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 p, c; `+ { o% |& |
/ }- I3 F$ L3 a% h2 P- u我们的自驾江苏行之旅结束了首站徐州的观光后前往下一站扬州。2025年9月19日上午八点,我们离开徐州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车程,于中午十二点抵达扬州行的首个景点: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扬州个园观光。& i# E) u) Q7 M& y2 M5 i+ @: B `' S
6 S% o. M2 n9 U$ W
1 R: H0 u. f% S A7 O个园留影(摄影:路人)5 M9 ]6 A c: L3 ^; n2 s
来到个园,只见大门外的一块十分醒目的巨石上镌刻着红绿相间竖排的两行大字,绿色的为“中国四大名园”,红色的为“个园”。我们在个园纪念石上留下一张合影之后进入了园中。) A8 ^* B+ @, c* v
# L9 a& |. v9 G
+ T8 s( @9 ~. t$ `& P7 P Q% G! R走进个园(摄影:冯赣勇); G9 b9 V- I6 z2 I4 M) B0 k
来前在网上了解到,个园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在原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拓建而成。清咸丰年间经历兵焚后逐渐萧条,新中国成立后几经修复,1982年正式对外开放,2014年被列入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点。因为园内拥有多种竹子,竹叶形似“个”字,且主人黄至筠别号个园,故取竹字的一半,命园名为“个园”。" Y1 ^$ E- f7 G: L6 W
- c5 [" ]! {8 }; Q, W3 {) X
2 B8 o6 q! d, C* Z7 G& I# l茂盛的竹林(摄影:冯赣勇); h; N+ m% x' u5 w8 Z& _
走进扬州个园,最先被唤醒的是感官——青石板路带着江南晨露的微凉,粉墙黛瓦间漏下的阳光,恰好落在一丛修剪得宜的竹上,光影斑驳间,“个园”二字的意趣便有了具象。这座以竹为名、以石为魂的清代园林,藏着江南造园艺术的极致巧思,每一步都是与历史的轻声对话。6 I1 l$ H( t2 ?' F% C2 ?4 r
1 E; ?6 _) x5 M5 B3 \
; X. z& o6 z/ b) T园中水榭留影(摄影:刘峻)
1 G: k! k& Y \% q! W1 H" g穿过题有“个园”的月洞门,迎面便是大片竹林。新竹拔节向上,老竹苍劲挺拔,风过之时,竹叶簌簌作响,似在诉说园主黄至筠爱竹的风雅。竹间小径蜿蜒,偶有石凳隐于绿荫下,坐下来听风观竹,便能懂为何古人总以竹喻君子——这份不事张扬的气节,恰是个园的底色。% I2 T5 N6 s4 A+ P* v! i
9 ~0 o# ?6 y% q9 d, l0 Y3 P- n& L3 z" K9 u% }8 h7 |. @2 c: L
个园假山一角(摄影:冯赣勇)- n* J6 X1 ?9 C- l- S
来到园中的核心,当属那四座以“春夏秋冬”为主题的假山,我们按着园中一块标有“登天下第一长廊 赏春夏秋冬全景”导游牌的提示,登上了长廊,果然从上面可以俯瞰浏览整座假山景观的全景。
% A% F/ Y$ Z8 J% |" {+ s3 ~, d: w G
4 B# G# W# v# X观赏四季的长廊(摄影:王珏)
& W/ a' U+ ~ K6 B它也是个园中最负盛名的“四季假山”。春日假山用笋石堆叠,石上爬满藤蔓,旁有小池映景,仿佛江南春日的生机都凝缩于此;夏日假山以太湖石为主,孔洞纵横,午后阳光穿洞而过,在池面上投下细碎光斑,凉意自生;秋日假山选用黄石,石质刚硬,堆叠得巍峨挺拔。$ b( C, M4 U8 E
8 p. ?4 D6 j! o" M" d+ \0 e; S8 N6 H
, g6 Q* [8 \) w4 {2 j) b Y
假山前留影(摄影:王珏)5 z- U7 ]1 C% [1 |* |7 G
从长廊上下来登假山石而上,从另外一个角度再次俯瞰全园景致,感觉一下,仿佛秋风掠过,竟有几分山林野趣;冬日假山则用宣石,石色洁白,似覆薄雪,旁植几株蜡梅,虽无真雪,却能让人联想到冬日的清寂与傲骨。四座假山沿园而布,一步一景,四季流转的意境在此刻有了实体。& T R: d$ Z6 u) t7 a1 u" y
0 S5 s2 N3 k0 K# z% X9 P3 \8 u1 q0 ~
壶天自春景观(摄影:冯赣勇)
