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白宫方面突然传出风声,特朗普或将在未来数周内访华。这个消息本该平淡无奇,但更加引人注意的是,就在这项行程尚未官宣之际,特朗普的对华态度突然大幅转向,“服软”意味扑面而来。# t, x) b! y9 A9 z( v1 \' U
( {& t3 f [; I( R9 S$ F3 o+ R5 M
他不再频繁提及所谓的“贸易逆差”,也不再将美国的失业率挂在中国头上,连芯片出口禁令都悄悄松动了几道口子。9 Y+ W' f. B9 W' F# f' r2 b
8 n! ?0 F4 m/ R
( J% ~2 b: G N+ m9 `
几乎在同一时间,一项震撼世界的中国科技战略浮出水面:3440亿元人民币的国家大基金三期,正式启动,专攻光刻机与芯片设计软件(EDA)等卡脖子技术。1 x( P0 {* h8 H6 T4 Q& D; d4 ]
这场博弈的戏码,早在2024年就已铺陈开来。当时,中国从荷兰光刻巨头ASML购买了高达89.2亿欧元(约744.3亿元人民币)的设备,占ASML全年系统销售额的41%,一跃成为其全球最大单一市场。
1 X3 l1 T6 q' l% U8 |3 H. q* a* l0 X! K+ I7 B. h9 ?
" S8 }3 |9 d% z8 K0 z" [" K# g
外界原以为中国是对ASML依赖加深,没想到这笔巨额采购是一次“战略性囤粮”。在全球最尖端芯片制造被死死“卡脖子”的背景下,这批设备为中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窗口。有了这批“口粮”,中国的科研团队可以在不被断供的前提下,全力攻坚国产光刻机的研发。% p5 W8 J+ a( j3 R) S3 B
同一时期,中国国家层面开始悄然铺开一场前所未有的科技突围计划。2024年5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正式注册,3440亿元人民币的巨额资本被迅速拨付,全部瞄准光刻机及相关关键技术。
, Q4 y. D# J$ x; }
' C4 a4 L `; O0 J/ ]& n8 c2 J! M% |
日媒《日经亚洲》嗅觉敏锐,迅速发出警告:“中国能造出自己的ASML吗?”在他们看来,中国已不再满足于做一个技术设备的“买家”,而是正以惊人的速度构建起属于自己的“复仇者联盟”。3 ]. K7 e: D; H9 `' R# _
这不是一句空话。上海微电子,作为中国光刻机研发的中坚力量,终于在十几年默默研发后,推出了国产90纳米光刻设备,这标志着中国在超级工业装备领域迈出了零的突破。: B9 ?5 P# H7 ^3 X
虽然90纳米技术与ASML的2纳米EUV光刻机仍有巨大差距,但中国的目标并非一夜之间超越ASML,而是稳扎稳打,逐步替代,最终掌握话语权。( e V! e/ B+ T( ~* U5 [
+ X2 n$ t0 @5 f$ U$ m
" w! ^3 ~/ o; I$ Y9 O与此同时,中芯国际、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等“国家队”也在悄然换装,逐步将曾被外国垄断的蚀刻、沉积、量测、抛光等关键工序,替换为国产设备。这种“蚂蚁搬家式”的替代虽然缓慢,却极为稳健,意味着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正逐步走向独立自主。
