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
0 ?0 a+ ]5 e; f/ Y 如果说以前的人怕死,现在的人可能更怕“死不起”。6 \3 J c# \) G) ^; a6 |6 D
有行业人士曾直言,殡葬业是“不怕饱和的行业”,因为每一个人都会迎来人生的终点,这似乎是一块天生就有刚需的“铁饭碗”,而且按中国的习俗更是把丧事看成“人生大事”,不管生前多节俭,到了最后一步,家人怎么着也得给办得妥妥当当。
+ Q, w" o5 Y" A4 B( w9 K6 k
: g X$ }" K$ X# ^8 E; A" H, d6 N# i6 L' m2 w
因此,过去殡葬行业维持着一个看起来“稳赚不赔”的局面,而近几年,这一行业不仅增速放缓,还开始显现出疲态,甚至连“殡葬业第一股”的福寿园都撑不住了。! [3 |- A' L/ w: X3 q- s( J2 L( w
根据福寿园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竟然暴跌52.8%,直接腰斩,这对一家以往毛利率稳定在80%以上的企业来说,着实让人难以置信。" V N7 o/ e1 l- d7 V/ w% B
^( Y k9 u9 Q& ]1 \
+ `) \ w" U2 @" b; }% y0 O6 i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同期中国的老龄化进程一路加速,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3.1亿,2024年国内死亡人口接近1093万,同比增长了10%。1 j& ] n L; S% o
生意源头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在增加,殡葬业这个时候怎么反而“失灵”了?0 w: r( o, r5 _
/ K/ M, G" l& b+ f. Y8 f; L2 D7 p% r; [9 T8 i9 f/ x
让生者破产,逝者“住不起”的墓地
: w) H1 x* L& F. N Q) r
7 h- O+ @- r1 _; W福寿园的财报里最扎眼的数据,是它的经营性墓穴均价达到了12.12万元每座,这还只是平均价格,一线城市里稍微“讲究”一点的墓地,随随便便也能高达几十甚至上百万元。1 n: A8 k* T0 ?/ Y
一个0.5平米左右的墓穴,居然比市中心的房价还贵2倍多,而且还只是20年的使用权,这“天价”只会让普通人望而却步。5 {" B' }8 e2 \6 `6 S; o8 K6 I; N
6 M9 Q* s9 C. q, i, H! [
. y) P- A8 P* A9 L. m4 l拿首都北京举例,每年自然死亡人数过万,但作为市级公益性墓地的万安公墓,每年政府只批准1亩地,仅能提供百余个墓位,一边是天价墓地“寸土寸金”,一边却是亡者无处安息的尴尬,“死不起”的话题也自然应运而生。& E; V8 Q6 X, c3 F
与此同时,传统观念正被打破,年轻人开始对“体面得体”的惯性思维说不,花钱买面子的“大操大办”正在被许多人抛弃,有人更直接地说在这个价格区间,买墓地完全是“人傻钱多。”: |: R. ~- a+ ^
; Z* o% w! P. P1 K4 Y0 ^- D; t3 @( j
事实上,这种变化并非全然因为价格原因,近年来“厚葬薄养”的传统习俗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质疑,毕竟如果父母生前连好饭好菜都不舍得吃,那死后买几十万的墓地还有意义吗?
2 _ ]! E9 ~3 i0 [1 l以前的丧葬习俗讲究“排场”,比如要大办宴席、请吹鼓手、砌高墓碑,甚至夸张到烧“金山银山”的纸糊货,这些场面看似热闹,但深究却容易陷入仪式主义,更多是“演给别人看”。; P* Z/ U# E8 @0 d2 m& }
$ I, R3 s; [, A0 i& @% ]" Q( _/ j7 [' | m! F% w
比起这些面子工程的场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选择质朴而真挚的方式,“低调、简单,不麻烦活着的人”已经成为多数年轻人对“身后事”的标准。3 t1 P. |$ k( {) N Y0 r& U
一项有关90后的调查显示,高达六成的年轻人更倾向于简单办丧,“骨灰撒海也行,花坛葬、树葬也行,是个形式但都不必太贵”。
4 e( D' m6 \9 b# c! h! X- A2 V% j7 m5 ~/ y5 ?5 c
5 x- \# C5 d) s- B" n
随着社会观念变化,有些家庭更直接地选择了生态葬、海葬等简约环保的方式。
& c! s! b P# ?% ?- |& B有数据显示,2024年福寿园的经营性墓穴销量减少了23.2%,大量需求显然已经被分流到更便宜、更务实的其他选择中。
/ r( k( G) T( \2 d+ ]7 C# T2 |5 O- Y3 A9 z6 y9 M- e
