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邦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恰好证明了那两句句话: 8 \/ }$ Y1 Z! }) N& ~前者是一手烂牌打成王炸;后者是一把好牌打得稀烂。) V+ u# Z8 g* m2 M6 r" E
 两个人一个出身平民家庭,一个出身楚国贵族。
 & w" k, N5 H5 c  Z  [8 y$ ?( |# B7 Z/ \' ~# K7 v1 w
 - C8 j7 i+ ?* U, c, `7 k
 秦末之时,封建制刚刚解体不久,整个社会还非常讲究出身论的。刘邦一个无业游民,从根本上来讲就没有公信力,人们也不服气一介平民出身的他来做最高统治者,可是,他就是成功了。5 q$ w- M& ]$ w
 而项羽,标准的高富帅,天生带着光环,而且他的确成为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自称西楚霸王,分封诸侯,刘邦就是项羽给封的汉王。可是,他最后一败涂地。+ n2 H6 [8 Z! d4 Q
 刘邦的成功绝没有任何的运气成分,而是他扎扎实实的实力;而项羽的失败,一点儿也不冤,他求锤得锤,对得起他自己的实力。
 & Y8 Z( l6 U) U, M# I0 `& C: c) T& W能理解刘邦和项羽,就明白了成功和失败的密码,也洞见人性最深处的幽微。
 3 d- a8 k; N/ R" Y) s; B* q5 d' J- _学习能力:
 & D. d0 D9 w2 I: I& W/ I
 ( q+ Q7 V  I& \5 [6 S5 `( b刘邦出身微末,他前半生没有学习的机会,起事后,他努力学习兵法,学习管理,学习他认为成就事业必须的能力。
 : l! e1 V  |% [  n0 \! O+ A" d# m2 R项羽是楚国贵族,天赋高、学习条件好,项羽要学”万人敌“,认为这才是大丈夫所为,他的叔叔项粱很高兴,于是教他兵法,项羽学个大概之后,就不愿深入了,他在别的方面也是,学什么都是浅尝辄止,学了个皮毛。
 5 W, R% A) }% X, @" W& X. |) K/ v& ~- Z4 f
 9 G0 g5 f" T- \- X+ F6 Z
 纳谏能力
 5 c/ @) w2 }0 Y  n8 a. n9 L; f4 w+ a2 R5 i  H+ k  A5 x
 刘邦进咸阳、受子婴投降。刘邦觉得这地方太豪华舒服了,不愿意走了,樊哙进言说不能住在这里,于是刘邦不碰秦宫室美女,不拿珠宝,带兵返回灞上。
 2 V" N5 z( ~/ ?+ `+ _- R& u连年征战,能在这种情况下反人性本能,很不容易。能听得进别人的话,这是一种能清空自己的能力,是很不容易的能力。
 8 g' @+ r& e1 m3 @在进攻和进入咸阳的过程中,刘邦重臣郦食其,用谈判等和平水段获得许多城池,少打许多仗,少死很多人,这是积阴德。刘邦不杀降,不杀子婴,部队进入咸阳后,约法三章,不抢民扰民,得人心,树立和显示自己忠厚长者人设。
 " S) R; ~' ?" A2 T+ ?. l而项羽,杀秦将章邯20万降卒,不得民心。杀子婴,烧秦宫室,抢秦财宝,暴戾不得人心。项羽更是不听部下劝谏,先在关中称帝,再一定要定都无险可守兵家必争之地的彭城,他要的是衣锦还乡,否则就是锦衣夜行,分封时,按自己的喜好、亲疏来分封,接连犯下战略性错误。. g% n* D: v0 Z1 c3 L2 l
 
 " J1 v& ~7 B& ~$ }- m* [/ L# r' v  U+ P! n
 用人区别
 , ~/ `' H) a! N0 u
 7 @4 \% ~, c0 r3 E" X% c韩信是刘邦集团第一军事家,得韩信得汉室天下,可是,大家也都知道,韩信原来是属于项羽集团的。项羽不听韩信的话,不重用韩信,才导致天才军事家韩信的离开。项羽到穷途末路之时悲叹无可用之人,他哪里是没有人,而是他没有发现人才的能力。韩信之外、黥布等多名大将来跳槽来投奔刘邦。
