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一项最新考古研究成果显示,海昏侯墓出土的针状金属物被确认为最早的采用炒钢技术制作的医用毫针,是西汉时期医疗器具在材料和形制上嬗变的直接证据,对研究中国针灸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 S. T2 M5 y+ @% J  A/ P- m& R% R5 M% @
 7 I, b  v% N9 X5 T
 
 4 f+ ]; D' D) e" H$ l7 k3 Y图为海昏侯墓出土的玉管及其内的医用针具。(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 D$ M6 U# B9 x8 w( J+ v6 n. u/ h  j+ d; {: E
 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领队杨军说,这组医针出土于刘贺墓内棺贴金漆木盒内的玉管中;受埋藏环境影响,发现时已断为多截,锈蚀严重,保存较差。“从玉管断面可见至少5枚针状物,仅1枚可抽出,数枚残断于内,表面附着物中可辨识出泥化的纺织物。”杨军推测,这些针状物或是包裹于织物中再塞入玉管的,这样既卫生又方便拿取。
 # [: \% e4 E# d
 : n& ^' @3 a2 M为最大限度保证文物安全,研究人员未将针状物全部取出,仅以某段玉管残件和在文保清理过程中从玉管断处掉落的针状物残件为样本进行检测分析,发现其为锻造的炒钢制品,截面直径仅为0.3至0.5毫米。0 _3 r; a: a. f" h2 I! W/ \' z0 ?
 ; m- N+ r9 h, D0 e/ g9 x
 1 f' c3 \" n+ C, j/ n$ i- V* M$ F
 
 + p$ _( ?) t1 M; o5 O6 o玉管内的医用钢针截面直径仅为0.3至0.5毫米。(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 b5 l" y4 w+ D! R. J' c) U4 _! C
 : @7 F# z' V& z+ `7 Z参与海昏侯墓文物整理研究的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博士王楚宁说,据同墓出土的“九针具一”签牌,可确认此针为传世医经文献中“九针”的一种,是非常明确的医用器具。这些针具的粗细程度已接近现行针灸针的针体直径。“《黄帝内经》记载的毫针适应证多以‘痹’类疾病为主,结合墓中出土的药用地黄炮制品,对应了史书记载的刘贺身患‘痿’疾。”' a% H, o9 K! Y& C# _- t' E
 ! J1 x+ E& i4 o! }' D% J( b
 
 : |3 L" M- o, q3 ?4 p- P& e6 j) M8 @: J+ N) u8 P4 L9 d$ n
 图为海昏侯墓出土的玉管及其内的医用针具。(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K. P7 l3 x; r  K
 
 : h6 X) X+ L- M“普通铁针易锈蚀,反复刺入人体易感染;金银针质软易断,很难制作得足够纤细;而钢针在临床上可施用的针刺手法更为多样,也更方便留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周琦认为,海昏侯医针的出土是针灸发展史的重大发现,实证医用针具形制由砭石到金属针的质变。+ V7 Y/ H/ E( g' F$ L
 
 0 {: y* o# I$ r, n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文献研究室主任顾漫说,海昏侯医针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钢制医用毫针,是西汉时期钢铁冶金史和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重要实物证据。这表明,至迟于西汉时期,炒钢技术已应用于中医针灸针的制作,材料学的进步推动了中医针刺工具的演进与针灸医学的发展。+ |1 o5 E( I0 q1 c  G
 ! G3 P5 n: O* x+ d( j
 (来源: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