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4 a8 m0 V' u* d" N% V+ x 很多老人觉得,饭后出门遛一圈就是养生,但医生看到这个操作,有时候真想敲敲桌子说一句:“别乱动!”尤其是六十岁以后,身体可不是以前那副皮囊了。1 n/ D, W& h1 [
6 `+ b- }+ i4 }" V9 l y p
7 D, |" c( Q7 ^* F+ [
饭后立马活动,对年轻人来说也许没事,但对不少中老年人,尤其有基础病的,是在玩命。问题不出在“散步”两个字,而是出在“饭后”这个点上。" Q( [$ K$ W( Z9 s# r$ L/ e
大家都听过“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但真照这个来做,有些人压根活不到九十。
+ D; T0 ]. t( j老年人胃肠道蠕动本就迟缓,用餐完毕后,血液旋即集中于肠胃以助力消化。, N4 r6 X4 T' w- E! s f3 }
这时候人一站起来,尤其是走动了,肌肉、下肢又要抢血,结果就是消化不充分、脑供血下降,心脏负担突然加重。
, f0 N/ Y% Y b9 R这种抢血效应在医学上早有研究,它有个名字叫“餐后低血压”。不少老人都遇到过,吃完饭走两步就晕、冒冷汗、眼花,这不是吃错了,是走早了。
7 M) B' q, d0 c1 y. ^% V, ?' a$ q: T" z& Y* Q
8 [$ A% m" @) i2 J* }
北京协和医院有项研究显示,65岁以上老人中,有餐后低血压症状的比例接近30%,而在这30%里,有接近一半的人曾出现短暂的脑供血不足。, T2 [; ~# h8 Z* i; X
这个问题太容易被忽视了,因为很多人以为只是“吃多了”“天太热”,从来没想到是“走路走早了”。+ v+ c: |, |8 m3 @2 h1 _9 A/ ~
医生讲过一句话挺扎心:一个人60岁以后,不能只看“动作能不能做”,更得看“身体愿不愿意做”。有些事年轻时候干完身体能马上恢复,但年纪上来了,身体的恢复力掉得很快。
2 C4 M6 _/ [* J3 ]3 d) u$ Q4 C8 r饭后这个时间点,本来该让胃慢慢蠕动、血压逐步回落的,你非得硬拉着身体做事,结果它只能“硬抗”,抗不了就出毛病了。8 _- ]9 S4 j. i+ B& r
3 C! r' m% K" U5 r$ y7 F' ?/ R( ~: f1 e
有一个病例,72岁的大爷,坚持每天饭后遛弯,说是给自己走出一个好气色,结果有一天刚吃完饭五分钟就出门,走到小区门口突然眼前一黑倒下,检查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 c; o" X; V8 h6 A V
后面医生给他测了餐后血压,结果显示他吃饭后一小时血压下降了近20毫米汞柱,这种程度对老年人来说已经很危险了。
( ~" m H1 e& k, R% k' k身体这个机器到了六十岁,调节能力早就不如年轻人了,最怕的就是“反应慢”。/ L% \) M( c2 R: h a" M
吃完饭后其实是血液分布的重组阶段,这时候身体本身就有点“手忙脚乱”,还要配合你去散步,心率和血压都会受到干扰。- Y1 Y7 [# F9 Z7 \( Y
一个人心率一旦上不去,脑供血就跟不上,很多老人饭后走路走得头昏眼花,就是这个道理。 ^3 L' N+ O4 m+ b& L: s, t3 {
4 Q7 i2 x L) C& Y {
( p5 S( d( N& d6 ^# M; f, ]' g# ^
有些医生更直接,说饭后别说散步,有的人连站起来都不该太快,应该坐在原地慢慢消化,哪怕发会儿呆都比硬走要强。
- n% u; D- j% w不少老人自认为是“硬朗型”,觉得这些建议是给“虚的人”听的,自己不适用。问题是,身体不是靠意志力扛的。7 H) o) X7 {+ |$ [) {
一个人六十岁后,最需要比的不是能不能扛,而是能不能稳。不求你走得多快,也不求你做得多好,关键是别出事。这时候的健康,比的是“谁更愿意慢下来”。
) c& V2 r9 p6 e# x4 ] i不少专家提到过一个观点:老年人养生最大的误区,是在最该慢的时候“忙活得太勤快”。" H# V: B* z+ B! i
, x% Y7 e7 q2 H$ ~5 h8 W- Z+ y4 W B) P& M
