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K5 w6 X, q" [. I G1 S公元前 336 年的马其顿宫廷,一场盛大的婚礼正在举行,国王腓力二世的女儿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然而,谁也未曾料到,这场庆典会以血腥的刺杀收场:国王的近身护卫帕萨尼亚斯突然拔剑,终结了腓力二世的生命。关于这起刺杀的动机,古代典籍多指向私人恩怨,并无确凿证据显示背后有庞大的政治势力或外部力量操纵。但后世却衍生出诸多演绎版本,其中一个颇为耐人寻味:据说在刺杀之前,亚历山大的母亲曾对一心想出名的帕萨尼亚斯坦言:“听说你很想出名,我觉得你不可能出名,但若是能杀掉一个声名显赫之人,便能青史留名。”/ T5 }) x5 Q0 i% P4 T& ` i7 M* {; O m
7 q, M6 K; T& S- w& E
5 B0 G7 O3 h9 T4 i$ v6 i4 R腓力二世艺术形象 ! W# l I9 M% z2 s
5 H# v% L, u, [3 S# S
1 m! l9 A; e4 u P$ @/ a) Y帕萨尼亚斯对此深表认同。
7 G( Z' C' D) Y3 X可就在他刺杀成功的瞬间,亚历山大与其贴身武士便一拥而上,当场将他斩杀,连让他辩解的机会都未曾给予。事后,历史学家们复盘此事时发现,老国王之死,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亚历山大大帝。但因缺乏确凿史料佐证,这起刺杀事件至今仍是一桩悬而未决的谜案。2 O. U4 u$ g( M( z; U$ b
时光荏苒,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类似的戏剧化场景在美国上演。美东时间 9 月 12 日,美国执法官员透露,枪杀查理・柯克的嫌疑人身份已确认,他是来自犹他州的 22 岁男子泰勒・罗宾逊。泰勒的父亲马特・罗宾逊在华盛顿县警局任职 27 年,母亲安珀・罗宾逊则是一名护理人员。而泰勒本人就读于高校,成绩优异,综合评分位列全校前 1%,若不出意外,他本应拥有一片光明的人生。
, L z( T8 `4 F' F+ H初步调查显示,其作案动机可能与政治立场对立有关。查理・柯克作为保守派组织“美国转折点”的创始人,长期活跃于青年保守主义运动,极力主张拥枪权等保守议题;而罗宾逊则疑似对其观点持强烈反对态度,最终选择了极端手段。若真仅仅因为对他人观点不满便痛下杀手,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可这样的事情却真切地发生了。, N1 i* W5 X A) S7 q
这位 22 岁的年轻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枪杀了与自己无冤无仇却全国闻名的政治人物查理・柯克。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似乎唯恐天下不知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仅将枪留在现场附近,还在射向查理・柯克的那颗子弹上留下标记:“接招吧,法西斯”。
0 ], V9 \. I; }8 f, l5 u% f' i- m! v8 k& _9 i1 M1 h, [
1 p, o+ R9 e' P/ W! Z
+ |/ O5 v! A3 v
: m6 W4 d; ]8 J, X
" P2 a- X% d, a. ^0 ?7 p+ g6 c5 p. S; q E1 n! Y! u
从大好青年蜕变成刺客 8 X$ M6 _6 b. v% v' F; o
1 E& @' B& i/ A
+ v* W. e3 I G4 N最终,身为资深警官的父亲从悬赏令上的照片认出是他。据说,他自己在看到悬赏通告后,曾想自杀一了百了,但在父亲的规劝与控制下,他在自杀与自责之间选择了自首。无人知晓他是否心生悔意,但能做出自首的决定,确实需要不小的勇气。
9 K1 n# v' _6 D2 T E0 U# f
; _. S" |- a0 _! Y# W+ a' X8 H6 S7 y- F6 r! e6 }
这是个邻家孩子 1 R9 O+ {6 @) ?* b9 e# \& {0 X1 k
* i: a$ J, z% \3 Q) |. ~7 X
v) M3 N0 T7 m' Y( C- B5 A* d
纵观这两起跨越时空的刺杀事件,泰勒・罗宾逊的行为,不禁让人联想到当年刺杀腓力二世的帕萨尼亚斯。或许,泰勒也是想出名想疯了,才会像帕萨尼亚斯那样,为了成名,做出这等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将共和党阵营中一位颇具名气、前途的政治人物刺杀。当出名的欲望吞噬了理智,无论是古代的护卫,还是现代的青年,都可能在一瞬间踏上万劫不复的深渊,徒留无尽的唏嘘与反思。' `; r) @, W- n9 _, q
2
8 a+ R$ u+ b- S# h关于小泰遇刺事件,有一种可能性值得深思:这会不会是特朗普阵营精心策划的一出“苦肉计”?若真是共和党幕后安排,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拉升支持率,这样的猜测细思之下确实令人不寒而栗。 S8 }. s- d3 Z! g" q$ W" N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此次刺杀事件与此前特朗普遇刺未遂有着惊人的相似情节。不同的是,这次小泰似乎 “玩砸了”,原本可能只是一场造势表演,最终却演变成了真枪实弹的惊险局面。按常理推测,若真是为共和党 “牺牲” 以博同情,他或许本打算上演 “以死铭志” 的戏码,但在父亲的劝说下,这位 22 岁的年轻人终究没能狠下心来,在自杀与自责之间选择了自首。4 m/ Y" l: H+ l, n- H
1 v; R; {! {6 ], N8 B: j7 C1 T: B# U! b, {7 Y1 W, v O- z* l% V
一不心年轻的政客成为“代价” ! L& |, f) I; B3 H$ g
+ q' ~6 O P' ~: I( H2 H8 _% A
0 k, b' m1 U2 h& L这一 “活口” 的存在,无疑为后续查证事件动机留下了关键线索。但令人担忧的是,小泰能否安全配合调查仍是未知数 ,毕竟在美国历史上,类似可能知晓核心秘密而遭遇不测的案例并不鲜见,爱因斯坦的遭遇便是前车之鉴。这样的猜测或许略显大胆,但在复杂的政治博弈中,任何可能性都不应被轻易排除。
, G1 |% K! g$ b8 q当然,我这只是自己不成熟的分析,至于最终的真相是什么也只能拭目以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