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死前只选了两个女人陪葬:一个是年羹尧的妹妹,耐人寻味

[复制链接]
查看3156 | 回复0 | 2025-8-4 22:5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D! d, F) w: w2 g# r' M* x
/ h6 \' b/ U% z1 M. o/ z
文|徐 来5 w* J% v4 f4 M& n& \2 r
编辑|徐 来) @& q3 g& B0 x$ O4 i6 y! {9 ]
《——【·前言·】——》

* @9 s& l% U5 q& m' J* \) e雍正去世前,只留两位女性与他共入地宫,不是谁都能享这份“殊荣”。0 q- y, u' w+ ?) M4 [# g0 f
一个是年羹尧的妹妹,一个是名正言顺的皇后,为何其他人都没资格?
# y( c6 o4 g1 z) `这个决定,动了情,藏了局,也埋下了疑问。
! N- t" ~8 b3 z" e; h/ {. q
- E, E2 L! e- }) c3 _! x7 A
雍正死前只选了两个女人陪葬:一个是年羹尧的妹妹,耐人寻味-1.jpg
$ H; B4 ?6 ^0 d' @: ]8 K

7 D' n$ L* Q7 J7 I, C; ]
雍正死前只选了两个女人陪葬:一个是年羹尧的妹妹,耐人寻味-2.jpg
. P* d( f3 B" p. b& Y" n6 N$ O
宫中留下两个名字,别人全被排除5 v9 Z, S2 s6 M5 w  q2 H

, b: ?* C$ C- Z" d7 ]6 M, k0 b雍正一生,女人不少,封号有几十个,能陪葬的,却只选出两个
& {/ ?) x- y7 F4 \8 k1 ~年氏,年羹尧的亲妹。孝敬宪皇后,嫡福晋出身。) u( u/ q3 l1 R4 A4 G1 S
一个靠亲情扶持,一个从头跟到尾。
& R' m( y; {4 J/ j/ W" D4 K4 A按理说,活着有名分的妃嫔不少,死后能入地宫的,就这俩,连贵人、嫔、妃园寝都不进。
% t9 ~9 v1 x4 ?1 q# x% w( y# T年氏出身汉军镶白旗,家族中有年遐龄、年羹尧两员重将,风头盛极一时。康熙末年,年氏被安排嫁入雍王府,为侧福晋,实为政治联姻
4 f/ R' N( e0 N
7 Q" k1 E2 C( L3 t: X
雍正死前只选了两个女人陪葬:一个是年羹尧的妹妹,耐人寻味-3.jpg

- _( K1 W4 b! `+ M; ?这桩婚姻,表面风光,实则绑在朝局车轮上; C& d, H- Q! E9 \
年氏进府时年轻,容貌端庄,不久产子。雍正在藩邸中并不常见笑脸,对年氏却颇为另眼相看。
# u% O0 f  l; D( F) [- k- o1 m$ G晋位极快,从贵人跳到贵妃,死前雍正甚至想立为皇贵妃,只差没发诏书。. A5 F- }- E4 B/ Q. r
孝敬宪皇后出身满洲乌拉那拉氏,血统清白,门第优先。7 c, x$ v3 g) u( R1 o2 N% _5 H) O
十岁就被送入王府,按照家训培养,做嫡福晋,规矩不差半步。十六岁生长子弘晖,却夭折。此后再无所出,皇子争斗不止,皇后始终沉默。9 x2 f  _, ~& {- ^# \" c
1 J& G0 b5 @6 g: z( e5 G
雍正死前只选了两个女人陪葬:一个是年羹尧的妹妹,耐人寻味-4.jpg

