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里,精彩的情节很多,如贵妃娘娘为什么要吃新鲜荔枝?底层小吏为何如此艰难等?但是很多人最感兴趣的还是左相和右相的斗争。这是高官的斗争,也是朝廷不稳的表现。这种斗争可能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3 P( v, ^9 U' }: b0 ?7 r
' L" O& o/ Q' g b! L0 V. \# `* W4 l/ L$ i; }& \) W
6 o2 p# r4 s# M) Q6 k% K
% H- y Z D3 s' T( F! U
+ Q8 p2 b$ m4 L7 y! E
, r1 W) w* k' w& I+ [2 J
/ D. E k! r2 b ]3 ?; B& z$ T
* y" V* R& U z+ \' v$ K3 D唐初官制沿袭隋制,核心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就是尚书、中书和门下。不同的是,尚书和中书的最高长官叫令,而门下的长官叫侍中。三个长官尚书令、中书令和门下侍中都行使宰相的权力,商议国政,相当于宰相的职务。注意,是行使宰相的职务,他们不叫宰相。当时没有宰相这个说法。) c" D9 I" t$ X" M/ J) A5 |& T
^) T; z+ C9 T
; ]. x8 ]+ H# U3 Q, y+ {1 e" j, v* F+ x# C& m* O" }
0 `% i1 x Z- e) d
" o: e4 m( N2 v* a" r) e. L3 S
0 `' m* x. t6 J- X7 u* i, v& i0 J唐太宗时期,做了一个改革,把尚书省的最高长官由仆射代替。变成了尚书仆射与中书令、门下侍中同为宰相。还是三个宰相。唐太宗还觉得不够,他认为宰相多一些,好商量国家大事,于是他又设置了参议得失、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号,职务也都是宰相。相当于有了八个人可以当宰相。这有什么好处呢?如果不称职的,或者不如意的,可以随时调整变动。一句话,就是好换人。
. C6 u( M G6 P- E5 [: h; n8 Z# C! J% Q# I
, s4 P0 `/ m' h, i1 U9 c
7 v7 }, W, e7 \+ r( l& x
+ c& L7 I: o' Y
% y; M" M& D$ @9 O8 ?
. D+ A; x3 A1 \, W2 _到了唐高宗时期,又做了些改革,可以当宰相的人更多了。他们分别是三师(就是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就是太尉、司徒、司空),这六个人都可以当宰相,还有中书令可以当宰相。除了这七个人可以当宰相外,其余的高级官员也可以当宰相,谁人当宰相呢?皇帝一句话就可以定了。
. v+ e, z$ l8 ~* |- W' D' w$ \. I4 M& N
" @3 G& g) h) }* v5 w& g: g* K
* X4 I L( O0 `' k
3 T6 B: W' F1 f/ S8 a7 J0 y' v
, x, r# x2 D9 l; E- M! v8 L& z6 b5 n( ~7 i6 D
这些高级官员当宰相,给个什么由头呢?如果是三品的官员当宰相,就叫中书门下三品,虽然都是三品,但是含金量不同了。另外还有四品的官员也可以当宰相。对的!没有错,四品的官员也可以当宰相,当上后就叫中书门下平章事。容易区分。为什么那么多的官员可以当宰相?因为人选多了,皇帝就可以从容挑选,用人权就加强了。
9 T6 ]+ s7 i) d' n+ \
) s) |6 G) I# D$ r# ~
) U- J+ G' E3 \- j1 K
K1 C% o7 }+ A4 r% m. d- l- [! d; C) g( O. c
+ A: e" x1 i/ {3 ]8 n7 w( O, W9 r. v v
" d* w: P2 N# v8 ]) j" ?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是唐高宗李治时期,官制又做了一次重大改革,很多官名都给改了。其中将侍中改为左相,中书令改为右相。这是《旧唐书》里第一次提到左相和右相。就是门下省的最高长官侍中改为左相,而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令改为右相。0 D& F8 \# `0 U7 g0 r
1 B4 K, [& E2 `7 E+ c0 h' W( R5 f; p2 s0 R0 F5 Q! }/ H
# `9 J, L I/ H) ]- z# H4 w2 g4 e
( G8 B+ C3 ^/ E- E
1 _; i9 g0 G, y0 U, _; C
) b; i& `: s( G k到了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再次明确了左相和右相的重要性。他们的职级是正三品官员。从唐朝来说,是右相大于左相。因为三省中,尚书省排第一,中书省排第二,门下省排第三。中书省的老大是右相,自然高于门下省老大当的左相。
: x! ^, w) p2 g: n' t
+ {/ |/ L( w } v6 h2 @- m- K5 i' u% x1 U# a0 n
. }. M, R5 R/ Z$ M0 |( p: k4 n/ x, z* r+ M( f5 `6 P
' z+ p7 D2 h, k" @
7 B r9 Y4 z" n0 v1 w; W N唐玄宗时期,是唐朝盛衰的转折点,因为他重用了两个奸相,先是李林甫,后是杨国忠。《旧唐书.杨国忠传》说,“会林甫卒,遂代为右相,兼吏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太清太微宫使、判度支、剑南节度、山南西道采访、两京出纳租庸铸钱等使并如故”。杨国忠最风光的时候,当了40多个职务。& j d/ V- O8 L; j: s) W
- i7 B0 u5 P1 f4 X/ i `2 N2 _1 J
. |; w" P$ H t' g6 @% {
] y/ L' N7 s: y
; Z: t2 Z* E" J+ `; g3 H) L# z% ?1 `) w- J1 U* [( O
1 C0 J- J2 ~" R+ l杨国忠当右相的时候,分别经历了两个左相,第一个是陈希烈,第二个是韦见素。这两个人的名声在唐朝都很一般。他们都不是杨国忠的对手。陈希烈是前任右相李林甫推荐的,是李林甫的人。他文化水平很高,但是执政水平很一般,在抗洪抢险中表现糟糕,唐玄宗很生气,就叫杨国忠把他换了。陈希烈对于撤换很是耿耿于怀,在安史之乱中投降了敌军,最后被唐肃宗赐死。* S$ Q, J( `: G& [
4 \4 ^0 ~0 f; L7 v% G
) U" m( {# y$ N4 z7 t
) D3 t5 @! u; s- o( }; {6 M
- m+ z4 ^ k- f( A4 \! V. Y A韦见素则是陈希烈下台后,由杨国忠推荐当的左相。他对杨国忠很是感激,不大可能反对杨国忠。他水平也很平庸,但是运气很好,一直忠于朝廷,最后以七十六岁的高龄去世,被赠以司空的名誉,谥号是忠贞,办丧事的钱由公家报销。
4 P% Q5 B; z4 h
8 y8 I) ~$ z; n
4 M. h- A& y4 |《长安的荔枝》中,与右相杨国忠斗的左相最有可能是陈希烈,其次是韦见素。但与杨国忠斗争最激烈的其实是李林甫。在杨国忠当右相前,就一直与李林甫作对,明争暗斗。观众最喜欢的情节也是杨国忠与李林甫这两个奸臣之间的斗争。在电视剧中,左相的安排人选其实是李林甫。) W- L8 ~9 }$ [# L2 P6 m# ] [
6 F8 i( [6 B0 U" o4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