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t6 E! N4 }$ R+ a7 y6 M O
在阅读文章前,麻烦您点下“关注”,方便您后续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我将每天陪伴你左右: b+ S* o. \; y) C6 ^) _+ B
( x/ k; a$ v, V, N4 D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 _% I& B! ]9 U/ Y——【·前言·】—— & @0 n9 _5 |; U/ h+ e
有一种朋友,能让你名满天下。也有一种朋友,会让你家破人亡。 ( ^! R+ x% u. }
苏轼,恰好两种都是。 2 h( ~! ^9 U1 n/ C2 t8 H& `
他的一生,既是才华的点金石,也是一张巨大的人情债单。而他最对不起的,或许就是挚友王巩。
" ^# p- [0 ?( }- K! z2 A! B' D$ a# ?" @# H
- K" @, Z8 g( V$ k
——【他不是不懂政治,只是不屑于懂】—— _2 j2 E1 @% Z( V0 l4 H
苏轼这个人,是个太阳般的人物。 $ A0 C5 N$ W* t% o8 f6 k
他太过耀眼,光芒万丈,走到哪里都自带流量。他的朋友圈,几乎是北宋文坛的半壁江山。 0 j5 x: c. V: J
欧阳修视他为接班人,预言他将“独步天下”。宋神宗爱他的才,也爱他的直。
: K" E' H t* c/ b
' L4 x' `: b/ J1 E- l
* _& O% h) M: ?0 V2 x可这世上,最容不下太阳的,往往是那些习惯了黑暗的角落。 6 N9 |. K* P3 J0 R- |8 C4 l
当时的朝堂,是新旧两党的斗兽场。一边是王安石雷厉风行搞变法,另一边是司马光拼死捍卫旧秩序。苏轼夹在中间,成了那个唯一说真话的“人间清醒”。
. A; s- [( h1 O4 F他对王安石说,改革是好事,但您这车开太快,要翻。又对司马光讲,时代变了,不能总抱着老黄历不放。
; Z, \% t8 e+ b9 a1 m
7 w8 m$ \0 A8 a) N% L+ D% k9 ?. U0 K* W! P2 b2 U
这下可好,两边都把他当成了敌人。新党骂他守旧,旧党嫌他多嘴。
1 ]5 d4 U" F/ G/ x0 M% g他就像个试图拉架的裁判,结果被两边的选手联手打出了场外。
% [) p X9 R" [) t, N政敌们拿着放大镜,从他汪洋恣肆的诗文里寻找“反动证据”,终于,一场臭名昭著的“乌台诗案”爆发了。那帮御史言官,硬说他写的诗是讽刺皇帝、攻击新法。 " j/ M7 M& T" }5 Q$ ?8 P
' O( ^3 ~" G" G2 d0 P! {
5 t: h# L" h3 m2 b+ }神宗皇帝气得想杀人。幸好,神宗的奶奶曹太后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读书人写诗发发牢骚,是老传统了,罪不至死。加上满朝文武,苏轼的朋友太多,法不责众。 & {0 @0 q( F/ l3 |/ E. R
最后,苏轼捡回一条命,被一脚踹到了黄州,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当个挂名小官。 / `! e3 ], Y" v- X' w: ^
屠刀落下,血溅一身,也溅了朋友一身。 4 B2 r9 @* z4 _
0 S7 B+ Y6 ^ l [
; G; ~9 b, H/ z——【树倒猢狲散,但总有凤凰不肯飞】——
% K: v3 F# R7 ~风暴的中心是苏轼,但风暴的边缘,王巩被刮得最惨。 2 U: s) x1 l: e
王巩是真正的世家子弟,爷爷是北宋名相王旦。他自己也是才华横溢,诗画双绝,却淡泊名利,最烦拉帮结派。他什么都有,就是没学会站队。
3 m( L4 P) U. ]3 I/ z他唯一的“错误”,就是跟苏轼走得太近,成了铁哥们。 2 E4 k7 I k" O& m+ n7 l D/ f
2 E6 U6 \/ u6 [
& U) W6 Y& p0 J- t( W3 ~; B苏轼出事,王巩自然在劫难逃。一纸贬令,把他发配到了比黄州更远、更荒凉的岭南宾州——今天广西的宾阳县。在当时,那地方跟发配西伯利亚没区别。
& \1 l) A1 }8 X: q* z4 Q+ d$ a圣旨一下,王府里顿时上演了一出人间真实。 2 A3 H: V6 H+ j5 O/ d% a" y
妻妾仆从,作鸟兽散,跑得比兔子还快。王巩也心凉了,挥挥手,由他们去,准备一个人孤零零地上路。 0 s/ g& y( H- @2 k