 ! ~3 p$ h% _3 Y* A& ~( u反观刘邦,他和韩信纵论天下形势,分析楚汉相争之后,刘邦感叹认识韩信太晚了,沐浴更衣焚香拜韩信为大将军,要知道这时的韩信并没有功业履历,他就敢这么用。而且他在这里也是善于纳谏,就是相信萧何的推荐。4 P% e) d3 b/ z6 s) X
 : k  l5 h" p9 u) H8 J4 Z) _
 ( P5 i% ~# Y! B3 h8 V! }+ z
 果决——政治家必有素质
 * Q6 E' ?1 `; Y. h9 N6 r, e( ^& r/ J) @! d; j- d) A
 刘邦在逃命时为减轻车辆负荷,三次将鲁元公主、惠帝推下车,吕雉被关押项羽军营三年,刘太公甚至差一点被项羽烹了,刘邦对他的这些亲人表现的都很冷漠。
 & Y0 S# X4 i7 n放在常人身上,这叫冷血,但不可以用这些评价帝王,刘邦不是一个人,他身后是千百个跟随着他的团队,有几十万军卒,如果刘邦被杀,这些人的命运就和楚军易形了,他们也都有父母妻子儿女。6 ?* _; Q1 O6 K
 所以,刘邦他首先没有考虑自己的家人,而是考虑整个汉军团体的利益,在危机关头,他根本就没有一丝的犹豫,就决定牺牲自己的家人了。
 / V# R) C& P6 d8 \- F刘邦的跟随着懂不懂这一点,都懂,所以夏侯婴才三次将两个孩子捡到自己车上,然后再送到刘邦身边。所以,刘邦的团队成员才想办法去营救刘太公和吕雉。老大为整体利益,大家也必然会尽力为老大考虑。9 I( Y0 D/ w2 u. H) F
 刘邦晚年从感情上倾向于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想换掉太子,最后也没换,这是理智战胜了感情,也许也没能战胜,因为他最后放弃治疗箭伤,作为一个开国之君,到生命的最后,也没有一个人解决他真正的心病,他知道他死后,他的爱妃爱子都保不住,可是他仍然选择了对王朝最有利的决策,他也是无奈和痛苦的,但不影响他做出了最佳选择。+ T, A4 M9 a; p1 [4 `
 反观项羽,霸王别姬,足以证明了他的妇人之仁。
 ! \4 J5 U2 Q1 y. W; S3 c项羽在用人用兵上,也常常表现出犹豫、踯躅,不恰当的恻隐之心,他有多个机会除掉刘邦,都被他错失了。( _, o, v: J; g# a: E! n4 X, [
 领导人如何处理私情,并不是领导人自己的事,帝王本质上没有私事,因为团队成员会评估领导人是重私情还是重团队目标。* z0 w+ t/ ]) Z& D8 j4 M
 ' F6 m' K7 n4 e' K( p, P
 
 1 e7 v4 b& `- v不拘一格延揽人才7 R4 F  E# q# N4 b! p6 E; i
 6 o6 I' M1 l. A0 ^8 c2 s! a" z
 刘邦准备用陈平时,近臣周勃、灌婴说陈平坏话,说他重私利、贪污、是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刘邦进行了调查研究,最后他向陈平道歉,重用陈平,事实证明陈平不仅完成刘邦给予的任务,在他死后为保住大汉江山荡平诸吕起了关键作用。6 l- z0 G) u. n
 用韩信就更为大胆了,韩信、陈平是后面加入刘邦核心团队的,这两个人也都有着人格上的大问题,比如贪婪,比如计谋,比如不合时宜,可是若没有韩信陈平,可能就没有汉王朝了。这是刘邦不拘一格延揽人才、用人才的才略。
 0 O' \( R) L. u" {3 t刘邦知道,世上没有完美之人才,他是用人之长,用合适的、可用之才,能选的出、留得住、育的好。比如像樊哙这样的粗人,竟然也能抵挡得住秦宫的诱惑,还能劝谏刘邦回到霸上,可见刘邦团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y- M! g/ r+ h6 j
 
 # V5 L2 U& }; Z5 Y( }3 D& ^; R
 / w7 C+ U5 Z3 |, f% L能认错并改正
