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周,还有黄牛在朋友圈炫耀"一夜赚了两个月工资",转眼间却在各大群里跪求接盘。* r4 x% I+ h. }- w8 t, y1 c
这个顶流Labubu只用了48小时就完成了高台跳水,公司市值一夜之间蒸发200亿。
7 _1 a6 h1 P/ P& i7 ]" o! d) h' V0 `属于泡泡玛特的这场经济泡沫,终于在官方一句话中消散。
; |% b5 g5 o( ^+ `: t7 Z! S, e2 k3 s" i$ v
. A* Z3 C) h0 l& e% h" Y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 D7 o* ^! l0 g; S0 T“宝贝”崩盘记- i9 ]& j, ?# o1 j5 `
9 @! l& N2 O" c! T3 H* h
6月19日,当黄牛老哥在群里发出“清仓甩卖,血亏出”的消息时,距离他上一条“这波稳赚”的豪言壮语,仅仅过去了48小时。/ h4 ]5 {9 M0 m2 {1 {" L
这场从天堂到地狱的急转弯,始于一个看似平常的周末。
0 B8 g/ ]0 U+ Z$ u原本准备在二手平台大赚一笔的炒家们,突然发现手里的“宝贝”变成了烫手山芋。
: t; f& _% {. O6 y* _' A7 e& s1 A% t p" L+ f9 D! G6 D# o
( h1 ~- H0 g! p9 y4 y4 I% x& C+ ^
Labubu整盒价格如断崖式下跌,从2800元直接跳水至800元区间,更有部分卖家甚至挂出了600元的“跳楼价”。
1 O& c+ e& \5 r! W) x( i# D更惨烈的是那些押宝隐藏款的投机者,原本标价2.8万元的“稀有款”,一夜之间缩水到1.4万元,账面损失超过50%。
! N+ Z: |/ V3 z' M8 ~7 q# ~, ]资本市场的反应同样剧烈,泡泡玛特股价在6月17日、18日连续两个交易日大幅下挫。
- g! Y. ?* k5 l/ ]; V0 b6 U
4 ]6 s( `1 b: B) s! B# J- u
* E: d [1 J o! o- n累计跌幅接近10%,总市值蒸发超过400亿港元。
, p1 w5 _. c0 C9 u% u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相当于凭空消失了一个中型上市公司的全部身家。2 M4 ?& {5 A% \% \/ p5 e
4 Q, f4 f: w; ~: d' s1 N! a) K
$ f4 J" t: F' u5 A7 C( D( a$ x
引爆这场雪崩的导火索,正是泡泡玛特自己,随着“不限量预售”政策的推出,彻底击碎了市场对稀缺性的幻想。
3 x# B* L$ A5 O8 C& Q2 {% Y当官方亲自下场“砸盘”,那些靠信息差和供需失衡赚钱的中间商,瞬间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 j }1 M7 ~' q+ D; L j9 B
) f9 I% @/ B" ^& G
k0 G" |3 i1 O深究这场崩盘背后,是一个精心设计却充满争议的商业逻辑。
) l: p* K( j+ n9 K$ t5 D4 p/ s( q泡泡玛特通过盲盒机制和限量发售策略,人工营造出一种稀缺的市场氛围。; K0 { A# `$ x, s) r9 `( B( B) v
消费者购买的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玩偶,而是参与一场概率游戏。" Y2 w* c* x5 Q5 u3 o2 c' `
% v- N* l/ x( [( Q' B/ k
- [6 Y' I) i! S
隐藏款的中奖率仅为0.69%,比某些彩票的中奖概率还要低。
. |! _7 E1 r3 ]0 ?9 ^* T8 @& L+ [! q S这种模式的本质,被郭麒麟在一次年会上一语道破。
6 U4 A% x* z0 |* z: u, q他半开玩笑地将泡泡玛特称为“博彩公司”,虽是调侃,却精准点出了问题核心。
* O) z. n" f3 P0 w" |, B0 n% A7 h7 m4 M9 k7 F* s7 o: o& E6 L$ m
1 F0 ?* Z, Z( q$ {当收藏变成赌博,当爱好变成投机,整个市场就建立在一个极其脆弱的心理预期之上。
4 l6 P/ `$ o; }更令人警醒的是资本层面的动向。% h V! ]! b6 S4 I