: x; v; ]6 @+ N沿着假山步道游走,会发现园中的建筑与自然浑然一体。“壶天自春”轩临池而建,轩内匾额题字雅致,凭栏远眺,池中游鱼嬉戏,对岸假山倒影如画;“住秋阁”藏于秋日假山之巅,阁外楹联“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梅花蕊上寻”,将四季景致与文人情怀巧妙勾连。最妙的是园中的“透风漏月厅”,厅前植竹,厅后凿池,月光皎洁时,竹影映于厅内,池水泛着清辉,“透风漏月”的意境便活了。8 \6 D* s0 _6 C# P
! F6 f( ^" @; T& {
! n" M" W4 N, Q1 `逛至后半园(摄影:冯赣勇)
* H* C( h/ Y- o: `逛至后半园,还能看到当年园主生活的痕迹——精致的雕花窗棂、古朴的桌椅陈设,甚至厨房、书房的布局都保留完好。想象百年前,黄至筠在此邀友赏竹、品茗论诗,江南文人的雅致生活,仿佛就在眼前。
) B* S3 v% I- \9 H- m
( s3 h# V! A7 H5 ]- l
1 j) s9 j) i3 D/ z% A9 p7 F1 [个园月亮门(摄影:冯赣勇)
6 a' C0 G: H: ` ?) ]( K, e$ m! g离园时,回望那道粉墙,竹影依旧,光影已斜。个园的美,从不是刻意的雕琢,而是将自然之趣、文人之思藏进一竹一石、一轩一池里,让每个到访者都能在漫步中,读懂江南的温柔与风骨。* D4 a% \1 c# h6 P' M
2 S q, Y5 I) d
. r' x" l `; l) Q三游瘦西湖留影(摄影:路人)
( G0 x+ ]& \: J当日下午一点半,我们结束了个园游,来到当天的第二个扬州著名的景点:瘦西湖。这里是我继1992年11月23日与2009年12月7日后的三游扬州瘦西湖。时间如梭,转眼之间离最近二游瘦西湖也已经过去了16年。而再次来到这里感觉这座园林好大。
2 S0 Q2 {: h' r6 B8 C, U" s& `
/ h; B7 S; w, Q; b" j; m
+ a4 t; V2 A) r' X3 }( W5 F+ m, P首游瘦西湖(摄影:尤勇)
Q }9 C5 [5 h9 T记者清晰的记得二游瘦西湖时,我从南门进入先后观赏了小金山、徐园,过莲花桥后观赏了白塔后转了瘦西湖南面的一圈后又走出南门。而此行,记者一行进入北门,乘观光车前往五亭桥终点时,发现整个北半部以前根本没来过。
# l3 h, T8 p# L0 M# b$ R4 i* m5 q! q$ t0 Z+ j' ~* Q3 ~
9 _3 F6 g8 }! ]& P+ d二游瘦西湖(摄影:孙明和)2 b9 c: t/ h2 s* s6 B! Z
瘦西湖是中国湖上园林的代表,借水造景,布局随水而变。其造园手法借鉴了北方皇家园林“园中园”的组景方式,建筑风格兼具北方皇家园林的大气与江南私家园林的精巧,形成了南秀北雄的独特风格。6 ^$ s- R% B0 k' x2 w9 m: e% k4 z e+ I
3 H8 ?7 [9 }7 [; b* A8 t7 S
6 X7 G4 r% K' {: v6 \: L2 p# c1 v
湖光秀水(摄影:冯赣勇)9 Q. x$ G( A2 p% E3 N0 E
我们此行乘观光车首先抵达了五亭桥的终点,之后,相继游览了五亭桥的莲花桥、白塔后顺着长堤,漫步观光了小金山、徐园、钓鱼台;最后一个景点就是观赏24桥。漫游园中,视野中的长堤卧波,柳丝垂岸,一汪碧水似青绸般蜿蜒铺开,“瘦”得雅致,“秀”得灵动,难怪古人会说“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湖光山色,本就是春日里最动人的诗。
' y5 J V+ q- B5 s% G
7 |. Y. }" j+ P3 ^
8 p @2 B" i3 q6 D五亭桥(摄影:周长满)9 U5 T$ d# P& _/ E
我们首先来到了“五亭桥”。只见这座桥造型独特,亭顶覆盖着黄色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桥下有十五个桥洞,据说每逢满月之夜,十五个桥洞内各映一轮明月,“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奇观便由此而来。站在桥边,微风拂过,湖面泛起涟漪,桥与亭、水与天相映成趣,让人忍不住感叹建筑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K0 A5 n4 [4 p. | E9 ], u
0 P: K6 d% t$ ?" R- M% V! E' e
5 O2 v3 p$ D% l
五亭桥留影(摄影:路人)
' u* x* i/ b$ ~! y J) r如果把瘦西湖比做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那么建造在瘦西湖上的五亭桥就是少女身上那条华美的腰带。因桥上建有五座亭子,故名五亭桥,同时还被称为莲花桥。这座很具特色的美丽的桥,不但是瘦西湖的标志,也是扬州城的象征。该桥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G* j5 [* w) P3 B8 c
0 n0 L' ?6 _ \* v, I1 N