/ p2 x% @& ~% D9 @0 }8 Y6 H+ V
9 t6 a4 N0 o/ F2 i7 t* a. p1 I4 U% R就在这人心散尽的时刻,一个身影,逆着人流,站了出来。
3 ?, i* @* p! {# r她叫宇文柔奴,是王巩府中的一名歌姬。 $ y( V; D/ ]3 @- L$ T7 r
她的身世,比这突如其来的贬谪还要凄凉。她本是宫中御医的女儿,标准的书香闺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谁料家道中落,父亲冤死狱中,她被无良的叔父卖入青楼。
( u9 G# `( N$ l! F, F
6 H( O6 P0 m" ^9 @2 D6 h8 k- P/ G* S' j
是王巩偶然得知,心生怜悯,为她赎身,给了她一个遮风避雨的家。
1 G8 l7 N6 n. p' b; X7 K' V. g如今,这个家要倒了。柔奴却说:“公子曾救我于水火,今日公子有难,我愿追随,万死不辞。”
5 `8 \& j. M6 y' Z: a: h1 q1 s5 J她不仅要跟,还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她从父亲那学过医术,懂得如何应对南方的瘴疠之气。这哪里是累赘,分明是雪中送炭的救命稻草。 ) J- A5 K4 s0 I3 w! _7 q
/ l, O' n" A5 B6 @4 `/ g& Y2 E% u0 J
' G3 h0 Z5 m5 @/ I5 H9 S% E' n
王巩看着眼前这个柔弱又坚定的女子,百感交集。 : w( e$ _' @ O9 ~
好吧,既然全世界都抛弃了我,那我就带上我的全世界,一起去流浪。
& l; y+ |. q% I- o——【在世界的尽头,活成自己的神】——
& A7 i4 w1 ]# A5 a8 ^+ v; D* Q0 e3 q0 T" s3 k, c
一路南下,满目疮痍。王巩看着窗外,心里的荒凉比眼前的景象更甚。一个京城贵公子,沦落至此,乡愁和绝望像毒蛇一样啃噬着他的心。
, u2 W8 n" r. a0 m3 b3 O" U可柔奴不一样。
8 h( [6 z/ |* m" n/ H& e" @
' O6 w2 q' n$ u) ~" a, h/ J. @8 R# b
她似乎有一种把任何日子都过出花儿来的能力。她总能找到话题,巧妙地驱散王巩的愁云。
" Z2 ~3 L6 ~4 |) q. `! @她甚至沿途行医,用自己微薄的医术为穷苦百姓看病,换取一些盘缠,顺便也帮王巩调理身体。
8 z2 a8 ~; V6 U0 x王巩看着她忙碌的身影,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
z* Z/ H" @. ~ |& f$ ]3 B$ L( `1 d1 M" z0 \' g C2 z; `0 k! b
P$ J4 ~4 m* E; E! h9 _一个弱女子尚且如此,我一个七尺男儿,还有什么脸唉声叹气?
- D# _( G2 }1 }' O, l心态一变,天地皆宽。
$ `( r _3 ~' q ~到了宾州,日子清苦,精神却异常丰盈。
$ [8 y% Y& i5 @王巩没有自暴自弃,反而诗兴大发。他和柔奴,一个吟诗,一个唱和,把流放地,过成了桃花源。柔奴甚至在耳濡目染下,也写得一手好词。 ( X+ f) ~3 d6 m3 h- r1 p
) F- j. s' P. I9 Z
/ d' Q) v3 o2 S1 h每当王巩偶尔流露出失落,柔奴总会温言软语地开导他:“只要我们内心安宁,泰然处之,再大的困难也不算什么。心安了,哪里不都是故乡吗?” ; |* a3 `6 v" _0 G7 ]
这句话,像一道光,彻底照亮了王巩的内心。
7 }7 n& L( S/ C6 _: p4 x是啊,身在何处,重要吗?重要的是,心归何处。 ( l7 A/ Q; B& H( b' v5 B& P O+ s
& Y6 `7 f. a+ m5 v3 g* N: r" b# t+ o9 D' i; O, K% T# X/ N$ A
他开始安心当他的地方小官,柔奴也用医术在当地赢得了极好的口碑。五年时间,弹指一挥间。
7 G* P1 i3 H" J* O5 \五年后,风水轮流转,苏轼官复原职。
( p* K. d- N* r( n8 N, Z z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王巩也盼回了京城。苏轼心里充满了愧疚,他觉得是自己连累了兄弟。他设下盛大的宴席,准备迎接一个饱经风霜、形容枯槁的老朋友。 6 P5 D! p6 X% M& b
2 s6 \9 ^( i" t. e i& F+ ?