作为泡泡玛特的早期投资方,蜂巧资本选择在高位全身而退,通过多次减持套现22.67亿港元,投资回报率高达650倍。
1 h0 P& s% f7 l8 F: R+ G/ ^
. T+ i+ w7 Y4 m" Z1 n, A! D: a- P* l% g
与此同时,创始人王宁也进行了大规模减持,累计套现金额超过33亿港元,持股比例从上市初期的61.4%降至48.73%。6 Z5 M5 M8 V9 L8 F0 S8 M/ w- [% _
当最了解公司的内部人士都在“跑步离场”,市场还能保持多久的乐观?0 s( J8 |% |+ v
% V0 ~% v) `( C8 E( a4 j
# Q% g3 |) }0 G- T1 v独特的文化价值1 r- w2 f8 P' E6 V
1 O. ~) }- d4 V0 s% r+ @% ^
可这场危机暴露的不仅是商业模式的脆弱,更是一种当代年轻人文化价值的扭曲。
, w, O z. S) ~4 A- k7 p: R; ELabubu最初的走红,源于其独特的“反套路”美学。
! I2 I# F$ U/ B9 G在满世界都是甜美可爱形象的潮玩市场,这个龇牙咧嘴的“丑萌”角色反而成了年轻人表达个性的符号。
0 H5 T3 o& g6 C. U9 I3 W% X* U: p0 Z: t/ F
0 [5 Y3 W. C2 r; _ }这种审美偏好背后,是新一代消费者对“不完美”的认同。% D6 }; e0 d K$ X# @- h- E$ R
他们购买Labubu,不是因为它符合传统意义上的“美”,而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态度:敢于与众不同,敢于展示真实的自我。3 E) [. F1 b+ L$ p& {$ p1 Q- a
设计师龙家升坦言:“我故意保留9颗尖牙的不完美感,就像年轻人抗拒被标准化定义”。
- z: W2 D1 ~4 j i
% h3 S: X+ b, T7 v' u& Q4 C, ?/ j0 x
但当这种文化认同被资本裹挟,当个性表达沦为炒作工具,一切都变了味。" u; {1 ]. v$ C3 [; X3 }' ~5 h
原本代表独特审美的收藏品,变成了二手市场上的“期货”,原本用于情感寄托的玩偶,变成了财富焦虑的投射。
- j! N2 r+ s1 |更讽刺的是,当所有人都在追逐“个性”时,这种追逐本身就成了最大的“共性”。
( j( r# c3 J& k6 q$ x q3 B ^. Z, a
$ `7 s0 ?. z C7 C' n2 a消费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泡泡玛特巧妙地结合了两种看似矛盾的心理需求:一方面是“反套路”的个性追求,另一方面是“赌徒”式的获得感。
5 W5 P. ]' b2 n* A1 p4 p开盲盒的过程,既满足了消费者的猎奇心理,又提供了类似赌博的刺激体验。0 G4 V: P4 W( Q( Z- D2 Q! G" W
每一次拆封都是一次小型的“开奖”,肾上腺素的分泌让人欲罢不能。
# x4 F" m5 [2 y/ B
" y$ z: z' w) J9 {) l3 t
, J$ e% a6 j G这种双重心理机制的叠加,造就了一个令人上瘾的消费闭环。+ K5 ]; f5 t" j' S" n
但当理性回归,当供需关系被打破,建立在心理预期上的价值体系必然崩塌。3 p4 ]7 R. U$ \' d) q8 L) j2 a
+ p% x u2 F% a- Q1 l8 X
Y1 P& d- k/ ]# q繁华落尽见真章
# Q' R! E/ y5 C$ r& z1 W5 q2 T+ X0 v. q9 F. K! R2 F
纵观整个事件,最核心的矛盾在于短期爆发力与长期可持续性之间的冲突。' q8 a6 g2 ~) |$ E4 H" e+ l
泡泡玛特股价在一年多时间里暴涨1276%,创造了资本市场的神话。
, t( V4 X* N8 f( g) V' Q, P
) j" k4 t4 H% s( k) ?, D% F6 _' J4 N$ J* T+ k G
但这种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单一IP的爆红,仅Labubu系列就贡献了超过50%的营收。
, s5 S$ F0 d, Q: L- }) l8 Z5 v这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策略,在顺风顺水时能带来惊人的回报,但一旦风向改变,风险同样也是令人难以承受的。