其实这个阶段,最该养的,不是肌肉,也不是体力,而是“自主神经调节力”。很多人压根没听过这个词,但它对老年人来说跟命根子差不多。
4 ?# N6 n/ k, A7 `5 R7 A所谓自主神经调节,就是你的身体能不能在不同状态下自动切换,比如吃饭时血压自然下降,运动时心率自然升高,睡觉时呼吸变慢。
* j5 f" C) N% I* q m1 L这套系统一旦出问题,你就会变得容易“晕”“慌”“喘”“跳”,而这些问题,哪一个不跟命有关?& W& }. ?, I: g) j% a6 p
不少医生都发现,一个人如果总是饭后心慌、动一下就头晕,说明他的自主神经调节力可能已经开始出故障了。
( D0 H+ f- H. T2 T* {5 k$ f* v0 C/ J: m0 J* p, \1 q$ h
" V) U/ F+ a1 o3 ]* `那问题就来了,这种调节力能不能养回来?其实能,但不是靠吃补药,而是靠“慢节奏的规律性”。医生建议的所谓“四个好习惯”,其实全都跟这个节奏有关。
5 W! I" Z! g% m1 O第一个就是饭后别急着动,至少坐够30分钟,让身体有机会完成一次完整的消化启动。这个时间点不仅能让胃有时间运转,还能让血压、心率慢慢稳定下来,不至于突变。% z! V$ M* e/ r5 R
第二是晚上尽量早点睡,别拖到十一二点。很多老人退休后开始追剧、刷视频,一看就到夜里,其实这时候身体的“自我修复”窗口已经过去了。
& N0 \: ~0 N4 t" G医学研究表明,老年人如果能在晚上10点半前入睡,心血管系统的夜间恢复能力提升将近18%。别小看这一点,血压能不能在夜里降下来,直接关系到中风、心梗的发生概率。
6 V7 m: f$ o# Q9 W/ i* X* R
7 I4 ]% Y0 V1 F1 J+ ?9 J0 c8 E5 p; s
第三个习惯是早上起床要慢,别一下就蹦起来。睡了一整晚,身体是脱水状态,血压偏低,很多人在这个时候突然起身,脑供血跟不上,容易晕。
' @& r6 V P* O. s g1 x- n% Y医生建议醒来后躺五分钟,再坐起来坐两分钟,最后再下床。这个节奏对心脑血管病人尤其重要。
8 |! {9 s4 a! ] K8 n' H/ E国外一项针对老年人跌倒原因的研究里,有接近四成的跌倒事件发生在早上起床时,原因不是摔,而是晕。第四个习惯为,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切不可暴饮暴食,亦不可节食。0 ?" M1 w: i$ a) x# R0 W, S
一顿吃太多,餐后低血压更容易发作;一顿吃太少,血糖可能撑不到下一顿,脑供能不足也会晕。3 k( l N+ H4 W5 c: ~
稳定的饮食节奏,对自主神经系统的修复非常关键,有医生形容说,这是“让身体重新学会走路”的过程。* {0 R9 V0 k, E. \) c! M
& @/ i( v0 [! U: D5 j
! ]6 Z( c0 |1 {) R
这里还得说点冷门知识。有一种叫“迷走神经调节训练”的方法,在一些康复医学里早就开始用了。
$ u# D. v# ]) Y4 ^: S8 e8 v/ n这个训练听起来很复杂,其实就是“深呼吸+慢咀嚼+固定节律动作”。
B% Z, v5 C* F3 z# l4 K/ i% r比如你每顿饭都慢嚼30口,每天定时进行腹式呼吸,每天晚饭后固定走15分钟的缓步路,不走快、不走猛,这些事合起来就是对迷走神经的温和刺激。6 H3 G7 l% ]" H5 ~: W1 A6 y" j8 ~3 G
这个神经负责消化、心率、血压、情绪等多个系统的调节,一旦训练出反应力,很多老年人原本的心慌、血压不稳、头晕都能慢慢缓解。
+ _# z% H$ \- o0 l有研究发现,每天进行20分钟的迷走神经节律训练,坚持三个月后,心率变异度提高了约12%,这意味着身体应对突发状态的能力更强了。, b2 E I8 ~% }, A3 J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 c, P" h5 I8 R1 F& N参考资料
0 g v1 q- W) X& m9 y$ y, _, t1 t: g6 ~0 k2 K
[1]饭后散步可以预防脂肪肝[J].医药与保健,2012,20(10):58.
8 J2 @/ k1 W' z# b/ [5 X
- m* [/ k/ X; z( w- K6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