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与钱学森同船回国!王祖耆逝世,享年98岁

[复制链接]
查看5043 | 回复0 | 2025-7-8 12: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原院长、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王祖耆先生,因病于2025年7月5日18:15在杭州逝世,享年98岁。" e+ f. P. s& w! o: z1 ^

! C9 J- O, A, W4 y4 @) z
1 y/ K* i# P- _% ^* u3 E" r; c
; ?; Y$ G# c9 U3 O
曾与钱学森同船回国!王祖耆逝世,享年98岁-1.jpg

! [4 B, X: Z2 a/ q# k# M/ [2 d- V" {! j! u6 v: Y2 c4 v
$ V6 w: F7 }8 P0 z' X4 V9 d
王祖耆先生1927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45至1948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52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电机系硕士学位后于美国西北大学任助教;3 z3 O$ c. k) d( J+ K3 f' B3 ?% ~: b
; f4 F# R) e( M% b

) l* O" w& K3 W2 u1955年9月与钱学森同船回国。先后任职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历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光电子技术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0年任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委员,1981年任副院长,1982年12月任院长;曾任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学报》杂志主编;/ q& f& P- s1 R* O1 y* C$ o
8 ^1 \! C) O& k: _7 i% l0 W

8 A. `3 n- N( ~; r" e* l2 s1983年至1998年担任三届省政协常委。后任浙江省侨联主席。$ C  b9 A" G% j& J
& X5 u' _! R  d3 B! H. l
1 @* n  X3 n! i$ r( t$ d
01为国家独立自由而出国5 m8 g, B# i, }

; q8 s5 A% v7 R3 R& D) D2 z& y. y9 B; z/ u- s. T: c/ o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下民不聊生,人民解放战争风起云涌。王祖耆于1947年参加了学生爱国运动。1948年6月5日,上海爆发反对美帝的大游行,因国民党特务捣乱,大学生被挡在校内,当时他参与校报编辑工作,趁着特务不注意,赶到外滩游行集结地了解情况,进行一些采访。外滩的斗争十分激烈,特务冲散学生队伍并抓住了他,用手枪柄狠打他的头部,他的眼镜被打掉了,鲜血直涌。特务以为他活不成了,就把他撂在了外白渡桥,幸好被附近医院的医生救起,保住了一条性命。警察局闻讯后进行追查,在社会进步人士接应下,他得以转移。眼看书读不成了,正好有亲戚关照他去美国实习,于是就决定出国。
0 [( K3 u# r) l; Q) r4 R# x! \) q8 i, h/ e- i

6 n  E$ ?: J: g' e% e% ]' L3 ?& Q; a  t! i+ a
曾与钱学森同船回国!王祖耆逝世,享年98岁-2.jpg
: I7 @. P' D5 i8 Q2 t
1954年秋在美国西北大学任教
" m# J: L# j" d9 t! X9 }: R, A  o/ q1 R3 s3 `/ n6 E6 c: D

6 f/ W# ?) h8 c) Z. Y* Q出国虽是无奈,但也是他报效祖国的开始,从出国留学的第一天,他就发誓要为国家的独立富强而努力学习。1 j; @! ?: v5 o( N

, h8 j5 y! Z+ ^$ w1 Y1 j( i: a3 N) }4 ]' O) `
02与钱学森同船回国9 n1 F4 {" U( g$ \

; g/ Y- c/ f" |7 M9 I- c
/ Y  A1 V* W/ W; P. z& C% @1950年代留美学者的“归国潮”有两次。第一次从1949年8月新中国即将成立开始,到1951年10月9日美国司法部发布明确禁止学习理、工、医、农的中国留学生离境的法令。第二次从1954年7月美国逐渐放松和撤销对中国留学生的禁归令开始,到1957年中国大陆开展反右运动为止,约有200人回国。* w1 `+ D& ]* g$ E' G0 v! H
& a! ^3 ~) p3 Z9 v

