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小玉, |! K3 h, b% \8 u- b前言/ R3 I8 R! ~) l& c' B+ s编辑|小玉
 " D1 Y/ R5 w* O; B! c5 q
 5 _& @4 q& U9 G  m+ \* z& [; h
 1925年3月12日,当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时,没有人预料到他的遗体处理会成为一个跨越四年、历经四副棺材的复杂历程。
 ( z0 H. K( v. d" r逝世与初期防腐处理
 9 \% b6 z5 x8 F8 d
 & ~8 ^/ T! Q% X7 T1925年3月12日上午9点30分,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先生在北平铁狮子胡同行辕与世长辞,享年59岁。此时距离他因病情恶化入住协和医院已过去一个多月。
 8 U7 n' q8 ?. ~9 r" |2 N" ]0 b/ N- |8 h4 t% ~" \( d
 
 / c( p, j3 p# Z7 N2 x病理诊断最终确认孙中山死于胆囊腺癌伴肝转移,这也为后世医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病理资料。96年后的今天,这份病理报告仍完好地保存在协和医院的病案库中,成为见证历史的重要文献。: v7 a0 h) J" o. L; B  G
 首次入殓的波折0 d# M. q- r, @# f
 ! i# |) M% u6 w) h7 T
 3月15日上午,协和医院报告遗体保存手术完成。按照中华民国的国葬礼制,举行了庄严的小殓仪式。孙中山遗体身着黑色大礼服,戴礼帽,足穿皮靴,由马超俊将遗体小心地放入协和医院提供的美式楠木棺内。
 % y0 E6 S$ D' w然而,很快就发现了问题。这副棺材实在太小,无法容纳遗体上需要覆盖的国旗、党旗,棺材中还要摆满鲜花以供万人瞻仰。孔祥熙当即建议更换一口更大的楠木棺。+ |2 o2 ?3 u% V1 s3 F
 
 " ]* X8 Q) n2 V/ d4 D3 F0 I
 2 q4 z4 y; A& R% e新的楠木棺为椭圆形,前端呈方形,最重要的是在棺材内部做了金属处理以便放置防腐液,同时在楠木棺盖下面加了一层玻璃,当打开棺盖后便可以清晰地瞻仰到孙中山先生的遗容。这就是孙中山使用的第二副棺材——楠木玻璃棺。/ l  I/ E+ ]* U; P
 水晶棺风波与公祭仪式' ]2 k8 _! m! v7 c% J
 : c  a" p8 ]# U* O+ J
 苏联水晶棺的期望与失望
 9 m, i( o' g: ]5 g2 t" c& X
 9 @8 n, h! k! K: |2 }- }& ?孙中山生前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与苏联关系密切。因此,当他提出效仿列宁保存遗体的遗愿时,国民党人第一时间想到了向苏联求助。逝世的第二天,国民党人就与苏联政府取得联系,请求提供制作"水晶棺"的技术支持。, b. L- e/ o, A0 }
 苏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当即决定赠送一具高级水晶棺。这具特制的水晶棺分为两层:内层用特种玻璃制成,遗体安放在里面,从外面可清晰瞻仰;外层和外盖用镀镍的高级钢材精制,通体晶明瓦亮。3月30日,苏联政府特派专员多米诺亲自从西伯利亚用火车将这具水晶棺运抵北京。7 y' {& W; t7 i( U! G2 V
 宋庆龄等家属和国民党要员初见水晶棺时都非常满意,认为这将是保存孙中山遗体的理想选择。然而,当协和医院的专家对水晶棺进行技术检验后,却发现了致命的问题:这具水晶棺的玻璃材质偏薄,易于传热,无法恒温保存遗体;更关键的是,由于长途辗转运输,棺体出现了几处小孔,无法实现真空无菌保存。  ^6 Z1 `! W9 v8 k7 j' V4 D! S
 * G# X$ b8 O& v2 p
 - p; C4 ^1 @' t: R1 ]
 "认为质料脆薄,其外皮为金质,易于传热,不适于永久保持之用。"这个结论让所有人都万分遗憾,苏联赠予的水晶棺最终未能使用,至今仍保存在香山碧云寺的孙中山纪念堂内。; H0 Z" R6 d% N3 @- U, c# O
 中央公园的国葬大典
 6 F# [/ Q- w* n* r9 a2 t3 R
 . U6 ?8 k! o7 z  M% i虽然水晶棺无法使用,但国葬典礼必须按计划进行。3月19日上午11时整,孙中山先生的灵车准时从协和医院小礼堂出发。送灵的队伍极其隆重:灵车走协和医院南门,经东单三条、东长安街,向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进发。
 ; x1 e1 U/ L& o# w/ |2 x  F8 g协和医院小礼堂外早已人山人海,成千上万的民众自发赶来为国父送行。灵车是一辆特制的汽车,四周蒙着黑纱,显得庄严肃穆。在灵车的前面,军乐队演奏着哀乐;在灵车的后面,一辆马车拉着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照片。整个送灵队伍绵延数里,沿途两旁挤满了前来送别的群众。" i* Q( G2 u1 h' u& h
 中央公园的南门早已搭建起临时的彩牌楼,迎接队伍整装待发。当灵车缓缓驶入中央公园时,现场的肃穆气氛达到了高潮。这次公祭规模空前,不仅有政府官员、党政要员,还有各界民众、外国使节,共同为这位民主革命的先驱者致哀。* [. n6 G; m/ w- H8 ?3 E1 _" r
 碧云寺的选择) |* m, _1 Z$ U
 
