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谢绝转载4 c$ i( i- k6 w0 D1 e
朝鲜驱逐舰翻船后,西方卫星火速拍下这一幕,难怪朝鲜领导人会“勃然大怒”,这艘5000吨级军舰恐怕是“凶多吉少”了。
/ h1 k& g' ^8 A+ a0 Y
$ o! |+ f' E4 x6 t21日上午,朝鲜刚建的军舰翻沉了,连卫星图也迅速拍到了。朝鲜罕见地第二天早上公开这次重大事故,背后也有无奈的因素。
6 I3 W' ^4 z. _" }
5 z/ e$ e- T3 d2 m! v6 V0 m b( b- Q9 r. I, B/ y' y
8 g) P9 v( T! i) \毕竟卫星时时刻刻就在头顶上盯着,在一个被全球关注的地缘热点地区,任何大型军事设施的异常都难以掩盖。
, r8 u: g; Z5 ^
5 p$ U% \* C: j! E而就在朝鲜公布这次事故后不久,西方卫星就拍到了舰体倾覆的画面。先说结论,只能说朝鲜领导人对此“勃然大怒”是有理由的。
* ] c- w _+ R* f尽管船厂方面已经迅速用蓝色塑料布遮挡,但依旧清晰可见庞大的军舰已经侧翻,船尾已经下水,而船头还留在岸上滑轨上,整个舰体还似乎出现了扭曲变形,看起来凶多吉少。
* s* j0 o+ P# j: h" C当然,接下来“凶多吉少”的恐怕不止这艘驱逐舰,或许还有清津造船厂的负责人——最新消息显示,清津造船厂厂长洪吉浩已被传唤。0 x' L: U6 i5 z7 o6 U
- A$ g- K4 x0 y! q4 j- j- ]2 x; c
【如何抢救侧翻的5000吨战舰?】
5 J( w% ~# d- }! p$ c
1 {' f( Z3 {# Z1 i" |! J面对如此严重的侧翻事故,抢救工作无疑极具挑战。直接拖拽几乎不可能,最可行的办法是先在舰体下方插入气囊并充气,逐渐顶起扶正。
4 \4 b; C. T2 C: f
! [4 z# Q1 ~# Y: B2 A然而,这一操作的前提是水深足够,以便气囊顺利进入舰体下侧。另外,还需要对舰体进行密封和排水处理。& q' u7 Q8 _/ r+ D# T& r" r
9 ]- E8 s7 p% p; k+ s; Z+ {9 X
但从10天前的卫星照片来看,该舰建造完成度很低,很多开口并未完全封闭,水密舱门是否具备有效密封能力也存疑。6 k# q1 D% |& u2 n& M
; d4 W4 }- P3 p2 r7 I
! W7 L. f8 a$ B' |/ A1 A7 Y& E4 i) u* A7 f$ w
更进一步的难题在于后期的起浮与扶正作业,这将依赖重型浮吊设备,也就是大型海上起重船。整体来看,这类任务已超出常规维修范畴,属于专业的救捞作业。
3 I1 F& Q2 w& ~9 i5 X' a7 u
8 U% Y2 C' u$ a/ ]' a+ Y* P# Q对中国这种世界首屈一指的海洋强国来说,一个振华30就搞定了,南边7000吨的世越号都捞起来了,北边5000吨的驱逐舰不在话下。/ r8 z- V' o' ~# S9 }+ @9 l
+ N y3 k) y/ x1 I2 I& z: j& Q
而对海洋力量非常薄弱的朝鲜,应该是没有这样的专业装备。朝鲜之前只有建造1500吨级护卫舰和万吨级货轮的能力,造船工业实力非常差。
( I! J6 M) y9 C7 H( B" u1 X5 G# `( K
# ~! F4 m# E _! F, {【受损程度分析:结构性损伤远超表面问题】3 t, J3 A+ K3 X6 s/ r6 W" ]1 o
+ ~2 F% I" y" J9 S另外从卫星图像分析,舰体倾斜角度之大远超预期,水下结构明显受损。
B( K+ Q7 r" H# O- W0 B W" ]% c1 i" ?$ n
现在舰尾部分很可能已经长时间泡水,烟囱也可能进水,舰体基本处于报废状态。即便投入大量资源,修复周期也将极为漫长,甚至可能无法完全恢复其功能。