, x7 X. F2 T' ~- x这期间,中国留学生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写了两封公开信,要求美国撤销限制中国留学生离境的命令。第一封公开信是梁晓天执笔。第二封公开信由王祖耆带头起草,9名美国中西部中国留学生参与签名。当时王祖耆是美国的留学生组织——“中国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下属一个组织的负责人,这个组织在留美学生中影响很大
2 a! k  m8 n% u$ }! {/ r
& w# e8 P& `. Z( M# ?+ R1 J' s8 u8 \/ S; _) a# N$ n) N

# C6 [0 m4 S; c0 F0 I
曾与钱学森同船回国!王祖耆逝世,享年98岁-3.jpg
! t: E( H6 p2 e' S/ r
1952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电机系硕士学位/ Z; f8 e8 j& A. Q4 ^+ t
1 }0 a1 o' L: h5 |5 M) z
- N: v1 I7 p' l5 L$ G2 x$ }
1954年秋天,事件终于有了转机,美国政府允许一部分留美学者回国,为了抓住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王祖耆主动中断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学业,携刚结婚不久的妻子,毅然踏上了回国的船。
7 t  `" g# g1 c% k
6 f% m. ^  m0 b  D5 b7 ^9 \
& B# J! x! a0 i+ e据王德禄《杜开昔采访许国志》(2012)记载:1955年9月15日,从旧金山起航的“克利夫兰总统号”是第二波回国高潮中留学生人数最多的。乘坐这条船回国的有钱学森(蒋英)夫妇、李正武(孙湘)夫妇、许国志(蒋丽金)夫妇、王祖耆(沈学均)夫妇等24人及6个子女共计30个中国人。因为钱学森在这条船上,很多记者纷纷想采访钱学森,所以这条船成为当时新闻界关注的焦点。
1 a+ h& v. d/ u) H$ Y. f( [  u+ t9 i7 L/ P" g% a$ F/ ^

" [0 o0 k+ N5 c; w5 k# _: D2 D& `在洛杉矶起锚后,为了便于联系,王祖耆编辑了一张30人的“克利夫兰轮第六十次航行归国同学录”名单。并动手刻板和油印了几十份,分发给大家。
/ }; i/ z) q* m' |; ?& f* q
! x1 `8 a7 `; F" [/ k( N& S8 z7 J' a/ c" J1 T  z& H% s
0 x6 N7 m1 d5 ~! p; [$ k1 f
曾与钱学森同船回国!王祖耆逝世,享年98岁-4.jpg

) K* }$ ?# o( \/ r( [1 y$ T" M7 l! H  N

7 C1 c, k; a) B6 o8 d; q  B1 h
* [7 G. ~" q6 N% [' A" X
曾与钱学森同船回国!王祖耆逝世,享年98岁-5.jpg

* t+ U2 m, T6 L( k$ d3 t7 d/ b0 y王祖耆自己动手刻板油印的同学录
; N, F; v6 o& }% L6 D7 U1 `6 ~; {$ d# h' j$ \

7 I4 b3 O* v4 y10月,经香港到了深圳,总算真正进入了国门。10月10日到达广州,同学们向媒体提交了“广州公开信”,题目叫《向祖国致敬》。这封公开信发表在广州地方报纸上,全文400余字,现在读起来还是热情澎湃,感人至深:......在那最艰苦的解放初期,我们身在海外,无法来尽我们应尽的责任。今天却回来分享这做一个新中国人民的光荣,实在非常惭愧.......我们要全心全力在英明的政府的领导下,来参加建国工作。向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迈进!: F, \7 ]! U+ `. h- V& a5 q: X
; f! J: o) h9 f

# J% l1 N# K; M$ e1 X/ O( z8 N% `- W8 b: l" C+ `, n/ k- \
曾与钱学森同船回国!王祖耆逝世,享年98岁-6.jpg
/ h& l! s) g9 ?* G
王祖耆工作照(摄于1979年)
; j1 w& z* U6 s% r6 a# C( a* _8 Y2 Q5 A1 X" C

