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做的报纸头版,读者能接受吗?”

[复制链接]
查看9616 | 回复0 | 2025-6-1 00: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I做的报纸头版,读者能接受吗?”-1.jpg
8 |2 n2 ?6 b; g, ~* B( w! z6 a

1 M$ b! U( J$ L$ g全媒时代新闻传播,就要打通十八般武艺。入行7年,董晓妍深有感触。
( a4 R# j- f# o1 L! u. [
5 J( L$ t) w( M! q
“AI做的报纸头版,读者能接受吗?”-2.jpg
9 e3 a' \+ A# e5 Q/ L* N

% \6 l6 {) X4 G. }; x' S董晓妍与AI共创的新闻版面《“神医”围猎 爸妈“入局”》。
3 O2 P3 F' G# L$ u. Q/ k* D/ V# [! g$ o' f. v; {$ Q1 O3 {' A
“AI做的报纸头版,读者能接受吗?”-3.jpg
8 S6 I7 ]" @5 V* O' u2 E
% e2 c  |4 w- F( |
董晓妍编辑的新闻版面《少年子弟江湖老》获2023年度广东好新闻(新闻编排)入围作品。 3 Z: m( o/ ]: a* {

: j  ?, Y- `0 Y- d4 w
“AI做的报纸头版,读者能接受吗?”-4.jpg
' `$ K  p" R4 `' @, m- [' v  i
  u( c9 e. C5 p/ }
董晓妍编辑的新闻版面《当王国梁遇上黄福林》获2024年度广东好新闻(新闻编排)特别推荐作品。
% n* C( O0 ?% w! r8 h5 P: O. u4 b# o7 Z! W9 b* D8 F
清晨6点,打开手机:没有微信,没有电话——这证明,昨夜报纸出刊一切正常,此刻甚至已被送到一些晨练者的手中。 ! H7 \4 \0 h# E9 `# q2 `% L( F

1 g2 u) ]) ^, h7 e* G0 h这是3年前,我开始成为南方都市报头版编辑的日子,6点就像生物钟一样准时。3年后,这种熟悉的焦虑再次袭来。
' U- ~+ L$ y0 U/ |: U
7 o! y. Z8 ?% _) e( _  L; }当一张报纸的头版,开始有了AI的痕迹,读者能接受吗?
# }( d9 a, w6 A' a4 a' a9 ?3 b9 ?2 K: i: }' c
人工智能做头版
# d$ I5 R  P% H; P* I- r- Q) U4 x" W/ K
与AI共创,为了更好看的新闻
! |7 h& ?" E$ O: i- d' t' M. @; N* {
等待的最后一分钟,在南方报业年度总结表彰大会台下,我仍有些紧张。即将和盘托出的,是我们南都整个AI融媒编辑团队埋头折腾的这一年。 + }% V8 u9 q3 p7 t- I' d

( X/ Y2 ?' I9 T* i台下坐着的业界前辈们,他们能接受吗? 8 k4 M& K7 t1 W+ N

% s) m% y5 l2 K  q; D: B2024年,“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课题被推到了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面前。这一年,南方都市报正式成立AIGC工作领导小组,同年,南都融媒编辑部成立,全力推进报端深度融合。 . J* [$ x. O. t1 }! h/ V! z
( s! Z$ G/ E# q& J& {
潮水涌来,我一脸茫然。一个文科生,一个AI小白,一张报纸,我能做什么新闻?有同事早在2023年就开始试着用AI生图来做新闻版面,而我像在缓慢地消化一门陌生的语言,神态像退休后学英语的老妈。 % S6 D9 U2 c" V3 k: Y
3 W1 g' h& I0 |2 G5 P' H, [3 D; r
好看,好玩,好快,是初试AI生图的第一印象。不听使唤,不合常理,不好改动,成了新技术带来的副作用。“是不是提示词写得不对?”我扎进提示词堆里,琢磨人机对话的规律。一次,十次,一百次,有同事为了生成一张合适的AI图,和大模型死磕了上千次,“但最终,我得到了想要的图片,挺满意。最重要的是,不要气馁。”她告诉我。
: j/ X% `6 |9 |. Z7 M
. m* R9 t! i8 @" L* y) |刷屏报道“300元买到记者的秘密”,我们绘制AI场景揭秘“人肉开盒”背后的生意;舆论监督“互联网直播围猎的老年人”,我们用AI画出直播骗局背后的“迷宫隐喻”——与AI“肉搏”绝非易事,在webUI中试遍所有能点击的模块,只为千方百计干掉“第六只手指”;在comfyUI建起满屏的工作流,点击“运行”时就像在做一场复杂的物理实验。
& s" T+ n* _  K. x( A/ r% R; W* o* O6 i! I
AI好像逐渐被“驯服”了。编辑提供灵感,AI辅助创意,掌握了人机对话的能力,我们便有了唤醒、共创的可能。有同行在朋友圈写下:南都头版不一样了。AI制图正轻盈地“抵达现场”,传统媒体和前沿技术来了一次利落的交手。 / j0 n% I# \/ ]" a$ w: d" }

