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从初伏噪,客向晚凉吟。”7月20日,今年“三伏”的大幕正式开启,全国多地将进入持续高温模式,一般以“桑拿天”为代表。今年“三伏天”将从7月20日起入伏,8月18日出伏,全程30天。
! U( g+ F& m/ y6 p) L) M; l- @" Q7 S* V* n
- j, W1 v- G& [) r3 C
) d2 F4 J7 X- }% G专家表示,2015年至2024年,连续10年的“三伏”都是40天,到了今年,这一纪录将被终结。
$ D' R8 c2 D! V* J% U" t6 G
6 X0 n; C1 w1 A# ]; ?1 T为什么今年的“三伏”少了十天?
- b; o. A: V+ r6 @2 @1 w; w& r
% i Q* ^: @) S4 N" t2 t# J, o“三伏”的日期是按照我国古代历法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自夏至日起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也叫头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日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 H1 I9 k% m! {7 A# a
; `/ e: O' P( z8 Z# b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介绍,天干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组成,共10个循环使用,所以每个庚日之间相隔是10天,因此初伏到中伏的时间固定是10天。而中伏到末伏的时间有时相隔10天,有时相隔20天,这是由于末伏日期定在立秋日后第一个庚日,所以相隔的时间就不固定。夏至日到立秋日之间有四个庚日时,中伏到末伏的间隔为10天;夏至日到立秋日之间有五个庚日时,则中伏与末伏的间隔为20天。
8 p& ~1 }/ R o; C( O2 j( J# t' t
4 w. u! \9 [& I0 |$ _% B今年6月21日夏至。从夏至日算起,第一个庚日是6月30日(庚午日),第二个庚日是7月10日(庚辰日),第三个庚日是7月20日(庚寅日),于是7月20日就成了今年初伏的起始日。今年8月7日迎来立秋。夏至日到立秋日之间只有四个庚日,第四个庚日是7月30日(庚子日),因此中伏的天数是10天。具体来说,7月20日至29日为初伏,7月30日至8月8日为中伏,8月9日至18日为末伏,“三伏”长度为30天。
* a9 e, l0 Z, t/ O
G$ P1 e/ p9 a6 g% {$ {% W t" G杨婧表示,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但因为是从夏至后开始计算,所以“三伏”只会出现在公历7月中旬至8月中下旬。3 v: t: W4 r: S0 X& c
& s P6 ]7 L/ o6 E2 l& J/ v( Z% }
“三伏”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时段。“三伏”之热,民间称为“溽热”,即闷热、潮湿,就像在蒸笼和烤箱里一样。“面对即将到来的‘上蒸下煮’,公众要及时补水、规律作息、均衡膳食,外出时注意防暑降温。”杨婧提醒。6 {- z( p5 x7 V8 c
1 ~# j: Q/ }* n# x0 K0 d7 `! Q入伏后会更热吗?
+ y" I$ X5 D' C3 a) J U
" t) U2 x; ^& o! ?; I5 E/ O: n近日,还没入伏就已经热得辗转反侧了,入伏后会更热吗?3 f; \1 r% a' i8 z, s; Q/ J
6 v( ]9 K. }&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高辉介绍:“今年,我们预计这一时段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偏多,旱涝并重,东部降水呈现出南北多中间少的分布格局,区域性和阶段性洪涝灾害以及高温热浪都很明显。”他表示,我国的高温热浪,主要还是和天气系统的空间分布型有最直接的关联,尤其是在江淮地区,三伏是最热的时间段。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这一次江淮地区的高温依旧偏多。
8 v8 e3 W- E4 ]; u! I
) j) p+ m5 [, K9 \5 I" u4 o江苏省气候中心预测评价科科长蒋薇表示,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一般认为,入伏后,全国多地将会进入持续高温模式。但每年高温具体出现的时间、范围和强度与三伏天本身没有直接联系。今年三伏天可能还是比较热的,因为现在高温天越来越延后,夏末到9月初出现高温也是比较常见的。% Y1 s( Z7 e6 R
2 E; Q2 L' |& d2 Y" q3 w0 U蒋薇说:“今年高温出现早,主要是由于西太副高北跳异常偏早,出梅明显偏早,目前雨带主要位于北方地区,而江淮流域在副高控制下形成晴热少雨天气。”+ p+ e( E' o; r* c1 S
# e x1 y6 d' n
越来越热的夏天会不会成为常态?9 n% V) K' U( B3 _
8 i) h; B$ R8 A2 [" Z) F ^$ {
蒋薇说:“从2010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夏季强高温屡破记录,高温日数呈现显著增加趋势。每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湿热情况差异还是会比较大的。”
F# {' E9 M, [
8 [- [ F1 ]# }4 ^, h( j高辉介绍,近十年来,我国高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和变化趋势,尤其是高温和高温日数不断变长变多,表现为开始时间提早、结束时间延迟,这样就造成高温日数不断增多,强度也不断增强,在空间上表现出高温范围明显扩大,尤其是四十度以上极端高温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k5 G+ O% [! o+ b
. U/ ?3 A- T) s" T7 d
我国高温热浪,受到东亚夏季(风)环流,尤其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的影响,同时还和高纬度环流系统有密切关联。以北京为例,在2021年,北京的高温日子就有常年夏季的一半左右,因此我们可以说高温会越来越常见,但具体到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需要开展具体的分析和研判。0 s; o+ V$ O6 f7 T
8 | ~* F2 P! f5 I7 H5 e/ ]7 E, ]我们日常生活中运动、饮食及养生都有哪些要注意的?
1 y% B w. k8 I8 Q$ H9 o& Y* o, F# @# y; w
一图解读↓8 H4 ]3 V1 N8 L- [7 K
; x2 T/ a- e% C$ U( S
{" b8 r: q% _2 U, D& c
, S Z5 Z0 Z- i V& `. v$ ]$ e(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自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
4 B1 I+ F; y' V/ w, U" u" f! G) l! v/ ~& x' d+ Y
编辑:谢哲
7 C% B# p+ K0 R" K% s% `
0 y6 u7 T# l4 M7 L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