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如今已经进入小暑节气,进入小暑节气意味着我们很快将迎来三伏天。三伏天是我国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又闷热的日子,进入三伏天后人们往往会出现食欲不振、身体乏力的现象,因此人们又把三伏天称为“苦夏”。9 Z5 L& X3 P/ L/ {) C) [
4 C! [0 @3 [2 J( R+ ~* H
7 \+ z& @3 C0 x
《宋史•礼志祥》记载“三伏日,赐冰于百官”,说的就是在宋朝时期,每当三伏天来临,皇帝都会向文武百官发放冰块,以帮助他们消暑降温。在我国古代有“冬冰夏用”的习俗,早在周朝时期就设有“凌人”管职管冰,人们在冬季采冰储存于冰窖,夏季取出使用,一般都会按照品级划分冰量,高官还能获得专用冰具。
# r% G- X I2 z7 W# X! D( B老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很多人到了三伏天会选择动一动,以起到增强体质、提升耐热能力的效果,不过三伏天也是中暑、热射病的高发期,我们在锻炼时一定要避开中午炎热时间段,同时我们在运动时要避免做剧烈的运动,做剧烈的运动很容易因大汗淋漓而损伤阳气。2 A3 B% l9 n8 e
, {% m3 t' G, v$ I9 V
5 g; O) C/ T6 q. Y3 f
三伏天马上就要到来了,那么今年哪天入伏?哪天出伏?我们早点来了解一下
9 E3 H8 B0 W8 A8 y3 \8 H: i9 t3 s
' u# J& Z% W G% L J# m- I1 K0 Z每年三伏天的时间都在处暑后,三伏天的时间大概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但是具体哪一天入伏这与节气时间和干支纪日日期共同配合决定。2 W, A5 j. m) x% C
《清嘉录》记载:“旧俗有夏九九,今已不传。但从夏至日起,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谓之三伏天”,冬九九估计很多人都知道(从冬至开始每九天为一九,数完九个九天就意味着春暖花开了),其实在我国民间还有“夏九九”,即从夏至日开始,每九天为“一九”,三九、四九为全年最热时间段,一直数完八十一天就意味着天凉爽了,但是在我国民间“夏九九”并未广泛流传,取而代之的是“三伏天”。0 a! n( W" P2 M4 D0 w& T3 b" b7 s
三伏天包括头伏、中伏、末伏,从夏至日开始,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头伏的开始天,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开始天,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开始天。3 B+ Z& d+ [' w" w$ |0 C0 h
; [* J H! T5 k( N# Y0 A# z& x3 K* |, F6 |
* w0 R* {6 P7 _2 n4 k+ \( [+ D/ x
“庚日”也就是干支纪日中带有天干“庚”字的日子,如庚午日、庚辰日、庚子日等。今年6月21日夏至,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在7月20日,这天为“庚寅日”,因此7月20日就是入伏的时间。2 l0 f" c( T0 K+ J3 B7 I$ V( J
庚日与庚日间隔10天,7月30日就是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这天为“庚子日”,因此7月30日就是入中伏的时间。
6 b' D+ L# g, Y& U6 @: \今年8月7日立秋,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在8月9日,这天为“庚戌日”,因此8月9日就是入末伏的时间。
1 }6 O' e6 }& ` v1 ]0 ~/ R5 ]+ }* d- F' L8 J5 ~/ ^2 }' {
% m' h2 T$ _+ _( g
头伏和末伏都是固定的10天,而头伏与末伏之间就是中伏,因此今年的三伏天时间为:
7 K% Y/ n, | x- H0 i
& _4 u9 d& O* z: K! [: T头伏时间:7月20日至7月29日,共10天;
' g3 W$ E! G$ a# i2 z, C3 H
/ M% Q4 O* M7 }3 i- P+ U中伏时间:7月30日至8月8日,共10天;) T0 ?1 r: `4 @
( d; Y, W/ ]8 C* N3 a/ n
末伏时间:8月9日至8月18日,共10天。
( U6 G& c6 ^1 D+ M$ a4 M- u% X; C8 r1 Z6 T6 m8 S# |
今年7月20日入伏,8月19日出伏,今年三伏天共30天。% \$ h$ G( ]# \0 x7 H
可能很多人会疑惑为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入伏的时间?三伏天的“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在我国的五行学说中,夏季属火,而“庚”属“金”,而火又克金,因此每到庚日金必伏藏,到了夏至后的首个庚日虽阳气旺盛,但是阴气初生,尚未酷暑,随着庚日的累积,阳气进一步积累,而到了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我国进入了一年中最闷热潮湿的阶段。