' y/ s6 X4 ]& t# {1 }9 m+ s' r3 \  i不破不立。这一年,我们成立部门AI创作小组,细化提示词写作规范,定制编辑自己的AI搭子。 & {6 G- x4 y% i& D7 n

: U+ M# ?8 X, P( E1 e我开始站上讲台,在南方报业AIGC创作培训基地,媒体同行、机关单位、中小学生,大家带着对AI的好奇和期待而来。我开始触发改变,南都一报两端一体化升级开启,我们推出“专家型”AI编辑岗、孵化报端融合AI智慧矩阵——我们期待一个更融合、更智慧、更专业、更活力、更懂你的南都。
( {: ~0 _9 T3 O) }! r, s' s8 i6 C
这一年,南都的头版,成了“编前会”创意版面栏目的“常设嘉宾”;南都新闻APP,获得了“鸿蒙原生应用体验提升奖”;南方都市报,入选中国知网2024年度“高学术影响力中国报纸”……让新闻更好看一点,我们不知不觉走了一条很远的路。 " i, P  c! [9 e# R+ B

' W9 U: G( q0 n# d5 H“一个文科生,一个AI小白,一张报纸,我们能做什么?在434个日夜里,我们累计刊发了471个AI+的新闻版面,让南方都市报成为全国首个大规模应用AI技术的纸媒。”此刻我看到台下,一位又一位曾带着我入行的老师们,接二连三地举起了手机。
) ]* h0 o! B: G; O' q. A
7 z0 j# l3 \- y$ p7 g% ]编辑部里95后4 ]# i, O5 ^; ]& z

$ n* k4 w# K" @- ~* K2 o# C和时代共振,写好历史的草稿) x; v; g! j/ c8 l4 L  h
# S# D. Y( F( F9 |5 r% T" k
和AI一起做头版,审慎之外要多一层果决。领导告诉我,你是头版编辑,你将毫不犹豫地告诉读者,明天最重要的一条新闻是什么。
1 A* [8 U/ _3 R5 |3 F
0 u8 \$ Q0 [( q0 `对于一个95后的头版编辑,这样的决定绝非易事。大多数晚上,我常会收到一张改得面目全非、除了我的名字其他片甲不留的版面付型样。第二天醒来,还有一条凌晨发出的消息,“今天可以想想,如果换一个题,我们还能怎么做?”
" s  L, o3 `( p" I, ]0 G6 d
) w% o/ S: _& e2 w2022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日子,我完成了人生的第一个头版。随后的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开幕,我在日夜颠倒的两周里,快速习惯着紧张,习惯着强度,然后头脑清醒地走入深夜,直到头版头条送到家家户户——接受读者的检视,不敢错,更不能错。 ( j- k- c0 ]( Q( Q' _

& J! d6 B# L. [' B明天的南都发什么?我们组建起头版头条工作室,记录国际关税硝烟,关心大龄孤独症生存问题,也见证夺冠荣耀与英雄迟暮。
# d& ~) p. X% c! R; ]
' M6 m, m" O5 B6 }0 w9 L1 B2 G3 h# Z今天南都发了什么?在社交媒体上的年轻人们,发着“全网求购某天南都报纸”的热帖,大大方方地表达着自己的喜爱。帖子被我无意间看到,也会扮作热心网友,悄悄寄去一份报纸。
. Z1 E9 E: X1 ^( h$ |2 O5 E* _5 b4 L# h9 Z
那些旧时读者与编辑,写信回信的过往,如今在社交媒体以另一种形式赴约。
1 u2 Z( y0 q8 Q7 L; ~
) H- ^0 F- t6 n* g! I: h我的工位左手边,长年累月地放着一份1997年1月1日的南方都市报。头版头条是一个零点零分出生的女婴。那一天南方都市报正式创刊。
' h: M, O4 H# ~" h' R% z) g
# h5 F/ ~! s2 L: ^1 G" s, {2024年3月29日,我数着日子,终于迎来南方都市报的第10000期,如所有的“特刊之夜”一样,编辑部度过了“特种兵”一样的几天。我战战兢兢地交付了头版,瞥见了手边的老报纸,决定该写点什么。 0 [2 ]+ O- i& a3 G  `  f

