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13 个节气,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由夏长转为秋收,人体的生理状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中医认为,立秋养生应遵循 “天人相应” 原则,注重收涩、养阴、润肺、防燥,同时兼顾防暑降温与预防秋季常见疾病。我们从以下从多个维度详解立秋中医养生要点:
8 y8 R# G- L, _
" q+ @1 `7 _7 \% R' H2 n3 m1 k) p7 ?/ {; X4 B6 V# ^; @
一、核心养生原则:“收敛神气,养肺防燥”8 _# j/ _7 Y! u2 }/ z
中医理论中,秋季与 “肺” 相对应,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且 “肺喜润而恶燥”。立秋后气候逐渐干燥(“秋燥”),易导致肺阴受损,出现干咳、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同时,夏季的 “耗气伤阴” 状态需通过收敛来调整,避免阳气外泄过度。因此,立秋养生核心在于:
8 k$ u& h; p( v: F3 }* F) H0 {收敛神气:避免情绪过度兴奋或悲伤,保持心态平和,顺应 “秋收” 的内敛之气。
( ?' R# L/ D6 f9 h7 `滋阴润肺:通过饮食、起居等方式补充津液,预防秋燥伤肺。: ^8 }( I# v& Z, u: J
温凉适宜:避免骤用寒凉,也需防余热未散(“秋老虎”),做到 “凉而不寒”。: \8 Q- G2 q$ V3 g' ]+ ]
二、饮食养生:滋阴润燥,少辛增酸
, z4 W5 _4 A( S& L9 `立秋饮食需从夏季的 “清热解暑” 转向 “滋阴润燥”,同时遵循 “少辛增酸” 的原则(辛味发散易伤肺气,酸味收敛可养肺阴)。7 H2 f2 S; r6 x0 W/ F
推荐食材
+ ]# ?4 y& k S2 V( ~一、滋阴润燥类:
! A# e; W! B* }& t1 G1、梨(生吃清热、煮水润肺,可搭配川贝、冰糖)、银耳(“平民燕窝”,炖百合、莲子)、百合(润肺安神,适合秋季失眠)、蜂蜜(晨起温水冲服,润肠润燥,但痰湿体质慎用)。! W5 u+ @* _7 G
2、麦冬、玉竹(可泡水或煲汤,适合阴虚体质,表现为口干、手足心热)。
# U1 W+ i5 f- h P! n* b$ N二、补肺益气类:, y+ j1 H9 E6 [5 w; F; g5 I4 e* d
山药(健脾补肺,药食同源,适合各类体质)、莲子(补肺养心,固涩收敛)、杏仁(苦杏仁润肺止咳需炮制,甜杏仁可日常食用)。
, J" b. C# C; j4 B J. }! ~三增酸敛阴类:2 E; A/ m/ o) U# ]+ D* A- a! o5 x6 A
葡萄、石榴、山楂(助消化,敛肺气)、乌梅(煮乌梅汤,生津止渴,缓解秋燥口干)。
6 l* Q( l. j' X: ]四、饮食禁忌
4 B g" R# I% c) o1、减少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等,避免加重秋燥对肺的损伤。
' u5 j2 j3 K; [6 n0 l2、慎食生冷寒凉:夏季冷饮、冰品需逐渐减少,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导致 “秋泻”。
0 h9 X1 H9 c5 Q9 Z; D& @/ k$ i2 C& \- ~3、忌过度进补:立秋不宜过早食用羊肉、狗肉等大热补品,以免 “上火”,可待秋分后再循序渐进。/ ^" m5 R( e7 N" O8 H1 G
三、起居养生:早睡早起,顺应 “秋收”
* S8 O) f1 n$ R# }! h5 i" W立秋后日照时间缩短,应顺应自然界的 “收敛” 特性调整作息,帮助阳气内收。& s( D8 I$ }5 _/ g1 d
1、早睡早起:秋季宜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黄帝内经》),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舒展肺气,避免秋乏。建议晚上 10-11 点入睡,早晨 6-7 点起床。
: z% ~3 H1 g+ O2 [2、注意保暖,防 “秋凉”:立秋后昼夜温差增大,尤其夜间凉意明显,需及时增减衣物,避免 “露脐”“露脚”,以防寒气入侵(“白露身不露,秋分脚不露” 的养生理念需提前践行)。2 T1 W4 ~7 D1 M0 a n
3、防 “秋老虎” 余热:立秋后可能仍有短期高温(“秋老虎”),需避免长时间暴晒,室内保持通风,可适当使用风扇,但避免空调直吹。
0 C V8 \' n$ v0 y$ ?/ k' c% i3 a4 E4 \
