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A) Y+ @6 x* M/ ` \$ ]8 X
随着人们对于养生意识的崛起,保健品不再面向老人,相反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追捧,很多人都在食用。
' H$ y) i$ V* {: m8 I1 k7 r不少人在购买时候会选择“全球购”标签下的商品,因为这些保健品是直接从保税仓进行发货,看上去非常“正规可靠”。
$ y, R _& k _8 `% b1 ^5 O6 ]1 G: P4 w: |8 Z4 L: K E- Y
* G) Q" }* {- ^3 p Q0 z B6 C8 ^' @只是没有想到,在今年的4月份,央视曝光了保健品的黑内幕,揭开了假进口的真面目,真是令人意外,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6 @ g3 h4 q& b! q2 F: I( m
5 u! v9 q# k+ D$ j w- d; v# i9 a% o- n( R6 a
“进口”魔术2 w4 f- a d4 X7 V
5 M6 J$ C4 Z X! ?, P, `& t
美国原装进口,100%海外直采这些电商平台上这类宣传语,配合着醒目的全球购标识,着实令人心动。一款宣称来自美国的LAXIN纳豆激酶胶囊,销量高达数万件,评论区清一色好评。; S/ z1 H& N# ~1 q. `
记者根据线索顺藤摸瓜,却遭遇戏剧性反转,在海外主流搜索平台和商超网站,LAXIN品牌竟如人间蒸发,查无此货。5 Z+ U- E! p1 m8 L! |2 P+ C
* `2 o( m" M: ^6 w% b- i
% }* m; A c: J
产地美国的进口保健品,在美国本土却不见踪影,这本身已足够说明问题。
" V8 {! V4 M% {所谓的进口身份是如何炮制的?知情人士揭开了黑箱。江苏某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一站式”服务,帮客户注册空壳境外公司、购买国外商标,再下单生产。; @: C) P0 K; j! I* i
+ T1 a2 e* i& T R
" B8 |2 a3 o% R- V) h i4 R; q
即便客户毫无海外资源,他们也能全权代办。产品打着跨境旗号,其实根本没迈出国门一步。更有甚者,安徽一些药企专程在香港注册具备保健品生产资质的壳公司。
5 J9 P: c8 _1 m9 _& |8 J产品在安徽本地工厂生产完成后,只需象征性地出国一日游再返回保税仓清关,便摇身变成香港制造。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跨境保健品暂时没有明确的国家规定和要求,所以在成本、质量、宣传上,操作空间很大。
" ?3 h/ o/ r6 ?( q ! c7 g, R) f" a6 B) c9 [
4 @3 H8 J7 m) Y9 k( F v7 w( V. o原来进口光环只是流程包装出来的把戏,这些假洋牌产品穿上进口马甲后,价格立刻翻上几倍甚至十几倍,丰厚利润驱动下,造假链条自然环环相扣。
3 c2 H, P6 Z) N& V/ \% e当进口沦为一种营销道具,消费者口袋里的真金白银便成了最大的牺牲品,这背后更是一个个看不见的产业链。' v. e3 U! _' `) c: K
9 {* i5 L& R9 }/ G3 W
6 ]4 X4 T: k0 d& H7 T
" Z% c# w% L) l) Y5 H s2 ]+ {) V* _3 X$ l: a2 l; T( \
成本低廉术
4 E. y% o. M$ k1 x) s$ E8 \# X
, F+ R2 T- V# Q' D- n' c7 o支撑起暴利的核心,是低到令人咋舌的成本。记者暗访中,多家代工厂直言不讳地道出了省钱秘籍。首要手段就是成分虚标,比如某款宣称高活性4000FU的纳豆激酶产品,实际有效成分含量远低于标识。