5 M* i' V% h5 N她不是最得宠的,却是雍正最信的8 P6 p5 B4 r1 q' d4 }
两人命数不同。年氏死得早,四十三岁就病重不起。
+ o2 s! G+ _* g雍正当时正处置年羹尧,亲兄弟刚被抄家,妹妹病入膏肓,这种时刻,雍正在朱批上连写六次“痛惜”$ V+ t9 B6 ~- o! m' K
心里到底有没有愧疚,不言自明。
8 z1 N$ m" j4 h8 U( f皇后活得久,五十一岁去世,雍正辍朝五日举丧,不去参加葬礼,却坚持日后要合葬,按清朝规矩,皇后自然得随葬帝陵。$ E4 p. ~9 H; q/ q7 w+ T
$ ?2 {$ F8 ^2 n( M
雍正死前只选了两个女人陪葬:一个是年羹尧的妹妹,耐人寻味-5.jpg

" h% ?% P8 a! }! ^; S年氏呢?不是皇后,死后却能入地宫。这背后有政治,也有心病。
; x7 K6 _/ J! p3 j9 O4 p+ p别的妃子呢?统统打发去妃园寝,连最受宠的齐妃、华妃、李氏等人都不在陪葬名单里。
0 H/ w8 k( q( V4 M$ ^+ E雍正清楚留谁,留的是人,也是一个时代的背影。5 k, v6 J8 I* N. o3 s6 K+ Q
( i# f! |' _* V- f
雍正死前只选了两个女人陪葬:一个是年羹尧的妹妹,耐人寻味-6.jpg

" V' o' ~) x% R7 g# V这一决断,混了情分也掺了算盘
6 R9 J2 t( y2 L7 i) e1 e# d& f( y% d
年羹尧倒台,朝野震动。雍正出手快、狠、绝,亲信杀得干净。可对年氏,他没有动。反而在年氏病重那年,突下旨意“拟晋皇贵妃”
, |# i- }  F0 C3 L# `" H; \旁人没看懂,觉得奇怪,朝中却有人知道,这不是提拔,是安魂。
+ m" M+ f9 F; i" _- q& z
+ \- {: a  Q) g2 A( h/ i
雍正死前只选了两个女人陪葬:一个是年羹尧的妹妹,耐人寻味-7.jpg

/ G" p* _( g5 \, u, ^' M9 g那年冬天,年氏一病不起。雍正照旧上朝,心神却不定。- {+ C% Z1 ~/ k: I2 ]% @5 Y
御前奏章里,提到年羹尧案结,抄没家产入库。雍正批阅完,朱笔却跑到另一张纸上,写“年贵妃病中,朕甚悯焉”
6 ^/ v4 P/ }0 h) H( U6 G! |宫人记得,那几天雍正几次夜探年氏寝宫,身边只带两个小太监。年氏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没说话,只点头。
" U  w2 w* @7 m# T  V雍正看着床上人影,走时只说了一句:“寝殿不动。”. Q5 E/ H9 |! u4 @' |7 |" j# N
这一“寝殿不动”,八年没动。
1 V3 i" W/ _. V/ {5 M+ ]4 C$ @( l7 C+ P. u
雍正死前只选了两个女人陪葬:一个是年羹尧的妹妹,耐人寻味-8.jpg

