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某些商品的销量被视为社会活力的晴雨表,它们预示着人们对 生活、对亲密关系的热情与投入。
}; W- p* a B/ I最近几年的市场数据,却透露出一种令人不安的、近乎魔幻的景象:某国内知名保健品品牌,其曾象征男性活力的拳头产品,竟连续三年销量锐减,去年更是大幅下滑近8%。 % M+ }' Z Z2 b4 z
另一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同类企业,更是面临高达13%的销售暴跌,库存积压数千万片,让行业老兵也直呼“从未见过如此怪诞的局面”。
: D" B! W& H! H
: v F) l( S# G6 B. z# U7 ]/ ]2 x( W# M/ W0 X
这种诡异的反差,不禁让人深思:在物质日益丰裕的当下,为何关于亲密连接的数据却持续下探?当传统意义上的“互动”渐趋沉寂,人们的欲望与需求又究竟流向了何方?
1 i* |1 u3 K! S j0 z4 y2 f* w' e4 ?
% A1 G. l! z! S8 o2 J( q; ?# H. U1 C' o) A
缘起东亚,百年变局
1 h* f4 @) n4 x0 ]1 z! K. V8 j2 \6 B' E2 C1 i& a- ]
提及“性萧条”这一概念,或许很多人会感到陌生,甚至带有某种程度的不适,但其所指涉的现象,正如同一个日益庞大的隐形冰山,悄然漂浮在东亚的社会深海之下,其影响力辐射之广,已远远超出我们日常所能触及的范畴。 / W6 [9 [' o5 W6 s
当我们审视当下东亚地区,包括我国、日本和韩国在内的诸多国家,一系列令人深思的社会景象正逐一浮现:结婚率持续走低,生育率屡创新低,而离婚率却节节攀升。 2 T* e. U. {* M3 x
: c$ R7 _, I+ i3 N
9 H5 V+ f0 B7 f- f, {" w( @长久以来,婚姻与家庭在东亚社会中扮演着基石性的角色。
$ {# w' D. P+ |" d* v- E+ i: l7 P过去,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经济保障乃至个人价值,往往与其婚姻状态和家庭圆满程度紧密相连。 * K( Y4 t4 {: W0 {5 V: J% U/ Y
4 h* {* i% T* o3 c3 s- m% l; L. i1 \6 z
例如,在传统的农耕社会,家族的繁衍与劳动力息息相关,多子多福的观念深入人心;而在近现代,婚姻又承载了更多社会责任与义务,比如“成家立业”被视为青年步入成熟的标志。 / v, b7 z" P3 y9 C# Y2 P
随着时代的进步,尤其是自上世纪后半叶以来,东亚各国经历了飞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个体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l8 {$ W) F8 o6 @! U( K1 J4 |) Y, q& T
$ i# |5 g; s6 V/ j2 g. W
经济发展带来了物质的极大丰富,也促成了 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
3 c5 S9 u; `' c/ l' M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年轻一代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元的人生选择。
/ k: v$ g" W, ]+ q1 K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尤其使得她们在职业发展、个人独立方面的诉求日益强烈。 % e+ G' k! j! t/ U3 R
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逐渐受到挑战,女性不再仅仅将婚姻和生育视为唯一的归宿,而是更加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事业的发展。 + G, t# I, `* i" i( H
. p+ L" ?- Z ~3 O+ K7 B
# J2 C6 x2 B/ L& M, A在现代社会,大多数人成年后都需要从原生家庭中独立,进入 职场,以雇员身份谋生。 ( Y' ^0 n9 d% f9 z3 E/ h
这种“生活无法自然而然得到保障”的模式,使得经济基础在婚恋中的作用愈发凸显。
+ S. S/ ^( h! ^; n! N8 {5 B一份稳定的工作、可观的收入,成为维系甚至开启一段关系的重要前提。
6 w$ E7 f% i+ t. ?3 o2 `# G$ x( d* y3 t+ x0 i6 ?8 R& C* k
Z. o5 I( f0 p' G3 j相反,那些经济状况相对拮据的群体,在面对高昂的婚育成本时,往往会望而却步。
; u* Y9 y2 ]( U* V3 r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生活成本的不断攀升,使得“高房价、高教育成本、高医疗开销”如同三座大山,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 ( y8 N k2 S; ^5 N9 ?