/ h# u. \! ~& W/ [7 E4 U+ |五亭桥上(摄影:冯赣勇)
/ b5 x+ F; ]& I5 x7 s' I过桥后走进一座上有“步云”二字的门洞后就是白塔的庭院。相传乾隆皇帝南巡扬州时,觉得瘦西湖五亭桥畔类似北京北海的琼岛春阴,可惜少一座白塔。盐商为讨好皇帝,便集资仿北京北海白塔建造了此塔。据《扬州画舫录》记载,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两淮盐总江春集资就旧塔基重新修造了白塔。' I4 L1 R! j1 J$ l1 S
# p0 p. s" l+ c3 a' `9 O+ n
5 y$ y* @2 Z) J& l瘦西湖白塔(摄影:冯赣勇)
2 P8 Z; G( B* A+ _4 |0 W白塔为喇嘛塔形制,高27.5米,外形轮廓线秀美,身子缩小,相轮较北海塔瘦长,形似花瓶。塔座为八角四面的束腰须弥座,每面三龛,龛内砖雕十二生肖像。筑台五十三级,象征童子拜观音的五十三参图,相轮为十三层,象征天的最高处十三天。
6 C/ k% u. o2 y9 g6 S0 j: T0 M: h
7 f' j9 ^+ Z9 P! L
侧面观白塔(摄影:冯赣勇)# I% Z1 W ^9 o) c5 k, i9 f9 L
白塔是瘦西湖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其“一夜造白塔”的传说反映了扬州盐商的财力和对皇权的逢迎,也成为扬州文化的一部分。此外,白塔与五亭桥一竖一横,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瘦西湖独特的园林景观。; P- z% y1 n4 J- J7 L
; `' F4 K0 l5 v' H0 ^/ d
9 R" H: C+ `& N' L
湖畔长堤(摄影:冯赣勇)
- {& ]# O* x+ b2 b( G从白塔出来,沿长堤走到尽头,便见一圆洞门,上书“徐园”二字。这里过去是军阀徐宝山的祠堂,现在是游人休息的处所。门内是一池清水,遍植荷花,池周点缀各种形态的山石,几株翠柳迎风飘舞,景色宜人。
+ p* N1 L( l. o% Q( m6 Z. D% w* i0 y' c6 f
+ L7 h/ g4 Q/ l8 S: S
徐园门首(摄影:冯赣勇); A, v3 j, q# ~. ?3 A/ A' d
园中正厅叫听鹂馆,取名来自“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意。馆内的楠木罩隔,是扬州现存罩隔中的精品。听鹂馆门前的两大口铁镬,是1500 多年前的镇水神器,当年扬州冶炼业的发达的扬州经济的繁盛由此可见一斑。徐园中有一馆、一榭、一亭,外有曲水,内有池塘,花木竹石,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江南园林的精巧雅致。7 @4 ^: K* t$ s3 j
& b* i& \/ [. q% L; L2 m+ {
$ `( A3 t+ y2 `) U徐园景色(摄影:冯赣勇)5 ]7 E0 B7 D( @8 I* [- q
出了徐园继续北行,就来到了位于湖中的小岛小金山。这里原名长春岭,建于清代中叶。当时为了打通瘦西湖至大明寺的水上通道,在瘦西湖之西北开挖了莲花埂新河,挖河的土堆成了一座小山,这就是今天的小金山。从这儿可以看到瘦西湖的主湖区。那远近高低错落有致的亭台树木,使瘦西湖的水面显得开阔而深远,宛如一副大写意的中国山水画。
4 [) W& D; G, a6 H" G
* [& U9 S5 o$ F: n n- V+ |1 i
* B8 J6 b* h& _+ B小金山门首(摄影:冯赣勇)
8 Q5 E+ P6 A# O: |$ a8 g5 Z小金山是瘦西湖中最大的岛屿,也是湖上建筑最密集的地方。风亭、吹台、琴室、木樨书屋、棋室、月观,全都集中在这里。关于“小金山”的名字,还有着一段来历:据说有一回扬州和镇江的两个和尚闲聊。4 b2 ]5 ?* s* I! Y: h( t
( e! X/ I5 j$ \# u
; J$ p, b6 }0 b) d9 n! P, {
小金山亭台(摄影:冯赣勇)
' l" a, ]( {4 i; a9 o7 u: ~9 t$ V镇江和尚说:“青山也厌扬州俗,多少峰峦不过江。”扬州的当然不同意这种说法,于是两人就下棋打赌。结果扬州的和尚棋高一着,此景定名“小金山”,并在庭中挂了这样一副对联“弹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带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只用了一个“小”字,就把镇江的“金山”引渡过来了。
1 [" w# o, z! F; ]
9 {! F6 V) z( Q4 f8 R) V5 Q6 P- i* ]7 m- }
瘦西湖钓鱼台(摄影:冯赣勇)' e; b# H1 a7 `% t/ w b0 ?