" |$ z: _1 ]$ E9 C: m, a) c3 V! B0 z7 e! K
! M) x) w8 x! q7 l u老人说今年的三伏天有3大特点 Q) a& t) q; }8 S6 F
# ]. A. f6 \% P) K第一个特点:今年的三伏天10年一遇4 i. l& `* Z3 n2 ]! Z
/ F# {, F K2 C L提起三伏天,大家的印象中都有40天,像2015年至2024年已经连续10年是40天的三伏天,而今年的三伏天是30天,可以说今年的三伏天10年一遇。
( |0 B/ }) m3 E, C+ B
1 G1 T3 M! l! P头伏和末伏都是固定的10天,而中伏的时间可能有10天,也可能有20天,因此三伏天的长短由中伏的时间来决定。如果立夏与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那么中伏就为10天;而如果立夏与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那么中伏就为20天。
) N% }2 w7 J+ V% e今年立秋后的第1个庚日就是夏至后的第5个庚日,因此今年立夏与立秋之间只有4个庚日,因此今年中伏只有10天,整个三伏天仅仅只有30天。2 R* O$ W/ O/ C" R' |6 k1 f
! E# V; G& |3 }3 f- u
4 W; n' j/ l" T8 B
第二个特点:今年是“晚入伏”0 t* V9 A" O( K
" Y* e: c" E" X: T* Y* t由于庚日每10天出现一次,而公历平年有365天,这不是10的整数倍,因此每年入伏的日期几乎都不一样。
! P+ F* W& A& a5 S2 u; s3 P- \- E' O. _- |4 ^* u/ q
今年7月7日小暑,往年一般小暑后五、六天就入伏了,而今年入伏的时间在7月20日,可以说今年入伏的时间非常晚。* o5 h* ~; N+ M( `6 l, n. i
8 ^8 J! O* B/ q+ K
像2021年7月11日入伏,2022年7月16日入伏,2023年7月11日入伏,2024年7月15日入伏,今年由于入伏的时间很晚,这也导致今年的三伏天只有30天。
, T. b6 B) }; s3 M c4 ~( m( _4 D. @: S3 x Z! O" M" W$ S
% f8 i$ c2 G" ^
第三个特点:今年是“母伏”7 P Z7 J* w* c( z: W
* B( i! ]+ T; z8 |# v" ~: h我们老祖宗把三伏天分为“公伏”和“母伏”,而“公伏”和“母伏”的划分由入伏那天的农历日期的单双数来判断。
: ~9 |# g4 t- [& M* b8 r# M2 U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单数为阳,双数为阴,而阳与公相对应,阴与母相对应,按照我们老祖宗的说法,如果入伏当天的农历日期是单数,如初七、十九,那么就是“公伏”;而如果入伏当天的农历日期是双数,如初八、二十,那么就是母伏。1 S8 v" @- V5 t& Y8 i: Q
x. h: K5 g \! Q0 i6 |: e& c0 i
今年7月20日入伏,这天对应六月廿六,因此今年的三伏为“母伏”。
* y- E, a2 Y9 K8 d* o
; r2 [) y3 I4 {% w8 r* p+ F那么“公伏”与“母伏”有啥说法?老话说“公伏热死牛,母伏把扇丢”,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如果当年是“公伏”,那么这预示着三伏天会异常的热;而如果当年是“母伏”,那么这预示着三伏天会相对的凉爽。
' s+ B2 l5 b: l4 A: Q; C" L0 d4 b0 c
0 g9 B: k1 o0 p3 i& l$ R6 d `) {- `' R
今年是“母伏”,按照古人的说明,今年三伏天可能不会很热。可能大家都希望三伏天凉爽点,但是对于农民来说三伏天炎热是好事,三伏天酷热有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农作物的生长速度会特别快,粮食作物会更加容易大丰收;反之,如果三伏天是阴雨寡照的天气,那么农作物的生长速度会特别慢,农作物很容易因生长积温不够而减产。
# ]& b4 ^6 n% I J) b2 {2 o此外,三伏天若是不热,那么也预示着是“暖冬”。正如农谚说“三伏不热,三九不冷”,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而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间段,如果三伏天不是很热,那么也就预示着三伏天不是很冷,说明冬天会相对暖和,属于“暖冬”;暖冬会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加剧,会导致来年病虫害增多,这非常不利于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5 l7 G1 \: p( \& d
: r- n9 r) G3 n' r' M: ]% M& P) B- R- A+ V' y
" r6 C S* @ @总结,今年三伏天的时间为7月20日至8月18日,今年的三伏天只有30天,再加上今年的三伏天是“母伏”,这预示着今年的三伏天可能会比较凉爽。
" t% l( o4 ?5 t+ P! ]/ R你认为老话还有道理吗?欢迎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