在这种压力下,不少年轻人选择推迟婚育,甚至干脆放弃,因为他们深知,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任何亲密关系都可能在现实的重压下变得脆弱不堪。
3 B" {2 R c2 C% W, _& t6 k! \8 S7 S2 N% Y: x" x' f: R
2 j: G4 ]0 f3 T在观念层面,传统的“集体主义”逐渐向“个人主义”过渡。个体自由选择的权利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 j- Y0 M) [& F' k$ d婚姻不再是“家族的需要”或“生育的必须”,而更多地被视为“个人欲望的满足”或“自我实现的手段”。 " r# ]0 G) ^# p# A8 L
' N" t! h& L+ k, l
2 @7 S ?4 L: I5 y$ P" p
这也导致了山田昌弘在《不婚社会》中提出的两大矛盾:个人自由选择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冲突,以及近代婚姻中“经济”与“心理”要素所导致的爱情与经济生活之间的张力。 ! b' u* ]4 R; `/ N+ z, D2 Q
当婚姻的价值天平从社会责任倾斜至个人感受,当经济的考量与 情感的投入难以平衡时,婚姻的吸引力自然大打折扣。
$ i; H0 x) O% P. W
# q+ e. Y. D* w" x! X0 f3 t, @. _0 E% {8 t! S
以日本为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后,其社会形态便进入了深刻的转型期。 + [4 m9 ~3 c* {, v# p/ X% c
“不婚化”现象日益显著,年轻人结婚意愿降低,单身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 ?/ ^2 @- E' Z7 p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济下行、传统观念瓦解、以及个体生活方式多元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 r* ]' { l' d9 O0 _; L1 F
, V$ u. n# y+ U$ u5 u5 r1 w+ q2 g7 Q/ L0 `0 n2 _8 X
日本的“单身寄生族”现象,即大量成年未婚子女选择与父母同住,享受更低的生活成本和更高的个人自由度。
[9 c. g3 ]( @* H0 \7 i在我国,类似的趋势也已显现。民政部门的数据显示,我国的结婚率自2013年起持续下降,而单身人口规模已突破两亿,独居成年人数量庞大。 $ ~! h" q" L7 g( A$ `1 K
; I, `7 ^0 ^; h2 R
" h0 {$ d9 v7 a6 J9 O
究竟是怎么了?
* K( s `. l' S A4 b( B3 ^& ]
F8 Q2 G4 ]4 c+ O当我们深入剖析东亚地区,特别是聚焦我国所呈现的社会现象时,一个更为具体且令人不安的趋势便浮出水面,那便是普遍存在的“性疲惫”乃至“性萧条”。 0 m$ l. a X* [4 P L) u1 l0 p$ ~
1 w: ?/ s9 @) v0 i$ ?+ y
; Y8 E# b8 ^8 t. P我们来看一些数据。据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机构联合开展的“中国人私生活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年轻一代中,性活跃度呈现下降趋势。
3 q1 ?" y9 i" p: _0 }4 Y具体而言,在有稳定伴侣的95后(指出生于1995年至2003年之间的人群)群体中,有14.6%的男性和10.1%的女性在过去一年中完全没有性行为。这一比例甚至高于他们的70后和80后前辈。
/ ]7 i# A/ Y8 a" i
$ N$ U0 }) `7 P( l, H! ^
4 Q/ w, Y& S+ B/ `# _& D调查还揭示,学历越高的年轻男性,其性生活频率反而可能越低,特别是在研究生以上学历的90后和00初男性中,超过半数每月性生活不足一次。
: J/ I; g8 O: s3 \这并非个例,潘绥铭教授在2015年的研究也表明,18至29岁的年轻人中,“性趣”缺失的比例远高于他们的父辈。 # P3 |! C& R# J! _
u0 ?8 v) T# u, B- V
& k7 c1 K0 N; w" R, h$ o$ Q3 Q这种“性疲惫”的蔓延,其根源深深植入当下社会的生活压力之中。
4 n4 `# C$ R r( M3 x0 p" D1 n# @ T一个广为流传的词汇——“996”工作制,形象地描绘了许多年轻人的生存状态:朝九晚九,一周六天的工作强度,使得他们下班回家后身心俱疲,只想躺下刷手机,对于亲密行为早已无心恋战。 * g5 _0 x, |6 v! }" j. G/ u
工作、婚姻、育儿等方面的心理重压,让许多人对性事提不起 兴趣。 1 e+ } R( J6 n' i6 M$ C/ X
1 g0 N/ \7 d5 Z$ A2 ?/ V
$ g8 l7 g5 N# _+ v1 a
正如一位90后受访者所言:“在没办法保证生活和工作都能稳定的情况下,性欲什么的都得往后排。我现在基本上一点欲望都没有,只想好好工作,给自己的未来铺一条平坦点的路。”
, a" A5 I: M& |3 A* p2 v: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性”不再仅仅是生理需求或荷尔蒙的冲动,它已然成为一种经济的产物,随着账户余额的日益稀薄而变得愈发奢侈。
