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8日从青海省果洛州委宣传部获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工作者近期在果洛州玛多县扎陵湖北岸发现一处37字的秦代摩崖石刻题记,记录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 o3 Q4 ?9 B3 Q- c% D
4 }/ I) B* [) M3 \; X* {
据介绍,这一石刻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留下的唯一一处还现存于原址的刻石,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同时也是青藏高原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石刻题记,其意义十分重大。$ t9 T8 c9 l: E v
# R8 N8 t; s: P+ v' X+ o
; B3 o; b0 u E$ b. p! l' Y4 m' m1 H4 Z; Z% @* H, C$ B" [
1 U2 f2 o6 d# |, ^6 b$ Q& A
图为石刻线描图。王存存 临摹
5 ~' \8 K2 a2 `' v
' s- E& K, t' B
$ T' R# a4 C9 c青海省玛多县海拔4300米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黄河源区最大的两个淡水湖,唐代文献称之为“柏海”,是从中原内地进入西藏“唐蕃古道”的枢纽地带。
3 d5 r9 g- A/ a* |+ \; }' \+ }5 a' A! J: |" _- r' o; o: i
该石刻文字为秦小篆,其大意为:在秦始皇廿六年,皇帝派遣五大夫翳率领一些方士,乘车前往昆仑山采摘长生不老药。他们于该年三月己卯日到达此地(黄河源头的扎陵湖畔),再前行约一百五十里(到达此行的终点)。
: i% I1 l, D0 l8 w% a2 l6 X4 L6 _' l* t+ I
4 G/ n* ~8 }+ M4 |1 E( e M) k5 U Q) g/ P7 S
; ?6 \( Z7 |6 ?* M% H |
图为石刻。仝涛 摄
( |" L- W9 s6 R/ o" g) n' V1 k% l- R# ^( b( _ V5 y+ V# H
# L e- e+ P8 N2 y石刻位于扎陵湖北岸山坡半腰一处凸出的玄武岩基部,石刻为摩崖之属。刻文岩壁为中间高、两端低的菱形,壁面总长82厘米,最宽处30厘米。岩壁表面上方有轻微剥蚀,中部有一道斜直的裂痕,壁面磨蚀风化较为严重,下方有多处残损剥落。
! n8 M1 t7 p+ i) |9 Q, z6 I
$ z4 i/ Y+ }: P# P2 w4 X! w该石刻内容及其所在地理位置,解决了国人千古争讼的关于“昆仑”“河源”的精确地望(记者注:地理位置)问题,见证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遣使向昆仑山寻觅仙药的历史事实,这在文献中不见记载。它也实证了隋唐时期的“唐蕃古道”,在秦始皇时期已经打通了最为关键的环节,是具有官方背景的中原内地使团挑战青藏高原高海拔险境的一次成功尝试。
4 y; g* I8 U- v) N# U* S
& ^. G: Y9 P% A. D' q发现石刻地点位于超高海拔的青藏高原腹地,距离中原内地有1500公里之遥,这一发现也体现出中原汉人在2200多年前不畏艰险、对青藏高原无人区的探险经历,是中华文明对于未知自然地理空间进行深度探索的象征和实证。更为重要的是,石刻的发现,直接印证了早在秦统一中国时期,中原文化已经深入影响到青藏高原的腹心地带。地处今青海、西藏之间的昆仑山系、黄河源区,至少在秦统一中国之际,已经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灵魂归宿地、精神家园,以及中华母亲河之源,对于中华民族具有特殊而深刻的意义。. o4 r. J) `: Y5 q( n
) v! j, N& X6 }, Q1 C5 z1 q; W
来源:中国新闻网% I# }- ^% Y; ^
& r" L1 ?2 _ ?, G9 w+ }2 [
作者:仝涛) g- o8 S( d$ N0 k+ t
0 r' _1 P6 Y$ ?. G- n1 s) r. M
流程编辑:U0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