* O3 \8 T# M4 [( p# u0 J0 ?" E8 ~$ T5 u7 L0 V! s
* V$ m# S8 c0 W2 Y
# t+ U: z* K0 v. K
更令人担忧的是,舰体受力不均可能导致整体变形,这种结构性损伤远比表面破损更为严重。
, |" k; d) I, f( {
( g( G8 N2 n' h5 m @4 Z; z; R毕竟现代军舰的舰体强度不仅依赖龙骨,还涉及肋部结构、壁板等关键部位。一旦这些结构在事故中受损,舰体的整体强度将大幅下降。即使舰体勉强扶正,内部结构是否完好仍存疑。; G" _/ Z. Z6 ?4 J0 F4 a7 v: U/ h
! C$ \3 Z/ p" D1 |1 O+ s( U当然,让人棘手的还有舰体内已安装设备的状态。如果舰体在事故中发生剧烈震动,这些精密设备很可能位移甚至损坏,需重新校准乃至更换。% e! r b% c" ?" B
不过即便如此,希望还是有的——由于该舰采用侧滑式下水方式,冲击力大,舰艇下水时大部分设备没有安装,尤其是雷达、电子系统等精密设备。$ B- c3 T8 M: o* S1 ]
只要主体损伤没有想象中的严重,通过排水、扶正和局部修复,舰体或许仍可勉强使用。4 E6 i# c: u4 |" ^/ B6 k7 C8 Z/ B
0 B$ f5 C+ W- H
【“一个月修好”:技术挑战与政治压力的矛盾】
. p0 }) K9 D* G8 U; J5 S4 |% T: o. ~
尽管朝鲜领导人要求必须在6月下旬高级会议之前完成修复工作。然而,从专业角度来看,这几乎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 b5 h% l2 r. @+ T0 H
首先,如果舰体确实发生变形,即便能够扶正舰体,短期内修复的可能性也不大。/ }3 n: J l/ |4 ^2 M8 u
但需要考虑到的一点是,朝鲜领导人在事故后下达的是死命令——用一个月时间完成救捞和修复工作,并表示“尽快修复驱逐舰是直接关乎国家权威的政治问题,而非单纯的业务性问题”。2 P& v; P* l, w$ h5 ]
4 j; M& f9 q- T0 T! Z+ G3 o3 L从这个强硬表态来看,似乎意味着这次舰体破损并未达到完全无法挽回的程度,仍有抢救的可能。
% s/ r$ |! N5 `- C# O如果朝鲜高层与技术人员确实在现场勘察后提出了“一个月内修复”的具体要求,则说明外界对事故严重性的分析可能存在偏差。
. m: Z% V- F5 p0 ?5 J而他们的初步调查结论,或许也能说明一些问题。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驱逐舰没有船底破洞,船体右舷被刮削,船尾部分的救生通道流入一定量的海水。
: t. Z3 U" A6 ?$ c2 s/ n# I6 d8 |0 o4 k2 W调查组专家认定,抽出浸水隔室的海水,从船台脱离船首部分以修复舰船平衡性需要2至3天,修复舷侧需要10多天时间。
W9 V3 `# i6 Z
9 I$ i: @2 {/ B3 ^! [, n
! _8 A0 B* Z9 K/ T. p- S在这些文字的背后,真相俨然呼之欲出。
8 Q0 x3 }& M7 b. e) g1 O& G也就是说,这艘军舰或许并非一艘真正意义上的作战舰艇,而是一个没有安装关键设备的“空壳子”——没有动力系统、没有完整电子设备、甚至没有基本的航行能力,仅仅是一个可漂浮的金属结构平台。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扶正和修复的难度确实会比想象中的小不少。! z/ `% S) ]9 f0 s1 n" q& F
8 j' s- f5 x, B1 c
事实上,早在此前“崔贤”号首舰下水时,就有观察者指出,舰桥驾驶室内空无一物,既未见操控台,也无任何舱室布置。
: S& K; k9 d! K# V7 W
2 }& b" r/ F- |" \' C7 V6 K6 ? i另外,燃气轮机进气口和烟囱的设计也被质疑是否真正安装了主动力装置。, F0 N- N8 i& X' z' l
