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国始封于周成王时期,崛起于春秋战国,北慑中原,南抚百越,而成就一方雄邦。 1 N$ t# ?2 C1 Z* p8 T# a  q* h& Z& p) u; ^
 “楚风烈——安徽楚文化文物精品展”将于6月15日在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对外展出。这是一场聚焦于楚国晚期的文物特展,呈现了包括鄂君启金节(车节)、越王者旨于赐剑、三足羊首铜尊等重要文物。此次展览更多聚焦于楚国晚期,并讲述了追回的武王墩墓“阜平君”铭虎形铜座、蟠螭纹编钟等文物往事,武王墩墓是迄今为止经科学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楚墓。在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之际,澎湃新闻今天上午先睹为快。' ]  a  H6 }9 S& x5 g% [
 
 * M  q4 e! e' h/ ?, f( V, f( s
 $ B2 G9 ?. b9 ~, I, b$ \" q6 ?' v  |9 x. m, G& s
 展览现场0 a- @. K* E2 H" M+ P
 
 2 y+ P& s7 u0 V6 _7 q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此次展览分为“楚地风云”“楚物生辉”“楚王玄宫”三部分,呈现来自安徽博物院、淮南市博物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的129件(套)文物。
 9 d/ }' e# a3 ^
 6 h* H$ e- B* Z$ Z+ h; ^/ f7 Z9 B! d2 I* y
 
 ! }4 X/ K  ]+ R% r6 o* S展览海报
 & I/ f4 J  M: t; _1 M* H, R8 D0 v& R
 3 O9 C) A: e# {8 f' ^楚国,是一个崛起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南方强国,又称荆、荆楚、楚蛮。其先祖在周成王时被封于江汉之间,历经八百年图治,人口众多,军力强盛,疆域广阔,横跨今湘、鄂、豫、皖、沪及苏、浙、鲁、赣、渝、蜀部分地区,是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 C6 O# i; |) D% x9 H; \4 T, |+ \
 
 9 _8 k& m. P1 ?6 X4 f( F3 P/ L# {' X1 L$ u$ a. X% F& A
 1 w# Y4 U5 @% O
 展览现场
 / a$ I9 K3 ~8 m0 w
 1 Q0 w8 F7 J2 R* a) `6 z4 s安徽地处江淮腹地,方国林立,是楚文化东进的重要区域。春秋中叶起,楚与域内外方国在江淮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国早中期终于统一江淮。楚考烈王元年,封春申君黄歇于寿春,领辖“淮北十二县” 。至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 寿春成为楚国晚期政治中心,为都十九年,历楚幽王芈悍、楚哀王芈犹、楚王负刍三王,至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被秦国所灭。7 O, K+ h' M& ^/ B+ L
 
 $ ]( l3 m6 H* W) v5 E% {. h0 }3 f, [6 G1 I6 Y7 E
 
 / S: j) p) u- h8 Y. y; s武王墩墓土堆3 O  T/ A' L& n8 ]: ^
 3 @1 v% F& r6 Q, L! P
 闵行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此次展览更多聚焦于楚国晚期,并讲述了武王墩墓的相关故事。武王墩墓北依舜耕山,南为开阔平地,距离楚国都城寿春十余公里,2015—2018年,武王墩墓发生盗掘,后追回77件。展览中的武王墩相关文物,也多来源于此。据悉,武王墩墓是迄今为止经科学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楚墓,也是目前国内首次见到的、结构清晰明确的九室楚墓,是楚国最高等级的丧葬礼制。
 2 S# s& l  g+ N, ?% z+ Y
 ; m6 v$ T! P1 Y# Q9 K3 j3 x3 _8 q
 " h+ }2 K# s- d+ [: L) @' [' P' r: {7 i
 武王墩墓考古发掘资料图) C3 H. r9 k+ `9 m+ B
 