  Q" u2 z: `6 k年氏死后,雍正下令封存原样,不许调拨、不许转封,连炉台都原地摆放。到了雍正去世,宫中才明白,这是留地宫铺垫。0 N* I& u& W! F, d9 o8 d. P' e* ~
感情归感情,政治也得安排。年羹尧虽倒,势力残余还在。
1 X- S! N4 T: ~& s: `5 M3 ~0 t雍正留下年氏这口气,就是告诉老部下:朕惩兄,未弃妹。这口气压下,年家余波没再翻天。8 b" a' Q9 m0 H% F  ]
孝敬宪皇后则是另一回事。她是规矩人,清宫上下都服她稳重。
/ e# x4 U' X* T; z6 {; U雍正对皇后有情,不张扬,皇后去世时,雍正没参加葬礼,却在内宫设置灵堂,日日香火。
6 Y9 n, B) k2 i, |
# e6 V9 H. ~0 M/ i  l. V% i
雍正死前只选了两个女人陪葬:一个是年羹尧的妹妹,耐人寻味-9.jpg
$ w+ c: _& K& j' P
临终前,御前太监手中玉佩,正是皇后生前常佩的那块7 K5 E7 X; ?( `' p- ~1 B
葬礼后,雍正定制“帝后合葬”制度,泰陵为此特别留出地宫右侧位置/ P7 h1 u; G2 S" b+ ~
未合葬前,空着,不许动,棺椁提前准备好。皇后虽无子,位置稳。
# S& t9 U. ]& E1 h6 K& c, u雍正看中的是血统,是制度,也是“一个正统皇后该有的体面”,别人没这个资格。
# n+ T7 w9 \# q8 m后宫中再风光的女人,一旦无名分、无子嗣,全没资格进泰陵0 G7 i3 b6 u6 m2 w0 l
4 L& r8 Q1 [( ?$ n, y
雍正死前只选了两个女人陪葬:一个是年羹尧的妹妹,耐人寻味-10.jpg

+ b( @1 b$ F/ v$ m. y$ T6 }$ p连皇贵妃都得另设园寝,年氏能破格入地宫,靠的是死前那份“差一步”的封号。
, v5 S% w, g0 I! R+ U8 s雍正选这两位,选得精。皇后立正统,年氏稳人心。
( [. `0 {1 E9 s$ n3 O" ?一个代表规矩,一个代表人情。至死不乱章法,也不绝心绪,能做到这一步,雍正不是无情,而是清醒。
4 L" o5 _" I* x" w% i% r9 z5 m
  @) ^! U+ K2 m, w# }6 F
雍正死前只选了两个女人陪葬:一个是年羹尧的妹妹,耐人寻味-11.jpg

+ O/ ~% V" q/ }: b8 m陪葬制度一板一眼,年氏能破例是极少数7 J, k* Y: ~+ }' |' G0 U
; R7 W/ v* w$ u
清朝皇帝死后,谁能入地宫,规矩死得很。皇后必须合葬,皇贵妃有机会,其他妃嫔只能去妃园寝
! z- Y. m! B6 w) b- T& I这套制度,从顺治立清东陵起就有了,康熙强化,雍正没敢乱改。
! S* B! b$ t( Z" ~1 t0 A: C! \
; F- f! Q: V- }+ ^- x$ Q' ]9 t
雍正死前只选了两个女人陪葬:一个是年羹尧的妹妹,耐人寻味-12.jpg
. ?7 D7 A' Y6 A
陪葬制度有等差。最高是皇后,定居帝陵地宫,与皇帝同穴同室。
" V- x) K/ w. i其次是皇贵妃,理论可选一人入地宫,但需皇帝亲定、朝廷公议,还得死得“时机合适”,再往下,贵妃、妃、嫔、贵人,都归妃园寝,距离帝陵正殿有几百米。
$ u" [" z, n% u9 ]$ N! v康熙帝葬于景陵,一生后妃众多,只给孝懿仁皇后和孝诚仁皇后安排合葬
1 D4 ?- z0 f8 @. f; H乾隆也没乱搞,孝贤纯皇后、孝仪纯皇贵妃算得上随葬,其他再宠也只能另找地方埋
/ o, i* u# F1 v) B1 v雍正自己掌规矩,死时不跳制度,却在年氏这儿动了手。, H& F% @9 V- O+ [% X, e3 y9 ^: b0 o
" [+ H7 s5 M: b% @& |9 Q! g
雍正死前只选了两个女人陪葬:一个是年羹尧的妹妹,耐人寻味-13.jpg
2 s4 ~. a5 o7 C% [
年氏没晋皇后,病重时“拟晋”成了关键一步。虽然没等到正式册封,但雍正下令“丧仪按皇贵妃礼,加三级”,这是大事。
) B/ r% c8 Y* k' p加三级,等于接近皇后礼制。
: B/ ^' q: }- V; ]1 Y6 ]* m/ g出殡仪仗、棺椁材质、地宫入穴全比照皇后。普通皇贵妃,是没有资格埋进泰陵正殿的。雍正破了这个先例,只给年氏一人。
) M4 i3 r  c; f2 M" Y地宫位置选得也巧,雍正棺椁正中,左侧为年氏宝顶,右侧留给孝敬宪皇后。
! J  C6 n' d5 R年氏先入葬,皇后病后才合葬,顺序反了,礼法却没乱。年氏用“准后制”进地宫,没立碑,没用帝后合葬石志,算“从葬”,也就没人挑毛病。
* I7 u4 {, {3 W3 n
4 P3 P( j3 K- T2 x9 L# Z. _- l
雍正死前只选了两个女人陪葬:一个是年羹尧的妹妹,耐人寻味-14.jpg

