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日零时,美国联邦政府资金正式耗尽,时隔七年再度陷入停摆僵局。国会参议院在9月30日的表决中,先后否决了共和党与民主党提出的临时拨款法案,让这场持续数月的预算博弈最终演变为全国性的行政瘫痪。从国家公园关闭到护照办理停滞,从数十万雇员面临失业风险到每天数亿美元的经济损耗,这场人为制造的危机,早已超越了财政分歧的范畴,成为美式民主失灵的鲜活注脚。
g. V, g6 g# }7 v' E+ U. x9 B( @0 e1 o6 K* ^
停摆不是意外:一场早有预谋的政治博弈, b5 _* J9 v+ }* P
& `5 o v; f6 x0 q美国政府停摆的剧本,从来都写在联邦财政制度的基因里。按照美国法律,联邦财年从每年10月1日开始,国会必须在此之前通过12项常规拨款法案,为政府各部门的运转提供资金支持。但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自1976年现行预算制度实施以来,国会仅在4个年份按时完成了拨款程序,绝大多数时候都依赖临时拨款法案"续命"。
* R% q8 w# v& x2 O8 u9 I& j
5 V1 P5 r+ r6 J8 r: O2025年的这场危机,早在春夏之交就已埋下伏笔。国会两党从一开始就围绕医保补贴、移民执法经费等议题陷入拉锯,导致12项常规拨款法案的讨论全面停滞。进入9月关键期后,众议院共和党人仓促推出一份临时拨款法案,计划将资金支持延长至11月21日,但法案中包含的医疗补助削减条款和保守政策附加条件,立即遭到民主党强烈反对。几乎同时,民主党在参议院提出的替代方案因主张维持"奥巴马医改"补贴并增加社会开支,也被共和党全盘否决。+ b$ F- k# R- g9 @: |4 ?2 R7 z0 u& k
4 ^' b- `! }6 @- r \6 q5 l3 \1 M c
5 W$ v* C' C, |3 Y! |
更致命的是,9月下旬国会多数时间处于休会状态,留给两党协商的实际工作日仅剩下月末最后两三天。就在这关键时刻,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于9月25日抛出"重磅炸弹",下令各机构准备实施RIF(强制裁员),而非以往常规的非必要岗位无薪休假。这种打破政治默契的举动,既是向国会施压的手段,也让这场停摆的后果变得更加不可预测。
- L# b9 i+ j& b: I4 T8 k0 I- E( t- I" h
当9月30日午夜的时钟敲响,众议院勉强通过的共和党版本法案在参议院遭遇滑铁卢,两党都在公开声明中指责对方是"停摆元凶"。共和党领袖图恩宣称民主党"用医保条件绑架预算",民主党领袖舒默则痛斥共和党"拿政府运转当儿戏",而特朗普总统更是直接将责任归咎于民主党,并扬言要实施"不可逆转的大规模裁员"。这场互相甩锅的政治秀,最终将美国政府推向了停摆的悬崖。
7 k" |6 [, U! O" ~% t# _9 k9 V5 k9 V
) K4 v& }/ Q% l" @& n0 E. e# d民生阵痛:80万家庭的生计与千万人的生活困境
, \2 F% g3 D* ]' N7 a2 I' c i E( \" r1 x2 P
对普通美国人而言,政府停摆从来不是遥远的政治新闻,而是切身的生活冲击。此次停摆直接波及约80万联邦雇员,其中一部分被迫进入无薪休假状态,另一部分则面临"永久性裁员"的风险——这是美国政府首次在停摆危机中明确提出裁员计划,彻底打破了"停摆只是暂时停工"的惯例。4 F# Z7 s* `& I! O U: a R, t
% X# X4 M0 n; X$ q# M* |
在华盛顿特区的联邦办公区,不少雇员在10月1日清晨收到了停工通知。一位在社会保障局工作了12年的职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房贷还款日下周就到了,现在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拿到工资,更怕明天就收到裁员信。"据估算,这些雇员的日薪酬成本高达4亿美元,停摆每持续一天,就意味着数百万家庭的收入来源被切断。4 s& k8 J% K3 ^" S6 M
4 t* I4 Z a7 y' c9 ]
% r0 v u" e7 P' f