 6 ?% E: {# Z( B; y# o3 m中央公园的公祭结束后,面临着遗体长期保存的问题。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将孙中山遗体移至香山碧云寺暂时安放,等待南京中山陵建成后再进行最终安葬。
 , ^( e0 |8 o: k8 b
 , {. M: a2 t0 C9 s: a# t- a4 @
 , J% @2 `6 G. Q* s' |+ A4月2日,孙中山遗体被庄严地移至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石券门内暂厝。碧云寺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刹。寺内的金刚宝座塔是乾隆皇帝下令修建的,高约34.7米,是北京市最高的金刚宝座塔,在整个京城这样的宝塔仅存三座,实属珍品。& y' {! M$ D5 r1 x. D' P- T
 选择碧云寺作为暂厝地点,不仅因为其环境幽静、建筑庄严,更因为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便于长期守护。从此,孙中山先生开始了在碧云寺长达四年的"暂居"生涯。) {# X0 e# a1 V; n  r
 碧云寺守灵与战乱保护) S5 F0 C: Y( I$ l7 V, k
 
 6 K% E. Z/ D  v* [守灵体系的建立
 B* T0 m$ H% P7 U0 d0 j! K2 v/ N' c
 在碧云寺暂厝期间,如何保护孙中山遗体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为此,专门从孙中山生前的80名贴身卫士中精心挑选出8名最忠诚、最可靠的卫士,组成专门的守灵队伍。这个数字的巧合颇有深意:孙中山在世时贴身卫士8人,守灵时也是8人,后来移灵南京时接灵的同样是8人。% X7 y' W& o0 e& h% V. V
 这8名守灵卫士承担着极其艰巨的任务。他们不仅要负责日常的守护工作,更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由于当时正值军阀混战时期,北京政局动荡,各种势力错综复杂,守护工作充满了未知的危险。
 * N3 V& M9 i2 I' `- X" k% W6 D6 B( [; C3 `
 
