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87
/ n7 k- F: w& Q8 r( Y作者:观察君
" ~+ T3 A2 H. D) I6 w! f% \# e校稿:程程 / 编辑:致知
- e, B9 R$ M$ d( v4 x: |! P打开热搜榜,全都是戏子那点陈芝麻烂谷子事儿,总算要被治理了。9月11日,小红书被官媒通报,因热搜炒作明星个人私事琐事,破坏网络生态,被上海市网信办约谈,并对其下达责令限期改正、警告、从严处理责任人等处置处罚措施。0 ?5 H8 H; y( L0 l; Y, C; a
( f5 Q4 w9 a0 B4 J; f9 F. g7 |+ ^( J) T0 C3 b
长期以来,一些网络平台利用热搜榜和弹窗提示等方式,反复推荐明星个人私事琐事。推荐一些明星家庭琐事,夫妻矛盾,秀恩爱,打嘴仗,明星家人的花边新闻,明星一些出行信息等等。这些信息不仅长期大量霸占热搜榜,还会被平台通过弹窗提示等方式推给用户。
; h9 ` a2 Z* h4 \: j! b7 X6 \6 s7 Z2 E* i9 g4 @' J6 n5 b+ J5 }% j
' l. y4 \2 [3 D
7 n6 H) ^! p. S$ u" V9 t k1 e
) R4 | H# r& ]7 Q; G% b
7 }. h$ k* \# ]8 E; F有网友表示,小红书的热搜榜,几乎全是垃圾信息,大到明星婚变,小到明星今天吃了啥穿的是啥。6 T0 I7 b* i9 I" R; B9 u& M" M1 x
有网友截图保存了几天前小红书的热搜榜,几乎全被赵思露霸榜。0 H1 p: {) q! ^1 P
还有网友手机弹窗收到的信息,全是关于虞书欣的。
, B% ^& f1 h' n3 @; c4 Q8 v {, l9 X+ `6 Y( P" G$ X5 D* c
" s1 G3 {# ]1 ~, f6 @9 Q' i; Z/ H2 ]9月11日下午1点,被通报后的小红书,热搜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明星的吃喝拉撒一个都没有了。. J& d6 F/ h3 }' s
/ r4 f% e6 T8 a+ j! u! l5 v! h
T, _, w/ ^! l# T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难道真的有这么多人关心那些连名字都叫不上来的明星的吃喝拉撒吗?这些明星的琐事,到底是怎么登录热搜榜的呢?真的是根据用户检索排名出来的吗?% c0 T) M' r4 W! h3 o
根据小红书最新更新的热搜榜统计规则,小红书是基于用户对热点的搜索量、曝光量、互动量、点击率等数据行为建立热度模型。4 x) J% p: E% U1 C: U% D
' h8 o5 B/ [5 T1 R4 u
/ W/ D; i+ Q% H5 N! Y小红书在上榜规则中强调,小红书热点榜单暂无广告位投放,也没有任何形式的热点榜单及排序的商业售卖。
2 |9 ~/ m" ^+ I* D但小红书对词条却有一个筛选机制:“筛选出符合‘各品类生活新趋势’‘热门真实生活瞬间’‘热门种草毫无分享’方向的词条”。
3 E) v& U7 @4 E L* l也就是说,小红书的热搜模型并非纯粹是根据流量数据来筛选,而是进行选择性筛选。
' z( m* |2 ^( \" I5 ^) t, l- x. ]其实流量平台的话题筛选,其实就是对用户的筛选。平台通过对不同词条的推荐来精准捕获意向客户进行精准信息的推送,以实现商品销售。这是内容型电商的流量逻辑。
8 Q8 ^0 k* R# B$ V }" r9 h3 D大众话题往往没有商业价值,小众而狂热才是具有最高商业价值的。小众而狂热叠加到追星群体,那就是一场精准的收割。在这个收割链条里,经济学原理里面的商品价值和价格的关系理论都直接失效。
: {3 s# O% h Z+ n, \所以,不是所有热搜真的是大家“热心”的结果,而是平台根据话题商业价值筛选的结果。网友想通过热搜来判断“天下大事”,平台却想用热搜榜捕捉“大冤种”。( Q& g; o5 M- u4 ?
这次小红书被约谈警告,主要有两个原因,除了炒作明星琐事,还有一个是破坏网络生态。主要是内容导向低俗,过度娱乐化。, K0 r0 w" k: z8 ~8 ^* c. z
网友对小红书被查也是纷纷表示支持。" ]6 o# G6 Q4 E* O
U$ l- T/ W1 e& I9 T& K" C1 x
% Y. f' {: s$ Z! G" _0 X除了小红书以外,新浪微博也不遑多让。打开新浪微博热搜,明星的那点吃喝拉撒事情也是长期热搜霸榜。热搜榜早都已经脱离了早期热搜的初衷,逐渐变得商业化。( O$ }# q/ ?5 q( E& M4 p
8 X' P* r) B4 G E& g/ J
4 H6 E4 x } j7 q; c
即便是在小红书被通报约谈警告的当天,新浪微博的热搜榜也依然是这样。& I* E& X0 V. b x0 d0 ? w( ?
我们生活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看起来是信息时代,但又无不生活在信息茧房里。信息检索越来越失真,独立思考越来越难能可贵。眼见为实,眼见又不一定为实。作为受众,能从流量信息中获取真相的能力,正在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