Z) {2 x1 J0 @ g7 L1 w, x而且一些名人也起了带头示范效应,琼瑶选择花坛葬、大S选了塔葬,两位公众人物都颠覆了传统的殡葬方式,这不仅是一种环保的举措,更是一种回归理性的社会习惯。$ a% i3 B0 A, z. r9 F8 y
从更广意义上讲,殡葬业走到寒冬的核心原因,还在于“面子经济”难以维持。, V1 _& v \& i b% E
- L3 [6 T1 U& x. E* x* a9 O% \1 T4 I& p. j& x
面子经济被戳破
7 o v; h" q' G/ |0 y
8 i- Z; F. z5 d9 C过去“谁家丧礼办得体面,谁家就是孝顺”的思想盛行,催生了一个暴利的殡葬服务业。
C+ F8 r4 C# \6 U3 t8 D9 E如今的墓园五花八门的增值服务层出不穷,什么“遗体沐浴SPA”、“定制灵车金光大道”,甚至连停尸间开空调都要收费。' ?8 J0 I3 ?4 j o
# V5 v' l! q5 Y- k O8 \
$ k9 Y! F9 s- s6 W' b4 m' M而有的葬礼也更像是一场仪式化的演出,花篮、哀乐、豪华灵堂安排得面面俱到,亲戚朋友走马观花之后,这些细节是否真的打动人心,没人关心。, @2 C9 Q* x# T6 m; \+ U
当这些“面子经济”被戳破后,消费者对葬礼的本质开始回归思考,它不是用来彰显身份、炫耀财富的场合,而是用真情来告别悼念逝者的仪式,如果能用更经济的方式,留下的钱解决活着时候的问题,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为生者减负,为死者送别”。3 {' [6 O' z; J" i& v
0 v8 j8 t6 [! Z' W, S, y8 W1 R; V( Z. L
尽管年轻人的消费理念已经大不一样,但殡葬行业也并非毫无未来,充满创意和人性化的服务,才是新一代消费者真正需要的。
9 b' R, H: Y1 B+ \5 |, |近年来,一些数字化的细分市场正在崭露头角,比如虚拟纪念馆、线上追思会,以及AI技术为逝者制作“数字复生”影像。
& ?5 ?3 L+ L) H" V0 S% S+ y+ B8 z! ]4 e
$ P; P/ f4 L# ]
家人用一张照片、一段语音,让离世的亲人“活”在影像中,这种方式虽然尚存争议,但背后的技术潜力和需求都是巨大的,特别是海外生活的华人,他们或许无法跨越千山万水,却可以通过这些形式随时追思,反而比传统殡葬服务更有“科技人性化”的温度。' G" F2 a5 P/ ]- M$ w1 V3 Y. i i4 f
更重要的是,社会开始更多探索生态环保型殡葬方式。
$ N3 y; x3 ?$ Z4 y E% O0 X* a! x4 g& [7 \& \1 j
: s- p0 z2 m/ o# f7 K
例如,树葬、海葬的兴起不仅节省成本,还节约土地资源,更符合现代人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把骨灰埋在树下,让亡者和自然融为一体,清明节的时候带着家人孩子回去看看,这样的告别方式未来会越来越被接受。
; w0 f# } I3 g R% q. n殡葬这门生意,说到底是由活人的观念决定的,既不能失去对于生命的尊重,但也不该继续沦为一个榨干家庭的经济“黑洞”。/ N5 ~6 u) q9 K$ ~/ p9 C. b
0 R0 b0 X( k! {' q6 E
" U5 M9 @0 b5 x- d
结语( |0 A# r: r) ~; E4 Y2 p) Q! |
7 z& S7 v, T c2 E9 s6 z5 i4 a
殡葬业的衰退,或许代表了一种必然趋势,人情消费造出的“虚假刚需”终究维持不了多久,年轻人不愿再买单,核心并不是对传统丧葬仪式不以为然,而是他们终于明白,亲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更需要的是关爱与陪伴,而不是用一场宏大的辞别消费“表忠心”。: o$ l& a7 t- }7 q- v m# G
比起虚情假意的隆重,花钱带着爸妈去吃一次火锅,再给彼此更多的机会说说心里话,可能会更显的珍贵,也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眼前的亲人,不要等到葬礼上,才后悔莫及。0 R; | m. m" n) s* H
' N1 K2 H! y/ K5 q' `8 o1 F0 Q4 u8 [# D/ O# y: F2 h
信息来源:
) p' ?$ m* s4 Q5 ~1 B7 [新浪经济2025.09.01《中国殡葬业,在老龄社会干亏了》
% t7 y& d0 N2 r' j蓝鲸新闻2025.09.03《墓地生意“遇冷”福寿园上市首亏,半年分红近13亿港元四成归三高管》' {+ _7 j R1 V. h& F9 y8 L8 @/ o
红网2023.03.04《殡葬业暴利背后,身后应当何去何从?》
J8 `+ t1 L; L, t& j6 ] ' E: u' j, o4 i
; r; V% s+ X# g9 T6 g+ Y8 ^4 ]2 F3 K+ g& h
3 t! g; J, j, G* R3 g' U. x6 J# c# n
- r0 T$ ~* [1 O*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