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8 w2 M0 F8 m5 G' n文/编辑:嵌入式大杂烩( B3 J" g. N2 h( h" p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8 x6 v6 D0 j) z' b- M; x
想象一下,50年后的中国,人口骤减至不足6亿,仅相当于当下的三分之一!这不是科幻,而是经济学者郎咸平抛出的“末日预言”!
# V2 O$ k" h2 {; t9 G* k
, X2 J/ e2 O, g( Y! P; ^' ]" M* ^* z7 \" F7 C5 i) k0 z% Z% z
图片来自于网络 , q- D7 C8 O$ A# K: Q5 O5 |
当“不生二胎三胎”成为普遍选择,是选择个人幸福,还是肩负国家未来?当无数中国年轻人面临这道“不可能的选择题”,人口危机已从遥远的概念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4 s. |. f3 Z" _/ G% X8 D' H
生育政策的尴尬1 m t. B0 o {* d
; W# R! P/ I# ]( x2 ^
2015年全面二胎政策实施时,翟振武等专家曾给出乐观预测,认为每年新生儿将增加4000万,四年内总和可能超过1.6亿。 * f& C$ d6 W. A z, E
4 d7 F* d. Y6 @
: ]9 @) w% Y3 P) k0 K8 m1 l
图片来自于网络
, k, E3 t/ _+ H/ j$ [可实际情况与这些预测大相径庭,2016年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后,数字便一路走低,四年累计新增人口只有6000多万,远不及此前预测的三分之一。
6 M( [% ]2 @0 j6 I, X* f8 w/ e新增二孩的数量从2016年的800多万,下降到2019年的不足470万,这样的落差,清楚揭示了政策意图与社会实际响应之间存在的复杂鸿沟。 2 ~+ d1 A3 \5 l& E+ v
. C1 ~/ N% c7 D3 r& z" Q. R, |: }6 L2 S
图片来自于网络
2 v8 @/ a+ F6 r# G+ A; s2024年,出生人口回升至954万,结束了持续七年的下跌趋势,广东、青岛、宝鸡等地生育率有所增长,上海部分产房的分娩量甚至创出新高。
& x9 B0 T/ x+ s$ ~+ c这次出生人口的反弹,主要受短期因素影响,比如2023年结婚登记数量增加了84.5万对,释放了此前积压的需求。
' L% n& d: q5 ]3 O
% _4 o* E4 C5 \1 u' I8 R9 T6 U
7 l7 C8 B+ M* a& d* L图片来自于网络 3 m" i( I) F9 U1 Y* {
龙年出生的传统偏好,以及疫情后出现的补偿性生育,也贡献了部分增量,但我们不能被眼前的数字蒙蔽。 9 f9 o: u$ A8 w. T' d
在过去十年里,育龄女性数量减少了约4000万,这个基数的持续萎缩,让生育意愿的短期回升,也难以逆转人口下降的长期趋势。
" Q( ~; H1 ~( J0 H2 H+ V老龄化浪潮逼近6 F# V( J: z; q+ q
) A7 u1 F, K( @1 l' l就在我们关注生育数字起伏之时,另一股不可逆转的洪流——老龄化,正以更快的速度向我们逼近。
% p6 X5 M. b0 G- l( Q" {$ T5 V. @6 P5 q4 p# a
. i& w8 v& P+ @& ~图片来自于网络 3 x+ N! d/ C6 B! n4 g# H! j" t9 n
截至2023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9亿,占总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1亿,占比15.4%。
, d2 p4 X, f, A/ O& {; S中国科学院陈松蹊团队预测,到2031年,65岁以上老人占比将突破20%,届时中国将进入“超高龄社会”,到了2050年,这一比例预计将进一步攀升至29.5%。
5 z( ]9 E+ W9 ]* F) j
% \1 y+ Z% Q$ O' U" [5 \5 O/ t$ R1 l) T
图片来自于网络 - y H* o* F9 b1 C- Y0 G
老年人口抚养比的急剧上升,预示着社会保障系统将承受巨大压力,2023年,65岁老龄人口抚养比是22.5%。预测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48.8%。
7 u1 ]& e& D8 Z& {& D% _( ]更令人担忧的是,到2086年,老龄人口抚养比预计将达到峰值85%,这意味着大约1.1个劳动力需要抚养1个老人。 1 t7 e! S- I) u& z
6 D$ l* J1 g ^# E3 p [! h' ]# V1 A: k
图片来自于网络
. h, L. A1 C( V3 y$ f3 G$ W当90后成为社会中坚力量时,他们将面临赡养超过4亿老年人口的重担,中国的养老金体系将面临空前压力。 1 @& x. p" ?* q) K2 O
这不仅是巨大的经济负担,更是对整个社会结构提出的深层挑战,需要我们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0 t) |( \( j1 W: w年轻人为何不愿生9 N: K0 R6 N$ v8 e) t: e8 f
& C5 j* k3 z, G8 |- L; J2 Z9 e
年轻人不愿生育,经济重担和高企的 生活成本压垮了他们的意愿,一份《中国生育报告2024》揭示,抚养一个0-17岁的孩子,平均成本高达53.8万元。 ( O H& A1 [0 J# Y& a
( J v0 u- \* M6 {$ K) r; q9 X S. M1 y" I9 P8 h' u1 g% g% M6 ~
图片来自于网络
; y5 _; m8 C7 _! {若将孩子一路养到大学毕业,平均花费将达到68万元,而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这个数字只会更高,许多家长反馈,优质幼儿园的费用每月可能超过一万元。 1 x4 H+ \$ `0 u% v( N# Y