 8 T  w+ }4 a; h2 _: A! K& O+ o这一楚墓的墓主人是谁?据考古专家介绍,武王墩墓主身份可能是《史记·楚世家》记载的楚考烈王。他是楚顷襄王之子熊元(也有称“完”)(公元前263年—前238年在位),曾是秦国的“人质”,后在春申君黄歇的帮助下逃归楚国,继承王位。据了解,大家所熟知的成语,如“毛遂自荐”“歃血为盟”“无妄之灾”均和楚考烈王有关:毛遂随赵国平原君出使楚国,面见的就是楚考烈王;毛遂此行成功,双方歃血为盟;楚考烈王死后发生了王位之争,春申君不听“无妄之灾”的警告而被杀。% b2 Q1 B% Y" y$ v4 I4 z. P$ ^/ B
 - ^; I# j7 s  t! S$ ^* I
 进入展厅,观众最先能看到的是附盖三足羊形铜尊,该器物通体为铝黑色,由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通高11厘米、通长14厘米、口径9.2厘米,1977年寿县正阳关镇肖严湖出土,为楚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 u) G% }/ A  F6 s6 j/ g& h" T4 @- u. p2 a2 z  Q4 j! [
 
 % }8 i2 y5 ?& f# r! `& h( T" D: O' c1 `2 u/ ^1 ?
 展览现场,附盖三足羊形铜尊8 d7 j& |% ?6 {# r4 B
 
 ' Y: W( I; m8 y+ D- q2 {2 W附盖三足羊形铜尊整件器物似绵羊形,盖扁平,正中有桥形半圆钮,一端呈扇形下斜作绵羊尾状,尾上饰有勾连云雷纹。它是商周时期活跃在寿县、凤台一带的州来国的遗存,其造型独特,形态生动,反映了州来国在未受楚国文化影响之时独特的本土风貌。" E0 w7 M. u& U
 : p4 T1 d5 r" M9 z7 V  B
 " a0 o: z; X. B1 C
 
 / e! L, L6 T' A4 ]$ ^$ X1 A8 S$ i展览现场,“越王者旨于赐”剑
 : u8 Q6 Z+ J1 h  O  _/ V
 . E* ~; c* i! D) Z* r: Z; g% f8 D& P3 H" G
 
 4 g2 y4 k) Y9 a' @6 @展览现场,“越王者旨于赐”剑1 {3 C9 W( `  n+ r
 8 P* L' Z( H4 @% M! b' y4 g0 Q3 U" {
 在展现楚国武器的区域中,“越王者旨于赐”剑位于C位。该文物于1996年元月出土于寿县西圈墓地战国早期蔡国贵族墓葬,由剑身、剑格、剑柄和剑首四部分合成。剑首呈喇叭状,柄上有两道凸箍,其上用绿松石镶嵌出精美的勾连云纹。在磨砺精细的剑格双面用绿松石镶嵌出极富美感的白色双勾空心鸟篆八字铭文:“王(越)王(越)者旨于赐”。这柄宝剑是越王勾践之子鼫与在位时所铸,他将此剑作为信物送与蔡国,后入葬蔡国贵族墓葬,此剑反映了越灭吴后越、蔡两国的友好关系。& j! Q+ g6 e$ q3 y, @
 3 p& o! F) }, N8 p* |# t
 2 Q2 J+ r- P' G3 ~& f% t1 z
 l+ c( T$ i- }
 展览现场,鄂君启金节3 q& x% L$ p/ }' I, }% _4 r
 
 % Y4 b5 {" M$ Q4 M鄂君启金节是战国中期楚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商品的免税通行证。鄂是地名,启是鄂君之名,金节是自名。金节表面有错金铭文,车节148字,舟节164字。从金节铭文中所载史实可知此节当铸于楚怀王七年,即公元前323年。金节所载的通行路线分别为自鄂至郢的水陆路线。( `7 x! k( |8 A: m2 W' F) t' {
 : W6 H: d2 h" A2 q1 Z: r4 |
 金节分两种。稍长的舟节是船只水运的凭证,稍短的车节用于陆地车辆运输。两件金节记载了商队过关卡时免征的数额,使用的范围,免税的时效以及禁用的物资等。是我国所见最早的“免税通行证”。这一文物也是研究楚国的用节方法、关税制度、水陆交通、经济贸易、历史地理以及楚王与封君关系等的珍贵史料。据说,当下出土的鄂君启金节仅五件,十分珍贵。- Q2 @: L" W6 E, p
 # l3 o8 r# q5 o% W- ~, n# V
 
