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 C* W1 d; e' e3 { x) \近来门诊里常听到一句话:“天气一凉,血糖就开始乱飙。”看似一句调侃,背后却是真实的现象。秋季气温下降后,很多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比夏天明显,控制难度也大了不少。: U. t* ^& N& {) h$ O3 n0 E
内分泌科医生甚至总结出一个规律:一年中最容易出问题的季节,不是酷暑,也不是严冬,而是这段从热转凉的时间段。: z: `0 I" c: N- a) c3 q: ], H3 b) g7 n x
- O# L- ^6 r2 {$ l( B" D
( R0 p8 n z7 u) B) b% g
因为气温变化会直接影响代谢速度、激素分泌、血管收缩、食欲状态和胰岛素敏感性,稍不注意,就可能让本已不稳的血糖彻底失控。尤其是早晨、中午、晚上这三个时间点,是血糖波动的“高危时段”,很多人就是在这些细节上栽了跟头。 K) t; e R2 o4 C7 X$ h8 y0 t
首先,早晨是最危险的时间点之一。气温下降后,清晨的体温和代谢状态会有所不同,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肝糖输出量上升,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偏高。
2 O: ~) u2 [" {5 z# x. L+ c
1 j8 o* A$ M/ z. {' i9 |; j( q% P7 E0 Z- o0 _; z4 b# \
最常见的错误,就是一早起床就不吃早餐或者拖着不吃。有些人觉得不吃饭可以“控糖”,结果却恰恰相反。空腹太久会导致肝脏持续释放糖原,胰岛素抵抗变严重,血糖不仅不会下降,还可能飙得更高。
' o/ M( w9 \2 I美国糖尿病协会的数据显示,每周有3次以上空腹超过14小时的人,空腹血糖平均值比规律进餐者高出0.9mmol/L。而且空腹状态下,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更差,后面一餐吃下去容易出现餐后高血糖,波动幅度更大。
$ x& g9 O. D# Q
3 W0 _6 i* o( A2 G! ^- h# G: n2 E* r$ x9 |
尤其是老年患者,空腹过久还会增加低血糖性心律失常的风险,甚至诱发脑供血不足。所以早晨千万不要以为“少吃一顿就等于降糖”,那种做法本质上是在让身体进入防御状态,反而更难控制血糖。3 x' B' ]. B3 T1 p
1 x; p9 |. {5 h: g6 _2 A$ K* Q) L
其次,中午的“陷阱”主要有两个。一是很多人午餐吃得过于油腻。天气变凉后食欲明显增强,尤其午餐时常常“加点菜”“多来一碗饭”。可是,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系统对高脂肪的耐受性是非常差的,脂肪摄入过多会让肠道吸收速度变慢,胰岛素峰值延后,导致餐后两小时血糖难以降下来。3 D4 j, w5 v" L. I. Q
( T1 x; ]( ?9 C+ m
# `) P' K8 H! u: w5 ^有研究表明,午餐脂肪热量超过总热量的35%时,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平均上升1.8mmol/L,并且下降速度明显延缓。这种餐后高血糖比空腹高血糖更危险,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并发症的风险。
3 Q& d$ p' m- T/ U/ _/ ?' Q* h尤其对于已经有血管损伤的人来说,反复的餐后血糖冲击会让内皮功能恶化得更快。另一个问题是很多人中午喜欢吃完就躺下睡觉。看似小事,实则是很多人控制不住血糖的根本原因。饭后立即平躺会让胃排空变慢,葡萄糖吸收过程被拉长,血糖曲线不仅更高,而且持续时间更长。
1 u6 e/ ~0 Z: W) b+ W
2 ]' l7 k9 O$ i- E1 Z2 ~# F3 D* Y5 ]4 ~: d0 [2 `$ A* M
更糟的是,餐后血流集中在胃肠道,胰岛素的利用效率也会下降。日本一项追踪2000多名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发现,饭后30分钟内就躺下睡觉的人,平均糖化血红蛋白比饭后活动20分钟以上的人高出0.6%。
) w. v# J+ x6 f$ R- w别看这个数字小,0.6%的差距在长期就意味着并发症风险的显著增加。尤其是合并高血脂或冠心病的患者,饭后马上睡觉还会增加餐后血脂波动,进一步刺激血管壁的炎症反应。+ g, S! r7 d; X9 I
4 Q# c/ B4 @8 d% s* _) l! m( |9 C) m: E5 T6 F! y D
晚上是血糖管理最容易被忽略、但最危险的时间段。第一个常见问题是晚餐吃得太晚。很多人因为工作、社交或习惯,晚上八九点甚至十点才吃饭,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是非常不利的。0 T; F. Y' U' Z5 V: U
夜间胰岛素分泌能力本就较弱,晚餐太晚意味着葡萄糖还没完全代谢,身体就进入睡眠状态,结果就是夜间血糖持续偏高,早晨空腹血糖自然也降不下来。长期如此,糖化血红蛋白居高不下,控制就越来越困难。 p9 o3 h0 a# x; v! z
