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影《东极岛》热映,影片讲述了中国浙江舟山渔民冒死营救“里斯本丸”号英国战俘的感人故事,再现了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同仇敌忾、并肩战斗的珍贵历史。
5 U/ z& S( w5 a2 u" _$ O$ Z8 {( `& x3 U
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热土上,曾经也有着同样惊心动魄的营救传奇——东江纵队港九大队营救盟军飞行员,堪称粤港版的《东极岛》,广东省档案馆馆藏抗战史料就见证了这段真实故事。0 n" k& T5 C b4 `% a, Y: e
# O- [9 T/ w" d" C$ D3 \; C
美军飞行员“虎口”获救
1 k' j' }) h8 k9 g8 F6 q& Z4 j7 ^; f3 s; q& R
翻开省档案馆馆藏的1944年6月11日《前进报》,上面刊载了两篇报道:《克尔给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一封感谢信》及《克尔中尉的脱险》,详细记述了东江纵队港九大队营救盟军飞行员的英勇事迹。. ^) `/ w) V1 r/ Q, p" A& y
# ~, t- h$ V: ]9 x) @& V1 f6 Q3 R! p+ M4 V
- T! N& E. Y3 \1 J" @& A1944年2月11日的香港上空,一场激烈的空战正在上演。美国飞虎队中尉唐纳德·克尔驾驶的战机被日军击中,被迫跳伞降落在观音山半山腰,脸部、手腕和腿严重烧伤。面对漫山遍野搜捕的日军,克尔几乎陷入绝望。
* Q- B4 T' G! Q: t% @* ^( W0 {4 A( u: C4 _2 |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14岁的中国少年——港九大队交通员李石突然出现。这个被战友们亲切称为“小鬼”的少年,冒着生命危险将克尔藏匿起来,并迅速向游击队报告。港九大队立即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营救行动。日军为抓捕克尔,出动海陆空三军1000多人进行拉网式搜捕。港九大队游击队员带着克尔不断转移,与日军周旋。由于克尔不会使用筷子,游击队员吕梅和母亲冒险前往市区购买刀叉,险些暴露身份。
0 y4 B* p; o; Y* C
. J- D& I7 k& I8 P最终,在港九大队的精心护送下,克尔逃出生天,安全抵达东江纵队司令部,并顺利返回桂林。% [2 E$ {0 D- P. ]) Q+ x
6 a' O& b5 R) l6 D3 D7 N# ]
脱险后的克尔写下了这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从许多配备森严的日本人极勤密的搜索下,我得到你们战士抢救出来”,“看到你们伟大组织的力量,机敏周密毅力和勇敢,我愈加惊奇了!”这不仅是对东江纵队港九大队英勇行为的褒奖,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与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并肩作战的历史见证。& n8 q1 w9 ^) ]! d/ I1 k
& w' K1 [2 V/ ?0 {自克尔中尉脱险后,东江纵队于同年5月26日,又在大亚湾抢救了五位落难的美军飞行员;后来,还救护了美军第14航空队的依根中尉及美军第3舰队飞行员克利少尉等。
1 a8 n" b# a) X* ^ E9 {2 i
) [! ~6 s9 @! f9 y5 K, [) l/ I/ B* V2 m! T$ O5 s
/ o& b, q; I$ c& _0 n与美军开展情报合作+ O9 n6 S4 w3 y5 X- F; x
: `, R: i' W9 s* d: g
克尔的获救成为东江纵队与美军进行情报合作的重要契机。他辗转脱险回到桂林飞虎队空军基地后,把自己的脱险经历报告了陈纳德将军。陈纳德高度称赞中共领导下的东江纵队和港九独立大队的敌后抗日和城市武装斗争,指示将克尔被营救的经历编入飞虎队脱险教材,并同意克尔提出的美军和东江纵队合作的建议。0 P+ ^4 ?3 t3 G; U
$ v3 N) i T) ]3 G
东江纵队经请示中共中央,由毛泽东批示、周恩来回复同意,与美军正式建立起情报合作联系。为此,东江纵队成立了一个联络处作为特别情报部门,袁庚担任情报处处长,负责和美军联络,交换日军情报。
* r% U/ q& y# q" s# _. A- N9 t
# W, Z6 _+ I( `( T4 h; |/ @) s一张无形的大网悄然张开,两百多名精干情报员如星火散布,为盟军提供了日军军事设施、部队调动等宝贵情报,成为粤港反日作战的“千里眼”和“顺风耳”。0 \" s1 {' `) ^9 q4 x; t& e
( [; w! F! f- K5 P. O
在省档案馆馆藏1946年3月《华商报》上,刊登了由港九大队联络员兼翻译黄作梅写的系列报道《我们与美国的合作》。从中,我们清晰可见美军一条关于情报工作的来电,“你们关于一二九师团的报告很优越,总部致以谢意”“因为一二九师团是你们的发现,我们没有其他的来源来调查这样事情的。你们作了极优良的工作”。这里面究竟隐藏着一个怎样的情报故事呢?
