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航天,肯定绕不开王亚平这个名字。
a! E# V! F* m2 s/ {她是中国第一个出舱的女航天员,两次上太空,累计在轨时间加起来快200天。很多人只看到她光鲜的一面,在太空里做实验、讲课,还出舱行走。
h# e. {8 L! K- D% x5 U但她自己说过,那背后的付出真不是一般人能扛得住的,尤其是返回地球后,身体虚得连路都走不了,得让人抬着出来。
3 H. o+ ~; x% F+ s
8 G2 n( ~' s. _7 t) H
# L! O. g) w1 j$ e) g王亚平1980年出生在山东烟台,家里条件一般。初中毕业时,父亲想让她上师范,早点工作养家,她没同意,自己改志愿上了高中。
" @ }1 }; D) p/ Z; g3 w, I5 q高中学得不错,1997年空军招女飞行员,她报了名,通过层层选拔,进了长春空军航空大学。那时候她对飞行员没啥概念,就知道能开飞机。
0 b1 t [' A- p# E. r大学四年里,学习理论、训练飞行,长春的冬天冷,她咬牙坚持了下来。2001年,王亚平毕业,分到武汉空军运输航空兵部队。
/ t, d: g, D% o- N7 F6 a! _. g3 J$ f" B' j9 U6 `! ]6 \
! J4 P. v$ P# J2 C4 s0 }- \- R$ V
干了几年飞行员,安全飞行时间上千小时,2008年还参加过汶川地震救灾和北京奥运消云减雨任务。这些经历让她积累了不少经验,也让她对航天越来越感兴趣。# q, \" o1 [+ v O
2003年,杨利伟成功上天后,王亚平就下定决心要当航天员。
( j; q/ u' p$ A1 i5 d; h那时候中国还没选女航天员,她就自己按男航天员的标准练体能。2009年,国家开始选第二批航天员,这次包括女性。她报了名,通过初选,2010年正式入选航天员大队。
. ^ l$ ]) k* i e' a) @! x
& g/ V/ p6 K) ^; x& k) G% }/ y* a
2 r: R; J2 K. ^; b. m从那开始,训练强度翻了好几倍。! J) p. c" h: h! E0 e b
航天员选拔比飞行员难多了,得过体检、心理测试、体能考核。女航天员跟男性一样,无重力训练、水下模拟、超重力离心机。2 b' Q1 \5 c: }" A! u% K
王亚平臂力不如男生强,就加练,体型小,就多调整姿势。2012年,她是神舟九号的预备成员,但没有选拔上,王亚平没有灰心,埋头继续训练。$ p2 n" l/ B# Q/ _9 J& N$ y W
$ {" z% z$ l3 s) k/ Z7 y/ Y5 O/ B* k) N4 q. X1 U; l0 Y
2013年,神舟十号终于轮到她,上天15天,还在太空给学生上课,成为“太空教师”。
0 e* @7 Q( y. ]/ \! x6 S0 [神舟十号那次,王亚平主要任务是操作实验和授课。在天宫一号上,她演示了失重下的物理现象,比如水球悬浮、陀螺转动。全国几千万学生看直播,她的操作稳当专业。' D2 G1 n7 P3 p) O9 r
返回后,她没停歇太久,又投入训练。八年后的2021年10月,神舟十三号发射,她第二次上天,这次是半年任务,跟翟志刚、叶光富一起进驻中国空间站。
8 a; u# N5 n0 y1 R
7 C, Z0 d4 i: { L k8 I9 M
. W, [7 d+ R& z# G7 f+ H她成了第一个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也是第一个出舱的女航天员。出舱任务在2021年11月7日,穿上舱外服,出去干了6个多小时,安装设备、测试动作。
% E. o/ [) R% a( Y, f% r6 e舱外负重有上百斤,加压后动起来费劲,尤其是女航天员臂展短、体力相对弱。3 a/ V, ]3 b; P$ h) @4 e
她说过,相比男生,女生得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完成同样任务。太空环境对身体影响大,失重让肌肉萎缩、骨密度下降,心血管系统也变。4 z. J* t8 l1 K1 B- P- g- {5 U
: Z* S$ L# P" D4 e- s# A+ u( M% I6 C' T. ^6 R% t2 a% \
半年下来,她在轨183天,做了不少科学实验,还讲了第三堂太空课。6 [9 }4 |" d# ~3 p/ F- n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返回,着陆在东风着陆场。舱门一开,她想动却动不了,双腿软得像没力气,骨头也疼。搜救队把她抬出来,放在担架上送去医疗点。
! V9 M! Z3 c. @4 Z1 e5 h这不是她一个人这样,所有航天员返回后都得适应重力,短期内走路难。王亚平后来在采访里说,太空之旅的牺牲太大,不光是训练苦,返回后的康复也折腾人。
3 V; [* Y' N& w1 M& f+ H( v$ i4 E( @) y, G