幼儿的月均支出至少需要2700元,如果选择雇请保姆,费用则超过4000元,各种课外 培训费用每年也轻松突破5000元,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开销。 ! \- W0 ^1 o& R; x3 O
( r: e5 z# M/ m) p/ Z
- M3 Z9 m/ A8 k2 _图片来自于网络
8 S# n7 E/ S$ X/ V高昂的彩礼也成了年轻人迈入婚姻的一道坎,在山东,常见的“三斤三两”彩礼意味着约14.8万元,浙江宁波的彩礼标准,则在18.8万元到58.8万元之间浮动。 & r+ `% j3 s; `" A5 K: G
房价更是年轻人心头的一座大山,普通家庭往往要背负二三十年的房贷,而毕业生的工资,面对数百万的房价显得微不足道。 " b' @3 ^+ i. F) z
8 w5 r7 r! [* K- x2 L f$ t
1 T8 n# Z4 u! h' L+ M+ y/ ^图片来自于网络 + T/ z# [9 t" S( b: a5 M
最重要的是,生育对女性职业生涯的冲击,让许多女性在生育决策时左右为难,数据显示,女性生育后平均收入下降34.3%。
: ]. c7 |5 _2 S! g9 X1 o3 B. Y; C更令人心痛的是,有42.9%的女性收入直接腰斩,“已婚已育”甚至成为一些女性在求职时遭遇隐形障碍的标签, 职场对女性的歧视普遍存在,这无疑增加了女性的顾虑。 0 S' ]/ w' M, S
5 V( C5 ]1 o. w: d" _) G- F; ?" g; [ M' T; G L! g
图片来自于网络 $ p# A4 u, a; x( c9 h$ i
除了现实压力,年轻一代的婚育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上海大学的调研显示,00后普遍将婚姻视为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
1 B$ ~6 r+ [, W% P" Z" Y2 _90后女性则更看重伴侣间的共同成长,不再执着于传统传宗接代的观念,她们追求精神契合与平等关系,而非仅仅履行家庭责任。
5 u# h0 }$ f& |
( N' m% l: z% n/ `- g1 J" I. Z5 ?# e9 g; p9 ]
图片来自于网络 $ ?4 z4 @: Z# \
面对多重压力,许多年轻人选择“躺平”,宁愿做“空巢青年”,也不愿承担婚育重担,他们认为这是理性的选择。 # D; \8 X. @# u+ h! v
真金白银能否解围
" r6 w0 ]( J+ O0 e" Q9 {( M: a L* `7 F4 `
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国家和地方政府正积极出招,国办印发的《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明确,从2025年1月1日起,3岁以下婴幼儿每年将获得3600元育儿补贴。 . J5 o# f- k# }* p3 A: f
$ t3 U! Q3 f' Q0 \$ [/ g
( f' n8 g8 `7 |) r1 l9 {5 |0 n
图片来自于网络 9 T1 q. ?4 i9 ~
更值得关注的是,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保育 教育费将全面免除,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规模的普惠式现金补贴政策,意义重大。
) \. ~6 ?- F1 U$ R; s9 k可经济补贴仅能解决部分问题,年轻人面临的时间压力、职场歧视、社会观念等深层次问题,并非靠发钱就能彻底解决,同时补贴政策的可持续性也存疑,一旦财政吃紧而取消,生育率很可能回到原点。
: ~% ]4 v' a/ ~& L E结语# C. r% n$ Y: E& V3 E) d' J1 W% O
S0 g) p# y1 b. O* P4 R& c W0 g“人口减少并不等于国家衰败”。看看日本和韩国,这两个国家虽然面临严重的老龄化和超低生育率,但它们依然是全球主要的经济体。
0 Y$ n' w4 w2 O1 ?8 X* x4 A( ~, g5 I2 E, _' f+ r; _3 S
U" c9 k! [6 v1 K/ z图片来自于网络 . X2 [% C; i- s/ Z* w) H
两国在 科技、教育、文化输出比如动漫和 游戏等领域依然强大,这些国家并未因为人口结构变化而走向衰败,反而展现出强大的社会韧性。 4 E# a3 e" k7 m, {4 ~2 u3 i. K# i8 _
郎咸平先生预言的5.8亿人口,放在 历史和全球视野下,也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少”,这个数字仍多于欧盟不足4.5亿的总人口,更远超加拿大3800万和澳大利亚2500万的人口。 ( L: m- ]7 s* a9 j* t, u, c
7 O4 v6 B! e0 W% i' j2 ~$ |
* }& w2 z$ u" @% v6 L: s" R$ X
图片来自于网络
: E2 U. a* V7 u#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人口约5.4亿,那时国家一穷二白,今天中国的科技、教育、医疗、交通和信息化水平已非当年可比。 7 p+ v1 L6 A P: U
若能将5.8亿人口照顾好、培养好、分配好,或许每个人的生活质量能比十几亿人时更幸福,因为人口过多也带来了高房价、教育内卷、工作内卷和高昂的育儿成本,这些问题都对生活造成了实际的压力。
: H/ d7 I& v I" i9 ]参考信息
# v; f' o5 A, u2 L郎咸平:如果都不生二胎、三胎,50年后中国人口将变成5.8亿,很可怕——河山锐新闻2025-04-24
) L& o$ R7 n6 e& C6 U2 P2024年我国人口总量比上年减少139万人,出生人口为954万人较上年增加——新浪财经2025-01-178 ]. s" h5 ^) }* s6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