 2 o) |9 m. q( O9 m6 X# F& j: N+ V
 ( h8 H& k" _1 N$ {9 ]楚汉相争尚不明朗时,郦食其向刘邦进言,说商汤伐桀、武王伐纣,成功后都封了前朝的后人,秦没这么做,让六国后人无立锥之地,天下不满,劝刘邦分封六国之后,得原六国臣民之心。刘邦一听觉得很好,吩咐刻印,准备派使者出发。! f( A& S5 U5 E; Z( m6 m
 张良恰外出回来见刘邦,得知此事,一连说了八不可(见《史记留侯世家》),八不可说完,刘邦吓出一身冷汗,连忙毁了印信、拦住使者。+ ]' [6 a% d8 S# H( t7 n  k
 刘邦多次有过类似的承认错误并立即改正的事,他的脸面、尊严和团队成功相比,从来都不算什么,这在一个帝王是非常难的。6 S9 B/ ~+ h) J, J# r' F3 C
 项羽就是典型的绝不认错、死不改正的代表。
 ' _5 R6 }& |3 h  z3 t! J6 j项羽胜利后,有人建议他定都关中,项羽却执意定都彭城,只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从此失了地利。+ R- B! P) c; P. a! W9 S6 Q1 K8 }
 项羽杀义帝,自封为西楚霸王,自此失了人和。/ Y% g$ _; n0 H7 s; s
 他任人唯亲,还抱怨部将、王侯背叛自己,又给了别人离开足够的理由和借口,明知道自己最大的对手是刘邦,却偏偏封他为汉王,居易守难攻的汉中,远离权力中心逐渐做大。
 + p+ J7 O; w" f& l' V项羽十分狂妄自大,以杀戮为荣,不考虑他人的利益,不依靠团队的智慧,自诩自己一人之力。' m/ j1 R1 t) ~/ G/ O
 项羽临死还不能反省,他说是老天要灭自己,自己的面子比几十万将士的生命更重要。" z" n$ |5 u/ |- q! c
 通过刘邦和项羽对错误的态度,我们可以总结::自责是普通人做不到的事,但只有能自责、反省和改正的人,才能成为不普通的人。
 * U: @3 k( Z- Y+ C9 J
 4 j6 q# |" j# `1 n; B" j6 n5 \
 " ]3 Q; A/ A) D7 {, S以上7个方面,也是人性普遍的七大弱点,一个人通过教育、学习、努力、反思,可以克服一些,全克服的,基本上没有。
 + C. M: O+ L4 Q# e3 R& `刘邦全部没有,他似乎就是一个不受人性弱点束缚的人,他思考的是:4 Q% i' t# d1 o
 “怎样做对我、怎样对团队目标更有好处。”! u0 P  ~8 @0 U
 凡是能为目标服务的,他均接纳、均能容。哪怕已经是王了,他仍然可以为了目的扔了自己的尊严,这是人类稀缺的能力。. a2 U4 ^+ ^- S' y: z# l
 细想,能始终保持这样本事行事的人,古今中外,屈指可数。刘邦的智慧,在于他始终清醒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坚持务实主义。而他的对手项羽,犯了几乎所有人性弱点的错误,逞强、斗狠,逞匹夫之勇。, z! L8 ]1 B' k+ C! S7 c
 文人们赞美项羽的节操,钦慕他“不肯过江东”,文人们善于情绪大过逻辑,但扪心自问,你选下级、选上级、选朋友、选合作伙伴、选丈夫,会选项羽吗?项羽杀恩人、杀上司、和亚父决裂,留不住人才,跟着他四处征战的楚军将士被屠戮殆尽,就算是一个女人虞姬,最后也是凄怆别离。做他的什么,结局都是失败都是死啊,都是为他的自负陪葬。
 & X/ n7 i& L, ?& r  Z
 . p! d5 k& ^- g, G+ X1 j4 v$ Y; \; o& z7 ~5 G3 E* t" _% d' f
 能理解刘邦,或者说理解了刘邦和项羽之所以胜、之所以败,就理解了人性的真谛、人生的真谛,这辈子就不可能过得太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