8 |( h/ u& B  }% l- ?) i“从第9379期,到第10000期。从第一个头版开始,我做报纸两年有余了。写这段话的时候,想起钢七连的许三多,一个人站在操场上,说我是钢七连第4256个兵。” 4 A, O* K$ S) E# {& H. a, w; e
' v( E# d: n: d' ^# `7 i1 a" f4 ?
“做报纸的日子,内心是朴素的‘的地得’秩序:无论前一天的世界如何翻腾,在第二天太阳升起之前,都要尽力把这个世界的波澜,在纸面上按出一个白纸黑字的模子,推进时间的烤箱,然后告诉他们:这就是新闻,这就是历史。”
# I- I9 z1 k3 c" F% T# |! n8 E. ]% [3 H; ~# ]0 M1 g
“当然不敢回头看。担子落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只能尽力挺一挺腰。后来发现,一代又一代的报纸编辑,也只是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人。当历史的碑面,无声地拓印在纸面,我们也就这样无声地见证了历史,也编写了历史,正如此刻。”
* K4 ~* p6 m& W) _3 q2 X4 V6 i( R
+ X2 {4 Z8 ]+ }% K史铁生说,那不是我,但那不是我吗?而其间又有怎样一个名字,大可以忽略不计。 0 P4 c4 g  o, m( b/ X. {0 m
) C$ y) N$ o& J' {/ l
记者+编辑叠buff
( p. r+ s0 R6 o
* W. b. R' W6 v. b) n用全媒传播,打通十八般武艺
! R/ l. ]' R, c- `5 m7 T: r  D( |3 _$ j' \  L, \
如今,我既是一名新媒体编辑,也是一名报纸编辑,媒体人常说的“白班编辑”和“夜班编辑”都是我。更准确地说,这就是“全媒编辑”四个字背后的日常——全天候、全方位、全渠道。“95后全媒女编辑高能量的一天”常常这样度过:吃口早饭刷下热搜,扒半盒午饭编一条稿子,临睡前最后一眼——看的不是家人,是刚做好的版。
7 [0 H6 B  e  W' e) Z' E+ z1 t# K' m$ w( Q6 D( z
我也曾是一名记者,一名特稿记者。在重度干旱的鄱阳湖边,跟着农民找水、救稻子,一路尘烟;记录一个儿子溺亡16年后,“不再碰水”的司机纵身一跃的救人壮举;走进一个漫长的冬季,见证抗美援朝烈士后代横跨70年的寻亲漫道。
0 X  a7 Z4 D! F0 j- p6 c) q8 }- }  {( C6 I1 J  }6 L
做记者的时候,怕编辑,也靠着编辑。无论艳阳高照还是大雨滂沱,他们都是我传回稿件的第一个读者,是一个年轻记者内心的笃定。直到我推开编辑部的门,决心成为这样一个人。
; i% c# N1 T* M' |/ V. z# _. [8 D$ c: U9 [- O
全媒时代新闻传播,就要打通十八般武艺。融媒编辑绝非大后方的代名词,我跟着奥运冠军访港澳,见证时代精神闪耀香江;开启八天五城调研之旅,解码广东高质量发展路径;主办大湾区AIGC传媒沙龙,请来全广东的新闻学院院长坐而论道;在新加坡寻访文化出海的广东样本,让我们的纪录片闪耀在纽约时代广场。 , V' n8 a( A+ G/ |  L

. O! z$ G3 s4 |如今,入行7年的我,从记者到编辑的身份切换,起初只是对不同新闻岗位的好奇,却意外打通了“全媒传播”任督二脉——让我既有了做“新闻现场六边形战士”的素质,也有了做“新闻产品硬核设计师”的底气。一路走来,好像也没什么不可以试一试的。一如我决定推开编辑部那扇门的下午,老编辑告诉我,年轻人,多去闯。
! r0 W  l# u7 N5 B( g# h$ t) S- J: ~. i
他们和我一起学新技术,从笨拙礼貌地“人机问好”开始,直到成为AI生图的牛人;他们总说太阳底下无新事,新闻出现的时候,他们就一个标题一个字地吵,直到脸红了,脖子也粗了,最后云淡风轻地告诉我,“业务讨论”。他们总有那么多的故事,我想技术足以点亮未来,但连接人心的依然是那些好故事的温度。 0 G5 ?( D$ c0 v% L5 ]: Z
4 T. u4 B/ @5 c: [- P) o* Z
刚刚过去的五四青年节,发现自己担任编辑的版面,入选了2024年度广东好新闻特别推荐作品。人生的第29年,仍有一些看不见的力量在涌动。那就让清晨6点成为身体的节律,我终于在心里认同了自己:现在你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新闻编辑了。
5 x# I; f) v, k7 K: L% v9 E
6 l' a  |! W4 H: w$ n7 q6 Q空闲的日子,我常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打发时间。一层的中文报纸阅览室,总有一群或年长或年少的读者们。他们惯于从新闻报纸了解这个世界的样子。日复一日,直到窗外的光也暗了,那就开启桌上的灯,于是那里又成片地亮起了。唯有新闻,唯有读者,唯有纸页翻飞。 ) ^8 b: _8 X- n  Y* O

9 Y! L& }( v1 J5 @; D0 Q回家路上,想起那个持炬者夜奔的故事。不久就要有人从后面来,追上他,于是所有的技巧便连同炬火一同递出去,然后隐入暗处。我隐隐盼着那个时刻。
  R5 }9 h6 P: ]" w& z# t+ X. |/ M: k. F3 `, U: a
采写/供图:南都融媒编辑部 董晓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11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31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