/ J- q$ V5 O( r( d" {+ | s五年,足够把一个贵公子折磨得不成人形了。
+ p. A |9 z6 Z6 J然而,当王巩出现在门口时,苏轼惊得半天说不出话。
! g) x p: K, M2 A" @眼前的王巩,非但没有丝毫老态和颓丧,反而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甚至比五年前更显年轻。他身边,站着那位愈发美丽的宇文柔奴,两人相视一笑,默契而深情。 . l6 S+ {5 X6 |' G* ?* y) s
$ `4 U- E4 A2 V. s5 r2 V1 {
Q' i* ]% E1 s% D9 j苏轼彻底懵了。
; j0 p& g+ x' Q1 H& w酒过三巡,他终于忍不住拉着王巩的手,又转向柔奴,好奇地问:“岭南那地方,按理说条件很差吧?你们是怎么过来的?”
2 k3 P7 }# e- u0 F, i, t这个问题,带着一丝同情,一丝不解。
0 l* O6 S P* M2 d柔奴只是浅浅一笑,轻声答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 @* d. ]' V4 ~, p6 B# L' m; i! M
' s. F& N) S( e- Z2 ?
/ I! I/ S# _3 Z" X这七个字,如暮鼓晨钟,重重地敲在苏轼心上。
- n: L. ]" {7 M: s& r! l他瞬间全明白了。他明白了王巩为何能逆生长,明白了这对神仙眷侣的快乐源泉。那不是来自物质的丰腴,而是源于灵魂的安顿。这种力量,比任何权势、财富都更强大。
: V3 p6 h* c8 l5 N! r苏轼自己,在黄州也开荒种地,苦中作乐,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但他知道,自己的豁达里,还带着一丝不甘和挣扎。
* i# W/ B0 \& c! P- [" D$ b而王巩和柔奴,是真的放下了,真的自在了。 ( v4 Q4 Y3 Q$ e7 t# Q, O5 U
& Y9 J% [6 g7 {
. x( e/ A) a1 h* o
他大为感动,当场提笔,写下那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0 ~% o! v6 E- c( f9 F词的最后,他将这动人的一幕定格为永恒:“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 E' ~3 F, v+ q4 d3 W+ ]这首词,是写给柔奴的,更是写给自己的一个答案。
' B" Z* v/ y; m
( Y R. O. P/ r# S( N, L, n' a' i' b6 {: b: s6 }
苏轼大概不会想到,这首即兴之作,连同宇文柔奴那句无心之言,竟成了比他无数鸿篇巨制流传更广的心灵鸡汤。
: r4 y# H! Z* \5 X- u“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七个字,彻底超越了苏轼、王巩和柔奴的个人际遇。它变成了一种普世的智慧,一种面对人生无常的终极解药。
" V! Q- w: c7 M5 c2 z# @0 K y6 j真正的故乡,不在地图上,而在心灵深处。真正的自由,不是去哪里的自由,而是身在何处都能安然自处的自由。
( @8 ]& O( u2 H1 X7 J* {" ]8 ~1 Z8 j
7 ?: ^/ ]: p3 b$ J" U. \) E, n6 C- l历史的大主角往往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但真正改变人心的,有时恰恰是这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小人物。 - l! ]0 M: A8 t
宇文柔奴,一个从云端跌入泥潭,又从泥潭中开出花来的女子。她用自己的人生轨迹,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绝地反击”。
' G" f Q8 v7 P
0 h4 Y; ]/ b2 o2 w1 g7 O1 @
a( `2 L5 W% F0 f" P, `她不仅救赎了自己,也照亮了王巩,更在无意中,为困顿中的苏轼,也为后世千千万万个在逆境中挣扎的灵魂,找到了一条通往内心安宁的路。 - d3 m% W. K# ]3 S
她用一生回答了一个问题:
# }7 L5 q7 Z% A3 H2 n" _, x当世界抛弃你时,如何为自己建一座随身携带的故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