4 v" C/ j8 f: L9 k* y6 N种种迹象表明,这艘号称5000吨级的“驱逐舰”,更像是一个没有动力的空壳驳船,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战舰。3 R: |0 \/ S/ Z6 _/ D% n3 k4 ]
8 J1 A4 f$ f4 x0 U% V8 z2 G5 V) F! _【建造回顾:突破造船常识的速度】; p* G. v4 Z2 s- m; K
3 ~* j$ H8 L+ A1 \
毕竟从全球造船实践来看,即便是世界上遥遥领先的第一工业强国、第一造船强国,建造一艘5000吨级军舰,从钢板切割到正式下水,也需要约两年时间,下水后还需要大约一年时间进行舾装(下水后的设备安装)和试航测试。
* w: d9 T+ O( |7 Q6 Q# U2 C& f- j0 V; A
这个速度已经非常快了,因为军舰不同于薄皮大馅的空舱货轮,内部有极多的各种设备要高密度安装。像美国同类舰艇的平均下水周期为四年,印度则往往需要八年以上。
% {; W2 n7 }- s$ z, G/ j
+ h4 h7 y7 D$ N) O: G1 O3 F: o而朝鲜此前最多只建造过1500吨级护卫舰,如今却宣称在一年时间内,建造了2艘5000吨级驱逐舰。速度之快,已经超出了所有的造船常识。
+ e# C2 D* G, c6 z' \( [; u+ _6 P
S& R# s" v( H. a& S% i& H. h更令人怀疑的是,“崔贤”号首舰在下水后的第二天,就直接在船厂的海湾里进行了导弹发射,这种“边造边打”的做法完全违背常规流程。
5 i* x5 z$ b( N) k# o. Z. K3 @3 g: s0 C; r# t0 X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这艘舰本质上不具备航行能力,只是搭载了部分武器模块,用于尽早展示象征性威慑。5 F% v' e! m. [6 D# j4 u/ H
' ^6 v6 ]$ W: ]6 N R; d) h* M
3 Y- _$ T1 [" _. t$ j8 x8 d
& `. D- w9 R; J) e) D% Q5 p也就是说,这艘“巨舰”更像是一个大号模型平台,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战舰。它或许能在近岸水域进行威慑展示,但还不具备远洋作战和高强度对抗的作战效能。3 ~; R% e( p; ^- \% q% `: t5 d' |
1 R$ N$ b7 c! H& r- M: p
而正是因为这艘舰只是个仅为展示用途的 “空壳子”,并未真正安装动力系统、雷达电子设备及完整武器系统,才有可能在较短时间“修好”。
! a/ H! m( x1 C8 b. z
3 s. ~8 o& N' a【结论:象征意义大于实战价值】2 S. Y: h* f. _7 C( L
! ` o; [# N: T8 V, A
综合来看,朝鲜此次驱逐舰下水失败并非偶然,而是军工体系长期落后、基础薄弱的结果。即便能够在短时间内“修复”舰体,也只是表面工程,难以恢复真正的战斗力。5 P9 \( `2 P4 o, a1 T. w5 o+ y
: @ @: m* L( Z
更重要的是,这起事件进一步加深了外界对朝鲜所谓“5000吨级驱逐舰”真实性的怀疑。与其说是军舰,不如说是一艘只具备有限功能的海上平台,甚至可能只是一个用于展示和震慑的政治工具,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技术突破。
! _: P0 C) G) N" F" `
% K; o, n& N: s& T8 N未来,朝鲜若想在海军现代化方面取得实质进展,必须从根本上提升造船工业实力、完善管理体系,并获得外部技术支持。否则,类似的事故恐怕还会不断上演。 |