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3 r* [) L6 n4 f
8 K/ T2 i x: Y3 q& \2 F" G" d! y文 | 六六鳞1 O8 }- O2 F, L+ j
编辑 | 六六鳞& T1 f0 z4 a- d
《——【·前言·】——》
, J. t# \& K4 M+ p' h钟馗的故事真是离奇。明明才学过人,却因为长得丑被拒之门外,从天子殿堂跌入尘埃。一个读书人愤然自尽,却没想到死后形象大翻转,成了家家户户门口的守护神。究竟是怎样的遭遇,让一个“史上最冤状元”变成“千年门神”?这段故事流传千年,至今还有人乐此不疲地讲起。6 w! F- {- n9 _3 @
2 s# O/ y" x4 o" P
8 D. k1 ^* M0 ^
丑到被刷下,科举场上的冤气' P+ E- ^6 S0 B. R, Q3 A0 V0 [; c, ?2 E' S# }
7 O2 h( h! B% _; K2 |
唐代科举鼎盛,读书人都以金榜题名为毕生梦想。传说中,钟馗才学出众,考试一路过关斩将,竟然压过群雄,夺得状元。消息传出,本该是天大的喜事,偏偏出现了尴尬一幕。皇帝看了他的模样,只觉五官扭曲,面貌丑陋,当场皱眉,把“状元”之名收回。% y/ R; [4 s( W
4 C, |# |1 u9 {+ l+ h9 D% a
' J$ P" A# o4 M6 o/ O: Q9 D- d; ^这种遭遇在科举史上极少见。科举本讲究“唯才是举”,偏偏钟馗被外貌卡死,让人觉得荒唐。对于一个寒窗苦读多年的人来说,这打击无异于灭顶。考场上拼命写出的文章赢得主考青眼,最后却因一张脸被否定,这冤气可想而知。
& U% m- }( ]; k$ w' [+ F唐代社会其实并不完全排斥“貌丑”。不少官员以“奇相”闻名,反而被看作有异才。钟馗的传说偏偏强调“丑到不可用”,更像是讽刺当时的以貌取人。百姓听了这个故事,自然替他不平。于是“丑状元”的名号慢慢流传开来。* H d$ ^- d: E) I- D* Z% J' z- ]
传说中钟馗被皇帝否定后,心灰意冷,直接以头撞阶自尽。这样的结局,让人既叹息又觉得震撼。一个本该春风得意的读书人,就这样带着满腔冤屈离开人世。故事也因为这个转折而格外有戏剧性。
2 h# @" \" X+ T; c! U# O @2 C% I5 {" j: s; b* M
% d* t; O, \0 D8 {* c3 j8 N
在百姓眼中,这份冤气值得同情。大家茶余饭后说起时,总要摇头叹息。有人感慨:才学再高也敌不过一张脸。有人则把它看作对权力任性的讽刺。冤状元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逐渐成了钟馗形象的开端。5 M! M3 E+ a/ u
冤而死去的钟馗,并没有就此消失。他的灵魂在传说里得到了转折。民间逐渐编织出新的故事:钟馗死后并未沉寂,而是转化成另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再属于考场,而是属于百姓的信仰。 _9 w& c9 x6 t& i8 c& W' U
9 [6 L! W! X/ _* T, g3 n0 b
' _9 x5 U2 O2 E8 `( W( o7 [" m正是从这个“丑状元”的开端,钟馗的形象逐渐走向“驱鬼大神”。丑陋的外貌不再是笑料,而成了镇邪的标志。冤屈反而成就了他在另一个世界里的逆袭。* u& Z) o) d5 V
" q4 v( o& j& l! N+ Z0 p$ t! I' s/ N/ }
梦里驱鬼,皇帝赐名新身份) J: x7 s9 Y) m0 }, @
* o4 s2 t% i7 w! b: y! ^- k% t
故事的转折点出现在唐玄宗时期。传说某一夜,玄宗病重,多次梦见鬼怪作祟,心神不宁。就在梦中,一个相貌奇丑、身着青袍、手持宝剑的大汉突然出现,把那些鬼怪斩得落花流水。玄宗醒来后,精神一振,病痛竟然缓解不少。8 v. ]9 Q% r9 @; S