8 v, o! Y6 S: |% D# @
, E5 }; u0 s B. N& h+ w
3 w- i& j2 J" j/ f1 b+ U: i) \$ Y5 c, [+ q4 W8 } \
8 q' e* u1 H1 A+ T) z) e8 |当Labubu的热度开始消退,下一个爆款IP却迟迟无法接棒,整个商业帝国的根基就会动摇。
. d6 G# o4 W# d% Z* A
7 N% d' C6 w* z3 l `6 o1 N$ e. P p; ?
# O1 R+ j0 }% T0 x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从17世纪的郁金香泡沫到21世纪的潮玩狂热,人性中的贪婪与恐惧始终主导着市场的起伏。
0 r. y- a/ h% c5 |; Q, S当所有人都相信“只涨不跌”的神话时,崩盘往往就在不远处等待。, z. o* s: k2 u' r+ Q6 [
( D$ o8 x* Q( D& Q% }! t
' B# G. l; F' ^) K+ ~3 k泡泡玛特的这次市值蒸发,是给整个潮玩行业敲响的警钟。/ K% j2 H9 V' v1 }, @+ [ r
当玩具不再是玩具,当收藏变成投机,当文化沦为工具,泡沫的破裂就成为必然。& r, n9 M1 Q6 e6 h
真正的价值,永远不可能建立在人为制造的稀缺性之上,而应该回归产品本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H8 O1 ?. W9 G6 R
& K/ J( k9 r: K4 [) A1 v3 v0 e/ ~3 h$ N7 i/ i
对于那些在高位接盘的散户来说,这是一堂昂贵的投资课,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或许是一次必要的出清。2 b; G6 W' F" X) q
当潮水退去,当投机者离场,真正热爱潮玩文化的人或许能在一地鸡毛中,重新找回这个行业最初的模样。6 b w' a4 R, A4 B
2 j5 r. _' t# W% |; | s' o
+ e, p0 N+ Y2 V7 |6 m6 O结语 Y8 P$ H K5 t6 b
9 W; i2 |6 Q+ ?% `9 {. d/ h+ ^
泡泡玛特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个性表达不需要天价标签来证明,真正的收藏价值也不应建立在投机炒作之上。当消费回归理性,当文化褪去泡沫,或许我们才能看清,那些真正触动我们的,从来不是稀缺性带来的优越感,而是简单纯粹的情感共鸣。快乐本身并不昂贵,昂贵的是我们为快乐附加的那些意义。1 N; R+ L K( N# x) x/ r* \2 i% r
' W/ E1 U' [9 ?1 C
- I# K' W) {$ \, P) `参考文献:
2 K5 g3 s6 n1 w& u6 ]8 n1.光明网-2025-6-19——《泡泡玛特大规模补货,Labubu 3.0首次开启线上预售》
# p! P( T# D* X5 @9 j5 z! [8 g2.齐鲁壹点-2025-6-11——《果然财经|从蒙奇奇到Labubu,108万买的到底是什么?》
1 c; J" O( T' L% d J+ Y/ Y3.新黄河-2025-6-12——《爆火!泡泡玛特股价新高,一年半涨近13倍》
8 V+ X6 O- o9 S4.大风新闻-2025-6-19——《LABUBU突然补货,黄牛报价“雪崩”:专家点评:玩偶不应被裹挟为“投机品"》. Z* z: m! z T" \4 h
5.中国科技新闻网-2025-6-18——《“丑萌”LABUBU大火!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喜欢“丑东西”?》
" A# q+ b3 M7 z8 H. c6.观威海-2025-6-17——《Labubu之父称故意保留9颗尖牙:就像年轻人抗拒被标准化定义》4 O3 ~" p8 n. n
7.中华网-2025-6-16——《59元盲盒撬动108万拍卖价:LABUBU爆火背后藏着怎样的财富密码?》
/ j3 x0 ?% G+ i1 ~2 q, Y
9 E: H% u1 ?) k6 ?' `. v+ Y; Y. G. X. U( K
$ t' b( X: m( F% q3 z2 l& n- x; a2 m3 n# G
( {2 Z" e) U. I5 a) T
9 U+ H6 I+ L% g2 ^$ ~- r
7 e+ ~4 ]) M1 J5 _ Z
' v0 Y) ], Y5 ^3 R' L8 ]; b. _7 e2 p w: A
3 m! I0 R7 ^* y0 `* V ~2 L' j9 C, h5 F Y, G8 a
7 K4 J$ L" S4 \% E2 n; \5 y
$ z+ Q3 R2 S, L9 {. ~" k' S# U4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