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当下的伊以对轰:
$ t7 Z, q0 b: Z! \* q2 D/ M: p$ B没错,“我能轰炸你”是实力的彰显,是安全的保障;可当炸弹落在自己的城市与脑门之上,那举世皆见的“受害者”姿态与悲情控诉便立刻登场。" W# a# z3 [- _
当一个国家对武力绝对迷信,对暴虐明晃晃地自喜;把暴力当作唯一的语言,却在遭遇暴力时,又把悲情当成永远有效的盾牌……
# S# B6 ?5 O. H你闹呢?
% y0 t( Q [ {7 z0 \: Z! B! E# ?$ s: x6 T! }3 S
" b1 J6 E9 h, q7 o: F: y( O6 }
当年《读者》说“中国人和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 B2 `/ z4 p2 g Z! N让我深信不疑了很久。, y, H+ ~ T1 w2 F$ a
毕竟这个打包在一起的说法,在策划上很高明。
: g4 \, K. s" v我后来去过以色列,也去过巴勒斯坦;参观过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还去过不少曾参与过中东战争的阿拉伯国家……% v" O1 J9 I# B& c/ W' J. F: Z6 O
导致我对“犹太人聪明”的看法,一直在变。, n: V! f, b) M# K0 Z+ H3 y, b
+ t- w, R2 R: W3 ]
; e/ k, o! \9 @) {0 O+ h5 a0 |. v8 [
3 r% ], j5 W" ?9 G5 L* q0 o! S4 h# A- c; S R c1 O; L
拍摄于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
5 N; u% ~3 |: _1 k
& q/ V% {; z7 F. ^7 k. I" h- o* J
1 r6 H: M' u/ q8 J2 K4 x在《读者》、《意林》以及当时的一些刊物里,“犹太人”三个字仿佛自带光环。
2 l4 ^4 q4 G% _6 K6 n4 Z( \ k: p9 S" f
/ W6 o& U" {$ k" g! N' G. R- z如同当年《读者》、《意林》给我树立了不少“真相”一样,都是信息茧房,只不过是一居室与大别墅的区别罢了。
) Y( q0 B& u3 U, m) r' _0 R" _' p! _9 y' h& D/ D
- z$ w9 \ e! m你知道,山巅之国的美国,当时不仅仅是经济、科技、军事处于山巅,还包括可以对外输出、并让人趋之若鹜的文化。
' }- H; b5 X2 Q% P) b就在这个时候,我看了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k9 }- ]% @: U7 a' M }3 s) P
真的大受震撼,尤其忘不了在从头到尾沉重压抑的黑白光影中,那个犹太小女孩身上的一抹红色……
, y+ y( J) v9 U1 b
/ K+ U2 D9 A3 `" _4 b0 E/ g2 C. B
0 t+ L; S6 M ^( R辛德勒的名单
A' f" ~$ |6 t( I3 g9 D7 D$ `3 L, k) E' L
7 P( t/ V9 } f$ C" t* ~) e这部电影无疑是很棒的大片,咱们单说结尾——
) Q* q. j$ }* V4 R2 [4 V# x要知道辛德勒当时救助的1200名犹太人,并不是什么有钱人,都是比较底层的平民,因为有钱的波兰犹太人早已逃离了。
$ ~7 T1 H- C( t b/ e3 o, R2 G1945年德国投降,这些重获自由的犹太人,临别送给辛德勒的那枚金戒指,是他们拔掉嘴里的金牙做成的,上面刻有“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 entire”(“救一人命,如救世界”)的字样。# b4 i; t9 ?. U4 s2 G
你知道,这种“懂得感恩”的思维,是中国人几千年来都推崇的美德之一。% V) G9 k9 ~5 w1 W8 Q+ ?
就挺感人的,对吧? f; V6 g* V& {$ V
与此同时,懂得感恩的民族,无疑是聪明的,对吧?
6 `7 p0 \8 m7 |1 c) \/ c. h$ }这还不算完——/ @* ]) | a+ ^7 k, j; D m9 ^
1974年,辛德勒去世。
& [9 Q: l, P* |. [* n" L临终前辛德勒要求将自己的遗体,安葬在以色列耶路撒冷的犹太教圣地锡安山。% s1 f) X4 S/ I/ a; G. f+ L
他的遗愿得到了满足。
* Z) f+ |" e7 T8 y5 g于是,辛德勒是唯一得以安葬在锡安山的前纳粹党党员。; n( F Z6 f) y0 w# b2 {
9 a# G2 _9 n1 a) `5 m* d3 a% O% ~2 ]( R" H3 r4 j- A" J/ F, z6 ?