) r: e6 z( E8 \& @( W! N7 W; y( x清朝制度僵硬,不死不活卡着人情。
* V6 ]1 Q3 i# {3 I+ Y3 O. ~" Y雍正给年氏留了名分,却不动制度名字;给孝敬宪皇后正名,却不铺张场面。; i9 F( {$ ~+ N/ i
这一套规矩用得死准,年氏能进来,靠的是“时机、身份、死法”三个点全对。# K8 F$ e* T- `( h; o5 Q0 ?
年氏去世前,年羹尧已伏法。( t/ }4 x  c. a4 F8 z
朝中猜忌年氏可能被打入冷宫,结果她仍住原寝宫,死后荣葬泰陵,外人看不懂,老臣心里门儿清:这是雍正认了旧情,补了旧账,也拿年氏当挡箭牌) Z0 J% F) R) l, }0 k; X8 g6 U
& W* H1 b( f( `% H7 W8 Z8 s
雍正死前只选了两个女人陪葬:一个是年羹尧的妹妹,耐人寻味-15.jpg

, w2 y0 s6 m* O' _$ l" W$ P孝敬宪皇后不一样。她生前规矩,死后就得正名。
7 S2 L0 c( H5 t8 K3 Q. c  `雍正下旨“合葬泰陵右殿”,安排提前做好地宫口碑、棺椁封泥,全程不假人手
0 H: h! Z+ d4 v1 f乾隆继位后也没动这安排,照旧执行。
/ }2 A6 W* S( F7 {% Y8 W皇后棺椁于雍正十三年入殿,地宫封闭,历史合并。
, S4 o6 U# R4 z; ?! {2 u5 S( [讲规矩还得看地形。清东陵水土密实,容易腐烂,盗墓多发。% n0 |" y. F, M! ~$ l& {
乾隆吸取教训,把自己及父祖三代葬于清西陵,泰陵位于西陵最北端,四周土质松软,地下水少,不易下陷,也不容易盗掘。  I; `; z/ k* }! c

9 y' Q1 }3 O$ m, z
雍正死前只选了两个女人陪葬:一个是年羹尧的妹妹,耐人寻味-16.jpg
6 G) i! ]1 J2 p, l5 Y% {! U& i5 U
孙殿英盗的是东陵慈禧、乾隆陵,没敢动西陵,泰陵成了清朝最完整未盗帝陵之一6 @! F$ }/ m1 D0 o7 {: Q' [
考古人员数次探测,发现年氏宝顶、孝敬宪皇后地宫都保存良好,随葬器物大多未动,成了清代帝陵制度最好实证样本。
  K, Y$ w4 B8 T7 Y4 K" H9 c' o
雍正死前只选了两个女人陪葬:一个是年羹尧的妹妹,耐人寻味-17.jpg