 " K$ e+ O3 [0 z+ Q8 q9 O% ]" K守灵条件相当艰苦。虽然协和医院已经尽力进行了防腐处理,但受当时技术水平限制,遗体还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色。专家鉴定后认为,在现有条件下,遗体无法长期保持供人瞻仰的状态。7 Z) S& G6 ?0 v5 N
 张宗昌的威胁与山洞藏身
 8 ]0 k% M* p+ E
 ; q. |7 \( V7 l1925年到1929年间,中国政局极不稳定,军阀混战频仁。其中最危险的一次威胁来自山东军阀张宗昌。张宗昌因其粗鄙的作风被称为"狗头军阀",他对孙中山和国民党深怀敌意。
 0 w: U! a2 b6 l- n据史料记载,张宗昌曾派人企图烧毁孙中山的遗体。这一消息传到守灵卫士那里后,立即引起了极大的恐慌。为了保护遗体不受损害,机智勇敢的守灵卫士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孙中山的遗体秘密转移到碧云寺附近的水泉山洞中藏匿。7 s6 ~' k5 G# A6 N- C* D% L( }
 
 4 Z2 Z" s5 O% }/ ^3 b0 q, g% k/ A+ D: a( i, _3 D: r4 x/ K
 这是一次极其危险的行动。卫士们趁着夜色的掩护,小心翼翼地将遗体从碧云寺转移到山洞里。山洞虽然隐蔽,但环境恶劣,保存条件更加有限。然而,为了保护这位民族英雄的遗体,守灵卫士们宁愿承担更大的困难,也要确保遗体的安全。( X1 b5 {4 u  x& D2 [4 Y3 G& C+ c
 这一藏匿行动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危险解除后,遗体才重新被安置回碧云寺。这段惊心动魄的经历,充分显示了守灵卫士们的忠诚和勇敢。
 @+ \2 C1 @- d, h1 b- ^% U中山陵建设的推进
 * n  f( D5 U% Y4 A$ W
 3 W$ h8 x% ~0 [5 x* Y9 f) P在碧云寺守灵的同时,南京中山陵的建设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1926年1月,中山陵正式动工兴建。为了设计出最合适的陵墓方案,国民政府采用了公开征集的方式。4 G$ \( _5 o" n/ a" ?" V
 1925年5月15日,葬事筹备委员会发布悬赏征集公告,以总额5000元的奖金悬赏中山陵设计图纸。公告要求陵墓既要体现"特殊与纪念之性质",又要便于公众入内瞻仰,还要有可站立5万人的空地来举行大型纪念活动。同时,祭堂必须以中国古式风格建造,并且要建造得坚固美观、简朴庄严。
 / ^0 d2 n$ s6 d3 Z' N/ v6 A' B# `8 `
 7 C* P8 L, P) l8 K
 由于有众多海外华人也希望为孙中山先生出一份力,征集截止日期从最初的8月31日延长到9月15日,最终征集到40多份设计图案。经过专家评审,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警钟形方案脱颖而出。这个设计寓意深刻:警钟象征着"唤醒民众",与孙中山"唤起民众"的政治遗嘱完美契合。6 w1 D# e, V# z1 G& t- F  D
 政治风波中的坚守
 6 J2 Y: u; w2 S7 ~
 9 M1 I8 Q: v2 Q, l) u7 D& d1925年11月23日,国民党中央部分委员在碧云寺召开了著名的西山会议。这次会议在国民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地点选择在孙中山遗体暂厝的碧云寺,更增加了会议的庄严性和象征意义。
 7 b+ g  A; V5 c$ J' o; H* @# y9 j1 c) Y3 g$ R; G
 ; N+ _7 L" h; I/ ?4 K; ^4 W+ Y4 A  K
 在这段时期,政治风云变幻,各种势力围绕着孙中山的政治遗产展开激烈争夺。但无论外界如何动荡,守灵卫士们始终坚守岗位,默默履行着保护职责。他们知道,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一具遗体,更是整个民族的精神象征。
 8 ]6 T0 }$ K: I1 E% \" ]$ a1 z1928年,随着国民党军队的北伐胜利,北京政局逐渐稳定。6月7日夜里,孙中山遗体终于从山洞中被安全地移回碧云寺灵堂。12月23日,林森、郑洪年、吴铁城等迎榇专员抵达北京西山碧云寺谒灵,目睹孙中山"容貌清洁,毫未改动",这让所有人都感到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