拍摄于耶路撒冷,锡安山
& k; O1 Q# L0 A" d6 D只是当时咱也不知道——4 k" G9 v7 P5 K3 s
在1993年《辛德勒的名单》上映之后,给86岁的辛德勒夫人每个月发钱养老的,是阿根廷政府。: G3 m+ r3 K6 a! v& K/ m
而辛德勒夫人第一次去丈夫坟前,也是斯皮尔伯格拍《辛德勒的名单》时,可以想象她的生活有多潦倒。0 N) w4 b: i& C! `6 [4 R. J
而此时才后知后觉,而又恰如其时的“义举”,你说是“行善”,还是为了宣发?
& D1 @: \* F9 _9 d3 m其实辛德勒救助的犹太人,后来是有救济他的,只是能力有限,帮不了太多;再加上辛德勒本人的经商能力其实有限,他夫人曾评价他说“他只是发了一回战争财罢了”……) C0 x' j6 {9 K" x% x. h
真正的问题出在——
E. }0 t: w/ [% ]用“救助犹太人同胞”做旗号来募捐的某些犹太救济组织。
4 b" N5 A% p* H: `" f
! d9 }+ f4 o9 r) x8 b& k, J( Y' s0 I6 C9 Y3 [. y$ @
5 j) |+ j) a2 @5 g( r+ }+ G
2 U, h5 T* m0 w& r' ]# @( J6 X* K9 k$ c! E; E. e7 C0 a
# C' J0 J: J: z# |% _2 N: W
波兰,比克瑙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二期) 8 q# \( P6 A- P
( F9 ]1 V: q. H+ p) s- y
# @- o. F" s' }1 V: u: C5 ?( H1 t2 T
7 F$ i7 N2 p$ v; z" M, s奥斯维辛集中营主入口 8 ~7 H) z1 C& c8 i1 ~8 e* E
# G1 L o( [ t3 V0 k2 C& X3 u8 M1 d( B5 @: i6 W9 R+ l; H
不得不感叹,奥斯维辛集中营,真的是“人类身上的一道伤疤”。: t! ]% `# ~/ F3 A2 U4 ~
苦难是真正的苦难,这一点不容置疑。
3 N( f" m7 w( H但苦难的来源,是值得复盘一下历史的。
+ w( C: b' u/ g2 T! j- r( S毕竟二战前欧洲的“排犹”,几乎是整个欧洲当时的“政治正确”,并非德国一个国家的“专利”,只不过二战初期的德国,有意愿也有实力将其变为惨绝人寰的实操罢了……
6 ?6 K$ P. {5 \& _" L, p8 E8 z+ U3 P7 m0 B! E2 w' A0 r* Q' {
2 V( K, r; s: Q奥斯维辛集中营主入口 2 d% q2 _8 v# {
( L0 `' ^7 u$ \/ ~6 n9 [
, h4 K$ e7 U; N1 p" c% h
) k: [: I/ c% a# G) P2 B: l* U: q) T, j. Z0 |1 b3 z
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 P$ {3 F/ G8 {6 j4 T% ?7 t
纪念馆方面就琢磨着用隐蔽的手法,设置几组金属水管,夏天的时候喷水雾给游客降温。这样就不会破坏集中营的原貌。; `! {) P3 Z) ^3 x+ M
没想到这个方案一经公布,立刻遭到了犹太人的强烈反对!
! O9 t* {+ \8 n+ ^! n( s) U) e/ k5 G/ y) d! X8 L( I9 n6 G* q
1 P( `# z) U, x, {9 W, m集中营里面监舍、隔间
$ @/ ^5 W2 h- H2 I) H为啥?- M! k* r5 z+ E3 U* m8 e3 D5 ^! w$ E$ w
因为在营区喷水雾,会让了解历史的人瞬间想起毒气室。
\$ I1 I V" s看过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人,应该会记得这样一组镜头。+ ~ O9 ]: {' _# H7 c
人们被集结到集中营,接着一大群犹太女人被勒令剪掉头发,脱光衣服,然后被驱赶着走进密闭房间。
# V1 `1 y" `7 U* L每一个人都惊恐地、死死地盯着天花板上的喷头。
0 ~9 t$ Z" ~0 `+ L如果设身处地去换位思考,这个场景真的是极限惊悚。
0 u1 A+ \ E" V7 h3 T! b纪念馆的出发点应该不会有什么恶意,只是确实没有想到此节罢了。# ^9 d% K3 t3 t: ^- i, D
马上道歉并取消方案,降温水雾自然再也不会被提及。3 i& v/ Z" ]( z+ p7 A( ]( Z
这件事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犹太人的人数并不多,但在舆论上的力道之大,真的不容小觑。
. }" |" ]8 c0 \" N( _: P# W7 {4 f5 ?2 {! `( V
5 z" ~( n7 D. d集中营里面监舍 ' M. z7 X! {, a O% y, [0 h
9 v1 ]: Q$ I6 p9 v
/ S0 k; [0 F" c' A# C2 V2 P+ A6 `/ m
我在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时,始终保持安静,脸上表情也是沉静的。- g0 u2 w/ e/ ^. c
让我备感诧异的是,当时营区内还有一拨年轻的犹太人,组队来参观。3 @! z# w2 M6 n9 r% g! M
大概是高中生的年纪。
1 x9 W, w$ j0 z1 T; C: H他们不但是游客中嗓门最大、最不安静的一拨,而且时常有打闹。
- s! F1 O8 W- ?6 }; m就挺刺眼的。
$ Z S) h8 d* a4 {; k如果别人参观时是这个样子,你们会不会动用舆论工具来予以抨击?) z, d6 C( P+ I& g! b6 u
如果像对待“园区打算添加喷水雾”那般嚷嚷,岂不是双标?* S9 d1 j) L% G" s" ]; {5 |) c9 L
正因为你们是主体受害人,所以反倒可以放松,可以不管不顾?