5 m; D$ v- O( X' z: |公共服务的中断则让更多人陷入不便。国家公园系统率先"停摆",黄石、大峡谷等知名景区全面关闭,每天不仅损失100万美元门票收入,更让周边商户承受7700万美元的日损失。在纽约、洛杉矶等大城市,移民局和领事馆的窗口大幅缩减,护照、绿卡和签证办理时间延长数周,不少商务出行和海外探亲计划被迫搁浅。
) S" C% m3 v- C$ o8 X' x A$ M: Q, ~6 Q; J1 y: u3 \' e
弱势群体成为受冲击最严重的群体。数百万依赖联邦补贴的低收入家庭,面临食品券发放延迟、住房援助中断的困境;学前教育机构和公立学校因联邦资金缺位,不得不暂停午餐补贴项目,多地学校只能依靠地方政府垫付资金维持运转。医疗领域的影响更为深远,疾控中心的流行病学监测工作放缓,药监局的新药审批流程暂停,而医保补贴的不确定性则让数十万家庭面临保险断档风险。% i* m" \- l7 S& `) _, r: B) T- R& {( b" p: ~
5 U7 `: ^4 p5 _交通出行也受到连锁影响。联邦航空管理局的部分安全检查和新航线审批工作暂停,虽未直接导致航班停飞,但业内人士警告,若停摆持续超过一周,可能引发航班延误潮。能源领域同样承压,数百份钻井许可证的审批停滞,给页岩油产业的生产计划蒙上阴影。
+ E6 i5 k8 Q P+ h1 f- F
& a( K$ u2 C; i! [$ @经济重创:每天蒸发数亿的"政治成本"
8 b" C# _3 o( A7 p6 {9 G5 z# t! P1 P& T; T% Q. i( _. D) B% |1 }2 I) W
政府停摆对美国经济的打击是多维且即时的。高盛集团的测算显示,政府每停摆一周,经济增速将下降约0.15个百分点,若计入私营部门的间接损失,这一数字将升至0.2个百分点。美国旅游协会的数据更触目惊心:仅旅游业一周就将损失10亿美元,相当于每天蒸发1.4亿美元。$ h- c/ U8 f* H) E
' A+ O0 z7 R+ m ?( j: c4 d历史经验早已验证了这种损失的真实性。2018年底至2019年初的政府停摆持续35天,造成了超过1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其中约30亿美元是永久性损失,无法通过停摆结束后的恢复性支出弥补。而2025年的停摆因叠加了裁员预期,损失可能更为严重。有经济学家估算,此次停摆若持续两周,仅联邦雇员薪酬损失和公共服务中断就将导致直接经济损失超70亿美元,若引发市场恐慌,损失规模可能翻倍。
7 D+ B: S, K* z2 X1 E' ~ {; C. y, E! x9 B4 \
; d; q3 `) ~. u: v1 U
' A7 D1 ?$ [* _金融市场的波动同样不容忽视。随着劳工统计局等机构停摆,9月份就业数据、第三季度GDP等关键经济指标的发布将被迫推迟。这种"数据真空"会直接干扰投资者判断,加剧美债收益率和美元汇率的波动,甚至可能影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决策——在通胀压力尚未完全缓解的背景下,政策误判的风险显著上升。 z3 P1 { W/ F8 h4 l0 t5 g
# Q1 u, o8 N. C中小企业成了"无辜的受害者"。依赖政府合同的承包商面临违约风险,尤其是在基建、信息技术等领域,不少企业已接到通知暂停项目施工。在华盛顿周边,为联邦雇员提供餐饮、通勤服务的小商户,因客源骤减纷纷缩短营业时间,部分现金流紧张的店铺已开始裁员应对。
. u R+ A0 |4 l3 k# ]1 c Z% X, n
2 ~# ?* t7 O6 H* q4 {更长远的影响在于政府信用的损耗。每次停摆都会削弱投资者对美国财政稳定性的信心,推高政府借贷成本。有分析师指出,若此次停摆与后续债务上限问题叠加,可能导致美国国债信用评级再次下调,进一步加剧财政困境。& {1 x0 D3 K8 N9 D7 ~2 Q8 M
* W1 P7 M5 c5 P3 l! Z' Z) p) B1 E制度之困:20次停摆背后的美式民主失灵
# Q0 X' C3 p/ Z2 V9 f* q: w
s8 e$ H! _8 C- X& N从1970年代至今,美国联邦政府因两党分歧导致的停摆已超过20次,平均每两年就会上演一次类似闹剧。但2025年的这场危机,标志着美国政治极化已进入新阶段——以往停摆多是"短期阵痛",各方仍遵守"先开门再谈判"的默契,而此次白宫直接抛出"永久性裁员"计划,意味着政治博弈的底线正在不断下沉。9 {- a8 L3 k& [6 _) y' Y ?: j4 Q