 1 k3 r; w: o4 w' `* H* \  F
 ' d6 T$ ^) |8 @/ a( ~$ A展览现场,战国王字铜量; h# I6 h6 S% ]
 0 C/ W& v# R- ?
 战国王字铜量,为方唇,直口微敛,直壁,平底,左侧上方有一阴刻“王”字,看上去像当下的马克杯。据悉,该器体厚重规整,内外通体均有绿色铜锈。此量为战国楚国官用量器。刻铭“王”字粗犷有力,是铸造后为彰显使用者权威在特殊状况下所刻。该量作为先秦时期的官用量器具有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
 1 W5 A  j# k( Y+ }) E
 6 O4 i" h7 |1 s+ J5 g$ k! ?$ r& `4 Y3 b
 
 7 s$ _% z* D7 m$ ^% `9 ]; ~展览现场,展柜中的楚国金币
 . K8 M' S+ ]( F) ~- _
 : E2 f# J* B; q8 Q: f3 L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经济长期稳定繁荣,国内市场活跃,与各国经贸往来频繁,因此货币制度发达,货币材质有金、银、青铜、贝等,货币类型有蚁鼻钱、布币、郢爰等。这些金币主要用于大宗商贸活动的交易。在交易过程中,人们会根据需要,借助切凿工具和天平,切割称量支付。据说,楚国在先秦时期是使用金币最早、最广泛的国家。在展览中,主办方也特别划出一组展柜,呈现了楚国的金币。9 n0 h, |  b7 ~  \' N$ _
 
 ! j# Z4 `3 p! b& M* E) F4 w  ^4 T5 a0 x* B% ]& o& B
 % p0 v. v# z- N4 X
 展览现场,“阜平君”铭虎形铜座2 z. L* u  Y0 c! z: c' z
 
 5 [7 ?, `6 v& z* L6 M( T! W展览尾端,“阜平君”铭虎形铜座、蟠螭纹编钟等则是武王墩墓出土、追回的乐器文物,它们是研究战国时期楚国音乐文化、礼仪制度以及青铜铸造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不仅反映了战国晚期楚国王室的生活风貌,亦提供了了解楚国音乐史、礼乐制度的宝贵线索。其中,阜平君铭铜虎座疑为编钟的底座,其后颈、尾部都有铭文,分别为“阜平君外乐虡象”和“十五年三月铸 百益”。“阜平”为地名,阜平县今隶属于河北省保定,战国时属赵国;外乐,是相对于内乐而言,指宴享时用于外庭的乐器。“十五年三月铸”,记的是铸器的时间。5 @! c( d/ M& }- L
 
 4 a2 F3 ^3 }2 x2 E9 v0 w+ B- H8 R; v6 s* a. s& s# _
 + G- l* o2 q$ ^4 k" w" L' L4 U7 a
 展览现场,编钟% S8 f% }% `( |3 _/ U
 
 : L- @, G( f% T8 V# b% \& \阜平君铭铜虎座身后则是两组编钟,一组编钟共9件,一组编钟共14件,均为青铜钮钟,均饰有蟠螭纹,且保存基本完好。钮钟是战国中晚期最常见的编钟,属于金类击奏乐器,具有合瓦形钟体。这两组编钟皆为一钟双音,即敲击其正鼓部和侧鼓部会发出两个不同的音阶。内腔音脊上有多道调音凿痕,是古代乐师反复调音留下的痕迹。经过测音,该组编钟音阶完整,演奏乐曲的功能基本完好。对于楚文化,展览结尾处写道:纵然楚被秦灭,但楚的文化基因仍然深深影响了秦。而秦国祚较短,楚文化的影响也就得以绵延两汉,深深地影响了两汉的政治和文化。时至今日,在楚国故地的许多生活细节中,我们仍然可以辨识出大量楚文化的元素。它们穿越了两千年的时光,仍然鲜活而灵动地延续着自己的生命。4 b) Y# D7 y! y+ {
 
 & O0 p) p2 y  ?5 C. a; s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
 8 `9 S& E0 j- G# e
 # i' A3 I- ?/ G6 z7 o$ ~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 Y  R% S5 @: G- l' X4 ~
 o; U- D4 H( T/ K(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