这个相貌奇丑的大汉正是钟馗。传说他在梦里挺身而出,帮助皇帝驱鬼,彻底改写了自己在历史中的角色。皇帝对梦境印象深刻,下令召来画师吴道子,把梦中所见之人绘下来。从此,“钟馗捉鬼图”开始在世间流传。* P& n# X. m! O. h
7 }/ t3 g1 I# }" v# O" ]3 z+ B- n h( S
吴道子素有“画圣”之称,他的笔下,钟馗形象魁梧雄壮,豹头环眼,铁面虬髯,手握宝剑,威风凛凛。丑陋被转化为威严,怪相成了护佑。这样的形象迅速在百姓心中扎根。大家一看就觉得,这是能压住邪祟的神。 r- r* j7 R X) T) Q# F
画作流传开后,钟馗的形象进入了庙宇、宅院、节俗。百姓喜欢把钟馗像挂在家里,尤其是病人家中,认为这样能避邪驱鬼。渐渐地,钟馗不再只是传说中的冤状元,而成了全民认可的护宅神。: @" u$ t' y0 s$ C6 C6 e
皇帝的梦境与吴道子的画笔,等于是给钟馗赐了新身份。死后不得志的冤魂,转眼成了官方认可的神祇。这样的逆转不仅戏剧化,还带有深刻的文化意味:正义最终不会沉没,冤屈能在另一条路上得到平反。( V; T0 L; r( j4 l
; D, Y- v, l0 m$ |2 _" y3 r) j
' [: M: n! I4 x# h
百姓接受这一形象的速度之快,说明他们早就需要一个这样的神祇。社会动荡、疾病流行、鬼怪传说盛行,民众需要精神寄托。钟馗的故事恰好契合这一需求。他的剑斩向的是鬼怪,更斩掉了人们心中的恐惧。
7 K3 U& G- J8 ~: f从此,钟馗与“捉鬼”“辟邪”紧密绑定。他成了春节年画上的常客,也成了戏曲舞台上的角色。人们不再记得他是那个“被刷下的状元”,只记得他是能护佑平安的大神。6 ?* m. F# j" N, ~5 n
这场梦境改变了钟馗的命运,也让他的形象走上了千年的流传之路。冤屈没有在尘世里得到解决,却在民间信仰里找到了出口。丑相变威相,冤魂变护神,这是最彻底的一次逆袭。* @1 n& X" f% p6 p" e+ m
5 y* K/ u- Z9 H# z: P' W+ C
( R* b8 p! P$ T* Z. `& W门神身份,走进百姓家门) {. r$ B- z4 q" q; ^
& v4 O2 @% Y" L% N
画里的钟馗逐渐走下宫廷,进入寻常巷陌。年节时分,家家户户开始张贴钟馗像,寓意镇宅驱邪。一个原本在科举场上落败的读书人,变成了百姓心目中的守门护神,这种转折堪称传奇。
/ t) j, P) y+ B& f& d; u3 X4 ~春节尤其是钟馗“出场”的高峰。百姓把钟馗像贴在大门正中,寓意门口有神把守。红火的年味里多了一份安全感。小孩子看着那双瞪大的眼睛,会觉得害怕,大人则安心:邪祟进不了门。丑陋的面孔,在这个时候成了最可靠的象征。8 B& Q2 _& P1 p" V
6 d% W- C: R! j6 O A8 T+ V
4 X8 f& ?$ G0 g5 j0 Z+ z) F- h
明清时期的年画作坊,把钟馗画成了各种版本。有的手持宝剑,有的脚踏小鬼,有的左右护卫站立,看起来威风凛凛。无论哪种样子,神态都是凶猛的。百姓喜欢这样的形象,觉得越吓人越管用。
& J1 H: H/ l+ A6 P! v; e除了春节,钟馗还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端午本来就是辟邪驱毒的节日,钟馗像和艾草、菖蒲一起挂在门上,象征多重保护。夏季疾病流行,人们更加相信钟馗能守护健康。传说越讲越神,钟馗也越发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2 l! [( v+ W! p9 y在南方一些地区,百姓还会举行“钟馗出巡”的民俗活动。扮演钟馗的人戴着大面具,手持大剑,在村里游走,把鬼怪赶出家门。场面热闹又带点神秘气氛,小孩子跟在后面看热闹,大人们心里踏实。钟馗的名字,早已与驱邪画上等号。, ]; `" H6 i- V4 e- {) Z
. w' f4 b9 \9 V. N) S' U
