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历史的星河里,诸葛亮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星辰之一。而他的躬耕地究竟在何处,千年来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然而,当我们深入剖析诸葛亮的《出师表》,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行政区划情况,便会发现一个清晰的事实:古隆中已被《出师表》排除在躬耕地之外。9 f. h& F, u& T8 f
8 x3 O6 w* H2 X1 u" B
0 l* e9 p" m* ^- X; E R$ S
《出师表》开篇,诸葛亮写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寥寥数语,便将三国鼎立的局势清晰勾勒。这不仅是对当时政治格局的精准阐述,更为我们解读“躬耕于南阳”提供了关键的时代背景。诸葛亮作《出师表》时,是站在三分天下的视角向刘禅陈述,此时他所提及的“南阳”,既是他躬耕时期的南阳,也是三国时期的南阳。8 R- v t% q k _
& p( ^- \4 q# Q: x8 B% \0 m. ^1 ?
) s$ q& n( P- j时间回溯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下,荆州局势骤变,行政区划也随之发生重大调整。南阳郡被分割,南乡郡、加上在此之前刘表成立的章陵郡相继设立,襄阳郡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公元227年诸葛亮上《出师表》之时,襄阳郡已跨江管辖山都等地,邓县一分为二,一部分属于义阳郡,一部分成为襄阳郡邓城县。而所谓“亮家号曰隆中”,此时已处于襄阳郡邓城县的管辖范围之内。% Z7 l8 E, Q# A0 J) R8 I0 f
( k: [- K- V9 W9 y$ f' y" n
3 `) P3 \4 ?6 A9 e' X. N
诸葛亮,这位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当时的行政区划必定了如指掌。他深知南阳郡、襄阳郡的边界划分,以及各郡县的驻军守城将领等关键信息。若他真的躬耕于隆中,而此时的隆中已属襄阳郡邓城县,按照常理,他在《出师表》中应写“躬耕于邓城县”或者“躬耕于襄阳”,可他却坚定地写下“躬耕于南阳”。这就足以表明,他所指的“南阳”绝非当时襄阳郡邓城县的隆中,而是躬耕时期三国行政区划下的南阳。
: O) w' E; y0 ]* L$ ]) A5 m* J/ A V, k5 G) D
9 s9 F& f: [4 R+ `9 e再看习凿齿《襄阳耆旧记》中记载“南郡和南阳郡以汉水为界”,这一记载进一步佐证了诸葛亮躬耕地不在古隆中。因为按照这一界限,“亮家号曰隆中”即便存在,也只能在汉水以北,而古隆中却在汉水以南。所谓南阳郡跨江管辖的说法,不过是“襄阳说”为抢夺躬耕地而编造的伪命题。6 N4 S8 Y* i; j$ m
9 O O( Q( U4 {( U. k# L/ x, G1 ~
从历史文献的连贯性来看,《出师表》中的“躬耕于南阳”与其他关于诸葛亮生平的早期记载相互呼应。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以及稍后的一段时间里,众多史料都明确指向“南阳”是他的躬耕之地,而并未提及古隆中。这些早期记载的一致性,更加凸显了《出师表》中“南阳”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 R/ D4 x3 b1 N3 _$ o
6 ?- n7 p" v0 u
6 W! h! t1 v! Q+ b( J( e在这场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学术争论中,《出师表》就像一座不可撼动的山峰,以其权威性和时代背景的契合性,将古隆中排除在躬耕地之外。它不仅是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告白,更是解开历史谜团的一把关键钥匙,让我们得以更接近那段真实的历史,还原诸葛亮躬耕岁月的本来面貌。( }+ `+ {$ _3 A
) D. t0 \$ I5 X6 y s&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