4 R$ i# {, E9 ?四、运动养生:适度收敛,避免大汗( h! X2 s% N% k
秋季运动应遵循 “收敛” 原则,避免过度消耗阳气和津液,以 “微微出汗” 为宜。! E; Z& E" c8 u- W% `3 w5 |
推荐运动
6 _! K: y# |4 Y, Q1、温和有氧运动: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可增强肺功能,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秋燥带来的身体紧绷感。
1 m& q. q4 T# w. _2、养肺呼吸法:清晨或傍晚在公园、树林等空气清新处练习 “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收缩,缓慢深长,每次 5-10 分钟,可增强肺通气量,改善秋燥引起的呼吸不畅。
! }; F- @+ S( L) H5 k! @4 V. W运动禁忌
5 x7 D. p% d+ Q, c0 |8 H; y4 \1、避免剧烈运动:如长跑、高强度健身等,以防大汗淋漓导致津液耗伤(中医认为 “汗血同源”,过度出汗易伤阴)。% ] S* }" v$ @; A
2、运动后及时补水:宜饮用温水或淡盐水,避免冷饮,可搭配少量蜂蜜或淡茶(如麦冬茶)滋阴。, l' F0 v/ y- L5 \" T( r
五、情志养生:调畅情志,防 “悲秋” ?5 N. N( w- E ^0 i8 X
秋季万物凋零,易让人产生 “悲秋” 情绪,中医认为 “悲则气消”,过度悲伤会损伤肺气,形成恶性循环。( i& U. U3 z: Y8 S
1、保持乐观心态:多参与户外活动,如登山、秋游,感受秋季的收获与宁静,转移负面情绪。
: s% I$ a3 _4 [7 K2、疏肝解郁:秋季肝气易郁结(对应 “悲秋”),可通过听舒缓音乐、冥想、与亲友交流等方式疏泄情绪,也可按摩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疏肝理气。
+ [6 H# [9 j0 a3、收敛心神:避免过度思虑或精神紧张,可通过书法、绘画等静态活动培养专注力,顺应秋季 “内敛” 之气。! e% c$ L9 |6 c4 i
六、经络养生:按揉穴位,润肺防燥3 C5 B( K/ o9 G5 N
通过按摩或艾灸相关穴位,可疏通肺经,滋阴润燥,缓解秋季不适。
1 E4 N" B4 ?, s" }9 K1、肺俞穴:位于背部第 3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是肺的背俞穴,艾灸或按揉可补肺益气,缓解咳嗽、气喘。* L* ]. {3 K; Z# b: s" E0 j
2、太渊穴:位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搏动处,为肺经原穴,按揉可补肺气、通经络,改善咽干、气短。
% z) O: U$ @5 y! M d9 P) j( B3、合谷穴:手背第 2 掌骨桡侧中点,按揉可疏风解表,预防秋季感冒(但需注意:孕妇忌按合谷穴)。
* S; E# ?% s& d4、涌泉穴:足底前 1/3 凹陷处,睡前泡脚后按揉,可滋阴补肾,改善秋燥引起的失眠、口干。' k5 ]2 F0 D2 J9 _5 m
- G5 Y" q# ?% S! I/ B6 o1 o( r+ [3 x) t+ ^
七、特殊人群养生建议
4 S, m5 V) W3 s( P! [8 I1、老年人:秋季易出现呼吸道干燥、关节不适,需注意保暖,饮食宜温软易消化,可适当食用山药粥、莲子羹等健脾补肺。, V6 _9 g6 R4 T
2、儿童:秋季是感冒、咳嗽高发期,应避免挑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果(如梨、胡萝卜),保证充足睡眠以增强免疫力。* _7 T) X7 }3 @( R9 Y- y: ~/ ]
3、阴虚体质者(表现为口干、舌红、少苔):重点滋阴,可多吃银耳、百合、梨,避免辛辣、熬夜,可饮用麦冬玉竹茶。2 {1 O2 h$ t7 m
4、痰湿体质者(表现为舌苔厚腻、身体沉重):需先健脾祛湿,再滋阴,可食用山药、茯苓、炒薏米,避免甜腻、生冷食物。0 z- [ Q* u4 q+ J' S, Y7 @$ ?
总结& `9 `+ L4 |; W1 m
立秋养生的核心是 “顺应秋收,滋阴防燥”,通过饮食调护(少辛增酸、润肺滋阴)、起居规律(早睡早起、注意保暖)、适度运动、情志调节及经络养护,实现 “阴平阳秘” 的健康状态。同时需根据个人体质灵活调整,避免盲目跟风,才能平安度过 “夏秋交替” 的关键时期。
# g2 N* K, N# E; {$ n3 N' _# @0 }
. Q2 [# y+ X) x*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