从小金山出来顺着伸向湖中的一条甬道漫步而行便来到了“钓鱼台”。这座小巧的亭台三面环水,亭内有三个圆形洞窗,巧妙地将远处的白塔、五亭桥和二十四桥框入其中,形成“一窗一景,三景同框”的绝妙画面。. G$ S+ k5 U1 g- Q4 o4 x
5 W: x6 w5 m F2 L
6 H/ ~4 t8 ~2 n' G
远眺钓鱼台(摄影:冯赣勇)
. C/ V0 }/ R8 A% U+ e: q6 ` h$ f钓鱼台,原来这里是演奏丝竹乐器的地方。相传当年的乾隆皇帝逛到这儿,不知怎么的就来了钓鱼的兴趣,于是立即有人送上鱼杆。谁曾想,瘦西湖里的鱼却偏偏不听话,平日里一呼百应的乾隆皇帝钓了半天,就是没有一条鱼上钩。这下陪同的扬州盐商着急了,当即悄悄选了几个水性好的水手带着活鱼潜到水下。举着荷叶,靠荷茎来换气。上面的乾隆鱼杆一落,下面的活龙鱼就被挂上了钩,这下乾隆爷自然是龙心大悦了。
6 b1 F9 y: J g& l- q
2 y! D# i. w' ]0 a2 u, G
; ]- n& u% r- M9 a" V5 r* w; U钓鱼台留影(摄影:周长满)
, z r s% O4 E, g1 h在中国,以“钓鱼台”命名的景点非常多,但扬州的钓鱼台却是众多钓台中体量最小,也是极富特色的一座。它是中国名亭建筑的典范,是中国园林“框景”艺术的代表作品。站在钓鱼台斜角 60 度,可以在北边的圆洞中看到五亭桥横卧波光,而南边的椭圆形洞中则正好可以看到巍巍白塔。5 f/ S( f& T# l
& u7 ]6 j! H# E6 { X' G
! ~; @, e j. I* a" q
五亭桥与白塔一角(摄影:王珏)
) `; f* w4 I ^7 R8 ~瘦西湖上的这一景象一彩一素,一横一卧,真是堪称绝妙。这里也是游客到扬州一定要留影的地方。那洞中借景的画面正好对应了“三星拱照”的名称。
8 y l( ]" I9 D" v
: E: }4 U1 l" j' w% f& D8 N, w8 u+ _( u+ H! S; m' I% k* E9 F4 n% b. ~
二十四桥(摄影:冯赣勇)
3 n; o3 ?$ ]+ H离开钓鱼台继续沿着长堤春柳漫步,脚下是青石板铺就的路,身旁是随风轻舞的柳丝。柳枝新绿,垂落至湖面,偶尔拂过游人肩头,带着水汽的清凉。行至半途,一座白色石拱桥映入眼帘,便是瘦西湖的标志之一“二十四桥”。
2 J, O+ S2 m. V3 u9 Y
0 [) \1 o/ t% F9 N$ Q6 {* d* g/ p# [( ^5 z" t
园林景观(摄影:冯赣勇)1 F( P- b' F/ G0 t( K4 |. Z
只见其桥身纤巧,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云纹,站在桥上俯瞰,湖水碧波荡漾,远处的亭台楼阁倒映水中,虚实相映,宛若画中。二十四桥因杜牧的诗句而闻名,特别是桥身设计独特,刚好与数字“24”巧妙对应。: j/ r* n/ t/ A q( f
. [# h) g; n% [9 x+ r. `4 i# N1 e: u5 ] `* M
诗题小景(摄影:冯赣勇)6 y' Y1 w" D- f% o( Z# M
扬州是人文荟萃之地,历代政治家、文学家、画家、艺术家云集,在扬州留下了无数典籍诗文、书画、音乐歌舞,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传说故事。而瘦西湖园林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四时八节,风晨月夕,使瘦西湖幻化出无穷奇趣,万般的诗情画意尽现其中。畅游瘦西湖,在欣赏湖光美景秀色的同时,也可以说是在读一本内容丰富的史书,不仅充实了人们的知识,而且无不使人得到心灵上的升华。(图文:冯赣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