子的缺点,也无法理解孩子的缺点。教育,是居高临下的。
 % U. M0 J) E+ y" F! W2 }. W母亲骂父亲,这就让父亲在家,失去尊严。也许孩子也会跟着母亲,一起骂父亲。4 z% e' w% |7 C( T0 e/ t- D
 母亲骂公公婆婆,孝道就没有了。孩子的眼里,公公婆婆就是很恶毒的人。9 n4 s; @; O5 N: ]' |) |" T2 w0 I
 骂不能解决问题,但是可以把问题变得更加糟糕。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情绪不稳,在所难免。+ T5 K+ p$ Y* f7 f& H! m8 {0 ^: [
 044 |) h8 t$ y! Z) M
 管管管的母亲,养不出独自奋斗的孩子。
 ' _# `# @' [" \  _# y# K孩子要去学美术,母亲不允许,非要孩子学舞蹈。1 k8 Y' t* G  q) j* T0 [
 孩子去了舞蹈班,却一点兴趣都没有,然后就学习成绩很差。
 ( D; Y' j3 ~% e2 H$ ]+ k6 R孩子二十多岁,要找对象了。但凡母亲不喜欢的人,都否定了。孩子到了三十岁,还可能是单身。
 5 \/ d! C) `* \; @" [) |+ j1 J9 @( M孩子要从事什么工作,母亲都不答应,非要孩子到体制内。而孩子反复考试,也没有办法进入体制内。
 & i9 |. s! k) y, D0 y! q对孩子的什么事情,都严格管控,这不是爱,而是控制欲太强。
 ' m( K) }% v$ {: |
 作家萧伯纳说过:“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 `% e/ V, d- M% R9 ^; M每个人都要学会自控,否则就无法独立,无法成为真正的人。
 , Q7 O" \: S, }/ ?被母亲掌控一辈子的孩子,就如同在大树下的小草,暗无天日。' P  A' u& a2 X3 t0 J  v& p' D/ `
 * e; B* r: r: c$ _; j1 Q. t
 1 N  c3 r( n/ }; I* j4 g
 
 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指出:“每个人都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将会影响他的一生。”作为母亲,应该思考,应该如何做,才算是合格的母亲。千万不要毁掉了孩子,还不自知。; l4 ]/ h1 \2 o; g' C" u- a9 N9 I. W" x6 Q8 H, P  e; d' Y( M6 ?+ i
 会鼓励的母亲,养出勇敢的孩子。
 1 H, R5 g1 l1 h9 {% T' T+ L& G会肯定父亲的母亲,养出尊重父母的孩子。) \, p3 h7 _; w! E# z
 会节约的母亲,养出懂得理财的孩子。* i. h1 t3 ~! Y8 d  C5 \5 s
 会好好说话的母亲,养出心平气和的孩子。( l6 J% G& Y  E8 q( ]6 ]) \
 会拿起书本的母亲,养出爱学习的孩子......
 $ ^% c1 J* O2 A3 O3 M- m7 G( l9 B8 H孩子的第一步是母亲扶着的,第一句话是母亲教的,第一次上学是母亲送去的,第一口饭是母亲喂的,千万别大意。: }0 z' d& }2 n- K  k& W8 }
 作者:布衣粗食。
 7 d  ~) w  p0 V$ y& `( I9 Q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