: d9 z$ G c( x- t5 O. p: M
/ E4 \! e& B2 `" @. ~时间回到1945年3月,风云再紧。美军为登陆华南秣马厉兵,却发现日军精锐“波雷”部队(一二九师)骤然从电波中消失。东江纵队的情报员们在东莞至汕头的蛛丝马迹中反复筛查,终于锁定了“波雷”部队的踪迹——它果然已在汕头、汕尾秘密布防!袁庚将这份关乎数万盟军性命的情报火速送达。美军如获至宝,直报华盛顿。尼米兹上将据此调整了整个登陆计划,一场潜在的惨剧在无形中被消弭。
: I4 ]) Q$ n9 [+ M$ |" N7 H% L: D9 `
当日本在原子弹的闪光中投降,华南登陆虽未实施,但陈纳德将军致袁庚的信中那句评价,已在历史深处刻下印记:“东江纵队情报站,是盟军在东南中最重要之情报站。”那些藏于耳后的薄纸、船厂里的低语、刑梯上的窒息时刻……这些在黑暗里无声搏斗的剪影,不仅为胜利铺平了道路,更如一道惊雷,让世界看清了:在东方浴血的土地上,有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正以最坚韧的方式托举着黎明。
. e2 f4 I9 ~, w4 Z- ^0 s5 b( b6 o
联美制敌是国际统一战线在香港抗战中最主要的军事贡献,主要通过双方情报合作实现。显然,国际统一战线得以落地的重要基础就是中共港九游击区的建立和发展。
3 a$ ] V3 D, H3 h) ?6 O
$ |* k; W4 @* s p& u4 c& a0 e/ R
" I8 d! [& B. R1 r2 E, X( B0 C9 p" c% t* N& Q9 k! w: [
游击战绩威震粤港8 e, F; F) B& n" k" O/ U0 N0 \
* W) o" |, [; _$ O) d
东江纵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东江地区创建和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军队,是开辟华南敌后战场、坚持华南抗战的主力部队之一。广东省档案馆馆藏1944年8月17日《解放日报》的头版《东江纵队威震港粤》,全面报道了东江纵队在港九地区的彪炳战绩:“尤其是五月廿一日夜,我港九队将九龙市破旺角、广九路第四号火车铁桥炸毁(在敌警备总队部附近),震动全市,使敌短期内不能通车”。
4 T h3 L' r& y! Y' f# c
: A( ~9 W ~ c8 s/ q
0 z5 d L) s- w9 }0 ~2 O4 \4 t# _; M. Y, g
开辟港九游击区,推动国际统一战线构想落地,是中共中央、香港八办、华南党组织和东江游击队上下协力的结果。港九大队这支精干的游击武装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着重发挥短枪队的高机动优势,多打小仗、巧仗,扰得敌人蒙头转向、日夜不宁。传奇英雄刘黑仔率领的短枪队三次化装进入九龙市区击毙日军岗哨,设伏活捉日本高级特务,夜袭启德机场炸毁日军油库和飞机,令敌人闻风丧胆。2 c# ?) L5 d; V* X
$ q8 o( E. A1 x3 c
在1944年2月的反“扫荡”作战中,港九大队以内外线配合的灵活战术,迫使日军千人部队仓促撤退。从1942年成立至抗战胜利,港九大队从不足百人发展到逾千人的规模,粉碎日军十多次大规模扫荡,开辟了西贡、乌蛟腾等多处游击根据地,对日本在香港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强大生命力。
8 x) P6 g0 m5 e! M$ X2 J9 S, |8 C8 K" {$ M
同时,游击队的“跨境”特性还为统战实践提供了便利。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凭借粤港天然的地理联系优势、近代以来两地经济社会互动紧密的优势,曾参与营救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等300多名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10多位国民党军政官员家属,英、美、荷、比、印等100多名国际友人,以及其他人员共800多人,并多次营救英国战俘及遇险的美国飞行员。这些壮举使港九大队成为连接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纽带。 |! @$ K% F% {/ S
0 _- G2 v9 P, k7 L& O7 ~
0 x* a9 N# [: S2 O8 x
! m+ g R. [+ |3 u& m* X
! G" E( s- M5 W2 ~7 }9 k4 I2 n
* h! `, g% z7 i) _7 A B港九大队营救盟军飞行员的传奇故事与《东极岛》传递的精神一脉相承——在人类共同面对法西斯暴行时,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民能够跨越山海阻隔、语言障碍等携手斗争、维护和平。 d, Z6 X$ t2 b$ O
3 G% S/ v+ e9 L1 F( E9 d2 }7 n' i从克尔中尉“我愿意和你们做永久朋友,永久,永久”的深情告白和“永远不要与中国为敌”的谆谆告诫,到今日《东极岛》引发的广泛共鸣,这种人性光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始终熠熠生辉,激励我们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携手各国人民走和平发展道路,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n5 q4 L7 y& E& ]
7 ^% q8 C& Y; F" J
文|记者 符畅 柳卓楠
! Q. B3 c& ^, k- @/ `
9 l, f" t5 g) d图|记者 梁喻 张瑞柠
) X4 S- O0 m. u5 Y; }7 t$ p
* M8 }) {+ Y% M% P" w; c部分图片来自广东省档案馆
1 j/ A9 i7 V: H6 f9 p6 e' J7 U( D5 b4 s" v j
通讯员 刘雅琦; a3 @4 C) ]8 P7 m# g$ y
2 J/ \1 b4 Y; t7 Q! b. J编辑:梁泽铭
3 H- G: q/ T/ w3 U0 m
/ X* T+ D0 }8 H d- x9 L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