# i* ]" |. L7 I/ C" {, r许多伴侣宁愿选择独自解决生理需求,也不愿在共同承担生活重压的另一半身上,再额外消耗时间、情绪和金钱成本。
, F5 N( Q; T0 P7 U( A; e6 L" t6 d
% S8 z5 ~# d5 O7 t- J6 g+ a$ K4 k0 ]$ D
市场的反应,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国内某知名“强身健体药”品牌,在2024年的销量出现大幅下滑,降幅达7.7%,这已经是其连续第三年销量大跌。
' p& b( B$ ~" U& d更有甚者,国内某市场占有率极高的“小药丸”产品,去年销量暴跌13.17%,导致2400万片的库存积压。这种现象,在从业者眼中,是前所未有的“魔幻”。 . L, l0 d" T5 X
与此同时,与婚恋、社交相关的消费也呈现疲软态势:520情人节消费大幅下滑,酒店业务遇冷,电商平台鲜花销量锐减,甚至安全用品的销量也明显下降。 0 a; W, p; k4 e8 ?& R5 h
这一系列数据,共同指向了一个不容回避的结论——全民性的低欲望状态。
! z5 T4 O' O& F8 H. k! b A* r5 {* |/ O1 \ [! o7 R
. Y% ]8 H# X0 e o
与此同时,社会上却出现了另一种“史诗级”的增长。硅胶玩具制品行业异军突起。
3 w( K2 x7 b" |; f4 N& H1 U在2024年,我国从事硅胶玩具制造的企业数量高达103.29万家,累计创造了1794.3亿人民币的惊人业绩,这甚至超过了整个电影行业的四倍。
3 U6 D0 h: P) z* J. y; x
/ l+ Z! ] @" G& F: O+ I4 u
5 C( p: s; a) k/ _当现实中的亲密关系成本过高、压力过大时,虚拟世界和低成本的替代品便成为新的出口。
: p5 B7 M0 j2 p9 Q1 [直播和短视频平台的爆火,也与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以极低的成本,提供了即时性的感官刺激和情感慰藉,让人们沉溺其中,无需面对复杂的人际互动和沉重的现实负担。
# J9 H' [3 V/ a, ]. r, s6 N; o/ @3 W) |5 i' S( z
) ~! d* B% W5 Q3 B. c$ E未来,路在何方?
5 J/ W1 n- m; ~& r- I% l, ~/ R# H+ K C+ K- L$ j
面对东亚地区,特别是我们我国所呈现出的这场深刻社会转型——从结婚率、生育率的持续走低,到亲密关系活跃度的普遍下降,再到新兴消费模式的崛起,无不预示着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态正在形成。
0 f+ Y0 O3 Z* K- @( ^$ K5 O8 M针对这些挑战,我国已经或正在探索多方面的应对策略。在生育政策方面,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三孩政策”的逐步放开,无不体现了国家对提升生育率、优化人口结构的努力。
! g$ q: T9 x( U, ?, ^! L
" m5 o+ c1 U/ G; x+ `' b3 U9 |7 a+ R- K& y2 t- w: Z/ `
单纯的政策调整,效果往往有限。
2 O. k" D' K$ s- |. M/ E关键在于构建一个“生育友好型社会”,这包括降低生育、养育、教育的综合成本,提供普惠托育服务,完善女性就业保障,破除职场歧视,让职业女性能够更好地平衡家庭与事业。 8 Q- v! z$ k$ R
此外,住房、医疗等民生问题的解决,也将直接影响年轻人的婚育意愿。只有让年轻人在社会中能够安居乐业,拥有安全感和确定性,他们才会有信心和底气去组建家庭、养育后代。
; K% p8 \& M1 ~5 v% d) u$ n/ g* f# i% L# F
3 h) L9 ~+ ?- o* g y
同时,社会文化层面的引导也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倡导积极 健康的婚恋观,引导青年群体正确看待婚姻与家庭的价值,而非将其视为沉重负担。 + x# Q; x: I: C9 _4 l
日本的“超单身社会”趋势,以及随之而来的“孤客”经济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警示我们应提前规划,应对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新型需求。
% k6 l4 c& x( l/ i我国的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多元而复杂的,但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6 s2 s( |. W3 i: W% v# R这场看似隐秘的“性萧条”,实则敲响了社会发展的警钟,敦促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口、家庭、经济与文化之间的深层联动。 8 d/ \! t) }- {3 t4 V1 g2 k
参考资料:韩国夫妻,戒掉了性生活
1 [, \+ P) U9 ~! A+ {* k! q9 e6 q0 c1 D
5 c4 E% ?* I% u4 {( z% q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