4 l- h+ a$ Y% K k5 |5 C9 x! }3 J一位工作人员神秘透露。虚标含量是常规操作,能省一大笔原料钱,关键是质检通常查不出来。而消费者花高价买的高含量,可能只是包装上的数字游戏。/ ?& t' _- C. B' o- \, o' l6 D
7 f3 {; U- I0 Y: J8 V2 v3 N& ~- L+ J( X+ j1 @- C) e- W7 E
在生产环节上也出现了本土化的狸猫换太子,安徽某制药公司展示其直播间热销产品,标称产自澳大利亚的骨胶原氨糖、护肝片等,其实全部在安徽本地工厂生产。
b9 k7 R, o7 p; Y另一家公司则想出更隐蔽的招数,在国内生产好胶囊颗粒,运到国外简单包装后再进口回来,虽然增加了点运费,但安全系数更高,几乎能完美规避检查。
3 ?9 b0 {5 K" ^$ ?& U* O, [- ?1 y
* T+ V) I { L( h8 x; z2 V7 X/ l1 s' o3 g! M |
更有甚者,安徽佰世达公司旗下的WEELX品牌,利用虚标成分含量,将成本压缩到极致。
) C& X9 P5 m3 W这些低成本产品披上进口外衣后,在电商平台以5到10倍利润出售,消费者花高价买到的,本质与普通国产无异。( U8 g" k8 D, a/ |- K
; T+ Y; T$ K! E& K9 X
; p6 x3 {; v. i i+ e/ q2 i3 |6 F* ~
所谓一分钱一分货的朴素真理,在保健品黑幕里被彻底颠覆。当生产商在原料和工艺上极尽克扣之能时,消费者的健康保障又从何谈起?0 S; j9 [- b8 R3 D% J2 E# n3 o/ L8 a
保健品本应承载健康承诺,如今却沦为暴利游戏下的牺牲品。在一些宣传之下,保健品的效果更加夸张。
6 x6 j# H9 R' S9 g0 }
/ @" ?( h% f$ I( z# }9 M ^
, n$ k/ }+ R. t* {5 F: Y4 U% U- g6 K
2 A7 M$ b) x% s成分障眼法7 H$ s0 K H6 l! ^' M/ M. k+ o+ J
9 b$ K: m/ c- J: m除了身份造假和成本压缩,成分标识上的猫腻同样触目惊心。前述纳豆激酶产品宣称含有“高活性4000FU”,实际含量却严重注水。
- H/ i( w2 l: f& o- [# C, z! U厂家直言不讳表示,虚标含量是压缩成本的常规操作,且质检查不出来,监管盲区成了虚假宣传的护身符。更离谱的是产品功效的夸张宣传。
7 E! y& m/ e' V" D# o G- \* U5 D4 g& L: ?1 P7 h
# c; F$ w! P$ g6 ?2 i一款普通维生素产品,在详情页竟宣称能扫清血管脂质、降低血液黏稠度、恢复微循环、抑制堵塞物形成,这些描述已无限接近药品疗效。
# R' p# T5 w j* t( k9 N当记者追问时,客服才含糊其辞地承认它只是保健品而非药品。保健品不是药,依法不能宣称治疗功效。( `7 B e- p4 u1 v
! g* |; Y; T2 Q( q* F: G$ C) {; k; [! K* y$ X9 }# D* u
但商家利用消费者健康焦虑,大肆鼓吹疗效,甚至暗示可替代药物,这种行为不仅违规,更是对消费者知情权与健康权的双重践踏。
6 g* l \ `: S" U$ _) W当扫清血管垃圾等诱人话术充斥页面,理性判断往往让位于对健康的迫切渴望。, a) ?) i5 H0 c/ A
/ c. b- ^% k) i8 u
5 r( m# ]! K0 F+ E7 s+ {. ~# S6 W& Q成分虚标与功效夸大,共同构成保健品虚假宣传的两大毒瘤。它们合力制造出华丽的消费幻象,让消费者在信息迷雾中付出超额代价。( M5 E' t: E; `/ k P5 P w
健康不该是一场充满欺诈的赌博,透明和真实才是行业立身之本。在了解了之后,老百姓购买保健品的时候又该怎样分辨呢?