; e5 `: }, j  a0 L( y物证现身,纸面档案说得一清二楚
. d1 R3 a' `6 L9 W. H6 A; _! U4 _" Z1 U7 K; b7 E. M
年氏能陪葬,纸面上有记载,地下还有实物。
! I2 J# g# K! a& ~5 d- {9 q( H0 k《清宫内务府档案》中明列年氏丧仪规格:按皇贵妃礼,加三级,仪仗内有金凤冠、银台灯、玉簪盒
: K) Z" e8 Q0 w$ q+ @$ S
0 K+ C  b7 F& ~3 [' s: ~
雍正死前只选了两个女人陪葬:一个是年羹尧的妹妹,耐人寻味-18.jpg

1 f: b: w( J, S+ r! h8 K这加三级,加在“舆驾仪仗”“棺木材质”“随葬服饰”三方面。
4 `; O2 |, z  u年氏棺椁出土时,考古队报告中提到:随棺玉器27件,金器14件,银器40余件: e  W* w  H" W6 H, ?
最重头的,是雍正御赐“金累丝凤冠”,只有皇后级别才配拥有,凤冠顶部嵌红蓝宝石,累丝纹细密,是雍正亲敕打造。) s, A7 }. v) m: F6 l2 X
棺椁结构也超规格。
1 P6 s6 |8 A  W+ D* l三重外椁,内置檀木净室,棺木为进口楠木,地宫入口设青砖方道
! H+ c) D- ^1 B# J4 {* r& u8 z2 h; D9 `; o
雍正死前只选了两个女人陪葬:一个是年羹尧的妹妹,耐人寻味-19.jpg
- A, ~' G& A% d6 t( y0 u  a
内棺保存年氏骨骼残片,头骨部分保存良好,配套头饰仍见金丝结构,说明未遭破坏。
9 V  g& c. ]5 N雍正去世时,太监呈上白玉佩一块,尺寸三寸二,玉质温润,为皇后生前最爱佩戴物& Q" x& |; k4 I- m3 M" j; s
档案记载,“皇后爱玉,晨起必佩,寝时不解。”雍正临终握此玉,等于留恋。9 s0 q/ J/ H3 W% s* `2 l) x- v
清宫旧藏中,还有皇后画像,宫中陈设茶具、服饰等物。- w. C+ Z3 `3 }% \
故宫现存一件乌拉那拉氏所用红缎妆花披肩,保存完好,刺绣为“双凤朝阳”图样,内衬标记为“嫡福晋所用”,证明其身份地位。
6 x$ Q. k" u# n; `6 F+ o$ Z2 y' n) x! t
雍正死前只选了两个女人陪葬:一个是年羹尧的妹妹,耐人寻味-20.jpg

. ?; E9 }$ @! b% r; m这些实物,辅以史书记载,让两位陪葬者身份坐实。" ]) H& G( ^2 q' @( t( e& f
不是后人附会,也不是传说加工。+ L5 m# R3 l! c! M7 }/ |; t, K
皇帝选谁陪葬,不是权谋,不是激情,是经过层层制度和仪注定规,哪怕破格,也是“合理化破格”。- |) ]* k6 D( S0 J
清史写得太官气,很多细节没人敢讲。
. p9 t4 n6 n# i& J可这些藏在档案、棺椁、器物中的信息,字字敲实了当年的事。! w8 c2 o2 }# d
- Y8 G4 v* l5 B# E# S
雍正死前只选了两个女人陪葬:一个是年羹尧的妹妹,耐人寻味-21.jpg

9 A9 h$ ?5 j5 l! ^雍正留年氏,是补心,也是政治动作;留孝敬宪皇后,是正统归位,也是制度铁律。. R( I0 M: o' I1 t% U2 t
陪葬两个,留下影子一世。
& E$ G7 G: g* Q. d- w6 M# ^别的人全没机会进来,留下这段太平冷史,在地宫里闭口不谈,却句句真实; i# U- q# M4 c# o2 T% Y
参考资料:
  `7 }8 X7 \* e5 l* v1. 《清世宗实录》卷二百五十七,中华书局,1985年版7 K& H  h% y/ m. @2 ]0 Z
2. 《清宫内务府档案选编·雍正朝卷》,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6 f3 S5 R( G/ i( C# I$ 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5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1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