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想先说一句,最近的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很严格。
5 ^- z) O/ d! i1 d/ q: y像什么信披啊,业绩啊,甚至连大股东减持都有,只要出现这些情况,就会被村里盯上。& i$ W1 e$ E0 |& k9 N6 @
而最近的一家上市公司,它就是曾经的医药龙头之一:嘉应制药,只因涉嫌信息披露违规,而被证监会立案。" S# Z! z" r9 h# g
为了晓得发生了啥事,我翻完公告,这就给大家解释,大家可以转发收藏一波。
# M/ f( k% m8 m; g+ z) h) Z1 h2 w. w& K; y, Y) N) p3 _: S1 w8 R
- n: F2 U7 P! N首先是2.35亿资金的“月初消失月末回”:去年9月到今年1月,嘉应全资子公司湖南嘉应,把1.7亿转给董事长控制的药聚能医药,还有6500万“借”给几家不明不白的公司。
x( ^' [* h+ o+ h! O6 G, i资金每次月初转出,月底前悄悄转回去,完美避开审计。
* O( @' x9 {' k8 P! k( x; A& I其次就是千万关联交易不公告:去年四季度和二股东做了1039万生意,既不披露也不开股东大会,直到今年4月被会计所揪住才补公告。8 i2 V; t8 p( n) ?5 `
! n N, [6 v/ h9 k" S7 i5 Y, }+ c7 b$ y H% x' x
最后则是这家公司的董事长,上任一月就伸手:去年8月刚当选董事长,9月就开始挪用资金。
l5 t+ t& f$ ?5 N e! G1 x更绝的是,董事长控股的养天和去年7月花3.55亿高价入股嘉应,11月就把全部股权质押给银行换钱。1 m7 v/ F; t/ ^; w6 D
你敢信?敢情回股的钱都是借的,转头就想从上市公司掏回来?
! D' v$ ^; h5 h) b: w7 e于是被村里立案后,跌停板上压着5.78万手卖单,想逃都逃不掉。2 T+ J- ^; r% L$ F) ?/ k
) d' K( H9 q# u% T0 H0 h8 D% ~
0 ^/ C# q. p* g# j) A其实这家公司从4月底的6.95元到今天的6.03元,一个月蒸发13%。立案是压垮股价的最后一根稻草!) ^6 B, e1 e0 a3 @' z
这时候散户的质问来了:能不能动真格?这里散户更关心三件事:5 P, W) M/ G% P
& e6 A* s: W+ e: ]% Q- 掏走的2.35亿有没有还回来? 白用四个月就完事了?
3 C: {2 K/ C" o - 违规减持的独董仅“购回股份”够不够?违规的成本未免太低; K% F1 E h1 D
- 去年9月就发生的资金挪用,为何拖到年报才曝光?形同虚设。 O" X7 M: x, `: {4 E: m
@# O0 Z2 c; i/ ^# y" [8 n% r$ y$ W* t! V, N, u
写在最后:用脚投票的时候到了,0 A9 X& i- t9 _: i- T5 Z
嘉应制药的闹剧像面镜子:董事长监守自盗、独董违规减持、财报补丁摞补丁。
( v( p0 y& }. _7 U& k, z而作为散户,我举双手支持证监会立案。) [" l. Q4 K( i& o- @/ S9 c9 k
对于这种把股市当洗手盆,随手都是捞一把的上市公司,罚到肉痛才能长记性。
" _ U0 f% B1 H# W+ f/ M% O4 J- b! {# v' P& M
7 N& S- y+ i* y! q+ F& b4 h' `但更深的教训是:财报里藏雷的公司,早该绕着走。从2021年董秘辞职,到如今资金被掏空,治理烂根的公司注定会出问题。
- _- t% r* A6 T下次再看到“董事长保证整改”的公告,老实说,我是一个字都不会信了。
4 m0 I/ v3 ]) d" p- c% @# g( B老实说,这样的上市公司近段时间还不少,我在文章最后统计了一份数据,我们要避免踩雷因各种问题被“立案调查”的公司,感谢各位收藏、转发。
3 P8 Q+ v* R# F3 g7 j* u& V8 s; } I$ L;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