( J4 a4 ]4 M; P7 |. j
; b2 I' v5 c& O* l2 c/ G
; A- o+ t7 h% m, e$ g2 T" p( J4 A9 _6 D& h
8 S+ E+ L+ X" X; h/ q' w# B
擦亮眼
3 C0 l2 T- U7 Y. }0 h% Q5 d
+ r; U$ Y1 f P4 k% I4 I保健品成为很多消费者需要的商品,不过面对众多的“陷阱”,在购买保健品时,第一道防线就是选对地方。- @% E6 b+ U) y
远离那些神神秘秘的上门推销、朋友圈里的“三无”微商,这些地方的产品往往来路不明,质量和安全都像在开盲盒。7 W- L9 S, _" S3 I
' I( F9 P& X8 ]
! H# e* Y- w) R5 ^ B. M u4 Y% b5 d5 n# { U
靠谱的选择是那些证件齐全、信誉良好的“正规军”,比如大型连锁超市、品牌药房或者官方授权的线上旗舰店。
* t2 e$ T O; p# D5 U记住,保健食品的本质是食品的特殊类别,它的包装上必须有个醒目的蓝帽子标志,这是国家批准的保健食品专用标识,如同它的身份证。% ?2 ~/ N0 M( n
* [& V. Z! ]( `! T# Q9 }& F* j0 o& E. B
最关键的一点要刻在脑子里,保健食品不是药!它不能治病!而找到了靠谱的店铺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得练就一双识别产品真伪的火眼金睛。! e2 S$ S& j( w$ [
找到那个至关重要的蓝帽子标志以及下面的注册号或备案号。0 Z, ^$ C h5 m, o% f
' M) L, y6 Z- `, \$ W* t8 ^5 B: G4 P4 V; z) {/ }1 Y) `# I- E7 {6 `2 x
这就好比产品的电子户口,登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输入号码一查,就能知道这产品备案信息是否对得上号,功能宣称是否被官方认可。
. N; }! z: e+ ^. ~仔细研读产品标签,尤其是适宜人群和不适宜人群这两栏。这可不是摆设!清楚了解自己或家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对号入座,避免病急乱投医或盲目跟风网红产品。5 {3 R$ e+ \" {: i7 j5 k" d
: e1 j' }2 G& h0 F5 ^: p) A* u3 k/ d/ V
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是保障产品新鲜有效的生命线。
/ S! }, O* i9 I) B I0 m! z4 G3 k: w快过期的、找不到生产日期的、或者连基本中文标签都没有的,坚决说不。对于进口保健品,还要留意是否有清晰标注的国内进口商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1 w# | S, L. @$ N/ q4 z
6 W2 w1 u" X! Z: m$ t
1 a. E; d/ E1 f. a! J2 `7 u
检查完这些身份证明,千万别把购物小票、支付记录或者发票随手一扔!1 C9 I1 q3 X* f$ C C7 p/ a
这些不起眼的纸片或电子凭证,可是日后维权的重要依据。记得让商家在凭证上写清楚商品的具体名称、规格、数量和价格。
! E) }* G& X; ^2 h% R: Y
' k$ ^8 f+ } S& t2 l) b3 g | h9 X! Z" j5 }6 i
万一不幸买到了问题产品,或者发现实物与宣传严重不符,这些凭证就是你和商家讲道理的最有力证据。没有凭证?口说无凭,维权之路会艰难许多。
9 \3 G- D( n6 i5 W: c1 G在网购盛行的今天,线上买保健品更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F/ c! Y% R, C! }4 O+ J( P/ F2 o- Y' J
) d) L2 D; a0 S! w& B% W# }& g i) T% L9 y# _& u* _2 H" D
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自己是否需要,别被限时抢购、网红同款的营销话术牵着鼻子走。尤其要注意通过跨境电商购买的境外保健品。这类商品通常仅限于个人自用,不能转卖。: H: K% h2 z. G+ h' G
- r& t1 G0 p% z( S L4 c
) i+ T/ m+ `, j# |央视的曝光撕开了保健品跨境造假的华丽画皮,也推动了监管重拳出击,近年国家已加大对跨境电商保健品规范力度,严打假保税、真内销等乱象;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上线,让蓝帽子真伪一查便知。3 v8 ~9 m; q* Z) i& `4 V
0 R* A5 A4 W! q. V. H2 W5 M& T9 C/ e% p4 a2 s; M4 W; i1 q
健康值得投资,但不应成为欺诈的牺牲品。当消费者学会用知识和理性武装自己,让虚假宣传无处遁形,才能真正构筑起坚实的健康防线。1 y+ W- W* i% ?& {0 i- l. ^
而真正的健康永远无法靠一瓶来路不明的进口神药获得,它源于科学认知、理性选择和明辨真伪的智慧。
; Y/ ^7 p- ~( F. W1 p) d* J0 n9 p$ ]7 b+ o3 Y' ^' [9 r$ l
- C2 B; _1 C. {主要信源+ ~2 |) I( n3 |% |) g
% Y8 D% J2 O2 m+ |央视曝光!虚标成分、成本低廉,这些“全球购”竟是假的——光明网2025-04-29
}6 |0 N6 z+ ?8 A% ~6 Y+ w; m财经调查丨虚标成分 成本低廉!这些“全球购”保税仓发货的保健品 竟是假进口——央视新闻2025-04-272 V1 X$ H! A+ S
保健食品如何安心选购?这七个提示很有用——2025-01-03 09:59来源: 央视新闻* C4 E& I9 ~& X- m) ~2 f/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