5 M$ }$ W) ~: o# D9 R支撑这一切的,是遍布全国的科研布局。从上海光机所攻坚光源系统,到长春光机所研发高精度镜头,再到清华大学负责双工件台系统,中国正在构建一条从材料到整机的全国产链。. r" A& Y3 I, ?
5 Y& E# Q4 L; Y- P. }( @
) Q! J. c$ [: y% n1 e+ W在产业结构重塑的同时,外交层面也出现罕见变化。2025年初,特朗普在新任期内高调宣布将百日内访华,但时间一天天过去,中方始终未发出正式邀请。眼看第二个百日将至,特朗普突然急了。( D% y t5 h: W6 g
7 X f; k, ?1 V* s' E5 E, T他开始放软话风,不再高喊对华施压,转而夸奖中国在芬太尼问题上的“积极配合”,甚至批准英伟达向中国销售H20芯片,这些行为在华盛顿内部引发不小争议。一位白宫官员私下透露,特朗普现在是“政府里对中国最不强硬的人”。
% C. S" o5 D5 c; } s. E8 a$ x/ S- T
, M% F+ F; \' R( l$ R2 U可他并非良心发现,而是深知在中美博弈中,中国已经不是那个可以任意敲打的“软柿子”。他期待通过访华换取一份“对等协议”,以便在国内政坛上宣扬“外交胜利”。; l. L4 n1 i, F+ W' P9 o
与此同时,日本方面也坐立不安。《日经亚洲》不仅发表长文分析中国光刻机技术的进展,还罕见援引本国芯片供应商高管的担忧:一旦中国攻克EUV技术,整个非中国供应体系都将遭受巨大打击。" ?4 \& Z# v0 J, S6 _
+ J1 |6 C8 N0 O) A
) o- u$ w& r: e3 ?. H3 ~+ A' J这种“恐惧”并非空穴来风。ASML的EUV光刻机内部含有超十万个精密零件,核心镜头由德国蔡司制造,光源来自美国,控制系统由欧洲多国协同研发。这台机器,是全球顶级工业协作的集大成之作。
* Y5 c9 e( f7 O8 q$ R, s但问题是,中国正在一项项攻破这些技术防线。光刻胶、掩模版、特种气体等关键材料领域,越来越多的国产项目正在落地。重庆奥松半导体的8英寸MEMS项目就使用了国产光刻机,计划年内试产。
* j' O C5 @3 l7 A+ l$ v% M8 r/ r7 N& k1 ]3 w5 h
1 Z8 F, S/ V- I* m% Z: D- \+ z1 ~不仅是设备和材料,连研发人才也在悄然流动。日媒披露,一些在TSMC、ASML工作的资深工程师已被中国企业以高薪挖角,加入到中国光刻机的研发团队中。这意味着,中国正在从“边看边学”走向“自我创新”。
0 C/ C9 E( i2 ]面对中国的攻势,ASML显然感受到了压力。2025年初,公司将原定400亿欧元的年营收预期下调至350亿欧元,其CEO坦言:“中国市场需求变化超出预期。”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中国市场占ASML总营收41%,但到年底已降至27%。2 S/ T/ x5 W v7 W9 U
+ [$ I; Z6 {# m) k v! _- F3 \6 c& t7 X. C- H
有人说,中国想要全面取代ASML,难度如同登月。确实,ASML背后是整个西方几十年积累的技术体系,可中国的强项恰恰在于“从无到有”“从被封锁到突围”。( ?$ a% L3 D) G0 T
在“十四五”规划中,“芯片设备供应链全面国产化”成为明确目标。3440亿的大基金,不仅是资金的注入,更是对整个产业链的宽容、试错与容错机制的建立。9 G2 T( X& X) b0 q
这笔钱要砸在刀刃上。从光刻机整机集成,到镜头、光源、控制系统等子模块,再到芯片设计软件EDA的突破,中国的目标是打通全部“卡脖子”环节。& P1 Q3 m8 L: t! Y4 ^
( M- e1 r7 n# S$ S
7 D" p$ l5 F0 }8 T( B5 G如今,国产28纳米制程的设备替代率已达60%,在军事、汽车电子等多个领域已能自给自足。而高端领域的国产替代则正悄然推进。6 X! b8 k2 s& O- Z
华为的昇腾910B、910C芯片已在中东、东南亚市场小批量试水,甚至通过云服务提供“境外访问”,绕开美国出口限制。这类“云上算力”策略,已引起美方警觉。
3 y9 c0 z9 y3 z" t4 a在这种大背景下,日本、荷兰这些既参与对华技术封锁、又严重依赖中国市场的国家,开始陷入“封锁悖论”——他们担心中国突围后,自己会成为被中国市场抛弃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0 @/ h/ ^+ y, Q2 E" w4 z) t# Q) A0 b2 x" N/ A
" o9 x0 _! r6 \" a! V9 s, \回望这场博弈,特朗普的“服软”其实只是现实压力下的权宜之计。他明白,靠关税敲诈中国已行不通,反而会激发中国更强的自主能力。
3 Z+ A5 k/ q" S' N% s中国没有选择对抗的路径,而是选择了技术突围、产业自立、系统布局。这条路虽然漫长,却足够坚定。% K, n5 y* T$ U) g" j
# m! N3 r' ]$ M# D
1 d% J% j7 E; D, e# U3 Z如今,中国正以自己的方式,撕开西方封锁的铁幕。一台台正在运转的光刻机,一笔笔精准投入的科研基金,一个个不眠不休的研发团队,正构成中国在全球半导体版图上最强有力的回应。
0 `0 V& K' }! S0 R# P. K% G中国不是在展示姿态,而是在实打实地构建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3440亿不是一个数字,而是一次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未来的中美博弈,比拼的不再是谁声大,而是谁能在关键技术上站得住脚。而这一次,中国准备好了。
( r1 T8 W/ ^# z$ _6 [2 b6 N1 m信息来源:3 h# q# h0 k1 |7 [" k$ ?: [( A
[1]日媒:中国正努力开发自有光刻技术,囤积阿斯麦设备库存为取得突破赢得了时间 观察者网3 J3 N. w/ X! w0 _$ Z7 @
[2]日媒:中国能打造自己的阿斯麦吗? 环球网9 i' }3 @ y' A* [
& `# W' d% G) g$ S4 g, Z
4 R5 |, e' x, s0 G( D3 V& h
6 O" [! y: p' M/ p: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