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的一个清晨,北京天安门广场迎来了一户特殊的人家。李鹏与妻子朱琳带着三个孩子——小鹏、小琳和小勇,在广场上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全家福。照片中,李鹏身着朴素的白衬衫,头发浓密,眼神温和;朱琳短发利落,气质沉稳;三个孩子并排站立,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 z" {. B' P# L5 p5 R4 k8 S
# U7 `/ O. _% ~$ H& F, ]) z0 w4 C) M" U+ E; I
8 I9 J0 e Q% s0 U- l( k5 }8 k: v7 J
李鹏家里的情况,跟很多人不太一样,他父亲李硕勋是革命烈士,三岁人就没了,母亲赵君陶一个人硬是把他带大,小时候跟着在重庆、延安这些地方跑,身边见的都是邓颖超、周恩来这样的人,天天看着听着,慢慢就懂了什么是革命,信念这个东西,就是这么一天天长出来的,后来20岁去了苏联,在莫斯科动力学院学水电,一学就是五年,回国后主动要求去最基层,吉林丰满发电厂,从一个技术员做起,新中国的电力事业刚起步,到处都需要人手。
0 U) [6 E7 Q0 `- V+ E
1 C/ V4 K6 p& H6 i3 E
0 I. Q; B D" s1 g/ I' N o, I8 q+ f1 M
在东北那会儿,李鹏认识了朱琳,俩人的故事也挺特别,1957年元旦的联欢会,朱琳是俄语翻译,话说得特别好,整个人的感觉也不一样,李鹏一下子就注意到了,舞会上两个人跳了舞,就这么慢慢熟悉起来,感情越来越深,到了1958年7月,俩人就在北京登记结了婚,这一晃就是六十多年的日子,国家建设那些年风风雨雨,他们夫妻俩一直相互扶持着。
% T6 |- D; z! ?* ?7 n) b! j& j. w, i% F1 ^9 B3 b; L* v" g0 w) W
5 Z" Y. k5 P& U4 ~# j, M I: J7 d- j+ K% t$ p+ U% Y1 m+ A
那张在天安门广场拍的全家福,选这个地方拍照是有想法的,革命家庭对国家的感情不一样,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在这么个有历史意义的地方留个影像,不光是家里的纪念,也是一份对国家的敬意,照片里的几个孩子,小鹏后来进了能源行业,小琳搞电力自动化,小勇也在自己的岗位上踏实做事,父母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学,他们家这种传统,就是把个人的想法和国家的发展放一块儿,一代一代往下传。
+ q5 o7 m: o/ s. v: N0 D8 u# {5 H, _* I: Q, I0 }6 v
4 G R& C6 H2 g0 d# y7 a' ^1 e
8 P; D& [/ ^3 J' `
这张全家福说它珍贵,也是因为那个年代很特殊,1960年代,国家正在搞社会主义建设,李鹏当时是北京电业管理局的负责人,工作特别忙,压力也大,可家里人还是要找时间聚一聚,照片里大家看起来很轻松,跟外面的大环境形成对比,外面国际国内事情多,家里还是充满温情,革命后代有自己的处理方式,事业和家庭怎么找到平衡,这张照片里能看出点门道,它就像中国现代史的一个小窗口,把李鹏的个人经历串了起来,从烈士遗孤到留苏学生,从技术人才到领导干部,再到他的家庭生活,这些零碎的片段拼在一起,就是一幅历史画卷,国家的命运跟个人的故事,那种张力全在细节里,讲的就是那个时代的人是怎么过日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