. q% c2 Y5 W* ? G7 x6 k9 @7 `5 y0 @戏曲舞台也塑造了钟馗。京剧里有《钟馗嫁妹》等剧目,把他演成既能捉鬼又有七情六欲的形象。脸谱设计突出黑红相间的大花脸,观众一眼就认得出。舞台上的钟馗一亮相,总能引来掌声。文化与娱乐在这里合流,让钟馗更深入人心。* K* w5 o6 c |
钟馗的形象不仅停留在纸面和舞台上,还进入了庙宇。部分地方修建“钟馗庙”,供人祭祀。香火不断,说明信众把他当成真神看待。冤屈的故事早已模糊,留下的只有护佑和驱邪的功能。
4 S5 a( U3 ]) S6 i1 B可以说,钟馗真正的身份不是“科举落第的读书人”,而是“百姓的守门人”。他在民间获得了比状元更高的地位。门神的身份,让钟馗彻底走出了悲情,走进了热闹的烟火气。
- \' x% \' \0 G. D" s6 k% j% X) x( P l8 k4 F! P. t; I
3 \; f9 h% S H+ s5 Y千年传承,文化符号不灭- ^! j; y' u1 o v. @3 [* ^: p# w# J
% F9 l) g; y1 j1 B- V千年过去,钟馗依然活跃在中国文化中。无论是北方的杨柳青年画,还是南方的桃花坞年画,都少不了钟馗的身影。现代印刷术出现后,这种年画更是遍布大江南北。每逢春节,钟馗依然“值班”,守在百姓门口。6 T* d; g4 q0 N
文学作品也频繁借用钟馗形象。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多次出现钟馗捉鬼的故事,塑造他为正义的象征。近现代一些小说、戏曲乃至影视作品里,也常借钟馗来表现驱邪除恶的主题。观众一听钟馗,就知道接下来有“降妖除魔”的情节。* R6 Q* ^9 V4 }' j% Y' b
) {" q3 P E9 I' k3 V# A9 M- d9 V) ?; z: d# W" Z5 t9 \$ r! o
在美术史上,钟馗画作是一个独特门类。自唐代吴道子开创以来,历代画家都喜欢画钟馗。明代仇英、清代任颐都有钟馗题材的作品,造型各异,神态不一。有人画得威严凶猛,有人画得诙谐幽默。艺术家们通过钟馗,把驱邪的主题演绎得丰富多彩。
, m% m" f/ t5 g- c" @- q" e+ p9 g+ Q民间还形成了独特的钟馗祭祀。部分地区会在特定节日设坛供奉,祈求家宅平安。这类活动往往带着表演性质,有舞蹈、音乐伴随,把宗教和娱乐结合。钟馗不再只是纸上的形象,而是活生生的文化活动。
' N0 D& K6 @* R! x$ I) v m* M进入现代社会,科学观念盛行,但钟馗并未消失。他更多地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出现在艺术展览、影视作品、纪念品中。比如一些地方旅游景点,钟馗像成为吉祥物,既传承传统,又带来趣味。丑陋的形象如今被当成独特的文化记忆。3 f7 Q, Z/ u* B1 u
/ ]' R" c+ G% y9 ~' S0 O, g
$ c) T" b8 _2 r ]" Q3 N3 W8 o
钟馗的生命力来自于他的故事。一个被冤枉的读书人,死后却成了万人敬仰的守护神,这种大反转充满戏剧性,也符合百姓心里的期待。人们需要这样一个人物来寄托对正义的信仰。
7 f9 W3 C4 N: Y+ v ]今天提起钟馗,人们不一定相信他真能捉鬼,但都会认可他作为民俗文化的价值。书画展览里常有钟馗题材,春节年画上常见钟馗像,戏曲舞台依旧有钟馗登场。他的名字早已超越传说,变成了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 ~3 _% _0 v5 l* A: m千年的传承证明,钟馗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冤状元”故事,而是中国民间智慧的结晶。冤屈和丑陋没有压垮他,反而成就了另一种永恒。丑状元变千年门神,这正是中国文化的奇妙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