# s! Q7 {! L- k6 G+ k& M03低调扎实做教育; m! R8 a  `& Y0 ^. V; M  v
; M$ \( j0 g- I$ g+ ^, a- U2 G1 M

) P6 R0 M' X0 C3 T: j回国后,王祖耆服从国家分配,在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工作。
5 I5 ^/ S. }' F' Q! e5 i% _1 n  x5 V! }. i% u0 f% w8 y
' Y2 d7 U6 h5 B# u1 s# J7 o
. b5 v7 z& d3 H* Z
曾与钱学森同船回国!王祖耆逝世,享年98岁-7.jpg
' J, d& k. \: _
王祖耆教授(右三);筹建成电时,王祖耆第一批来到成都,这张照片就诞生于这段时期& E7 G1 [- }$ A% v% T( F

' ~: W% J- y8 m" h7 P( C$ P: }+ X  c0 ^; q, J
& x$ _! B3 L- Q0 m$ x2 L$ c- m
曾与钱学森同船回国!王祖耆逝世,享年98岁-8.jpg

( k/ c1 V  Q6 p  B3 Q5 m& g王祖耆及夫人同列别捷夫先生的女儿及女翻译孙诗瑛在一起(摄于1958年2月春节)
2 [) Z- K: j/ j% k+ W, v
  x; S9 D) X# c' f9 V9 q0 e" b8 `! y9 q+ Z
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百废待兴。当时,全国高等院校仅有598所,在校大学生仅100余万人,人才严重匮乏。邓小平同志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努力培养大批人才。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3月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年底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国家步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高等教育也走上如火如荼大发展之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79年2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决定在原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的基础上筹建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并确定成电对口支援杭电。
+ X5 G- b# q* l% e( d5 l
( K% s, H. J! W( z6 m- r( U- A; r! r. H; L
1980年,王祖耆作为7名骨干之一被派遣杭州,援建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先后担任教授、党委委员、副院长、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党委副书记等职。作为学院的主要建设者之一,他主导了学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推动学科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学院成立初期面临重重困难,他亲历亲为参与校园规划与设施建设,为学校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7 b7 C+ o, V, a: k" m4 Y
: }1 d7 `8 R, R# o
  Y+ {' w& {* H( Y

/ Z/ G2 S) x( F6 w
曾与钱学森同船回国!王祖耆逝世,享年98岁-9.jpg

2 k. }" [6 S/ M1984年主持学院科研成果鉴定会
3 v, N) X7 G" z) R8 c2 p: f, M4 S* R2 W/ X

$ N, M' e1 I# X; {8 M9 r王祖耆曾在采访中说道:我一生经历中,早期是颠沛流离,出生在无锡,不到十岁日本鬼子打来了就开始逃难,无锡老家的宅子在战火中毁于一旦。抗战胜利前我逗留过12个城市,转了三次小学、四次中学,抗战胜利后考上上海交大才算稳定下来。我亲眼目睹国家的磨难,深知没有国家的独立哪有自己的小家?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在交大就参加了进步学生的社团“创社”。那个时候我就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立志要为国家的独立自由而学习,所以出国留学是我报效祖国的开始,从此走上了“听党话,跟党走”的道路,对此我从来没有犹豫过。回国后,也经历了很多,看到最后党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纠正了左的错误路线,国家实力迅速壮大,事实证明我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我这一生从来没有想过个人要获得什么利益啊,头衔啊,但是党和国家还是给予我很多,我能安度晚年,心里十分感激。回顾一生可以说一生无悔!; i8 u. t9 M1 f- G, L

6 j/ d  H1 i, l3 z% c5 f* N7 R+ }  c8 `3 j9 {& r# z2 c( v$ X3 G
先生虽逝,但爱国奉献、求实创新的精神火炬,必将在万千学子与一代代科教工作者的心中永远传递!, ]6 ^: R/ j, S
) i# d2 }7 M1 Y6 U0 o. I- s
2 o4 U! t- B0 |1 t- y
/ y! K$ |7 Z; A% F
  Q( O& }% o; a( N2 A3 R
来源: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8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1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