7 ?3 B8 _% \6 K3 o1 e9 G7 U& }. b0 _- L& x2 f6 t7 ]5 U$ c( O
第二个问题是晚餐吃得太多。气温低了以后,晚饭成了很多人最放纵的一顿,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还常常配点甜品、水果或酒精。这种情况不仅导致血糖当晚飙升,还容易在夜间形成脂肪储存,加重胰岛素抵抗。
7 r0 K U! ^# @9 |1 M( F5 h数据显示,晚餐总热量超过全天40%的人群,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比控制在30%以内的人高出37%。很多人明明药吃得很规律、运动也没落下,就是控制不住晚餐,结果血糖一直居高不下。
2 G& ^% e- q9 A$ K# f/ v- J6 Z: L2 @- r% I# o1 `1 e
7 o# q# k$ Y# U# B& B# a
还有一个最容易被忽视的夜间问题,就是睡前血糖监测和加餐。很多患者以为晚上吃得少、药按时吃就没事了,但实际上,夜间低血糖是糖尿病人群中最危险的情况之一,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或促泌剂的人。
2 E" x9 J3 I, q9 P夜间低血糖不仅容易被忽视,还可能诱发交感神经反射、心律失常,甚至突然猝死。欧美的一项大型研究就显示,约有12%的糖尿病患者夜间死亡与未察觉的低血糖有关。因此,晚上睡前检查血糖、根据数值决定是否适量加餐,是非常关键的防线。: N2 ?1 l1 ^3 t/ l( a
3 k: @0 n! k. w* `# k- l. K
0 K6 j- U }& R% M8 k/ g/ l! _如果血糖低于5.6mmol/L,可以考虑补充一点低GI的食物,比如一小杯无糖牛奶或半片全麦面包,以防止夜间波动。1 W, G: u: [7 K8 g0 h( [6 R3 ?7 C
总的来说,气温下降时血糖控制之所以更难,是因为身体的代谢状态在变化。交感神经兴奋、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能量需求上升,这些因素叠加,让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血糖波动。
$ X" V' j5 H. i1 Z9 }$ e V* |
& U5 a5 X4 w, f5 H5 S! ~$ g/ ^8 I- Z1 V" X$ A% o6 ?
尤其是在早、中、晚三个关键时间点,不良习惯对血糖的影响被放大了数倍。有时候,看似不起眼的一顿饭、一次午睡、一次晚餐时间调整,可能就决定了接下来几个月的血糖走势。血糖控制从来不是靠药物就能搞定的事情,而是饮食、作息、习惯、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7 ~$ s3 N) X9 ~0 e1 p
在笔者看来,控制血糖并不是“管住嘴”这么简单,而是要“管好细节”。天气一凉,很多人习惯性地多吃一点、少动一点、赖床久一点,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往往比吃糖多几克更可怕。; s+ B) v4 T6 K
; B/ ?6 q; G9 @ F# {' N
/ _. h8 I/ F4 r9 f尤其是进入秋季之后,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节奏必须更加规律,早晨不空腹,中午不过饱,晚上不放纵,这是三条最基础却也是最容易忽略的底线。血糖不是一时的数字,而是长期行为的结果。如果真想让它稳定下来,就从这三个时段开始,重新建立身体对“糖”的管理能力。
$ J1 R2 l1 \/ h2 V V1 Q) X( v
2 k7 @7 L! G1 s6 n+ i最后,一个常被忽略的问题是,血糖管理其实并不是单纯为了“控糖”本身,而是为了防止它背后的连锁反应。高血糖不是问题的终点,而是心脏、肾脏、视网膜、神经系统全面损伤的起点。% ]( Y5 r7 ~4 T' g7 g5 }' w" S
6 o- ]3 k, T1 d5 e9 l% s: J
8 z+ B5 b, {7 ~7 I! N你说,既然已经知道了这些风险,还要在每天最关键的时间点掉以轻心吗?所以,天凉之后,不妨比平时更用心一点去生活,那些看似麻烦的小动作,其实是在为未来的身体争取主动权。
6 n- h, `0 z* X6 P别让血糖成为生活的枷锁,让它成为你掌控生活的信号灯。只要细节到位,即便季节变换、气温波动,血糖也依然可以稳稳当当。
! w0 F, m k4 {% }6 Q, {9 T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 O. X5 M2 n0 M2 A2 l. }: V 关于糖尿病患者注意事项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b$ \+ p$ D& @) W7 N. O% O
5 @; p8 s+ q8 {/ Q( U* K7 H$ i
8 Z0 \( Z% C# R$ Y参考资料:
0 I. r; k2 z! j- t5 Z t/ O+ [, \. @$ m, }2 j
[1]赵荣瑶.糖尿病病人用药依从性管理策略的研究进展,循证护理 ,2024-06-25% S9 `" }6 N) q! e$ m0 C
. p- S" W/ Q& t7 N3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