9 r: Q8 [; W0 T3 V0 z/ G还是,你们不懂得敬畏历史,敬畏过往?
& Q7 I; L% H3 {8 d& z5 r4 C
9 n! r9 Q( f! k# a5 m2 B
. g2 [. D1 r' b2 p1 [ e4 R" [( S, [2 w& [$ l
) B4 L6 Y1 h3 E+ @- H
其中有这么一句话:朋友,你不能只看到犹太人在二战时的苦难,我们的伤口同样深重。我们的巴勒斯坦兄弟,家园破碎、流离失所、缺衣少食,还被人肆意屠杀……
$ b+ j$ v% C* l8 D$ L% N这句话太让人印象深刻了!
% N% @ `* ~) X4 u就是在北非,我才切切实实地发现,同一段历史,它的叙述竟然有如此迥异的声部!
5 Z( g' f9 q- A4 c# ]0 M同一段历史,同一场绵延数十载的血与火,能听到不同的呜咽。
1 i' }9 Z1 _0 N9 ?- f$ D, A' P; Z! K2 D
0 x" p9 l4 o8 @- H- \/ A! o8 y1 q
促使我去仔细查阅了以色列的建国史。( J. [; F# R% `3 @* f) K
促使我去仔细查阅了数次中东战争的进程与结局。1 N& w- S# U& B# ^/ W' p4 T
# T* h: P6 `! j& O% ?9 m
6 J) M0 ], ~0 x3 O& G" D' r结论就是:若说武力,这就是这个星球上,始终没变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D4 X( `; x' S& _% ?( T
若说道理,这就是“英国这个搅屎棍”+“美国犹太财团的背后支持”+“阿拉伯人过于一盘散沙”+“地缘政治的需要”,造就出来的以色列。3 S4 p& h& T$ G% c- v: k0 \! r2 L
别拿什么“应许之地”来说事,怎么描都描不过去的。
( ^0 L5 U# Y' \0 r* f, w8 e只说拳头即可。
4 o0 G$ v2 o. _0 M v! B' U3 J* M/ A
% h* T6 {6 D2 w m3 M$ c6 Z6 E/ |
最后,我去过耶路撒冷。
$ ^" Q8 a7 ~2 [) p# i; S5 W是的,旅行角度,我对耶路撒冷一直很有兴趣——因为它是宗教圣地扎堆挤在一起的地方,充满了交融与碰撞感。
! E; V* |! n n+ g3 K8 x算得上是地球上足够重量级的人文景观。$ V1 V3 Q; X, v" m6 [' ^- W
我去看了著名的哭墙。
% [% C! H" x, g2 A+ ]; q一群以色列中学生在那里聚会,各种欢声笑语。8 ]: S6 J( K, L P
拍的时候,会被孩子们的欢乐感染。! P" W' h+ B( h( C) c! D
但你若看过加沙那边太多孩子们的照片……/ R2 h# k% u4 K
被欢乐感染的感觉就没有了,只觉得对比过于强烈。
' k5 p8 q6 k. \! K% Z3 ^
; }# ]' ~* m$ k2 u; j& o. o
; y' s- j7 c( W% v" o耶路撒冷
! e9 R, d! _$ S4 H) ^, b9 T7 u( e# D( W" J. X/ W
/ p( N# g9 q, i! ]9 K
5 n; ^4 a) @7 C( G
4 h: C+ Y, Q# _4 n2 z耶路撒冷
9 R- X! h4 p% |" h4 j0 u% |0 u7 _( t+ i8 o$ R2 }! |2 C1 G. {1 M# p
8 x: F6 f, X! t& Z
因为我也看到了加沙地带的隔离墙。( x* e' V+ J8 h3 g) R2 A' O
钢筋混凝土的隔离墙一侧,有奔跑的车,有遛弯的人,有饮用水,有食物,有电力,有药品,有现代文明的各种物质元素…… Z" D e0 ?5 k- k
但却缺失现代文明的规则。2 b0 C4 ]; h% ]3 G4 A
隔离墙的另一侧,以上物质元素极度匮乏……$ N" o$ M$ Z" U1 n7 I7 N+ |# ^/ _
但却有血,有泪,有仇恨,有绝望,有无可奈何或向死不屈的命。% k" }1 p( K+ d8 `
( @$ W. _+ O! r: o* X; Q
( N/ R7 f4 I5 E" k( {隔离墙内 9 _5 A. E& x6 ^