, }% D# C1 D. m
0 z7 k& }8 S- V* c7 g0 g- s! j0 ?; p
V4 E5 s$ z+ L9 d! A这种极化的根源,在于两党将预算法案彻底工具化。正如分析人士指出的,两党在预算问题上"谈不拢"的本质是"不想谈拢",而是将拨款程序当作谋求政治利益、推卸执政责任的筹码。共和党借临时拨款法案推销保守政策,民主党则通过阻挠议事维护自身基本盘,双方都将选民利益置于党派斗争之后。0 ?2 M3 J" Y2 }/ f
& K5 a; S# x* L3 V' |' ^& C3 O参议院的议事规则更成了加剧僵局的"催化剂"。在参议院,终止冗长辩论需要60票支持,而当前共和党仅占53席,无法单独推动表决。民主党正是利用这一规则阻挠共和党法案通过,而共和党也拒绝在关键条款上妥协,最终形成"谁也赢不了,谁也不让步"的死局。这种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在政治极化的背景下被无限放大,让预算审批从行政程序异化为政治战场。
; B' g' W% U& Q: F2 [ f Y: o0 U$ K' e O4 _7 h7 }5 e
民众对这种政治操弄早已心生厌倦。民调显示,超过60%的美国人对两党在预算问题上的表现表示不满,认为他们"更关心党派利益而非国家福祉"。但选票压力并未转化为妥协动力,反而让更多议员选择"站边表态"——在社交媒体时代,任何妥协都可能被贴上"背叛者"的标签,这使得中间派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a- E. [( U% d# Q3 a P
) x& B# Q; D+ [/ F
破局希望:短期停摆后的妥协迷局 ]2 q7 P5 X' S/ `- p% y
# K' U) `+ d/ ]# A. R; ^8 G5 m
尽管局势僵持,但从历史经验和当前态势看,"短期停摆+临时拨款"仍是最可能的破局方式。随着停摆持续,民生压力和经济损失将不断累积,民意反弹和市场恐慌会迫使两党回到谈判桌前。舆论普遍预测,在经历几天混乱后,双方可能达成一份"无附加条件"的临时拨款协议,先让政府"开门",再就医保补贴等争议议题展开后续谈判。2 R: g% a& r/ f5 g7 ?
4 S1 [% S2 x; P q
妥协的关键将集中在医保补贴的处理上。共和党主张"干净拨款",要求将医保议题与临时预算脱钩;民主党则坚持"健康保障不容交易",要求明确补贴延续方案。最终可能的结果是,共和党同意将医保补贴问题纳入11月的常规拨款谈判议程,民主党则放弃在临时法案中附加相关条款,为法案通过扫清障碍。8 J. J, T8 N. |. b* q2 ~
3 m A, F# I z( a0 g# F
但这种"技术性妥协"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只要党派极化的趋势不改变,预算博弈的戏码仍会在未来不断重演。2025年停摆中出现的"裁员威胁",可能成为未来政治斗争的新工具,进一步加剧政府运转的不确定性。正如美国媒体评论的:"我们解决了这次停摆,却解决不了下次停摆的隐患。"
: \- U# p2 G5 C6 X- M: r& ?# n [' E" D1 z% [3 z0 G4 J- `. B6 @9 o2 s
结语:停摆落幕,制度困局仍在6 k% a# `0 i; M
: n8 E. K6 V6 v& H* i* }: [
美国政府停摆的闹剧或许会在几天或几周后落幕,但它暴露的制度性缺陷却难以愈合。当预算审批沦为党派斗争的武器,当80万雇员的生计成为谈判筹码,当每天数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被视为"政治成本",美式民主的光环正在逐渐褪色。! H; o# _. I z
- D z9 z- O y0 f5 u/ Z5 _( c2 T4 ], o; i) \3 U( q* ~
4 `5 E) B. W, I3 \2025年的这场停摆,给美国政治敲响了警钟:如果两党不能重建政治互信,不能将国家利益置于党派分歧之上,那么下一次停摆可能不会太远,其造成的伤害也可能更加深远。对普通美国人而言,他们期待的不是政治口号的交锋,而是稳定的收入、可靠的服务和健康的经济——这些最基本的诉求,在无休止的政治博弈中,正变得越来越遥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