" w2 _# l. I6 x) ?" ` r2 R% i肌肉流失得重新训练,骨质需要补钙,心脏体积缩小,得慢慢调理恢复。
( ?9 F. p0 }/ S8 i女航天员还有生理周期问题,在太空管理起来麻烦,但她没细说,就提了提适应难。她强调,这些代价是值得的,因为航天事业需要数据和经验积累。中国空间站建设离不开这些付出。
* z; S; w/ D3 m; x; U; }* e王亚平的牺牲不只身体上,还有家庭方面。, O% n5 H( d2 h9 l$ G" O
4 B+ _" k- n# L/ H% P
" d/ ?2 l: A( l$ y/ c
她结婚后有一个女儿,上天前女儿才几岁,她得半年见不着面。训练忙,平时也少在家。她说过,女儿让她去摘星星,她就带着这份动力上天。, a% a8 z& R, r6 r' e7 n9 M F' Q) O, d
返回后,她花时间陪家人,但很快又回岗位。2022年,她拿了二级航天功勋奖章,还在北大读心理学博士,研究航天心理影响。
' \8 @- x \; c6 ?4 S! @5 }' G2023年,王亚平当选全国妇联副主席,继续推广航天科普。她的经历激励很多人,尤其是女生,证明女性也能在航天领域干出一番事业。
& e' ]+ s" ^. ]! R/ W1 d9 a. M: p, K/ S" g; k& \
1 r; C; K; f6 r但她总说,成功不是靠天赋,是靠坚持和团队支持。航天员这职业,看似风光,实际风险高,训练强度大,很多人半途放弃。她能坚持下来,靠的是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对梦想的追求。
) ?! @! q# j; P4 \2 \0 z; b9 }太空之旅的代价不止王亚平一人。8 B, B' e4 z3 X. ~
所有航天员都面临辐射、微重力对健康的长期影响。研究显示,在轨时间长,骨密度可能降10%以上,肌肉萎缩20%,返回后得几个月康复。& Q2 N4 l1 |" E3 K P
; N8 D& d0 G( {3 o. u: i3 T4 Z! m( C: O: G$ a, f4 x, X
中国航天工程从神舟五号起步,到现在空间站常态化运营,每步都靠航天员的奉献。王亚平作为女性,打破了不少偏见。. m0 n5 Z- B2 T8 Q* Q1 c
国外很早就有女航天员了,但中国起步晚,她们的付出帮国家赶上。她的出舱任务,验证了女航天员在太空的适应性,为未来长期驻留提供数据。1 P2 i0 e0 H" D% p! q4 r
落地后走不了路是生理常态。重力回归,血液往下流,站不稳,头晕眼花,得靠医疗团队帮忙。
3 A' z: c: ?% Y5 L
! U' @9 X p* q5 M2 |2 }1 n3 ~- l9 ~/ o) ?3 \, a
她在面对面节目里提过,返回舱落地冲击大,身体虚弱是正常反应,但媒体总爱放大航天员的荣耀,忽略他们所受的苦。4 r" Y% J+ u8 g* y' {) r! Q8 l3 U
航天员选拔率低,几千人里挑几个人。女航天员更少,王亚平是第二批里两个女生之一。刘洋先上天,她接着来,两人互相激励。/ e% Q1 {# M! ?1 i+ U& V. f
中国航天强调集体,王亚平总说自己是团队一员,不是个人英雄。
! W; ~1 N/ u. d, v# l6 _& V: q
+ M) s, R& } ~0 e4 a
( f* a! X3 u) h6 N2 H( F* a她的太空之旅,帮国家积累了女性在轨数据,比如生理变化、心理调节。这些对未来火星探测啥的有用。牺牲大,但回报也大。' I9 c& j2 v& D
中国现在有空间站,能独立运营,全靠他们的努力。航天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累,成功背后总有代价。太空不是浪漫旅行,是高风险工作。$ c# G1 D- t, r
辐射可能致癌,失重会影响生育,王亚平作为妈妈,这些对她带来的伤害很大。5 `7 U. {' w' e R* |
( |5 G* z% v m: S8 ~; g
: Q9 s+ N2 x0 G) f& g但她仍然不后悔选择了这条路,她谈吐朴实,说感谢国家给了她这个机会。2024年,她参加活动,分享经验。最新消息,到2025年,她仍在现役,可能参与更多任务。, \/ Y ?4 r# g& }) y* e! p
中国航天计划2030年前登月,是前人给后人铺好了路。- g5 F' @5 _" O @" i( {( Z% ~
( M$ b+ f6 Q/ Y" Q( m q3 R
% f! c- C L4 a5 q m8 \
+ M1 i% I/ n7 V( |0 O
5 c( P: ]: d9 I( I. n5 V参考资料:
0 ]+ B' }. m9 m% W- l9 f8 V2 `( R1、从 “一人一天” 到 “半年驻留”,航天员们如何应对失重挑战? 上观新闻 2025-06-24( s- j& c% x* t; u# Z
2、探访神九女航天员刘洋王亚平 揭秘少为人知的成长故事 解放日报 2012-06-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