$ m) h$ `$ X1 f$ c8 P
. `: ?0 ]: f" S% K隔离墙内
, g r9 h# j1 ^% {巴勒斯坦的聚居地被以军封锁。
1 x x- ~% q; h! c巴勒斯坦人赖以生存的水源被切断,食物与医药救济被斩断。
s" z1 ~9 ^- d# x! i' g0 @早在2020年,联合国就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加沙地带已不再适合人类居住。
8 i9 u, k, ]$ h3 y' w' X更令人窒息的是,在社交媒体上,你能看到以色列儿童在炮弹上画“问候巴勒斯坦人”的涂鸦;你能看到以色列那个女网红对巴勒斯坦丧子母亲那冰冷刺骨的嘲讽截图……: O& a9 @1 R: |, d7 J0 n
对照历史,隔离墙内,与当年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何区别?
2 u( K0 k$ L% @如果说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道伤疤”,那么加沙的隔离墙内,不同样是“人类正在现场直播的一道伤疤”?
# n1 k* `3 x- b8 x/ {当受害者的角色被轻易转换为施害者,你还想用当年的悲情叙事,来遮蔽当下肆意屠杀的强权?
; ]. @ i+ x1 `# p& o! X怎么可能?
& x$ ]2 T& g# C; g, q9 x纸怎能包的住火?6 D; Y. K& C! n
而且这其中的很多火,还是你们自己的网红,自己的媒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且得意洋洋展示出来的?. U7 M+ r0 K2 R: x6 X* g
$ y* J3 A4 b$ ?5 J9 k* T! W9 d# M3 ~8 q- I
隔离墙内
8 ~( V# U- x6 m h9 Z/ v0 e; _3 p2 Q2 Z0 v* D% t% R
3 ?' w" L1 \/ c6 l% g
隔离墙内
6 \' e% m1 x9 g9 [! n a% F我还去看了辛德勒的墓。; E6 b4 K1 a( G$ F
墓上面还有不少石头。
0 @+ N* c4 O* o, B7 j: R' Q+ n嗯,《辛德勒的名单》,确实是一部好电影。
. T. K8 y! P1 D但我不会再看一遍了。( t! `" O, L$ @8 j
* S- A* @( U& `3 L
* j5 C' G3 M3 ?8 w辛德勒的墓 ! T' x' h) J1 B; ?
0 f# U# r9 X! h% X: K4 \3 I4 A
7 Q$ |, H! `- \0 p: z行走至此,我早已放下年少时书本赋予的单一滤镜。+ K- A- _( |2 @' ^/ ^- O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每个民族的光荣与伤痕都值得被看见,但这绝不意味着暴行可以被历史悲情所漂白。
% G# C- ?9 `4 n+ E# N聪明的民族,不会不敬畏和反思历史。
8 q, D' s4 B$ M$ ^ F聪明的民族,不会只知道穷兵黩武。3 K6 S' o) L" f' h. U. N9 q( {5 D
聪明的民族,都知道暴虐杀伐,终将反噬自身。
/ A4 G2 p% [" l! D) v0 ]聪明的民族,不会天真地以为“我只能用炮弹炸你”,而“你不可能用炮弹炸我”。1 Z L! C/ O. _, R6 n
+ A& ~' k. R4 l$ p |0 K; b
+ v' n6 l5 l9 \; N) D" A" a. ?再看当下的伊以对轰:
, I$ h0 _9 j) Y没错,“我能轰炸你”是实力的彰显,是安全的保障;可当炸弹落在自己的城市与脑门之上,那举世皆见的“受害者”姿态与悲情控诉便立刻登场。. S& f; J7 x2 a
当一个国家对武力绝对迷信,对暴虐明晃晃地自喜;把暴力当作唯一的语言,却在遭遇暴力时,又把悲情当成永远有效的盾牌……
- H- c0 [/ Y% G) D& N你闹呢?# O: |$ m9 A. d% C1 M
来源:知乎 老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